野草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對自己思考和感悟的整理和歸納,可以幫助讀者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和不足之處,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什么才算好的野草讀書筆記?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野草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野草讀書筆記篇1
站在書屋里,看著眼前滿目琳瑯的書籍時,腦海里突然一片空白,在我腦海里不停地旋轉著一個問題,我到底該看那一本書呢?手指不停地在書上面一本一本的劃著過去,手停頓了一下,是現代散文鑒賞辭典,拿起這本書,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哇!好重!好厚哦!我看得完嗎?看著目錄表,瀏覽了一下里面的內容,感覺寫得蠻好的。于是在心里面暗暗地下了一個決定,就是你了——現代散文鑒賞辭典。
雖然還沒看完這本書,不過我對野草這一篇散文,頗有體會。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歌頌的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揭示了一個真理:民眾(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有人問:世界上什么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紛的很多,有的說“象”,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金剛有多少氣力,當然大家全不知道。
是的,答案千萬種,個個都不一樣,但作者卻給了一個我們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植物種子。在我們認識里,種子它是那么的渺小,怎么會是世界上氣力最大的?一粒種子所呈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以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致密而堅固的頭蓋骨,種子卻可以分解為例,印證了植物種子的力量之大。接著作者又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筍和小草的生長為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點。“為著向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必定要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鉆,它的芽往地面
野草讀書筆記篇2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株無人知道的小草。”路邊,公園里,隨處可見野草的身影。它沒有花朵的芬芳撲鼻,也沒有樹木的筆直挺拔。人們見了它都會不經意地踐踏它,刪刈它,用憎惡的目光看待它,認為它有礙風景。但有一篇文章卻贊揚它,歌頌它,這篇文章便是《野草》。
《野草》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詩,它以優美的筆觸,贊美歌頌了野草,字字珠璣,把野草比作當時的中國。那時的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文章表達了魯迅渴望戰爭勝利的愛國之心。
縱觀全文,魯迅先生對中國的熱愛以及對昏暗腐敗的統治者的厭惡躍然紙上。
從“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腐朽更其不幸”中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對早些結束革命迫切的心情,結束昏暗統治的愛國之心。與其茍活于世,不如化身為火焰,燃盡所有的野草。
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愛國之心,教會了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道理,令我感受至深。當我讀到“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時,我便被魯迅先生那濃濃的愛國之情所感動。他運用形象的比喻,將人民群眾的愛國之情比作地火,腐朽的統治比作野草,暗喻了人民的愛國之情一旦融聚起來,定能推翻那黑暗腐朽的統治。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現在的疫情,它就像是野草,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在全球肆無忌憚地傳播著。我們需要一把火,來燒光這肆虐生長的野草。這把火是什么?就是我們中國人團結一心的精神。如果我們十四億個中國人團結起來,舍小家為大家,先國家后個人,那我們中國的力量就如那熊熊火焰般愈燒愈旺,最終定將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攔路虎”趕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的!
魯迅先生一生中都在用他手中的筆和敵人做斗爭,直插敵人的心臟,他就如同文中那一團散發出光和熱的火焰,驅走所有的死亡與朽腐,為人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寄以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野草讀書筆記篇3
魯迅的這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于1924年12月至。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寒假的一天,我看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寫的散文詩集《野草》。
我一看這本書就入了迷,愛不釋手,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這篇文章與眾不同,寫得十分優美,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強烈。我想大家一定是迫不及待了吧,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雪》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特色,與我們寫的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寫雪的著重點一般都是它的形狀、顏色、飄落的樣子等等,而魯迅寫的這篇《雪》的著重點卻是孩子們怎樣塑雪羅漢。我個人認為這是《雪》這篇文章的閃光之處。“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I對著他拍更1卓頭1嬉笑。但他終于獨立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了二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7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作者沒有直接描寫魯迅的詩集是如何描寫雪的,而是先寫普通人所描寫的雪,然后再和魯迅筆下的雪作比較,突出魯迅詩集中對這一段話里蘊藏著一個道理:看似強大的事物卻經不住一點小小的考驗,就已經完全變了樣,認輸了,低頭了。在我們身邊也存在著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去克服它,消滅它,不使它成為你生活的累贅。
《雪》這一篇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將文章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讓人讀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現了這個情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它們嗡嗡地鬧著。”這一句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蜜蜂飛來飛去,寫出了忙碌。蜜蜂一邊飛一邊發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卻把它們寫成是在吵鬧,這更加突出了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閉眼,眼前就會出現書中所寫的這一幕。
“雪”在我的腦海里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筆下的《雪》中覺得更加美麗,我:魯迅龍寫出這樣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里面然是王里能將雪寫得迦此羨厘I我從中發現寫作文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情實感去寫。〔作者能從魯迅描寫的雪景中看到魯迅所傾注的真情實感,而不是僅僅停留于雪景之美,抓住了詩集中的精華部分。)我從這本書中獲益匪淺。
野草讀書筆記篇4
《野草》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作于至年間,有《秋夜》《影的告別》《雪》《風箏》等著名的篇目,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
魯迅先生以獨特的視角詮釋生活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個奪去他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會遭踐踏,將遭到刪刈,直至與死亡而腐朽。我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為我自己,為友報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歡的篇目之一。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打他們別人打剩下的棗子,現在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紅粉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落了的當初滿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服,但是,有幾株還低亞著,弧頂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株,卻也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閃閃的鬼魅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圓月,使月亮窘得發白。作者筆下的秋從棗樹寫起,寫秋后早熟的形態,又寫月亮的窘白,給人一種凄清冷寂之感。
魯迅先生文筆細膩而又不失大氣。豪邁的情感他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寫的《臘葉》就有很好的表現。但今夜他卻黃蠟似的葉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是去年一般灼灼。假如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夾在書里面的原因了。將墜的落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蔥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經禿盡了,楓楓樹的更何消說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罷。但今年我竟沒有賞玩秋樹的余閑。作者在燈下翻看《雁門集》,翻出一片落葉,勾起了作者的回想。作者由這片小小的殘葉聯想到了人生,將墜的落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間里相對,人生苦短啊!
《野草》中書寫了作者魯迅先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生命的追求,只能細細品味其中韻味,對提高個人修養和對人生意義有極大的作用。
野草讀書筆記篇5
魯迅先生也許是中國人,特別是還有點兒思想的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人物,只要中國人的劣根性還沒有消失,他曾經猛烈抨擊就永遠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魯迅先生處在生與死的邊緣,如同一個影子,在光明與黑暗之間――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滅,但是魯迅就在這樣的時候寫下了《野草》。
讀著《野草》,我忘記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筆墨中。先生說:“我將大笑,我將歌唱。”于是我便真真的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聲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著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卻在痛,那是無聲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為這個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墮落,正在等待,正在復蘇……我并沒有哭,也沒有為這個民族默哀,因為叛逆的猛士已經出于人間,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經變色。
魯迅先生不該誕生在那樣的年代。在黑草的歲月里,到處都彌漫著血,那是戰友的血,無辜者的血,奮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間已交織出了一片淡紅的微腥的氤氳,掩去了前途的微微光芒。如果他誕生在其他年代,他或許就是天馬行空,落拓不羈的李白;或許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許就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可以成為另一種人,不必在緊鎖的眉頭中透著無法治愈,無法掩飾的憂愁與悲苦。
然而他還是誕生了,周樹人成了獨一無二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將滿腔熱血薦給了軒轅,獻給了這方值得眷戀的華夏大地。中國文人自古以來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中徘徊,先生卻早已擺脫了這層束縛,只是他對這個擁有劣根性的民族愛得太深,讀著太透,連自己也卷入了時代的漩渦,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時代需要魯迅,于是他舉起了手中的筆,將矛頭對準了反動政府,快意恩仇,喚醒了國人的理智與勇氣。
魯迅先生還是永遠的離去了。棺柩埋入黃土時,沉沉的夜色中有一彎微紅的新月,他是看不見了,但他已然給了仁人志士武器與力量,指出了前進的道路。
一個民族即將起來。
先生應該是瞑目的。野草是燒不盡的,當和煦的春風拂過焦原時,青春的嫩草將破土而出…
野草讀書筆記篇6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后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野草》
一直都很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野草》,因為我感覺這些內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黑暗與虛無。
對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早已非常熟悉了。從一開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社戲》,最后再到《藤野先生》。我們的課本上幾乎每年都有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相信,這些文章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是有原因的。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包含著強烈的思想感情,我不知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發人深省而深刻的文字?或許是對那個時代不公的控訴,也可能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我想魯迅先生當時寫《野草》的時候,一定是飽含著強烈的、激昂的感情。
《野草》寫于年至年,是一篇散文詩集。《野草》從它誕生時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除了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它里面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野草》這篇文章它包含著魯迅先生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以及自我剖析。還包含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過去與未來、黑暗與光明等各種強烈的思想斗爭。
同時,《野草》里面的語言藝術也運用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將作品中的.人物的復雜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達到的描寫境界。并且魯迅先生也善于選擇生動的詞句,書寫優美的意境,例如《臘葉》中的“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等”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的語言總是這么的生動。除了以上的幾個語言描寫方面還包括音節方面的韻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曾說:《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魯迅先生所寫的這本《野草》我已經讀了不下3遍了,每讀一次,都會有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讀完以后對生活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見解。我沉浸其中。
野草讀書筆記篇7
狂天上語文課時,侯嘉俊同學給我們分享了一篇文章——《野草》。
坎述的是小草在一個石縫里拼命地生長出來,表達了小草的生命十分頑強。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小草的生命很頑強。
同時,我也知道了我們遇到困難不要放棄,要像小草一樣,堅持下去,像我們常說的一樣: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是啊!現在想起以前的我上過許許多多的興趣班,可我都半途放棄了,現在,我要像小草那樣,堅持下去,才能夠獲得勝利。
野草讀書筆記篇8
《野草》一直沒有怎么被大家重視,人們往往都是在分析他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藥》、《祝福》,而忽視了對《野草》的研究。
很多著名的作家現在都已經意識到了《野草》的偉大。著名的先鋒派女作家殘雪就認為《野草》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是一部一直以來都被世人低估的巨著;是一部在思想層面上可以與《神曲》媲美的巨著。
當然,這只是殘雪的一家之言。但不論是否貼切,不論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同,獲得大家的共識,都是值得借鑒、參考的。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很喜歡、很欣賞《野草》。
雖然全篇《野草》我有半數都沒怎么讀懂,但就那幾篇讀懂的文章就已將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狗的駁詰》是對人性的諷刺,因為狗再狡猾,再勢力,也不如人那般,懂得區分“銅和銀、布和綢、官和民、主和仆”,并且以深諳此道為榮。對此,我也只能長嘆,只能長嘆而已。這確然是一種悲哀!
《立論》有一種馬克?吐溫、歐?亨利式的幽默,把中國人的老于世故以及圓滑的刻畫得淋漓盡致。說真話要挨打,說謊話有悖于良心,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什么都不說,或者說,不說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不愿意鮮明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多少年以來,我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理念。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讓我不禁有一種讀《阿q正傳》的感覺,中國人的奴性被描繪的想象生動,躍然紙上。聰明人、傻子、奴才、主人,四種人在我們身邊似乎都有寫照,仿佛都有縮影,它的現實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最喜歡的卻是《過客》。這是一篇劇本,一篇有史詩般感覺的劇本,一篇讓我覺得荒誕、沉重的劇本。劇本沒有多少人物,沒有什么情節,可是有一種和讀《等待戈多》時相似的感覺。縱然兩個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可偉大的作品的境界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類的終極人文關懷,也可謂是:殊途同歸了!
野草讀書筆記篇9
這些看似短小,而確短小深涵的文章,讓我來不及變化表情,一百多頁的墨灑開我心中點點疑團,對生活,以及對曾以往在我身邊或未來抑或魯迅年代的種種變遷,心靈的變遷,生活的萬變。魯迅要講的很深,而總是用夢來詮釋,哪怕夢,也是有些細膩的,幻然成了迷宮,我仰望天空給自己希望去尋找答案,所謂彩虹。魯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階級的腐朽庸俗,丑化之至。贊美,現在不是當時,我不會絲毫后怕與退卻,所以我笑的直爽。
野草,好比當時社會起來奮斗的人民,他們的忘我、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憤慨。魯迅先生高興,這樣的局面預示著人們的革命快要完成,未來的大業就在眼前,同志們起來吧,奮斗吧,用我們的雙手建立我們的家園,把侵略者趕出去。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許自己大笑或歌唱“為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起不幸。”先生希望戰爭快快到來,精力充沛的戰士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時間也經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戰亂快快結束,流離失所的人民經不起硝煙的折磨,戰火也經不起長久的痛苦。
從古至今,多少的愛國志士“生得偉大,死得光榮”。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過戍輪臺”;顧言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雷鋒的“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誠實,什么叫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用青春燃燒,用生命激勵世人。他們是歷史的故人,也是偉人,更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魯迅先生也是。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么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的花瓣,同時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里立刻被清透的藍色漾滿了,整個海是一面明亮的大玻璃,那是一種怎樣的藍色才能有如此的驕傲啊。在大海這塊明亮的大玻璃下,應該是一層層光滑的藍色絲綢吧,把絲綢輕輕撫動,我看到了“海里最深的地方——海王宮殿,它的墻是珊瑚砌成的,尖頂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造成的;不過屋頂上卻鋪著黑色的蚌殼,它們隨著水的流動可以自動開合。這是怪好看的,因為每個蚌殼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在這里看到了人魚公主,靜謐幽深的海里,她是最美麗的,“她的皮膚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藍色的,像最深的海水。”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月光蔓延開來,我是一個安靜的孩子,黑夜常常讓我覺得平靜和舒心,我衷情于醉人的藍色,也固執的人為我與大海之間有前生的緣,讓我在潛意識里一直默念著它,注視著它,擁抱著它,它的美是擊碎在巖石上的浪花,是沉淀在海底的人類的情感,是一個個被人們幻想的童話。我的心里一直珍藏著這樣的一幅圖畫:在碧波蕩漾的海面上,有沙鷗點點,寶石一樣的藍在微風的吹拂下顯露出層層的水波,在金色的陽光下,它們慢慢地向前涌動著,散發著清新的味道。抬起頭看,是一片美麗的大世界,其實美麗多于傷害,人魚公主也一定是這樣的想的吧,因為她看見王子的微笑那么那么美,她一直都看著,記著,念著,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