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
當需要查找某些具體信息時,讀書筆記可以提供更快捷、更準確、更方便的查閱方式。這里給大家分享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方便大家寫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時參考。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1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嘲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里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發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說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看到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說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說出來,反而他們說,“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說,“那你說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平常都說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說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義!
在茶館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范。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臺,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莊于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于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丑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于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2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里。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著茶館的王利發掌柜選擇了在他的茶館里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被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3
在《茶館》之前其作品中沒有一位亮明滿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館》中出現了兩個旗人形象松二爺和常四爺,分別是老舍批判和維護的對象。松二爺身上體現的是三百年來積下的歷史文化舊習和心理癥結,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內部的沖擊和外來的凌辱,必然使這個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對于常四爺這個滿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滿族情結的第一次正面釋放。常四爺,這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館》 這出戲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可見老舍對這個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滿滿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們知道旗人下層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表明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三是表現滿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在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當清朝末年他還吃著皇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尤其是感到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后,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出獄后就趕上庚子年,為扶清滅洋,他跟洋人打了幾仗。雖然國還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氣節還在,“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其次,常四爺一生保持著滿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再次,常四爺心地善良,正直豪爽,為人仗義。在他還沒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舍碗面給人。當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著給,該給多少給多少!”松二爺死了連棺材也是他化緣化來的!作為旗人他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大清國應該受到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
敢于正視,才可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老舍讓這個勇于正視,敢于承擔的常四爺,告訴了我們滿族還是個負責任的民族,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
《茶館》劇中描寫的常四爺、松二爺兩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過程,傾注了老舍對滿族生活和命運悲劇的深刻理解。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得整個滿族抬不起頭來,很多滿族人為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而旗人期盼著“誰也不欺侮誰”!可是也只能,“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作者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旗人也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旗人呢?”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他要為這段悲傷的歷史譜一曲挽歌。要給自己及后人,留下記憶,留下歷史,留下血與淚的教訓。要將這一令他痛苦的歷史現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極其深刻又極具價值的民族文化啟示錄。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4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5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杰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征——茶館,同時也用精致的語言,在字里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老舍的《茶館》使我對舊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的我,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總覺得是一句表面上的話, 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 但自從我看完了,《茶館》 對這一句話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從抽象的概念便成了深有體會的畫面。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我的心緊張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依依不舍 ,我的眼睛模糊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無奈 ,我深表同情,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這位“語言大師”帶給我們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他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里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6
《茶館》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對于滿族民族命運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為的描寫中體現了強烈的沒落情懷。
在《茶館》之前其作品中沒有一位亮明滿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館》中出現了兩個旗人形象松二爺和常四爺,分別是老舍批判和維護的對象。松二爺身上體現的是三百年來積下的歷史文化舊習和心理癥結,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內部的沖擊和外來的凌辱,必然使這個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對于常四爺這個滿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滿族情結的第一次正面釋放。常四爺,這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館》 這出戲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可見老舍對這個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滿滿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們知道旗人下層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表明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三是表現滿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在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當清朝末年他還吃著皇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尤其是感到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后,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出獄后就趕上庚子年,為扶清滅洋,他跟洋人打了幾仗。雖然國還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氣節還在,“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其次,常四爺一生保持著滿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再次,常四爺心地善良,正直豪爽,為人仗義。在他還沒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舍碗面給人。當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著給,該給多少給多少!”松二爺死了連棺材也是他化緣化來的!作為旗人他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大清國應該受到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
敢于正視,才可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老舍讓這個勇于正視,敢于承擔的常四爺,告訴了我們滿族還是個負責任的民族,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
《茶館》劇中描寫的常四爺、松二爺兩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過程,傾注了老舍對滿族生活和命運悲劇的深刻理解。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得整個滿族抬不起頭來,很多滿族人為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而旗人期盼著“誰也不欺侮誰”!可是也只能,“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作者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旗人也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旗人呢?”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他要為這段悲傷的歷史譜一曲挽歌。要給自己及后人,留下記憶,留下歷史,留下血與淚的教訓。要將這一令他痛苦的歷史現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極其深刻又極具價值的民族文化啟示錄。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7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為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峰,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后期超過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干凈、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匯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柜王利發,膽兒小的松二爺,十分愛國并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后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托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并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臺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余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為《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又正趕上,更是由于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臺“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后,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8
《茶館》是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
在這部作品之前,做為一名小說家他已經寫出多部傳世之作。而戲劇方面經過多步創作為《茶館》的成功做基礎。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大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里面有弱者也有強者但都是被壓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點。我認為《茶館》的文章好有三點:
一、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他們自己的故事。
二、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
三、語言功力富有個性。
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他們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卻又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就像一條河,大主干很重要但沒有無數滴水來匯聚又有什么精彩之處可言呢?這些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反映了那個年代。在《茶館》一書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都是同一個人衣著變了,但德行未改,這種寫法有助于故事的連貫。文章中的人物雖然各說各的,卻反映了時代。
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層人民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那么就會用到很多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會讓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為一名成熟的戲劇家,老舍已經成功了。
語言功力富有個性。老舍被稱為“語言藝術大師”那么老舍肯定會使用好語言。在《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語言臺詞設計的到位。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歸功于藝術錘煉,又來自于生活中的積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濃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維新變法失敗之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的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應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命運。《茶館》一文老舍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發,最初開始是二十多歲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唐鐵嘴吸鴉片,以面相為生。劉麻子和小劉麻子一樣本質邪惡說媒拉纖、心狠意毒......從壯年到老年,貫穿全劇,故事雖然松散,卻不至于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從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來看:《茶館》是一位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國望過去半個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沒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進的趨勢。
《茶館》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這一規范。有人評論說: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9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并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里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板,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布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后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藍,依托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我認為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事實,對我們有有教育意義。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10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11
這一天,我隨意打開書架,不經意間看到書架的角落里有一本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這本書好像還沒看過。于是,我就拿起這本書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后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柜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后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里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于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著。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臟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并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脫穎而出的強者。
茶館1讀書筆記500字篇12
暑假的時候,我看了老舍先生的《茶館》,順帶看了兩個小時的《茶館》話劇。看完后我竟忍不住為它悲傷,這是一部話劇,更是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國中期,民國后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柜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后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給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王利發他圓滑但又軟弱,見到別人總請安,只是為了生存。但是他的奉承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生,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里不敢出一聲氣,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又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自己卻認識不到這樣的錯誤,以致于自己做了昏君。但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這就是要為錯誤付出的代價!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不同階級、不同群體。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雖然多達幾十位出場人物,但性格卻無一顯得重復。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利發,他為人正直、一般精明、有些私心、但卻心眼不壞,遇事就給錢、說好話,太過阿諛奉承。還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張那個被賣但是卻沒有賣掉反而被茶館里的人好心施舍的小孩,從她的語言,神態,我就可以看出可愛活潑,被賣食的不情愿和得知不會被賣的喜悅。這也可以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距官兒闊,百姓窮,朝中出了一個譚嗣同。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