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
寫讀書筆記可以鍛煉對書文字作品概括分析能力,對書中的內容進行總結和評價。怎樣才能寫好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這里給大家提供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方便大家學習。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1
在那迷信和缺少對人生正確理解的時代,弗蘭西斯?培根用一本普通的筆記本記錄下了自己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理解,希望借此來指導后人,讓人們得以使用正確的方法走上正確的道路。
迷信,迷信可以在困境中給予他人希望,將一個人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人的信仰,像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能照亮所有內心灰暗的地方。只是有光明的地方便會擁有黑暗,倘若真的有神,他寧愿沒有人認識到他,也定然不希望自己的名聲被用于欺騙人民,前者只是不信神,而后者卻是利用神,利用神的威望和名譽。當在人民和迷信本身丑惡之間的華麗幕布被掀開時,神的名譽便是迷信的第一層護盾。
財富,培根覺得這是富人們所承受的一個巨大的負擔,他認為財富就像是軍隊中的輜重,古人云“兵貴神速”,但輜重卻會拖慢軍隊的行軍速度,然而軍隊不得不依賴于輜重,富人的財富,對于一些人就像是一座會走路的金山。巨大的財富并沒有讓他們們安全,反而因巨額的財富而慘遭不幸的人就從來沒有減少過,當財富越加巨大的時候,其的價值和意義將會越來越小,帶來的風險越加巨大最終達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假使這樣,他們也不愿放棄手中的財富,富人之所以被稱為富人就是因為他們手上的財富,使他們放棄擁有的一切又談何容易。
死亡,這個名詞自生命誕生之際便回繞在其左右,人們的迷信,人們的財富,都是為了遠離此事。黑暗是可怕的,但是自黑暗過后便是光明,任何小孩經過歲月的沉淀都能將對黑暗的恐懼無限的削弱,但死亡的恐懼卻沒有人能夠抵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事更可怕,從懂事的小孩到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都會怕死,他們都怕失去對自身無比重要的回憶和珍視的感情。但這不一定是生命的懦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明天陽光的渴望,渴望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難道他們都不夠堅強嗎?不,為了心目中的美好他們都可慷慨赴死,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那了不起的名聲,也不是為了呼風喚雨的權勢,只為了捍衛自己心目中那塊最質樸最美的凈土。
一篇篇樸實無華的短文,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培根用他的筆,寫下了多少人都未曾明白的道理。雖然那個時代早已過去,當初呼風喚雨的人們卻早已長眠于地下,唯有《培根隨筆》還流傳至今,向我們敘說著培根不朽的精神世界。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2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說說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為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為掌璽大臣,1621年卷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里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眾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為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后者鏟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于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于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圣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于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于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著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3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郁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悅目才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為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干來買。且豆腐干也賣不出去的話,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來,變成腐乳。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么更加妙極。幾天后,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么干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里,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讓它生長,幾個月后,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么劃算的一件事。文章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4
現實它總是很殘酷的,以至于我們總喜歡做白日夢,在夢里實現我們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心愿,《培根隨筆》里面有太多的真理,它們都是培根的心血和想法,卻十分真實的揭露出這個社會的面貌,以至于全書的每一句話都震撼內心。
有時,我們會回想起我們人生的某些片段,我們需要論據來證實我們沒有做夢,隨著時間的流逝,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會讓你覺得特別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也許初心會動搖,會改變,但是野心它始終存在,可能你說你是一個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努力的人,可是在內心深處依舊會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我可以再優秀一些,結局不該是這樣。
培根說“野心就像膽汁,它是一種體液,如果不受障礙,能使人積極、認真、敏捷、活躍,它一旦受到阻礙,不能自已流動,就會變得焦枯,因而就兇險惡毒了”。是啊野心和實力是對等的,在沒有實力的時候談野心,前方等待你的只會是萬劫不復,所以啊當你的才華和準備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歷練,奮斗。我知道其實我們都不會懼怕千萬人阻擋,我們真正怕的是輸給自己,怕自己會膽怯會投降,所以一定要在努力下去,別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同時我們也要拼搏,好讓自己的野心配得上自己的能力。而我相信如果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明白辜負了所受的苦難的那種心情,你會感到不甘,因此不甘如此平淡的人生,就要努力奮斗,對所有人說:我配的上我曾許下的野心。
在《培根隨筆》里,我們所有的疑惑都可以得到解釋,因為培根在這本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是時間流逝最好的見證,在這本書里面有一個專屬于我們自己的小空間,在這里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都在探尋著真正的人生奧秘,在每一個章節里面總是會有不同的發現,在這字里行間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那些個不服輸,不放棄,有夢想,有野心,愛美,怕死亡的自己,也許我們并不完美,但這才是最真實的我們,《培根隨筆》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如果我們都能在這里找到真實的自己,那么也許你就走進了這本書。
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該抓住的抓住;該舍棄的舍棄;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心里的垃圾定期倒一倒,始終瀟灑無畏,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夠酷。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5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篇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的方方面面。人們可以在《培根隨筆》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培根隨筆,僅供大家參考!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培根,15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文學的創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卻不。我討厭那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當我讀到《培根隨筆》時,才發現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論復仇。培根贊美寬容精神,他說:“寬容是王者的風范。”一個善于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擺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別人的故意傷害,也絕不會冤冤相報,因為寬恕會時時提醒他――邪惡到此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這樣的覺悟,那么社會豈不是更好?并且,復仇只不過會是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變大。正如培根所說,那些復仇的人,為的只是看到對方的痛苦,并從中得到快慰;等復仇完了,才發現復仇本身并無任何意義,只能使罪惡不斷的傳遞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隨筆》。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0]
培根生動形象而有具體準確的描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他們對子女的態度。
我對最后一句話理解最深刻,因為我是“大家庭中”的老幺,盡管堂哥堂姐比我大,但奶奶總是護著我,他們也總是遷就我。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張藝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獲,他的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說的論是我們人生上的缺點和優點以及人生觀。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談及的問題有發人深省的見解的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就比如說文中的”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寫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樣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樣的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說的:”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于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的清高高潔,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的丑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并不是那樣,也許外表丑陋但內心并不丑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雖美的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和心靈之美。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她美麗的存在,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的大雪等等,對于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的。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的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的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蔣云霄
無論是在《偉大的復興》還是《新工具》等著作里,培根,這位偉大而又傳奇的筆者以他永不言敗的斗志書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動人的樂章。
他以筆代戈,以熱血鑄劍影,在中國近代,無疑只有魯迅先生才有資格與他相媲美。
在這五十多篇的隨筆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論美》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圍繞“美”而談天說地的佳作。讀完它,我恍然大悟,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我們每個人的理想與目標不同。所以,每個人所追求的果實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我們應該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為將來未知的旅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美才是永不凋謝的美。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外表,而行為是指舉手投足間的動作神態。這才是真的美。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在的美麗,卻忽略了內在的美麗,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心,光有外表,也不過只是個軀殼,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一個不漂亮卻有美德的人才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的進步思想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樣,推動著人們一直向前進。
《培根隨筆》——我人生的導師。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500]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評價它,那就是:他把深奧玄妙的道理變得簡單而明晰,以使我們更好的完善自我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在培根的《論友誼》中,我提練了許多精湛的道理。“人生離不開朋友”,如果一個人沒有益友,他將在孤獨中死去。他說“友誼的作用很奇妙,如果你將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你將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擔一半憂愁。”這更加說明了你不可缺少知心朋友,他們在你的生活是重要的“調節師”,在你的生活大舞臺上承擔著中重要的角色。“雖照了鏡子,卻還是看不清自己的嘴臉。”這句話在這里的意思是說,把非益友比喻成鏡子,他們的告誡并非出于真心實意,所以就無法通過朋友長時間相處的得來對自己的建議從而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因此,最好的忠告往往來自于誠實而更正的友人,最可靠的忠告也來自于最了解你事業情況的友人。【像孔茁與我的“雙贏”】
在《論嫉妒》中,說“嫉妒心甚強的人假如看到別人的某種情況下強與自己,因而產生嫉妒。”包法利夫人就是,盡管她沒有看到她想象中的愛情。其實,我也常常嫉妒于孔茁超過我的某些方面,我是不對的,因為孔茁這個人很踏實很踏實,即使有了一些成就也不會去炫耀,更何況她是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邁向向成功的。所以,我根本沒有理由嫉妒她。當然收獲不僅僅只有這些。
它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人生的許多真諦。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500]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的方方面面。人們可以在《培根隨筆》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培根在《談諍諫》一文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就是在公眾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而他寫的書則是一本好書。《培根隨筆》中的就足以證明它是一本好書。“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這不就是我們學校現在所倡導的做好時間的計劃師嗎?“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但是我們要從多個角度看這本書。有在當時缺乏科學知識,所以培根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他在《談無神論》中寫道:“誰否認神誰便毀滅了人類的尊貴。所以名人所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隨意我們不能盲目地崇拜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同學認為名人所做的事就是正確的,名人所說的話就是對的,于是我們就用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向名人學習,把名人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本來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明白名人之所以被稱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和某個人領域有著過人的才能和成就,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我們在學習名人的時候一定要學習他們正確的一面,不要把學習名人變成一個錯誤的行為。
世界有光明的一面也就有黑暗的一面,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一定要從多個角度看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看到的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邵禹銘
暑假里,由于作業的需要,我閱讀了《培根隨筆》,由于讀的是原著,所以讀起來到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對我們來說,弗蘭西斯·培根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少,有千千萬萬的人聽說過他的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其中有多句錦句,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還有一句是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恰當的描寫出了天性與求知的關系。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篇。筆墨不多,卻說理透徹,而且語言優美。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格言錦句,好的段子。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吧!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讀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的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收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聰明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
《論復仇》中培根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論逆境》中培根說:”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的。“《論善良》中培根說:”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論友誼》中培根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的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對所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在他的談論中,透露出培根不同的個性側面——熱衷于政治的培根,自強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占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而且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1620__年4月9日,本書的作者培根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仍會永垂不朽。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0]
《培根隨筆》在西歐就相當于中國的《》《》一樣。照著做就會有收獲。
培根是一位偉人,照著偉人的經驗與收獲去創新就相當于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人生的指導手冊,照著做吧,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的輝煌!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雖然只是一些筆錄,但讓人感觸很深。
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倘若因為榮譽問題而出現問題,要么就是學校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問題,要么就是個人的姿態出了問題,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培根在《論稱贊》中談到:“名譽好像一條河,能飄起輕浮之物而淹沒沉重堅實之物。”這話是何等的分量!所以榮譽面前我們一定警醒,要慎重!慎重!慎重!否則學校就會變成這樣一個地方:“一群沒有意思的人,做著一些無聊的事情,他們為了榮譽爭得不可開交。”
培根追求權力的一生是如此失敗;培根追求知識的一生又何等輝煌。權力能左右榮辱于一時,思想的余輝則能澤及萬世。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遺產為此做了最好的注釋。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6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論文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里面說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么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并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說"有的人說起話來很神秘,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并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里有數,就是嘴上說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戶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盡管作者并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后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于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于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于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7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使人讀起來不覺得陌生,不覺得遙遠,反倒覺得像在與自己的知心朋友談心。
《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不僅在文學、哲學方面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培根隨筆》共有58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論讀書》。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像文章的第一句話說:“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心煩時,想讀書,讀書后煩惱就會被拋到九霄云外;無聊時,想讀書,讀書后思想就會被充實;知識不夠用,要讀書,讀書后知識就會淵博。所以我才愛看書,才愛看《論讀書》。
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培根隨筆》里面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8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發現了一個培根。他有著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9
很多人喜歡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我不喜歡!我討厭培根,他站在貴族和父權的角度。我討厭培根,他詭計多端,老于世故。我討厭培根,他思想功利,深諳官場運作。
然而前兩天看了《培根隨筆》,發現了另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永不輕易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突然意識到:‘哦!“有這樣一個熏肉,”
在這幾十篇短文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既有美又有德的男皇帝寫的。這是一部關于美的經典作品。重點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善如寶石,鑲嵌自然之美;擅長美容的人無疑是最美的,但是漂亮的人不一定要長得帥,只需要有端莊的氣度和令人愉悅的儀態。“是的,形式美勝于色美,舉止優雅美勝于形式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只有外表只是一個身體,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美呢?所以,人可愛是因為漂亮,而不是因為漂亮才可愛。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到人并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他們追求的東西和追求的夢想也是不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況且人是有兩面性的!要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以后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思,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學邏輯修辭使人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培根隨筆》。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10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能夠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能夠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能夠明白為人生的不幸,正因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能夠明白為人生的萬幸,正因他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能夠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絲。一種,兩種,幾百種,幾千種,應對諸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取放下。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人類走進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樣如此,雖應對教會的迫害,但依然堅持“但地球仍在轉動”。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真理,在逆境中我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一樣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用心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僅教會我們如何奮斗,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11
前幾天看《培根隨筆》一書的時候,里面有一篇叫《論自私》,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作者自私,自利的人非常鄙視,認為自私的人對國家,社會都是一種很大的危害。
但對作者的看法我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我對自私的人感覺非常討厭,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考慮,自私對人們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情。
一個人如果自私,他就會不由自主的以自己為中心,喜歡讓什么事情都圍著自己一給人轉,巴不得成為地球,讓月亮也為著自己轉。如果他想用得到一切,他自身必須有這樣的實力,這就可以成為一種動力,促使他不斷變強,不斷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樣。
一個自私的人,他或許或是一名愛國者,自私的人一般把自己的東西看得很重,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允許任何人去侵犯,這樣的話,對于自己國家的國土,他不會允許他人去侵犯,自己會拼命守護,成為一名愛國者。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12
人們常說: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有名的文學家培根也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書更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讓我們在書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我們排憂解難。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我們應當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我想,就算是作為一種職業的需要吧,我們也得很好地修煉與提高我們對于美的認識與美的塑造。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50字篇13
在了無生氣的黑夜里,總有一彎明月,陪伴著我走完崎嶇的前路。——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作為文明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停留了下來。而面對密密麻麻的書籍,我卻抽出由著名的`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培根隨筆》,在這處處充滿哲理的世界里遨游了起來。
在這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讀著,一句話便使我深思了起來。話是這樣說的,“對于在上的人表示尊敬并不是一種奴氣,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責任。
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么居于我們之下的人又怎么肯對我們表示尊敬呢?”從前的我,無論是從書本中讀到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抑或是從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對此的不屑。而書中培根對于榮華富貴的渴求而不斷低頭的性格也是我無法認可的,但我單單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卻讀懂了“尊敬”的真正含義。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由于官場的過于腐敗,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大英雄是因為有著過于危險的任務而變得冷酷,而對于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
與親戚朋友見面打一聲招呼是表達尊敬;在父母回家時接過沉甸甸的包是表達尊敬;在校園里遇見老師親切地問好也是表達尊敬……過去的我們也許覺得這有些許虛偽,可這些行為卻是必不可少的,它傳遞了你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尊敬。
帶著新領悟的道理,興致勃勃地投入了繼續的旅行。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讓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知的精神為我們鋪好了道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讓我知道了友誼使道路的兩旁開滿鮮花。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讓我懂得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進。而在這路上,總有像《培根隨筆》這樣的好書,化作了一彎明月,陪伴我走完這崎嶇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