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
桃花可制成桃花丸、桃花茶等食品。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文學創作的常用素材。此外,桃花中元素有疏通經絡、滋潤皮膚的藥用價值。其花語及代表意義為:愛情的俘虜。每年3~6月份,各地會以桃花為媒,舉辦不同的桃花節盛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于桃花的詩詞與解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篇1
朝代:唐朝|作者: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翻譯/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出現,在巖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巖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關于桃花的詩詞與解釋5篇經典
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篇2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桃花開東園,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風榮,生此艷陽質。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
婉轉龍火飛,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
翻譯/譯文
朝陽的花園里,桃花含笑開,太陽爺爺喜滿懷。
有著春雨春風的滋潤,桃花格外艷麗嫵媚,光鮮亮麗。
的確佳人如花在皇宮,只是恐怕有花不結果,實用性很差。
皇上的寵愛也許須臾之間就失去,那時就只剩下冷清零落的感覺。
要像那南山上的青松,寵辱無驚,高風亮節,獨自在風中吟唱。
注釋
⑴艷陽質:青春美貌。
⑵“宛轉”句:謂大火星西降,暑氣漸退,秋天將至。龍火,即火,星名,亦稱大火星,夏歷五月黃昏,見于正南,位置最高,至夏歷七月黃昏,位置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宛轉,變化。
⑶詎知:豈知。蕭瑟:風吹松柏之聲。
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篇3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翻譯/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此時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來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
春歸:春天回去了。
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
轉:反。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篇4
朝代:晉朝|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翻譯/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注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區或湖南常德一帶。
3.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4.緣:順著、沿著。
5.行:行走這里指劃船。
6.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見。
8.夾岸:兩岸。
9.雜:別的,其他的。
10.鮮美:鮮艷美麗。
11.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12.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13.異之:以之為異,即對此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14.復:又,再。
15.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
16.欲:想要。
17.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18.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盡,完,沒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22.若:好像。
23.舍:舍棄,丟棄,
24.初:起初,剛開始。
25.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只。
26.行:行走。
2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28.平:平坦。
29.曠:空闊;寬闊。
30.屋舍:房屋。
31.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32.之:這。
33.屬:類。
34.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35.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36.種作:耕種勞作。
37.衣著:穿著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黃發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43.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44.從來:從……地方來。
45.具:通“俱”,全,詳細。
46.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47.要:通“邀”,邀請。
48.咸:副詞,都,全。
49.問訊:詢問消息,打聽消息。
50.云:說。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領。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兩個詞。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鄉(縣)的人。邑,古代區域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55.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絕處。
56.復:再,又。
57.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58.遂:就。
59.間隔:隔斷,隔絕。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代漢語里的“無論”。
63.為:對,向。
64.具言:詳細地說出。
65.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66.嘆惋:感嘆、惋惜。惋,驚訝,驚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請到。延,邀請。至,到。
69.去:離開。
70.語:告訴。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為:介詞,向、對。
73.既:已經。
74.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75.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到處。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達。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78.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79.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向,先前。志,名詞,標記。
80.遂:終于。
81.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斷。
85.欣然:高興的樣子。
86.規:計劃。
87.未果:沒有實現。果,實現。
88.尋:隨即,不久。
89.終:死亡。
90.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的詩詞與解釋經典篇5
朝代:明朝|作者:唐寅
桃花庵歌版本一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huán]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庵歌版本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庵歌版本三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勢,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庵歌版本四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huán]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
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車塵馬足權貴趣,酒盞花枝癡人緣。
若將富貴比癡頑,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庵歌蘇州唐寅原版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杰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全詩畫面艷麗清雅,風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風舞雪,意蘊醇厚深遠。雖然滿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艷字眼,卻毫無低俗之氣,反而筆力直透紙背,讓人猛然一醒。唐寅詩畫得力處正在于此,這首詩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全詩描繪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漢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場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場景。只用了“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碌碌”等十幾個字,就把明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場景傳神地勾勒了出來。唐寅自己的生活場景描寫得比較詳細,“種桃樹”、“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酒盞花枝隱士緣”。兩幅畫面孰優孰劣由讀者自己體會和評定。
描寫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起首四行,有如一個長長的“推”的鏡頭,由遠及近,將一個畫里神仙陡然呈現在讀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復用了六個“桃花”,循環復沓,前后鉤連,濃墨重彩,迅速堆積出一個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設定的情境之中。不緊不慢的語調和語速,又加重了讀者的親切感和好奇心:這桃花仙人究竟過得是怎樣的神仙生活?接下來的四行便展開一幅“醉臥花間”的美圖:“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看這桃花仙人何等逍遙,何等快活,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醉酒賞花。這里,花與酒,已不完全是詩人藉以譴懷的外物,簡直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說也成了獨立的生命個體,花、酒與人,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以上幾句,可謂作者自況,意象生動、鮮明而有深義。那個曾經幻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學子唐寅不見了,那個煙花柳巷醉生夢死的風流才子不見了,痛也痛過,樂也樂過,在經歷了幾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終于還是選擇逃離鬧市,為自己選定這一處世外桃源,和繼娶沈氏,開始了相對平靜的隱居生活。雖仕進無門,畢竟身有所托,又值壯年,美景逸思,一詠成詩。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此一句承上啟下,道出了詩人的志趣所在:與其為了榮華富貴奔波勞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間快活逍遙:“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車塵馬足”只是富貴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與貧者結緣。如果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這兩種人兩種生活自然有著天壤之別,但換個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貴者須得時刻繃緊神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過活,而所謂貧者,卻能多幾分閑情,多幾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實,更加輕松和快樂。以上六行全用對比描寫,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開,每一句中,因用韻的關系,前緊后舒,充分表現出詩人傲世不俗的個性,和居處生活的的超脫與釋然。
注:“車塵馬足顯者勢,酒盞花枝隱士緣。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綜合全文意境,顯者與隱士的對比,較富者與貧者的對比更貼合,作此詩時,唐寅已經經歷過了出仕不利,已經絕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進取之意,是隱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義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見“別人笑我忒瘋癲”?而“我”,卻不以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難道你們沒有看到,昔日叱咤風云富貴至極的君王將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沒,勢已落,連花和酒這些在他們生前不屑一顧的東西都無法奢望了,甚至連墳塋都不保。如果他們在天有知,也只能無奈地看著農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綿綿。
通觀全詩,層次清晰,語言淺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謠式的自言自語,然而就是這樣的自言自語,卻蘊涵的無限的藝術張力,給人以綿延的審美享受和強烈的認同感,不愧是唐寅詩中之最上乘者。這也正合了韓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的著名論斷。
這首詩中最突出,給人印象最深的兩個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見諸文學作品,當于《詩經·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達一種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來表達隱逸情懷了。古代,桃還有驅鬼辟邪的意思,而“桃”與“逃”諧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詩中,“桃花”這一意象頻頻出現。試舉幾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把酒對月歌》)
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妝束出娉婷。娉婷紅粉歌金縷,歌與桃花柳絮聽。(《桑圖》)
野店桃花萬樹低,春光多在畫橋西。幽人自得尋芳興,馬背詩成路欲迷。(《題畫四首其一》)
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桃花塢》)
草屋柴門無點塵,門前溪水綠粼粼。中間有甚堪圖畫,滿塢桃花一醉人。(《題畫廿四首其十五》)
不難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來表達閑居和隱逸生活的。
“酒”,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用來表達悲壯慷慨情懷,更與世事蒼涼、傲岸不羈、獨行特立結緣。晉有劉伶、嵇康,唐有“飲中八仙”,宋有東坡“把酒問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時聲名已著,除在繪畫史上擁有突出地位外,在詩詞上亦有獨創的成就。其詩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語,意境警拔清新,在當時獨樹一幟,并以其獨特超凡的個性和藝術氣質,從一個側面,給那個自由、開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時代做出典型、生動的詮釋。
內容鑒賞
唐寅才華橫溢、鋒芒畢露,卻年少失意,看破官場后唾棄仕途,最終采取了與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極避世。這首詩就是體現這種思想的典型。狀若瘋癲的高傲,看破紅塵的輕狂,看似灑脫不羈,卻又隱隱透出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懷才無處遇、抱負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見一斑。
技巧鑒賞
詩中的每一句幾乎都是對偶句,整首詩對仗極為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沖擊力極強;前三句還用了頂針手法,在詩歌開頭清晰描寫環境的同時,手法語境上頗耐人玩味,引人入勝的同時順其自然的帶出了后面的部分。詩中也未用艷麗詞藻,就像唐寅清高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