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
春天的柳樹很漂亮。楊柳姑娘披上長發,用溪水梳理美麗的長發,燕子在楊柳枝頭歡快地翩翩起舞。多么溫暖的美啊!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精選篇1)
西江月·五柳坊中煙綠
[宋] 向子諲
五柳坊中煙綠,百花洲上云紅。蕭蕭白發兩衰翁。不與時人同夢。拋擲麟符虎節,徜徉江月林風。世間萬事轉頭空。個里如如不動。
作品賞析
【注釋】:
原序:政和間,余卜筑宛丘,手植眾薌,自號薌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擾,故廬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紹興癸丑,罷帥南海,即棄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復轉漕江東,入為戶部侍郎。辭榮避謗,出守姑蘇。到郡少日,請又力焉,詔可 ,且賜舟曰泛宅,送之以歸。己未暮春,復還舊隱。時仲舅李公休亦辭舂陵郡守致仕,喜賦是詞。
從詞序可知,這首詞是詞人第二次辭官重歸清江五柳坊之后創作的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曾寫下不少直接抨擊投降派的愛國詞章 。紹興九年,因觸犯秦檜被罷,從此歸隱山林。這首寫隱逸情趣的詞,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作者對南宋政治現實的不滿。
開頭兩句中的五柳坊、百花洲皆在清江附近。此詞先寫居處所見 :柳綠如煙,蔥蘢翠碧,景物朗潤。此寫地面之景。蒼穹紅云,絢麗而璀璨。此寫天上之景。一幅夕陽山村之景的畫面,展現眼前。這也是僅舉一端,美景當不止此。地名中有柳有花,柳以綠濡,愈顯其深邃;花以紅染,益見其嬌艷。詞人匠心獨運的描寫,令人陶醉。
三、四句,“蕭蕭”其意為冷落,指頭發花白。此時子諲自嘆年老,歲月蹉跎,世事不正常,固此白發蕭蕭。兩衰翁:子諲其一也;另一位便是序中所說辭舂陵郡守致仕的仲舅李公休了。前三句寫景敘事,舒緩有致。第四句“ 不與時人同夢 ”,詞情轉向激昂。
時人,應當指當時的專權誤國的權貴,包括秦檜之流的投降派。
五、六句中的麟符、虎節,為君王調兵遣將之信物 ,受者有殊榮。而子諲言拋言擲,這是何等堅決!
紹興初年 ,子諲任鄂州知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尋任江州知州、改任江東轉運使,進秘閣修撰,徽猷閣待制,徙兩浙路都轉運使,除戶部侍郎,可謂品高位顯。當宋金議和時,秦檜等投降派力主和,金使將入境,而子諲堅決不肯拜金詔違背秦檜意,乃被罷官,退隱清江,第五句當言此事。子諲忠節,不取悅于世,又不茍合于世,他這種凜然正氣,直沖霄漢。第六句“徜徉江月林風 ”,和第一、二句暗合。一、二句寫清江暮色,此寫晚景。插敘往事后,詞人接著寫此時此境的心情。月朗風清,林中閑適徘徊。初讀似寫閑情逸致,實則詞人的心潮并不平靜。屈原《涉江》云“被明月兮寶路,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屈原所言“明月 ”,珠名,實借“明”字之音,喻己行為光明磊落,借“月”高潔之義,喻己情操之高尚。子諲林中信步,徘徊慨嘆,和屈原詩句所言,可謂世同,情同,意同。
最后兩句“世間萬事轉頭空 ”,指宦海浮沉,猶過眼云煙。這句話表明詞人視高官厚祿如草芥的心境。“個里如如不動”,“個里”其意為此中,即心中。“如如不動 ”,佛家語,指真如常住,圓融而不凝滯的境界 。《金剛經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是此句之源。這句話用以表達詞人結廬人境,不聞車喧,遠污離穢 ,潔身自好的心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
深蘊其中。
全詞似隱逸閑適之作,實為明志抒憤之詞。全詞反映了子諲居濁而守潔,遠奸佞而守忠的美德。就其藝術性而言,寫景,筆染春色,柳綠花紅,月朗風清;敘事 ,筆挾風雷,激情慷慨。這種睛空布雷的手法,自出機杼,獨標高格。另外,本詞明開暗合,照應縝密,亦見詞人匠心。第一、二句柳煙云紅,當為暮靄之時,第六句月下林風 ,是晚間風景 。時間之推移,如絲相貫,不見斷隙。故事詞實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好詞。
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精選篇2)
西平樂·稚柳蘇晴
[宋] 周邦彥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追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敧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作品賞析
【注釋】:
原序: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后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賊復游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此詞作于詞人臨終前夕,詞中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以深沉有力的筆觸,描寫重經天長道中所見所感所思,刻畫出自己垂老羈旅,飄零憔悴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在人生旅途上凄然傷痛,悵惘迷茫的情感。
起筆三句寫天氣的由雨而睛 。細雨中 ,星星柳芽,含著雨珠,忽然映照出放晴的陽光。舊時游過的溪流,水面上,霎時雨花消失了,可是,正月里,遼闊的江北平原上,還感到春意未多。于是逗出下面三句 ,寫氣候的冷暖不定 。料峭春寒,直透駝褐,正好,初春的太陽出來替人努力驅掃寒氣,但是,輕云卻拼命地把初日遮住。真是無可奈何。這三句把通常情景委婉寫出,描繪老境不堪“嘆事與”一句直至歇拍,從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幻不定,轉寫人生的今昔盛衰,變化無常,情景相襯,轉換自然。“事與 ”句化用杜牧詩“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鴻去”(《題安州浮云寺樓》),一筆帶過四十余年情事。接入下句“身與塘蒲共晚”。詞人夙擅文詞,與庚肩吾同’;此時年老失官,避兵亂道間奔走還南京不同,故用“身與塘蒲晚”一句,概盡李賀為瘐肩吾“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之意,借以自況。運前人成句只添一“盡”字、“共”字,語省而意豐,可見用典之妙 ,造語之工 。“爭知”即怎知 ”,下言此番長途遠征,又經此地,凝神獨立在風沙中,實出意料。不由人追念起初來時,是以布衣西入都門,求取功名,正當紅顏黑發的英年,而今地猶此地,人則已憔悴非復當年,令人無限嗟傷 !這八句,領以“嘆”字,結以“嗟”字,感喟何其深沉。
換頭四句,寫眼前景物依舊。天長,位于古代東楚(三楚之一)的南北之交 ,平野寥廓,四望接天。
“喬木依前”,“依前”應上“曾到處,舊時所見喬木尚在;“臨路攲斜”,則已非復日之挺然直立,比喻自己朱顏翠發時曾到此地 ,今以頹唐暮齒 ,猶困于道途 。合時地景物 ,上下片銜接過渡緊密。“重慕想”領起的五句,“重”,深、甚之意。借說深慕召平、陶潛以表己身出仕的自悔 。召平原是秦東陵侯 ,秦破后,隱跡長安城東,種瓜為生。陶潛曾為彭澤令。他初次出仕為州祭酒,不堪吏職,不久辭職歸里,州官召為主簿 ,亦不就 ,躬耕自活。這幾句主要用陶潛事,寫及召平只是陪襯。陶《飲酒》詩也稱美“邵生瓜田”的事,言通達知命的人了解榮枯寒暑代謝的至理,就將毫不猶豫地退隱。陶潛引召平為同調,故詞中一并寫入。作者仕途不達,宦移南北,晚年又避兵流離 ,故轉生何不早隱之念,從慕想召 、陶背面托出。下片兩韻九句,續寫天長道中所見所感,含意深入一層。
詞人飽經了宦海飄泊,神宗、徽宗三朝的劇烈黨爭 ,尤其是目擊了“多謝故人“六句一韻 ,一氣貫注到收尾 ,寫天長故人殷勤好客 ,比得上西漢鄭當時,鄭曾安排車馬至郊外迎送賓客;又比得上東漢孔融,融賓客盈門,東度春天,故人的盛意,使老年遭遇亂離的詞人感激不已,可是最后,詞人反而倍加傷感:“翻令倦客思家!”這結句反跌愈發有力。
詞中言志極可注意。詞人在自己生命的暮年,同時也是北宋王朝的暮年,深情地尚友著兩位古人,一位是亡國后晦跡民間的召平,一位是棄官歸隱的陶淵明,這就透露出對當時政治局勢的不祥預感,和對幾十年政治生涯的厭倦。南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記載:“(徽宗)以近者祥瑞沓至,將使播之樂府,命蔡京微叩之,邦彥云:某老矣 ,頗悔少作 !”可見,詞中慕想召、陶之志并非虛語。
此詞言情體物 ,窮極工巧 。作者寫情,曲折盤旋 ,逐層深入,由景物感觸而引入情緒,產生聯想,回憶往昔,審視現實,展望未來。展開幻想,把一腔悵惘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精選篇3)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
[宋] 張先
移得綠楊栽后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詞將曠怨之情融入柳寄離情的境界中來表現,表情達意極為含蓄。全詞將詠柳與寫人熔于一爐,通過敘寫伊人在風塵中橫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變而仍有不滿一事,塑造出一個渾然一體的動人形象,展示出一段曲折哀惋的特殊情事。
上片謂從外間移來了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在后院,從此它就脫離了橫遭攀折飄零之苦。言下之意頗為自得。楊柳垂條輕盈裊娜,在詩詞中常與美人纖腰互為比喻 。此處說“學舞宮腰”就將楊柳擬人化,開篇便宛然有一個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在。“學舞”云云 ,可見其年尚小 ,不特“二月青猶短”的形容而然 。這樣 ,移柳之事似乎暗示著一個小歌女脫離風塵,進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變:“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灞陵亦作霸陵,乃漢文帝陵寢所在,在長安東,附近有灞橋,自漢唐以來均為折柳送別之地,“殘絲亂絮”拋置之多,不言自明。二句暗示歌女脫離為人隨意作踐的境地,有了一個好心的主人扶持。
過片“幾葉小眉寒不展”,以楊柳嫩葉比美人之眉,仍是繼續前面的擬人,連下句依然顯現著那個小歌女的形象。葉兒“寒不展”,狀歌女顰眉情態,表明她心緒不佳。“莫唱《陽關》”四字暗示出離別情事 。《陽關》,曲辭即王維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乃送別曲也。與誰離別呢?看來便是前述那位好心的主人了 ,他將外出,故伊人依依難舍 。“真個腸先斷”的“腸”與“眉”一樣是柳的借喻。末二句進一步點明斷腸原因,兼寄詞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題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的名句 。那柳絲似乎條條盡是離人怨苦的具象了。
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精選篇4)
踏莎行·情似游絲
[宋] 周紫芝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作品賞析
【注釋】:
①覷:細看。 指離別前兩人眼中含淚空自對面相看。
②無因:沒有法子。
③渚:水中小洲。
【評解】
此詞抒寫離情別緒。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情似游絲,淚眼相覷。一溪煙柳,難系
蘭舟。寫盡了離別況味。下片寫別后相思之苦。愁緒無數,無法排遣。全詞凄迷哀婉,
愁思無限。
【集評】
唐圭璋《唐宋詞簡析》;此首敘別詞。起寫別時之哀傷。游絲飛絮,皆喻人之神魂
不定;淚眼相覷,寫盡兩情之凄慘。“一溪”兩句,怨柳不系舟住。換頭點晚景,令人
生愁。末言今宵之難遣,語極深婉。
薛礪若《宋詞通論》:此等詞都極清倩婉秀,實兼晏、歐、少游、清真數家之長,
而能暨于化境者。即列入第一流作家內,亦無愧色。
此為別情詞。上片寫別時,下片寫別后。開頭兩句,連用兩個比喻。“情似游絲”,喻情之牽惹 ;“人如飛絮 ”,喻人之飄泊也。兩句寫出與情人分別時的特定心境。游絲、飛絮,在古代詩詞中是常常聯用的,例如馮延巳的“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蝶戀花》)。司馬光的“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西江月》)。不過象這首詞中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構成一對內涵相關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跡地點出了季節 ,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穎,筆墨之經濟,都顯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創造的才能。雖然如此 ,這兩句畢竟還是屬于總體上的概括、形容。
所以接著便用一個特寫鏡頭給予具體的細致的刻畫——“淚珠閣定空相覷 ”。兩雙滿含著淚珠的眼睛,一動不動地彼此相覷。句中的“空”字意味著兩人的這種難舍、傷情,都是徒然無用的,無限惆悵、無限凄愴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兩句把“空”字寫足、寫實。一溪煙柳,千萬條垂絲 ,卻無法系住要去的蘭舟 ,所以前面才說“淚珠閣定空相覷 ”。一派天真,滿腔癡情,把本不相涉的景與事勾聯起來,傳達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無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將兩人分別的地點巧妙地暗示出來了。這種即景生情的刻畫抒寫,怨柳絲未曾系住行舟,含蘊著居者徊徨凄惻的傷別意緒。
下片寫離別之后心情。過片仍寫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愴情懷。“雁過斜陽,草迷煙渚”,這是“ 蘭舟”去后所見之景,正是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無數 ”。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與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寫傷別,下片寫愁思,其間又能留下一些讓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謂不斷不粘、意緒相貫。句中的“如今 ”,連系下文來看,即指眼前日落黃昏的時刻。黃昏時刻已經被無窮無盡的離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擔心,今晚將怎樣度過。詞人并不逕把此意說出,而是先蕩開說一句“明朝”,然后再說“今宵”:明朝如何過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過”這五個字的意思實為兩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詞筆巧妙地分屬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過”,下句“如何過”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尋而知。這種手法,詩論家謂之“互體”。
由于“明朝”句的襯墊,把離愁無限而今晚如何過的主意,益發重重地烘托出來。此處直抒別情,與前面對薄暮黯淡景色的描寫所起的渲染烘托相應對。
此詞用語淺淡而情意深濃。詞之上片先抒情,然后情景交融,景語的點綴為情語服務;下片先寫景后抒情 ,使全詞具有錯綜的結構,結體頗有整中有散、統一中求變化的特色。
描寫柳樹的初中必背詩詞(精選篇5)
楊柳枝詞八首
[唐] 白居易
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褭褭復青青,句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
可憐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蘇州楊柳任君夸,更有錢唐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
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作品賞析
【注釋】:古歌舊曲①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②
①古歌舊曲:指樂府舊曲的《楊柳枝》。②新翻《楊柳枝》:《楊柳枝》曲調名,樂府舊曲本有多種楊柳枝,唐代文人重翻成新曲。翻,按照舊譜制作新詞。
原詩是一首樂府詩。這兩句是說,那些已經陳舊的歌曲,不要再去聽了,還是來聽這新翻成的《楊柳枝》吧!詩歌內容應當反映時代的聲音、時代的脈搏,這樣的詩歌才有生命力,這兩句詩正說明了白居易的這種主張。
可憐①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①可憐:可愛。
這兩句是說,雨歇風定之后,那萬樹千條的柳枝,各自垂頭,枝嫩葉綠,是多么可愛啊!形容雨后風停時楊柳的姿態,十分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