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荷花水中清蓮的詩
此外中國當代詩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島也寫過一首現代詩《生活》,通篇內容也只有一個字:“網。”小編在此整理了雨中荷花水中清蓮的詩,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雨中荷花水中清蓮的詩【篇1】
1、[宋]黃庭堅《同景文丈詠蓮塘》
塘上勾簾對晚香,半斜紅日已侵床。
江妃羞出凌波襪,長在高荷扇影涼。
2、[宋]梅詢《武林山十詠·蓮花峰》
巨石如芙蕖,天然匪雕飾。
盤礴峰頂邊,嬋娟秋江側。
涉川試誰探,作礪當自惜。
坐與榮落同,正心未嘗易。
3、[宋]杜衍《詠蓮》
鑿破蒼苔漲作池,芰荷分得綠參差。
曉開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婦出浴時。
4、《元宵詞二首》黃彥輝
琥珀盞中云母鐘,琉璃光射水晶宮。
風隨蘭麝香千里,人在蓮花影萬重。
5、《翰林齋宿》文徵明
春星爛熳燭薇垣,獨擁青綾向夜闌。
宮漏隔花銀箭永,蓮燈垂燼玉堂寒。
坐聆宵柝霜圍屋,想見郊禋月滿壇。
鈴索無風塵土遠,始知仙署逼金鑾。
6、《別親舊》晁說之
歲暮征裘返故園,愀然去國亦難論。
獨尋碧草日三徑,誰在紅蓮夜五門。
久分云霄能割席,乍驚襤縷有離尊。
即看短發邊城去,風雨仇池役夢魂。
7、《梢青 藏頭》馬鈺
輪不催生滅。焰里蓮開五葉。得金花,成芝草,分無闕。生馬鈺愚人,然悟家緣痛切。劈恩山,明千古,談心月。
小提示: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臺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于20世紀70年代在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歷史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鄭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粒炭化蓮子。西周初期(公元前Ⅱ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40余種,藕是其中之一。《峪經》中有“腮有荷華”之句,意指中國大地上凡有沼澤水域的地方,都生長著荷花。中國是世界上栽培蓮花最多的國家之一。
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里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中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蘇州靈巖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院館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于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圣潔的象征。
雨中荷花水中清蓮的詩【篇2】
1、[宋]劉子翚《潭溪十詠·蓮池》
蓮池一畝余,瀰瀰吞眾流。
花繁不近堤,欲往無方舟。
不及池中魚,隨波自沈浮。
2、[宋]蘇軾《同景文詠蓮塘》
塘上鉤簾對晚香,不知斜日已侵床。
江妃自惜凌波□,長在高荷扇影涼。
3、《戲呈趙可父》華岳
少年場屋擅詞鋒,審讞無私只奉公。
夜月蘭宮無宿曜,秋霜蓮幕有春風。
明堂難毀周公制,鄉校猶存子產功。
文德自來能服遠,更煩劉向為和戎。
4、《太平山讀書寄城中諸友》趙師秀
野人無別事,故得坐空林。
黃卷還鋪日,青蓮未悟心。
鐸音山殿靜,螢影石池深。
不敢邀芳屣,因閑儻一尋。
5、《送陳漫翁》葉適
笠澤老龜蒙,蛹臥絲自裹。
君從蓮葉畔,親領末后語。
憐我未得聞。獨繭授長緒。
因茲服英悟,郁郁副奇許。
士於淪胥中,搏手架欄柱。
一瓦不漂零,百世保風雨。
轉圜信無難,滅木猶有懼。
高翔要深泳,厚積堪重負。
狂波浸三伏,回壑萬流阻。
旅情方夷猶,霽色待舍吐。
樵峰濃黑散,蓼岸微紅聚。
進舟石門灘,小泊看佳處。
雨中荷花水中清蓮的詩【篇3】
1、[宋] 許尚《華亭百詠·蓮巢》
記得荷香里,蛾眉唱采蓮。
千年龜欲總,不見葉田田。
2、[宋]文同《蒲氏別墅十詠·蓮池》
紫蓋嫩貼水,玉梢長刺沙。
避風紅出沒,驚雨綠交加。
3、 [宋]文同《詠蓮》
全紅開似鏡,半綠卷如杯。
誰為回風力,清香滿面來。
4、《江上有懷》王適
湛湛江水見底清,荷花蓮子傍江生。采蓮將欲寄同心,
秋風落花空復情。棹歌數曲如有待,正見明月度東海。
海上云盡月蒼蒼,萬里分輝滿洛陽。洛陽閨閣夜何央,
蛾眉嬋娟斷人腸。寂寥金屏空自掩,青熒銀燭不生光。
應憐水宿洞庭子,今夕迢遙天一方。
5、《五言贈諸法師》公孫杲
駕鶴排朱霧,乘鸞入紫煙。凌晨味潭菊,薄暮玩峰蓮。
玉葉低梁下,金飗引窗前。嘯傲云霞際,留情鱗羽年。
6、《鷓鴣天》郭應祥
動地歡聲遍十龍。元宵真賞與民同。春歸蓮焰參差里,人在蓬壺快樂中。乘皓月,逐和風。涼輿歸去莫匆匆。班春休道無千炬,也有星球數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