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對于《蘇幕遮·懷舊》的賞讀,這是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詞作。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范仲淹《蘇幕遮·懷舊》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注釋:
黯鄉魂:黯,沮喪愁苦;黯鄉魂指思鄉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纏不休。旅思,羈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里是節拍上的停頓。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后,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后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繼從祀于孔廟及歷代帝王廟。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其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蘇幕遮·懷舊》譯文1: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2:
天上,漂浮著青碧瓦藍的流云;地下,鋪滿金黃的落葉.濃重的秋色同遠處的江水碧波相連接,碧波上寒冷的煙霧漂浮,一片滄溟青翠多光潔.斜陽映照著遠山,秋波連天,天水相接;斜陽照不到遠在山那邊的故園芳草,使人枉自嘆
思念家鄉,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怎么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個回鄉的好夢。明月朗照,樓閣高聳,不要一個人憑欄獨倚上樓臺。還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腸都化作思鄉的熱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3: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4:
藍天白云,黃葉遮地,秋色連著水波,水波上寒煙凄迷。斜陽映照著群山,藍天與白水連在一起,色彩渾然如一。碧綠的春草無情無意,向遠處延伸著,延伸著,直到斜陽之外的天際。
思鄉的情懷令我慘慘戚戚,旅居塞外更加深我的.愁思。日日夜夜都寂寞難耐,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苦挨著時日。明月映照之時,千萬不要到高樓憑欄獨立,因為徒自望鄉而又回歸無計。悶酒進入愁腸,全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真是徒增憂愁。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見宋·范仲淹《蘇幕遮》,大意是:自云飄浮在湛藍的天空,大地鋪滿了枯黃的落葉,這濃重的秋色一直向前伸展,同那江上層層疊疊的綠波連接,寒冷的波浪把江上彌漫的煙霧也抹上了一層蒼翠的顏色。
這幾句通過碧云、黃葉,江波,寒煙,渲染出充盈在天地間的蒼茫秋色,境界闊大,富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為歷代傳誦的名句。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開頭的[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顯然深受其影響。可引用描寫高秋景象,或用以襯托深秋時節人們蒼涼蕭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