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唯美的宋詞精選
你了解浪漫唯美的宋詞有哪些嗎?據悉,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其中宋詞可謂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閃耀的瑰寶,也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宋詞以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至今仍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很高的藝術享受。
浪漫唯美的宋詞精選
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
詞牌名:木蘭花|朝代:宋朝|作者: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古詩簡介
《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是宋代詞人宋祁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上闋描繪春景?!皷|城”句,總說春光漸好;“縠皺”句專寫春水之輕柔;“綠楊煙”與“紅杏枝”相互映襯,層次疏密有致;“曉寒輕”與“春意鬧”互為渲染,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闋直抒惜春情懷?!案∩倍?,點出珍惜年華之意;“為君”二句,明為悵怨,實是依戀春光,情極濃麗。全詞收放自如,井井有條,用語華麗而不輕佻,言情直率而不扭捏,把對時光的留戀、對美好人生的珍惜寫得韻味十足,堪稱千古佳作。
翻譯/譯文
信步東城感到春光越來越好,皺紗般的水波上船兒慢搖。條條綠柳在霞光晨霧中輕擺曼舞,粉紅的杏花開滿枝頭春意妖嬈。
總是抱怨人生短暫歡娛太少,怎肯為吝惜千金輕視歡笑?讓我為你舉起酒杯奉勸斜陽,請留下來把晚花照耀。
優美的宋詞名篇閱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通宵痛飲直至天明,大醉,趁興寫下這篇文章,同時抒發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
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闕,現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陰晴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經典唯美的宋詞賞析
卜算子·詠梅
陸游〔宋代〕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賞析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半闋著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皵鄻颉币咽贤▋砂兜墓δ?,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于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耙咽屈S昏獨自愁”是擬人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身處荒僻之境的野梅,雖無人栽培,無人關心,但它憑借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終于長成開花了。寶劍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響的氣質。范成大《梅譜序》說:“野生不經栽接者,……謂之野梅,……香最清?!笨墒?,由于地勢使然,野梅雖歷經磨難而獨具清芬,卻無人能會,無人領略其神韻。這猶如“幽居見。那么,野梅為何又偏在黃昏時分獨自愁呢?因為白天,它尚殘存著一線被人發現的幻想,而一到黃昏,這些微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這也如前人閨怨詩所說:最難消遣是黃昏!不僅如此,黃昏又是陰陽交替,氣溫轉冷而易生風雨的時辰,所以;除了心靈的痛苦之外,還要有肢體上的折磨,“更著風和雨”。這內外交困、身心俱損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極處,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寫照,傾注了詩人的心血!“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闋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梅花生在世上,無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斗妍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里開放。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會被認為“自命清高”、“別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無意苦爭春”一樣,對他物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聽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同時,不論外界輿論如何,我以不變應萬變,只求靈魂的升華與純潔,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軋成塵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氣一樣永駐人間。這精神不正是詩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奮勇向前不動搖的人格宣言嗎!“群芳”在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梅花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矗坊ǖ拿\有多么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傲懵涑赡嗄胱鲏m,只有香如故”。作者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做出生命的表白。悲憂中透出一種堅貞的自信。詞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寫出險惡仕途中堅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絕俗,忠貞不渝的情懷與抱負。這首詠梅詞.通篇來見“梅”字.卻處處傳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對梅的贊詠中,顯示詞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