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如何寫?“儒林外史”是一部專門反映科舉制度下下士生活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社會批判和對制度造成的人性扭曲的準確刻畫,成為中國流傳千古的經典文學作品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1)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路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欺負夾雜著悲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曾經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因為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馬上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2)
今年寒假老師布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說,我讀了兩三篇后,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_無能與虛偽。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咱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3)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現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著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系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4)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看完之后不覺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后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么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云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后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么“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5)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為小學的一篇節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生和葛朗臺相提并舉,并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嚴監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濃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為了油燈里燃著的兩根燈油而不肯斷氣的細節鮮明而生動。
后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后發瘋的丑態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致嫻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解的嚴監生。
嚴監生怎么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為嚴監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為節選片段里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為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生?“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約吧?
嚴監生并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為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普通的云片糕說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故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生死后強占嚴監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肯斷氣的嚴監生,和天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到底誰更吝嗇?我以為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哪里能說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么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舍命去擠,哪怕被洶涌的河水淹沒,也作文義無反顧。因為一旦過了河,便是康莊大道,從此一生無憂。
嚴監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么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茍且,過活罷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著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大概就是如此。世上并無桃花源,那么在俗世里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說,杜少卿也是作著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現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客居秦淮河畔,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里,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著這蕓蕓眾生。
于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并非全為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眾生相。“出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群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斗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歷,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為當官一定貪贓,而為富一定不仁。后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于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說“人生實苦”,所以既為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說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生。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6)
今天讀了《儒林外史》,很諷刺的是他讀的書很多,思想很深厚,很高深,相反的而我……
所以剛看完數學,便捧起了被自己遺忘很久的《儒林外史》,今天看了幾個人一生,真的很諷刺。也讓我真真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現代是多么幸運。給我映象較深的是匡超人,一開始,我還以為他會功成名就后,會做一個好官,但他真的讓我的失望。
在他生意失敗流落他鄉而不能為父母盡孝時,是馬先生接濟了他,并給他回家的銀兩。回到家后,他貼身照顧半身不邃的老爹,包括拉屎擦尿,并通宵看書,立志做官。然后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了。直到有一次,他的老師―一個縣官被人冤枉惹上了大的麻煩,無奈匡超人被迫離開家,去投靠一個流氓,在這里,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幫一個與流氓有交易的人去代去考,作弊。并不情愿地娶了一個差人的女兒鄭氏,還有了一個女兒。
再后來,他因聽說老師回來了,并且還要考試。便帶著妻兒回老鄉了。在他老師那兒,他認識了一個女子,并在老師的作媒下,娶了這個女子,原因是他怕老師瞧不起自己已經娶了差人的女兒,便騙老師說自己沒娶,他已經令我生厭了。
等他再回家時,鄭氏已經死了,原因是她不會做鄉下的活,竟急出病來,鄉下沒有好醫生便病死了。而他聽完后竟十分高興,擠出鱷魚淚給岳父岳母看,為了不讓鄭氏進祖墳不讓新娘發現自己已有原配,他便指示了哥哥去辦,他便負了也害了一個女子。
今天看到了,他與一個姓景的書生交流言談好不放肆,輕狂驕傲,當別人問他馬先生作品如何,他竟說不如自己,恐怕當年的救濟之恩,早忘了忘恩負義的小人。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精選篇7)
《儒林外史》以描寫明朝書生的故事,來描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也借此來諷刺清朝時期的科舉制。
吳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于名門貴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經濟地位的變化,是他接觸了勞動人民,看到社會的黑暗,所以寫出了《儒林外史》。
書中有寫許多書生,如寫周進、范進為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盡管生活極為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后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又如范進,中舉前家里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只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幸虧岳父胡屠戶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后”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著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
此書描寫了許多人物,當中,馬二先生喜歡與他人談論文章,卻不知李清照;范進中了舉人,卻不知蘇軾為何人,如此悲哀!
青年作家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