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
京華煙云讀后感如何寫?《京華煙云》書寫了生活的和諧與恬淡,生命的超脫與自由自在。整部書中充溢著濃厚的道家文化,平緩自然、從容豁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1)
最近在看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說來慚愧,長到20來歲,很多名著都沒看過。記得當時是看到網上書城有一個影視原著的欄目,瞥見《京華煙云》的原著者是林語堂先生,突然來了興趣開始讀這本書。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過他做的文章,依稀記得他是我的老鄉,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個很挑剔讀書的人,喜歡的書,看上幾遍都不煩,比如《紅樓夢》,不喜歡的書,就算勉強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十年前讀到哪里,現在還是讀到哪里。
說的是北京城里幾戶富家的少爺小姐們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頗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讓人看了不禁贊嘆,有時候給人似曾相識見紅樓的感覺,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里,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并沒有研究,不過借著字里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云》里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著,不過僅僅猜測而已。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現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讀書真是一件可以讓人平復心情的好事,雖然我說不上什么具體的道理,不過確實對我有這樣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覺得實在是絕妙之極,恨不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把好詞好句收集起來,閑暇時候點評點評或做點發展擴充,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時候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在看來讀萬卷書和行千里路同樣重要。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書中卻自有一份韻味在。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2)
這場京城故事展開在十幾個各具鮮明特色的年輕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蘭,名如其人,這個如木蘭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聰慧,美麗,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個封建主義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卻從不拘泥于束縛,清楚的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命運需要她選擇的蓀亞,即使自我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聰慧與隱忍,使她在被動理解命運安排時,依然能按自我的意愿過自由的生活,而最終她也如愿得到了蓀亞的愛。
莫愁,這個溫潤靜婉的姑娘,在這場京城的紛華中,堅定又聰穎的守護著自我的初心。她聰慧堅韌,知書達理,對立夫無微不至的愛護最終換回了立夫的尊重與一生的眷顧。
智慧端莊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慘的守護著自我的感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殘忍的牛太太無奈的看著她摯愛的兩個兒子離她而去,卻毫無辦法;相較于牛家對于權財的斤斤計較,姚老卻泰然許多,他一生崇尚老莊哲學,主張無為而治,對于錢財全然視為身外之物。他的從容智慧無疑也在無形中影響了木蘭,最終促成了木蘭的率性與聰敏。
還有很多很多鮮明的人物,命運交織,主動或被動地,在這個浮世演繹離合悲歡。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3)
《京華煙云》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述了清朝滅亡后,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里面有兩個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著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蒙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夢想。
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齊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我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歡樂。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歡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學校里傷懷感嘆,卻不愿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秘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我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后,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征。她的可愛在于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后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終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夢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占據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對于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樣,能夠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著大肚子,沉著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里,卻并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可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完美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述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于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后,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
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構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終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__越勇,從未受傷;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明白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里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群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云》寫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云》里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一樣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4)
看此書的緣由是因為對改編版電視劇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語堂本就在心中是一個頭戴光環般的存在,捫心自問總覺得不看原作著實是一件對不起作品的舉動,若是別人問起來“你有沒有讀過《京華煙云》”我卻開始褒貶趙薇的演技,委實不妥。細細咀嚼這本書的過程正伴隨著我考前復習雅思的十幾天,于是在網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資料,作為“一箭雙雕”的補課。
此書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則為《Momentin Peking》。細細品來中文的譯名雖著眼于短暫的時光,卻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僅是看這名字,便能回想起幾十年的一切,那么龐雜繁復,卻又那么簡潔明快,亙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與歡樂也被滯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態,曼娘,紅玉,阿滿,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猶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不一樣注腳。林語堂講,小說本就是個“小故事”,但就是這樣平實而謙卑的態度,將這作品寫成了一本哲學著作,一本人物品鑒,一本宗教浮圖,一本歷史凝結。
有人說《京華煙云》是《紅樓夢》的投影,此言甚是。傳說當初林語堂是欲譯《紅樓夢》之于西方人品讀卻不成,轉而寫就此本小說,以達成初衷。然而,當初讀巴金先生的《家》的時候,聽說過甚者將其歸為一本抄襲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較和浮躁地貶低,也就略顯偏頗。但我確實認為,林語堂是想以《紅樓夢》的形式,以幾大家族的浮塵隱喻社會變遷和歷史改革,“形”的借鑒卻并非“神”的抄襲,過多的比較甚至是人物間的對號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語堂的一生都在作為一個“搭橋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補東西方溝通間的障礙,寫出《京華煙云》,也像是以一個親民的故事,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讓西方民眾能夠直觀而深刻地品味到這異域特色,以及濃濃亙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社會形態,風土人情。
《京華煙云》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間。本書從一個戰爭起筆,寫姚家舉家南遷,又以另一個戰爭收尾,寫木蘭攜家眷北上。其間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系奉系戰爭,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等等。舊式人物慢慢隱去,新式人物漸漸崛起,西洋文化浸潤到中國文化的側面,新舊的交鋒實為殘忍卻也好看。小說中還不免穿插了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畫家齊白石,一生主張舊思想的學者辜鴻銘,他們的出現都讓讀者心覺饒趣味味。
此書人物關系并不復雜(較之《紅樓夢》幾百號人浩浩蕩蕩),也并無過多強烈的戲劇沖突。電視劇版的改變商業化十足,賺足了觀眾的興趣點,若是從電視轉戰書本,不少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可是書籍本就是個慢熱品,當你發現性格特征鮮明的每個人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不一樣寫照之時,電視直觀卻又不需大腦思考的弱智游戲,就遠遠不敵這引人豐富聯想的書海暢游了。
接下來就說說書中的幾個代表人物。
姚家兩個小姐姚木蘭,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性格相異。木蘭一生以“妙想家”著稱,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條條框框,勇于寫就個性化的規則。而莫愁則隱忍慎重,賢惠持家,她沒有姐姐較強烈的情感起伏,可是大智慧也在平靜的外表現顯露無疑。
立夫和木蘭都是彼此一生的摯愛,無需過多言語,只是走在一齊就能心靈相通。但木蘭卻嫁作蓀亞之妻,立夫則成為莫愁之夫。木蘭對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則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處。可敬的是這樣的感情卻如此內斂地深藏于四個人的內心,彼此明知,卻也彼此隱晦。甚至木蘭應對丈夫的外遇竟然處理得靈巧聰明,毫不失自我大小姐的風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賓,把感情演繹成了最臻美的調理磨合。兩家人的生活安安穩穩,從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終歸隱田園成為了樸實的農村人,甘于化為樸實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蘭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隱忍,成為了書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精華。人也能夠至美如此,便真是讓眾人心生敬佩,卻也面上無光。
代表“舊”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紅玉。前兩者作為家中掌權,甚至是政界名流,卻一生礙于自我不敢放開的眼觀,理解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我作惡太多,卻被這涌動的新思想和奮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則痛在自我一輩子珍如愛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視若無物,又是被民眾慢慢淡忘。后兩者則是切切實實的傳統女性代表。曼妮一輩子守寡,認為這是自我表達感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謹慎,不關心政事,但最終卻發出了“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這樣的字句從曼妮嘴里說來,便甚顯嚴重。最終可憐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還被糟蹋,一家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紅玉自幼多病,喜愛寫詩,一身的閨怨氣,一臉的苦命相,最終也只是聽信了一紙簽文,為愛的人投江自盡。這幾位無一例外的杯具結果也隱隱暗示著拘泥的舊思想是無法立于當世之道。
代表“新”的,環兒,陳三,黛云。其種.種作為大家一想便知。
木蘭,莫愁,立夫,蓀亞則處于過渡期,敢于理解新思想,卻也擁有固守的一套原則。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參與政事,明哲保身。木蘭也因為長女的死亡拒絕了兒子的參軍。立夫政治欲望強烈,但也被妻兒所限,最終看到在軍隊的兒子不免留下熱淚。蓀亞為人老實本分,自覺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蘭為妻,也并無其他作為。
我始終覺得,《京華煙云》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歡樂和靈性。姚老先生敢作敢為,竟然拋下兒女只身云游,歸來時一身禪悟。姚家新買王府花園,家人趁著興致齊寫對聯,詩興大發。齊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證婚,木蘭求情,種.種事件有歡快,有沉重,卻只好感慨這浮生若夢。恍恍惚一生已盡,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現,如夢方醒,雖是橫尸遍野,可是木蘭還是以往的妙想家,帶著無涯的人生,帶著無盡的期望融入山野。
“她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溶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場大夢,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5)
有栩栩如生的鮮明人物;有感天動地的凄美感情;有繁華如夢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蘇杭韻味;有質樸誠摯的人間實感;有千年禮貌的精彩記錄;有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有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這就是《京華煙云》帶給我們的一場文學盛宴;這就是《京華煙云》展示給我們的文學寶藏;這就是《京華煙云》送給我們的人生哲學。而林語堂先生就是有這種無與倫比的文學造詣;他就是有這種本事讓你沉醉在他的文學世界里流連忘返;他就是有這種天賦讓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學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諦,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國的風情,體會愛國的精神,傳承古老的禮貌。
林語堂先生曾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構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可是在我看來,牢牢的緊貼現實,才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因為這能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感受到當時那個年代的生活,能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能讓我們更好的從中吸收一些東西。
而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影響的莫過于“木蘭”這個奇女子了。無傲氣有傲骨,天資聰穎,“清煙竹韻,道法自然”說的就是木蘭了。在她小小的身軀里,蘊含著巨大的勇氣與骨氣;積淀著醇厚的文化與底蘊;兼容著別樣的善良與包容;融合著深厚的感情與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顏之美,聰慧之美,賢德之美,豁達包容之美,難怪人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呢!
木蘭的才華令人欽佩與折服。木蘭會吹口哨,會唱京戲,還認識甲骨。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蘭從小受父親的影響,這使得父親的淳淳教誨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并貫穿她的一生。
姚思安曾對木蘭說過“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則邪氣不能入侵。”這些話是木蘭生活中的準則,總是能讓木蘭從中獲得無限勇氣,總是能讓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蘭除了在文學等傳統文化上有頗高的造詣外,還認識甲骨與金文,她還喜歡唱京戲,收集古玩,有著頗深的文化文學修養。她總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還有落落大方、賢淑端莊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女子,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這樣一個開明無懼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歡與欽佩呢?木蘭真不愧為新時期的奇女子也!
木蘭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與惋惜。木蘭十歲的時候與家人失散被拐,最終陰差陽錯的被曾家所救,而這也就預示著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運的齒輪在她情竇初開的年紀就這樣無情地卡住了,為了不懂事的妹妹,為了爹娘的臉面,為了家族的信譽,她聽從父命毅然決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與軟弱的,相反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也是最明智的選擇,而事實也確實證明這段婚姻是十分圓滿的。當然木蘭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順,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蓀亞與曹麗華廝混在了一齊,這樣的侮辱與難堪是任何一個女子都難以理解的吧?可是木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選擇與曹麗華見面,大度地會見自我的情敵,無畏地去應對丈夫的出軌,勇敢的去捍衛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學識修養、寬容大度和對事情的機智靈活巧妙地化解了這場感情危機;她用她的隱忍與寬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敵,擄獲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說木蘭是一個高情商與高智商兼容的獨特女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蘭,她是個有夢想的人,她將完美的心靈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現實與夢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與考驗中,堅守內心的灑脫與傲世。這個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總是閃耀著光芒,她的故事總是打動著人心,她的才情總是綻放著光輝,她的一生總是帶著傳奇。最終我想說:木蘭真不愧為一奇女子也!
《京華煙云》這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給我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映象,讓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迪與感悟。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所說:“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波濤,然后覺得幽默、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是啊,浮生如夢,忙忙碌碌走過這一生,像做了一場夢一樣,那么虛無縹緲,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說世間萬物都有其必須之規,善惡、美丑、榮辱、貴賤、死生、禍福,如朝去夕來、夢碎但醒,皆為輪回轉換,不可強求,亦難以回避。所以在不幸面前,我們要勇敢承受命運之苦,在寬懷中獲得堅韌,在順應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釋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6)
《京華煙云》的確是好書,對于我大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可是蘊藏著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云》電視劇,讀過原著,才明白,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為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眾,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于書中關于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致如怎樣用鳳仙花染指甲,怎樣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樣抽大煙、抽白面,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機鉆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于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為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為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為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后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為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么一個大家族,在動蕩的歲月里,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游子。正因為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述,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為讀者和他們一齊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述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仿佛他一向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此刻沒能深刻體會的資料,N年以后,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京華煙云最新讀后感(精選篇7)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華煙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這次仔細翻閱了一遍,竟然又讀出了許多味道……
《京華煙云》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所以而成一部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能夠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必須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述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十分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京華煙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樣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夢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能夠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異常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夢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
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能夠明白,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自我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夠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可是在應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一樣,又能夠十分好的表現她們的不一樣——木蘭的沖動和夢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應對生活的變遷,應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終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應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夢想女子。
《京華煙云》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與里頭的人物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或許,除了一句”此書只應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語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