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
當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這樣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好的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篇1
社會里的一堵堵厚實得紋絲不透的墻,把黑壓壓的人群進行了分流,有人在城內,有人在城外。城外的人羨慕城內的人,以為城內會有一番好風景在等著他們,于是削尖了腦袋也要往城里擠。殊不知城內的人早已厭倦了城中的空氣,人和魚一樣,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換氣。無奈的他們想離開城內,去城外透氣,于是便想著沖出城去。于是,到處都遍布了想要逃離的人,但生活是實在且不如人愿的,生活由不得他們去選擇,他們整天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空間里踱步。
在愛情的圍墻里,以方鴻漸為代表的年輕人無論是家處上流社會的,不富裕的,才華橫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滿腹牢騷、無心勞作的卻向往著美好的愛情而且都被愛情纏得死去活來。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屢屢失敗。有的結婚了又受不了婚后的無自由的生活,有的沒結婚的又想早早進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著、猶豫著、惆悵著。無論如何,他們逃離不了。方鴻漸命運里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愿而已,鴻漸沒有為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后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__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在學業以及事業的圍墻里,方鴻漸算得上那時候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了,他受了失敗的愛情的慰問品——有了留學的機會。他接觸了當時的先進西方文明,悲哀的是他并沒從中受益,學來的只是輕浮,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他思想里的封建保留得完美無暇,懦弱的`本質就是連在世界先進文明的熏染下也是不動聲色的一成不變。方鴻漸在赴三閭大學任教的途中的重重艱險和三閭大學教職員工之間的明爭暗斗,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艱辛與世態的炎涼,也可姑且諒解方鴻漸在性格上的怯弱對他命運造成的深重影響了。
在交友的圍墻里,方鴻漸逆來順受的接受朋友的施舍。離開爾虞我詐的三閭大學后的方鴻漸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失敗的多重混雜的社會大圍墻,身心疲憊的方鴻漸此時更是無所適從。方鴻漸感覺他自己就像是被地心引力牢牢吸住一樣,他在圍墻面前顯得如此蒼白與無力,想擺脫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也許,在那樣動蕩的社會氛圍中注定要產生出很多很多像方鴻漸那樣的人來,但圍墻卻是一直客觀存在著的。我們同樣在一堵堵早已為我們設定好的圍墻的內外來來__,我們也像方鴻漸那樣逃離不出生活的圍墻。既然逃離不了,我們也不必去設法逃離。逃離只是一種不愿正視的表現,并不能冠之以名說是一種無畏的追求。我們要的,并不是去逃離生活的軌道,而是學著去正視,去面對,去創造。
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篇2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后來有斷斷續續讀一些片段,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后,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沉浮,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篇3
最近我利用一些課余時間,拜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名著《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受。不僅在當時,甚至現在,這句話也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
初看這本書時,我并沒有激動和歡呼雀躍,因為我當時感覺到讀《圍城》的感受,肯定會跟讀一般的小說感覺不大會一樣特別是覺得這是錢大師的代表作,又發表于那個戰亂的年代,讀起來會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澀,至少是很可能讀不懂。記得只看了十幾頁時我就發現它通俗和流暢,大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么一種撞擊到靈魂的感觸,讓你欲罷不能,希望盡快的看到事情的發生和結果,特別是書中詼諧的語言,幽默的對話,以及那些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的經典詞句,使我一下子投入進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圍城》首先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先生回國路上以及回國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通過對舊上海當時的中產階級的描繪,順帶也議論了留學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的生活;然后描寫了去三閭大學的路上,對當時抗戰時期內地的民生和風情,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可見一斑;第三段則是在三閭大學內,通過作者對學術界狠狠的挖苦和諷刺,揭露出當時舊中國的種.種陋習;最后是方鴻漸先生婚后生活的描寫。
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篇4
錢鐘書先生的書名“圍城”取自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乎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之后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后,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等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無法掙脫。本來就無才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被這只手掌控住,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地踏入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還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因此小說最后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了方鴻漸,好友趙辛楣總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一座圍城,之后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文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個面子,這也是當時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可以說,《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那個時期的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說:“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為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為平凡,便以為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為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愿去嘗試,不愿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擁有一顆有勇氣,開闊的心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有所超越。
讀完圍城,誠然,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將我們層層包圍,或許我們窮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名為生活的圍城,可是人雖在城里,心卻依舊可以飛得很高,飛到看不見這殘忍冰冷的城墻,飛到看不見城里一張張生硬麻木的面孔,飛到真正的自由高處,到那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了所謂“城”的存在,你也或許會發現,從未有真正客觀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從來都是自己。
圍城讀書筆記閱讀心得體會篇5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
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說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于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于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著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著一場場勾心斗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著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著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并;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著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著人們的操守和靈魂。自然,這里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愿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么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銳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