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心得
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烏合之眾》讀書心得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烏合之眾》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篇1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篇2
勒龐的《烏合之眾》研究的是一個具有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的群體所會產生的群體效應,但是沒有研究和解釋這些群體效應是怎樣產生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評價的:“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了群體中會產生的群體效應及問題,但是并沒有解釋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系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不過個人認為研究產生聯系心理的原因應該是心理學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可以直接借鑒和參考勒龐對已經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的研究成果。因為股市應該是一個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成員構成的群體行為表現,股價對群體成員起到了利益驅動作用,而股價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縱的一個標識而已,尤其是小盤股。從這種角度理解,股市操縱者就可以通過股價的表現,在股民這個群體中產生領袖效應,以致讓股民形成無理智跟隨的群體效應。
發現一群人中能產生群體效應的共性、激發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合理運用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可以讓企業家事半功倍,讓企業中的員工形成一個極具競爭力、凝聚力的團隊;革命家也是一樣,運用好了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為你奉獻;,但是如果企業家、革命家是激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而產生的群體效應,那樣只會讓其曇花一現,給歷史留下悲慘的一幕。
這個正如毛澤東基于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改革、讓農民當家做主等等當時大多數民眾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通過軍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實施、強化及驗證其正確性,以致毛澤東漸漸的在群體中產生的領袖效應,群體成員也因此產生了群體效應,萬眾一心的局面,戰勝了國民黨的飛機、大炮。同樣在10 年動亂期間發生的歷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歸功于群體效應的極端無理智化。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篇3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篇4
終于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獲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里或那里,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于群體規范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于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篇5
早就聽說《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必看之書,而它的作者法國人古斯諾夫.勒龐也成為研究大眾心理學的筆祖級人物,著作出版于1895年,一百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至今還在被學習、被引用,還在各個領域各個群體事件中看得見其理論,真不愧是經典之作。書的核心論點就是:群體具有強大的破環力,群體是短視的、無意識的,會受著暗示、傳染的影響。而個人在群體中受到催眠,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和辨別力,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低下、且極易沖動的生物。
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_民主進程的原因:即傳統宗教、政治及社會信仰的毀滅和技術發明給工業生產帶來的巨變,使群眾作為一種民主力量崛起。
_個體在群體的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會突然爆發。
_領袖煽動信眾的三個最為重要的手法: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夸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物。
_大凡能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即使在已經鑄成大錯、思想的荒謬已經暴露無疑時,也不會動搖他的信念。
_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_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為都有傳染性。
_心理群體中的個人會像受到催眠一樣,他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人格消失得無影無蹤,意志和辨別力也不復存在。
_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
_群體可以殺人放火,不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
_群體并不進行推理,它對觀念或是全盤接受、或是完全拒絕;對它產生影響的暗示,會徹底征服它的理解力,并且使它傾向于立刻變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