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感受和心得
每次經過學習之后,把心得記錄下來,在以后想要回味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隨時查閱,溫故而知新。寫散文閱讀感受和心得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散文閱讀感受和心得下載,供大家參考。
散文閱讀感受和心得篇1
總是開著25瓦的小臺燈,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業。早上醒來,雖是短發卻依然纏繞成死結,從夢境中爬出來的身體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間感覺到史無前例的地心引力,身體沉重。每一天穿過同樣的馬路,眼前交錯著掛滿晾干的曬洗衣服,橢圓小巧的報刊亭,公交車頂著不一樣的數字,他們的軌跡在城市交錯出繁復的劃痕。
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卻不明白為誰而活著。直到某一天,我翻開史鐵生散文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那一篇小說《命若琴弦》,以往讀了很多遍,這次卻獲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覺到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說:“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兩個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著把三弦琴,穿山越嶺,說書為生。老瞎子期望有生之年能夠彈斷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好自我的眼睛,好親眼看這完美的世界。而小瞎子則期望能與自我心愛的姑娘在一齊。
二人抱著完美的夢想,揣著完美的向往,直到老瞎子彈斷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謂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瞬間,一切都破滅了,一切完美的向往都消失不見了。而小瞎子也因為心愛的姑娘遠嫁他方而心疼不已。為了讓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氣。老瞎子把師傅的空白的藥方封進了小瞎子琴的琴槽里,就如當年師傅告訴老瞎子一樣,老瞎子讓小瞎子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再取出藥方治好自我的眼睛。這善意的謊言,這虛假的目標,這渴望光明的動力,給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生活的勇氣。
800—1000—1200根斷弦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期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史鐵生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于破滅。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當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此刻的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張白紙,更需要這樣一種追求,需要這些來給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努力去拼搏,拉直自我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穩健地奔向遠方。
此刻我才明白了自我要為誰而活著。因為父母,我必須活下去;因為朋友,我能夠活下去;因為那些未曾謀面的蕓蕓眾生,證明我活下去;因為自我,我要以堅強的姿態活下去。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掩卷沉思,這樣一句話已銘記在心:“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散文閱讀感受和心得篇2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自先秦以來,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貢獻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篇,將中國的散文史理出了脈絡,總體能夠一目了然。
散文有著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傳統,散文的開始,始于文字記事。春秋時期的散文代表作應為孔子依魯史而修訂的《春秋》,以及孔門子弟們編纂的《論語》等,此時的散文仍有說教的文字,不過大多為先賢們的教誨之言。此時文字也極富文采。
漢朝時期,司馬遷的《史記》被后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雖為史學巨著,但是《史記》的文學價值也不可小覷。《史記》繼承了《離騷》的傳統,與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為這本書的獨有特色。書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來來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產生了疑問,理論與實際相差很大,使作者憤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頗具雜文色彩。
唐朝開元末期,產生了一批憂世詩人,張九齡為其中一個代表人物,詩人為人老實醇厚,在自己身遭貶竄之時,仍寫一些牢騷之言,對當時的政治朝政等都發出憂心。
散文發展至清代,在當時君王的思想統治之下,便產生了桐城派的文學,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時代巨變,桐城之文開始日漸衰息,經過曾國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卻又有了復興之勢。此時的文章大多為救世之文,康有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憲思想,他反對革命,推崇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與他相對的革命派人士卻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國家,他們的文章也大多體現這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