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
寫讀后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1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濕漉漉的枯井里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里化為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松,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于內。于是只能自己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么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2
如果你不想心痛,請不要翻開《挪威的森林》,因為這本書足以讓你恐懼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你會惱恨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個人,用這種方式詮釋青春,殘忍地撥動那根被你忘卻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寫了一群患自閉癥的現代孩子,他們的心靈被孤獨磨蝕,他們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兒。木月、直子、渡邊、敢死隊、綠子、永澤,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惟其四周喧鬧,他們的孤獨才是更顯得致命而無奈。于是,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完結。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綠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現實在此岸,夢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靈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釋,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優美的出現,像蝴蝶一般輕盈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寂寞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寂寞。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3
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作者,村上春樹,日本人,書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樂曲。
很久沒讀小說了,準確地說,是很久沒讀書了。離開家的時候,怕路上無聊,從兒子的書柜中找出,沒想到,飛機上讀了一半,到喀什后,分兩次,竟然讀完了,而且,沒有想象地那么難看。
書的代入感很強,讀著讀著,很容易就把書中的“我”想成現實中的我,或者把現實中的我想象成小說中的“我”,也許,從內心里,是對主人公“渡邊”的一種心理認同吧。渡邊孤獨、隨性,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尋求自我救贖,象極了自己。
不太喜歡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象記流水賬。好在村上是東方人,所描寫的環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線索簡潔,書中人物的命運又委實令人牽掛,就不知不覺地讀完了,否則,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樣,讀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書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解放”的感覺。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與你不一樣的人,過著與你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都會過完他們的一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著他們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會覺得,你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你的三觀是唯一正確的。渡邊、木月(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綠子、永澤、“敢死隊”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正常人,但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會覺得應該寬容一些,包括對自己的--寬容。
最喜歡書的結尾:
良久,綠子用沉靜的聲音開口道:“你現在哪里?”
我現在哪里?
我拿著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里?我不知道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著頭腦。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著綠子。
因為好奇,下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來聽,節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揚,鬧得慌,但歌詞很有意思,完全就是書的風格,難怪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4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許時日了,總想寫點什么,昨天一以為我對村上的作品理解頗深的朋友就書中幾個精彩片段向我發問,我的回答讓她大失所望,于是答應她重拾禿筆把我的理解寫給她看,于是又有翻開此書的機會。
在我看來,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于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范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癥——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郁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蕩,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于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后,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一則笑話云: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愿望。饑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么浪費了一個愿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閑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愿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于苛求:我現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5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致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 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復。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著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凄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托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著迷并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系,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并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戚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么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復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這個世界了么?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著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志么?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戴望舒說:“你教什么智慧給我 /小小的白蝴蝶 /打開空白之頁 /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 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么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6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于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借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里,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著愛情的幌子獲取肉欲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茍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么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后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后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后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后,當初美發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并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饑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游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著。而對于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饑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來之后生活會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撐著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群里,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著,簡單地活著。可事與愿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后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著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里?“我現在在哪里?”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著,到底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里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00字篇7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后感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后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沒有森林.感覺并不是特別喜歡.和原著意境差太遠..原著對于周圍風景景色的描寫,讓挪威的森林整體有一種很安逸的感覺.更像是在回憶,更能把我們想象中那個年代的氛圍,模樣表現出來.我特別喜歡日本小說和電影的這種感覺.讓人心里平靜沒有雜念.相比,續篇整體寫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對話,到處跑.感覺很混亂...以至于晚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最后早上6點起來繼續看到8點...看完原著,雖然有點傷感.但還期待渡邊和綠子或許會在一起,也算比較好的&39;結局了.到了續篇,還是糾結在一個問題上.忘不了直子...其實我覺得有點開始落入俗套了
...因為一個已故的女人而傷了另一個愛你的人.最后綠子的死,有點出乎意料.就這樣死了...哎,讓全篇完全成了悲劇!沒辦法,原著始終還是最好的,雖然略帶傷感卻還給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間.其實最后續篇說要去找紀香...和她把一切話說清楚...然后就沒有了...我有點想不通...為什么找紀香把一切都說清楚???當初為什么不找綠子說清楚??況且他和紀香有過什么?一個吻?我覺得這個結尾寫得太過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別喜歡續篇...整體感覺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電影版的上映吧!這幾天心情很煩,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說,讓我平靜了不少.回憶起高三上學期時候,每逢壓力大,心情不好時就看巴金的小說...不到一個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長篇看完了...現在的動力不遜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