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
寫讀后感可以讓人們再次回顧所讀的內容,加深對書中情節、人物、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怎么寫好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1
花了一個星期將《蘇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實這也是屬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沒有將它讀完的書。在買這本書之前,我并沒有去仔細了解過它,只是曾聞過其名,感覺口碑還不錯,就剛好湊了個單。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它發覺它是一本哲學啟蒙書的時候,我就有點不是特別想看了。這次選擇很認真的繼續閱讀這本書,我想是因為有在適當的要求自己吧。《蘇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別容易理解的書,但是它也并不屬于特別難理解的那種。雖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還是停在比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讀幾遍的著作。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這是怎么比較的呢?如果哲學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她還比較可以同意。蘇菲過去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她所見過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在最開始看《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覺得它是很純粹的一本哲學啟蒙書,因為從某一天蘇菲開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給她寫信的正是一位哲學老師,于是她就這樣很被動的上起了這門哲學課,好在哲學老師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勾起了蘇菲深深的學習興趣。
其實在閱讀的時候,我一直都感覺自己就是蘇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學老師,他雖然隔我如此遙遠,但是我覺得很真實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課程,這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對于哲學是怎樣的一種態度,我從來都沒有研究過哲學,并且了解甚少,腦子里僅有的一些知識也都是在學校老師提及過的那些,顯然我并沒有認真聽過政治課,因為我現在并記不太起來我在學校里了解到的有關哲學知識到底是有多少。
也許我們真的很少會去討論哲學,畢竟顯得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太遠,去研究世界從哪里來,我們又是誰,我們終究去向何方這些又有什么意義呢?但是有時候我又覺得哲學離我們如此之近,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思維感覺無不被哲學所影響,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罷了。可是習以為常是不是很危險的一種態度呢?我們已經慢慢地開始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這算不算一件壞事呢?
正如蘇菲的母親一樣,我們開始太過熟悉這個社會,所以對于很多事情見怪不怪,不會再想著去深究。
在《蘇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內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設置懸念,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很奇特的地方。最開始可能覺得一切還比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閱讀一本小說,你知道小說的背景就是這個現實社會中的某處地方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可是突然文中出現了魔鬼,你要注意,這不是做夢,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現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這就是一本現實題材的小說,你能懂這種感覺嗎?
我并不明白,我覺得我很需要作者一個十分合理的解釋,我一直都相信,小說中所有出現的內容都不會是無意的,它是會為下文做鋪墊的。可是,你說,這是不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呢?
浪漫主義的反諷,你聽說過嗎?
直到席德出現,我才開始明白,原來我之前閱讀的所有有關蘇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說,沒錯,我是在看《蘇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說,可是我沒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說中的小說而已,也正因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變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情有可原。
我覺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開始變得神秘化,小說中的人物可以跑出來的嗎,他們可以自己反抗嗎,他們能有屬于自己的意識嗎,他們的生命難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嗎?
別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說而已。這本小說的神奇我覺得不在于它給讀者灌輸那么多人物的哲學思想,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將哲學貫穿于整個故事之中。
我現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學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開始覺得哲學的神奇之處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這確實是一本不應該錯過的哲學啟蒙書。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2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而對于像我一樣什么都不懂的讀者來說,我從讀這本書開始就同蘇菲一起上起了哲學課。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著“神秘老師”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
對于以前沒有讀過關于哲學書的我,第一次看《蘇菲的世界》并沒有覺得很困難的感覺,反而是很熟悉、很實在的感覺,讓我更加喜歡哲學這一門課程。從前總覺得哲學類的書很無聊、很古板,不過《蘇菲的世界》卻是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讓我們哲學的初學者更加熱愛哲學。書中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并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讓人無法自拔,一看下去就想一直看。
哲學是一個很抽象的學問。它是以人類的思想認識活動為對象的思想認識活動,是從世界萬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產生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獲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識,建立事物一元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滿足人類提高思想認識能力、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需要的本源事物。而在《蘇菲的世界》中,講述了整部西方哲學史,雖非學術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衛哲學的書,正因為其大眾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作概論式的介紹,并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
為什么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為什么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說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當然這只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于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于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順著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則,當他們不再像孩子一樣看到什么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么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學,便不愿離開溫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愿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人生,其實并不只是一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界,也不應只是金錢、榮譽與成功的世界,它更應該是一個充溢著理想與奮斗、追求與夢想、好奇與探索的世界。不要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必然,為什么紙張便是白的?你又是誰?天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怎么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是怎么誕生的?從無到有,這本身便是一種不可能。一切都充塞著無窮無盡的問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3
在我看來,這本書可能是西方青年,邁入智慧的敲門磚。任何一個人,讀了《蘇菲的世界》,都會大有收益。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就像鳥兒享受于飛翔、馬兒享受于奔跑一樣,在書里面,你可以享受到為人的樂趣。人是思想的動物,人最偉大的力量是思想,能夠馳騁于思想的人是快樂的,所以,我忠心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領會這樣的快樂。
哲學開始于好奇和迷惑。《蘇菲的世界》通過蘇菲的視野,向讀者拋出了那些人類的終極命題。你是誰,世界來自哪里,人為什么存在。這些問題都是哲學的問題。從根本來講,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回答這些問題不是為了求索答案,而是為了獲得智慧,獲得對生命的認真。書中有這么一段:小伙伴問蘇菲,天空中的鳥兒怎樣看人類。蘇菲告訴她,鳥兒沒有自己的世界。小伙伴接著說,人類如果發明一種芯片,不用學習,就可以獲得許多知識。蘇菲回答,鳥兒和芯片都沒有思想,只有人類有思想。人類有思想,才有自己的世界。后來,蘇菲開始進入了哲學的世界。在一封信中,她讀到,哲學家思考著常人遠不會意識到的問題。在平靜的生活中,人們遠不知道,哲學家已經開始了人類世界上,最偉大的冒險------靈魂和心靈世界的冒險。
蘇菲首先通過一卷影帶進入了古希臘哲思的世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人是一種理念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世界的永恒。物質有多種,唯有人的存在在最高級的序列。這些問題使蘇菲開始回答關于真理的問題。于是,讀者就在作者為蘇菲安排的奇妙世界里,瀏覽著西方思想的世界------一個思考的世界,一個心靈的世界。蘇菲走過了中世紀時期的黑暗,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在其中,他了解了托馬斯阿圭那的思想,哥白尼的勇敢,達芬奇的偉大,米開朗基羅的認真。再到西方理性時期人類的求真。笛卡爾、萊布尼茨、洛克、盧梭等。這些偉大的思想家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書中用簡單的比喻,形象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一些哲學家的基本思想。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驗認識論、黑格爾的辨證邏輯、尼采的自我完成、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可以這么說,這是一本神奇的著作。作者用巧妙的語言,形象的描述,把那些人類歷史中出現的偉大思想像珍珠一樣串接了起來。那么,回到書中的開始。我們就會知道,每個人在本真里,都有那份關于真理的好奇,關于生命的疑惑。因為好奇,我們需要知識,因為迷惑,我們需要信仰。所以,人才需要靈魂,才需要拯救。在我看來,人自由的思想,是身為一次人的最珍貴的財富。這種財富是無價的,遠比什么外在的財富更真實,更可靠。可是,要想獲得這種自由的思想,我們必須首先解決那些關于人的大問題: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為什么存在。親愛的朋友們,您對這些問題有屬于自己的答案嗎?
《蘇菲的世界》從西方人的角度呈現了一個啟蒙的視野。那么,我們有沒有作家,從中國的視角,為中國的青年朋友們呈現一個真理的世界呢?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漢時期的儒術獨尊,從唐宋時期的文化盛世到宋明時期的理心學世界,我們的文化燦若星河。我期待有這么一位作者,其是為兒子或女兒寫的生日禮物也好,總之,中國的青年也需要這么一本讀物。這是真理與求知的開始,這是靈魂與真誠的開始,這是思想與自由的開始,總之,這是一切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的開始。多年前,在我20歲讀完《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曾經找過中國的《蘇菲的世界》。后來,我發現了《三字經》。但是,顯然其太過簡短。我期待那本《小明的世界》、《小剛的世界》或《小強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4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著精神世界。一向對于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于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里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于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圣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發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于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生稟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有一種擔憂,近似乎于兒童天真的擔憂,我的靈魂有一天是不是會離開我去選擇別人,也許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里到處都飄蕩著需要寄宿的靈魂,他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身體出現。回頭想想,我的靈魂經歷過什么以后才選擇了我呢?她是不是選擇一個人重復著同樣的輪回呢?可能我有些誤解了,但我無法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可能是我還想趴在窗臺和外面的“靈魂先生”說聲“嗨,你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他們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總是局限的,就像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樣,只看到了墻上的影子。
我還是對哲學不感興趣,可我已經開始思考,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識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在他面前,還有什么奇跡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跡的主角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