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
讀后感涵蓋了對所讀內容的簡要概述、分析評價、個人觀點以及引申思考等多個方面。怎樣寫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這里提供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分享,供大家參考。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1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后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復復地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他積極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我們仿佛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獲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2
陽光透過細密的樹葉,被剪成細碎的鎏金灑落地面。樹上,松鼠吱吱叫著,捧著一粒松果,睜著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著這個世界。樹下,鷓鴣領著它的孩子在悠閑地散步。地面上,有一只褐色的螞蟻,就好像是一個強盜,正拽著一只長有透明綠翅的、仿佛是一個公主的昆蟲,在艱難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里,這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童話。
林邊,湖水蕩漾。風陡然向東拂過它不透光的表面,直到吹皺那遠處鮮活的水面。光輝燦爛、緞帶似的水在陽光底下閃耀,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著歡樂和青春。
沒錯,這就是梭羅獨居的地方,被稱為“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爾登湖。
翻開書,無論你的內心多么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里那樣:清澈、濕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
在瓦爾登湖的湖畔,梭羅的小屋中,茂密的樹林間,我品味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優雅。記得歌德說過:“只有把自然當人一樣看待,當我們的精神狀態、喜怒哀樂與自然完全一致,我們所愛的那雙明眸中的亮光與早晨清新的空氣渾然一體時,我們對往事的沉思與森林有節奏的喧聲渾然一體時,大自然才會以其全部力量作用于我們!”相信遠離喧囂的梭羅,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力量,才寫出了這部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奇書吧。
在物質橫行的年代里,能讀到《瓦爾登湖》這本書真是幸運,我的內心,如瓦爾登湖,平靜、安寧、優雅、超然。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3
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中,總會有工業廢氣排放的污水橫流,有汽車尾氣散發的有毒氣體,有遍布城市各地的聲音嘈雜,還有腳步迅速緊張的上班族們。其實,不僅僅是我列舉的這些,這些是遠遠還不夠的,人們生活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恩惠,一生的好壞取決于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園農村居住的人們,卻遠離了我們身邊這些繁雜事物,靜靜地享受銀針墜地般舒適優雅的生活,并做著安閑愜意的鋤地和放牧……
瓦爾登湖此書中的介紹便是如上所述。誰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雖然我們也是過著那種生活,誰又不想體驗下別的感受呢?或在靜謐到銀針墜地般的狀態,或在陽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時,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無不使我們欣喜歡悅。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慢慢走進這本書中,領略到梭羅自食其力、豐衣足食的本領,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獨他強大的內心,都是支撐他在這里生存的動力。我會想:如果我到一片荒涼凄美的無人島去居住時,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拋棄不放棄的品質,我想可能并不會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無法無法求救他人的幫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異國他鄉的語言與他人作交談。
梭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秘籍:對物質的要求盡可能的簡單,簡單得猶如湖邊的一片樹葉;對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豐富自我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那么輕松愜意:“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靜地讀書。”“如果我們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權利生存的事,那么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頭回蕩。如果我們生活悠閑,辦事聰明,我們就會看出,只有偉大和優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絕對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懼和小小的樂趣不過是現實影子。現實永遠使人振奮,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之中,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們應該踮起腳尖,將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我看見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的不幸是,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谷倉、牛羊和農具;得到它們倒是容易,舍棄它們可困難了。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著虛構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有人是窮困的,覺得生活不容易,有時候,甚而至于可以說連氣也喘不過來。”可見索羅對物質的要求只是能吃飽就行,如此簡單的愿望是每人值得學習的。
我們要學會生存的技巧和本領,并積極學習來更容易的掌握。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4
近日以來,反反復復地讀著徐遲譯本——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羅用他樸素的文字,描繪出瓦爾登湖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純真擁抱著大自然,用獨特、睿智的思維,積極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
關于對梭羅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嚷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著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后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著人類,又蔑視著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熱愛故鄉農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經常夢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游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盡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著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田園。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帶給人們只是房價的居高不下與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車水馬龍的喧鬧繁華,喜歡的鄉間曠野早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只有從心里保留著那份淡泊寧靜的向往與追求,在閱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歸根到底,一句話——生活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里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著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筆下如此傳神:
“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說了,瓦爾登,是你嗎?
這不是我的夢,
用于裝飾一行詩;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我是它的圓石岸,
瓢拂而過的風;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穿越時空,散發出永久的魅力;它無疑是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于常人的偉大。
我想,我會經常光顧梭羅的瓦爾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誠與無欲。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5
當我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將心境洗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它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卻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寫下來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這本書中用很大的篇幅談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片段。靜靜的.拋去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看完這本書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會我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瓦爾登湖般干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雖然短暫卻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精妙絕倫。
書中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羅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簡樸的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遠不會來臨。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了,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洗滌。
時至今日,在物欲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后感2000字篇6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于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可以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后不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積極性的批評與建議,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可以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托,在樹上吃住行,樹為我們人類提供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一定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么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