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_全网创意文案句子素材站

365文案網 > 實用文 > 讀后感 >

中庸讀后感500字

時間: 龔鍇 讀后感

讀完一部好書,你的心得體會肯定不少,不要僅僅停留在閱讀層面,試著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庸讀后感500字,僅供參考。

中庸讀后感500字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1】

從初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后,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學校下發了閱讀小冊子,我借此機會認真對《中庸》進行了研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于內心的“誠”,懷著“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么,不當做什么,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并強調“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凈、透明、和諧。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

在生活的實踐中,隨著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并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于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后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于寬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2】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3】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4】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該書講述儒家關于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要求人們按照這些道德規范和原則,調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頗,無過無不及。“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的做事原則對于指導我們的。言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教育的發展已呈日新月異之勢。教材在不斷更新,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增加一些與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斷更新,科技創新的新世紀要求培養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變以前的“滿堂灌”為現在的啟發式教學;學生的視野在信息化時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會的事情他們能駕輕就熟。幾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準備”的重要性,無論言行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作為一個受國家培養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唯有“準備”才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祖國的下一代。

教師的“準備”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準備,二是行動的準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成績的好壞通過一兩次考試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質量的優劣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檢驗,融入社會后他(她)能否創新就是檢驗的標準。教師教出一個分數較高的學生比較容易,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卻相對困難。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的職責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知識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行動的準備才有目標和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是教師首要的工作。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時刻關注外部的教育動向,重視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怎樣體現;更新知識儲備更是教師工作的重心。教師與學生是一桶水與一碗水之間的'關系。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寬泛,而且要有深度。農村學校存在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師的知識面太窄,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談到深度,我們的教師又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事,如果學生詢問下一個學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關知識,我們往往會以“我講了你也聽不懂”加以搪塞,這樣的回答對學生的傷害有多深我們思考過嗎?

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教育教學的游刃有余,我們必須制定終身學習計劃,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堅持學習;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研究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研究學生成長的環境,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對一班學生按照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并依據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給了我啟迪,同時也給了我力量。亡羊補牢從現在開始進行知識儲備將成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5】

孔子傳道給曾子,曾子寫了篇論文《大學》;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寫了篇論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來自于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太難了,普通人很少能夠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講的中庸與仁一樣,有體有用。中庸的主題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處講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個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間有一豎直貫下來,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無論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著了一部歷史,叫《春秋》,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熱,溫度不適中;冬日長、夏日短,日照不適中,都不合乎標準。只有春秋不冷不熱,白天與黑夜一樣長,有中才可以作為標準。孔子的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溫是第一的,太熱太冷都是偏,只有溫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們說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長久,普通才是偉大,這是宇宙間的基本法則。我們現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講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處沒有道只有險,高處不勝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準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訴我們“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這兩句話是宋儒程顥、程頤說的,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長久。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中才能達到和,和是宇宙萬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貴子,家和才能萬事興,和氣才能生財。總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沒有生氣。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時時保和就能達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復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嗎?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6】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困難,才能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7】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8】

王老師開解的這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從中庸之道看人格教育。我的感悟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強者

我以前經常會這樣教育學生:孩子們,讓我們做真正的強者。或者我自己也會鼓勵自己要做真正的強者。可是我為什么沒有培養出幾個真正的強者,而且自己也常常被一點點風雨就打得七零八落呢?原來我內心里的強,以為就只是硬撐到底。今天學了《中庸》,才知道,真正的強者是“仁者”、是“勇者”、而且還是“智者”。而我自己,以前所謂的強根本不具足這三個條件。我大多數的時候就是咬牙堅持,忍耐、再忍耐,忍到最后,終有一日暴發出來,那就火燒功德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今天終于明白了,要有“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仁愛之心,才能做真正的強者。這樣的強者,根本就不需要強忍,他是自然地承受,不需要費功夫,有了大慈大悲之心,就不會與任何人、任何事去對立。提不起這顆心,無論怎么忍,都是有后遺癥的,不是忍到火山暴發,就是把自己忍出病來,得癌癥、抑郁癥。所以要想做真正的強者,就要有仁慈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堅定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敢上刀山、下火海,就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猛之心,就敢于舍身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沒有這分心,仍然會晃晃悠悠,不會勇猛精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堅定信念,就很容易一下子心血來潮,一下子又猛地退轉,進一步退三步。這不是真正的強者。第三就是要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智慧,才能做真正的強者。我們有幾個能夠做得到呢?要同流而不合污,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對于錯的、不合道的,我們也要恭敬,但是我們可以不學習,這叫同流而不合污。可是我們要么就是同流合污,要么就是爭鋒相對,這就不是中庸之道,也就不是真正的強者。《道德經》里說:“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強者的智慧。所以,學習了這一課,末學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強者,我一定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強者,我堅信我會在不斷的學習與磨練中茁壯成長,讓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正能量體。

第二、如何去教育孩子做真正的強者

強者教育不只是我自己急需,而且也為孩子們所急需。現在我們教的好多學生,到了初三還提不起精神,怎么打雞血都沒太多用處,不聽講的還是不聽講,不完成作業的還是不完成作業,上課睡覺的還是上課睡覺。老師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強者,為什么?因為孩子們缺乏仁、缺乏勇、缺乏智。三樣必備條件一樣都沒有,就算是硬著頭皮忍一忍,他們也不愿意。他們覺得是幫老師忍的,為父母忍的,沒有感恩心,就是沒有“仁”;舍不得下蠻勁,舍不得拼搏,就是沒有“勇”;沒有責任心,隨波逐流,人家都放縱,考不起高中的又不只我一個,我也為什么要努力?這就是沒有“智”。所以,我們要從小對孩子就進行這三個字的教育,沒有這個基礎,就培養不出真正的“強者”,缺了這三個字的教育,我們看到的要么是一批持強凌弱的霸權者,要么就是一批毫無血氣的討好者,甚至是一批自暴自棄的頹廢者。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而中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如果我們培養出的少年只是一批霸權者、討好者、頹廢者,那么我們民族的脊梁在哪里?我們祖國的希望在哪里?

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重新審視我們自己,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其實太多太多。在這個現實環境里,在這個大染缸里,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把書本上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自己還不趕快修身,同時也不教孩子修身,那么我們反過來怨孩子一屆不如不屆,教師越來越難當,我們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的幸福感從哪里培植呢?我們將陷于吃虧不討好的惡性循環里,什么時候是個頭呢?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為了社會,我們教師首先要擔當起歷史的使命,我們自己首先要做真正的強者,才能培養出一批批祖國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培養出我們民族未來的脊梁。

讓我們一起來做真正的“強者”!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9】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的情緒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控制,則稱之為“和”。『中』的狀態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10】

初讀《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論中和,認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它與《大學》不同,《大學》闡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來,《大學》講的是具體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則是講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養,好似與外界無關,實則蘊含豐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課老師便講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論。實在高深,我實在是聽不太懂。單純的闡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環環相扣,任何一個部分如果出現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體也會出現問題。這正如人的身體一樣。中醫與西醫的不同就在于中醫講求的是平衡,而西醫講求的是就病開藥,根據病人的病開什么藥。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藥,一堆一堆的藥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藥在我身上已經不起作用了,因為身體里已經有耐藥性,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就會喝中藥。中醫看病講究通過整體來看,比如說感冒,西醫就直接開感冒藥殺死病菌,而中醫不然,推斷出是身體中有熱,則開些清熱的藥來,所以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還有個現象,就是有的人一輩子病病怏怏的,不過還是長壽;有的人一輩子健健康康的,結果突然一下子得絕癥病死了。這是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健康,看起來不長壽,但是他們維持了自身的平衡,這也就是長壽的秘訣;而看起來健康的人,體內則不一定平衡,雖然不體現,但是一有表現則為大病。這就是《中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

其實讀《中庸》時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認為,此二字意思為平庸。后來經過學習終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也就是很少改變。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年輕人輕狂,處事激進,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時時思變,這都是因為“不庸”引起的。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穩中取勝。“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而但凡青壯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風范,較同齡人穩重。比如教師教學,如果班內有非常淘氣的學生,老師如果嚴厲地批評一般會使學生更加變本加厲,起不到正面的效果,這便是不“中”,而這個老師如果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并時常的鼓勵這名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源,師生一起解決的話,就會令學生感到受重視而努力學習起來,這便是“中庸之道”。

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說這不偏不倚,我覺得法官最應該做到這不偏不倚了。《中庸》就是讓人們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決是否公正決定了人們的命運或生活死。而反過來想,人們的命運不更加由自己決定嗎?如果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豈不是非常的平衡了?可是世界就是維持著一個動態的平衡,有動有靜,動中有靜。萬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讀中庸還有一個領會就是“忍”。 忍”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是為了做大事才忍小節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忍讓,相互忍讓,則事情就能和平解決。在我身邊就發生過不少因為互不忍讓而使小事演變成大事,最后給雙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同學同事之間相處也是這個道理,不激進,不沖動,遇事先動腦后動口,凡事“慢半拍”,這樣給自己一點時間,想清楚應該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時的血氣方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爭名奪利也不可過于激進。何必計較的一時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老師在課上講的吳清源不就是這樣嗎?把棋盤當做人生來下棋,從全局來考慮問題,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輸贏,只為了“中”。就是這樣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壇上的'長盛不衰啊!在家時也常看吳清源的圍棋,多少名家、主持拿他的棋局給觀眾講解,我都覺得他們講得雖然好,但是離吳清源大師的領悟還差的遠。雖然吳清源大師已經談出棋壇,但是后來者無一人能夠達到大師的境界,這就是中庸帶給吳清源的成功。

不過,“忍”并不代表任人擺布,是在忍的過程中找到明智的解決的辦法。其實追求一種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失去另一種東西。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會說你的懦弱,但是“忍”并不是沒有原則,趨炎附勢,并不是我們不反抗和沒有反抗的力量,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時機,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處。其實做人處事都要講原則,在不違背個人的本性和道德標準的范圍內,要忍得恰到好處。

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有些人對中庸有些誤區,那就是他們覺得中庸就是不思進取。這是錯的。中庸是樂觀的,是樂觀的哲學,它告訴我們,無論發生什么事,無論在什么狀況下,都要樂觀地看待問題,持一顆輕松的心去面對,不失望,不絕望,不失去理想和信念。

在閱讀資料的時候發現了這么個例子,覺得不錯。分享下:有個漁夫一天打魚回家,路上碰見了一個精明的商人,那個商人看著這么多魚一定很賺錢,于是他就去問“漁夫,你的魚打得真多,打了多長時間?”漁夫答到,“2個小時”。商人就說“那么為什么不多打點?”漁夫說“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覺,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說:“可是你打多點,你就可以賺多點”“然后呢”漁夫說。“那么你就可以開一個公司,然后讓它上市”商人回答。漁夫疑惑了問“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商人說:“你可以得到很多的錢啊!” 漁夫更疑惑了問,“那有什么用?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說“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覺,跟你孩子玩……” 漁夫說“那我現在就是拉?” 商人無話可說。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多。其實中庸就是一個克服這個貪字,而做到知足常樂的精神境界。這個漁夫就充分達到了這個境界,知足常樂!其實我在生活中也有這種體會。比如擠公交車,學校車站有很多人等車,有一回我站在第二排等車,結果上車時擠啊擠,最后所有人都上去了,唯獨我沒有上去車,那么悲觀的看法是,氣死我了,就我沒上去。而樂觀的看法則是,沒關系,等下一輛車,還不是那么擠。再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站著的人心里想,如果我有個座位多好啊。而坐著的人想,如果座位不那么擁擠多好啊。這就是貪念!中庸的想法是,如果你站著,你就該想,還有很多人沒位置站呢;如果你坐著,你就應該想,很多人都沒有位置坐呢!這樣你才會快樂,這才是中庸倡導的不貪,知足!

初步了解中庸后,才知道以前自己的行為是多么的浮淺。讀過中庸之后,明白了許多道理,并重新審視了自己做人處事的陋習,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淺。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們花費一生的時間去探究,不論時間的發展,或時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11】

最近讀了《大學中庸》,感覺受益匪淺。

大學的三綱領: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孔子的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如出一轍,我了解了《大學》《中庸》《論語》等一些四書五經之間的聯系,找到了根本,弘揚好的品德,棄舊向新,知道追求什么,邊界在哪里,這些觀點今天仍然實用,這是普適萬物的規律。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和昨天相比有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進步,這個要求不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內心懷有敬畏,不斷地加工打磨自己,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達到至善的狀態。

一個善良的人一定不會自欺,不會為了利益刻意去遵守道德規范,而是內心都有底線,內心有準繩。一個善良的人會適時、適事的做事情,使自己圓滿的同時也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個善良的人也會遵循萬物的`規律,不失位、不越位,潛移默化的影響周圍的人。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人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

《大學中庸》雖然寥寥數千字,但真的需要細細品讀。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12】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讀后感500字【篇13】

對于環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么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如果換個環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會得出一個什么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鉆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該如何輕松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后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后世有所啟迪。以前對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么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妥。

中庸并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于平庸。怕就怕,過于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涂”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并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回旋余地。

3496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众资讯-首页_大宗商品资讯_价格走势_市场行情 | 东莞精密模具加工,精密连接器模具零件,自動機零件,冶工具加工-益久精密 | 高铝矾土熟料_细粉_骨料_消失模_铸造用铝矾土_铝酸钙粉—嵩峰厂家 | 磁粉制动器|张力控制器|气胀轴|伺服纠偏控制器整套厂家--台灵机电官网 | 考勤系统_考勤管理系统_网络考勤软件_政企|集团|工厂复杂考勤工时统计排班管理系统_天时考勤 | 上海三信|ph计|酸度计|电导率仪-艾科仪器 | 滤芯,过滤器,滤油机,贺德克滤芯,精密滤芯_新乡市宇清流体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 铁素体测量仪/检测仪/铁素体含量测试仪-苏州圣光仪器有限公司 | 工业胀紧套_万向节联轴器_链条-规格齐全-型号选购-非标订做-厂家批发价格-上海乙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烟雾净化器-滤筒除尘器-防爆除尘器-除尘器厂家-东莞执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飞象网 - 通信人每天必上的网站| 生产自动包装秤_颗粒包装秤_肥料包装秤等包装机械-郑州鑫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画室_十大画室_白墙画室_杭州美术培训_国美附中培训_附中考前培训_升学率高的画室_美术中考集训美术高考集训基地 | 无痕胶_可移胶_无痕双面胶带_可移无痕胶厂家-东莞凯峰 | 服务器之家 - 专注于服务器技术及软件下载分享| 洗石机-移动滚筒式,振动,螺旋,洗矿机-青州冠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接地电阻测试仪[厂家直销]_电缆故障测试仪[精准定位]_耐压测试仪-武汉南电至诚电力设备 | 两头忙,井下装载机,伸缩臂装载机,30装载机/铲车,50装载机/铲车厂家_价格-莱州巨浪机械有限公司 | 阿尔法-MDR2000无转子硫化仪-STM566 SATRA拉力试验机-青岛阿尔法仪器有限公司 |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官网| 云杂志网-学术期刊-首页| 气力输送_输送机械_自动化配料系统_负压吸送_制造主力军江苏高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抓斗式清污机|螺杆式|卷扬式启闭机|底轴驱动钢坝|污水处理闸门-方源水利机械 | 缝纫客| vr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工地安全|禁毒|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安全体验教室-贝森德(深圳)科技 | led冷热冲击试验箱_LED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老化试验箱-爱佩百科 | 恒湿机_除湿加湿一体机_恒湿净化消毒一体机厂家-杭州英腾电器有限公司 | 铝箔-铝板-花纹铝板-铝型材-铝棒管-上海百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球形钽粉_球形钨粉_纳米粉末_难熔金属粉末-广东银纳官网 | 垃圾清运公司_环卫保洁公司_市政道路保洁公司-华富环境 | 防伪溯源|防窜货|微信二维码营销|兆信_行业内领先的防伪防窜货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 | 联系我们老街华纳娱乐公司官网19989979996(客服) | 橡胶接头_橡胶软接头_可曲挠橡胶接头-巩义市创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洁净棚-洁净工作棚-无菌室-净化工程公司_北京卫护科技有限公司 | 大白菜官网,大白菜winpe,大白菜U盘装系统, 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 | 球磨机,节能球磨机价格,水泥球磨机厂家,粉煤灰球磨机-吉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便携式表面粗糙度仪-彩屏硬度计-分体式粗糙度仪-北京凯达科仪科技有限公司 | 英思科GTD-3000EX(美国英思科气体检测仪MX4MX6)百科-北京嘉华众信科技有限公司 | 合肥白癜风医院_合肥治疗白癜风医院_合肥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_合肥华研白癜风医院 | 昆山新莱洁净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卫生级蝶阀,无菌取样阀,不锈钢隔膜阀,换向阀,离心泵 | 聚氨酯催化剂K15,延迟催化剂SA-1,叔胺延迟催化剂,DBU,二甲基哌嗪,催化剂TMR-2,-聚氨酯催化剂生产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