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里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5篇,供大家參考。
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篇1)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今日,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向到(明白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當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并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終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學校。
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篇2)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里面內容非常感人。
在這個感人的故事里,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姑娘,她當上了代課老師,以前那位老師姓高,臨走前高老師跟代課老師說:“這28個人我交給你了,要一個都不能少。”小魏老師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代課老師姓魏,由于那是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在這里有四個年級,在一間教室里讀書,而且教室很窄,老師連粉筆頭都節約,比起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條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師細心地照顧著這28個人,可是這里面有一個孩子叫張慧科,是個小男孩,他家太窮,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知道這件事后就連忙湊錢去城里。于是她領著同學們搬磚攢夠錢,跟剩下的27個孩子告別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連著2天2夜都沒睡覺,她的耳邊又想起高老師的那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于是她連夜趕路,終于到了城里,并且連忙寫了好幾張尋人啟事,寫了一晚上粘到各處,后來她知道可以從電視臺找人,而且更快,在電視臺的幫助下,她終于找到了那個小男孩——張慧科。
魏老師對學生負責,雖然窮,但是魏老師依然牢記著這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真讓人敬佩!
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篇3)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后,總是淚流滿面。這并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_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后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_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飛追,終于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里,后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采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后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里,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后,她竟然走進了電視臺,在臺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于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臺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墻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臺長,終于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_長等一幫_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純樸、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里的臺長、老板娘又是那么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于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么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篇4)
這個星期我們看了一部《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講的是農村落后的狀況。但也覺得很真實,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特別是那位老師的執著與堅定,讓我情不自禁的對老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敬意。
記得讓我最感動的是老師流落街頭的場景,為了尋找學生,吃了數不盡的苦。
她沒有錢吃沒有錢住,因為她沒有想過她自己該怎么用錢,她一心只想該怎么用錢找回她的學生。這段辛酸史讓我感動了。當她偷偷跑過去吃別人剩下的面,當她睡在街頭,當她用手寫了一百份尋人啟事,當她站在廣播臺下站了三天,我就徹底的被她感動了。
她沒有想過放棄,沒有回家。因為心中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一個人學生都不能少。她必須做好她應該做的事,她必須盡好她應盡的.責任。
我覺得她真的是一個值得人尊敬的老師,值得人欣賞的老師。形容老師最好的一句話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她,就是這句話的代言人。執著是她的代名詞,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夠找到她的學生。我覺得我們學習應該也這樣,不言放棄,執著的走向成功!
作文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中小學生(篇5)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教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后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教師恪守著自我的承諾,想方設法最終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著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理解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后,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在理解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本事。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提高。雖然,此刻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并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的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后的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于學校,無緣于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職責是多么的重大,任務是多么的艱巨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當珍惜自我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理解教育,長大后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我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完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