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精彩點評
《中國詩詞大會》自開播以來就引起了很大群眾和的討論,很多人都在觀看,也希望能出現更多類似的節目,讓人們在消磨時光的同時,還能收獲知識。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一)
《中國詩詞大會》開播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節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詩詞素養的年輕學生更是實力“圈粉”,被網友稱贊“腹有詩書氣自華”。學者表示,兼具典雅韻律與人文精神的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仍能引發情感共鳴,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不靠顏值靠才情 年輕學子頻獲贊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念出《詩經·七月》中這句名句的,不是學者教授,而是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高一女生武亦姝。她在2月1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戰勝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更,成為新擂主。詩詞量首,答題時氣定神閑,還有高顏值,有網友感嘆武亦姝“滿足了自己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這位把陸游、蘇軾、李白封為自己“三大偶像”的“00后”說:“喜歡詩詞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古典詩詞中蘊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現代語言中很難找到。”
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像武亦姝這樣的高手還有很多——
13歲的初一學生葉飛,擅長用文言文寫作,小小年紀就有不俗的詩詞積累;
上海文來中學學生侯尤雯,2歲開始讀詩,曾獲上海市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一等獎,為本屆詩詞大會從百人團刷入挑戰賽的最小年齡選手;
北大博士生陳更,工科出身,卻滿腹文才,是連續多場的擂主……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等學者,也因為在節目中對古詩詞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精彩點評,受到網友熱捧。網民“月亮abby”說:“看了節目,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詩人的胸懷,原來中國古詩文這么有趣。”
除了擂臺上那些“行走的詩詞庫”,節目中的“百人團”也值得尊敬。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百人團”選手絕大部分是年輕學生和各行業的普通人,年齡上以“90后”“00后”為主,有些是父母比賽子女看,有些是子女比賽父母看。“古詩詞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古詩詞能與年輕人情感共鳴
武亦姝在接受采訪時說,通過讀《放翁詞》,她能夠感知陸游性情中可愛有趣的一面,他的作品有一種很特殊的溫柔和深情,有時候也可以很明快、很清新;而蘇軾“可以根據人生境遇調整心態”,讀東坡詞讓人有好心情,不知不覺中,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也讓她有勇氣笑對各種人生挑戰。
“盡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說,詩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對心態、社會的理解進行的創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體驗。“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當人們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心靈也同樣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
李定廣說,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是為“天然美”,常讀常背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此外中國古詩詞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在《中國詩詞大會》近日一場比賽中,選手王軼隆身患癌癥的母親病情出現反復,王軼隆決心暫別賽場為母親盡孝。李定廣認為,學習古詩詞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傳承品德與精神。“愛國、愛家、愛生活是古詩詞的重要題材,這些共通的個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可以在年輕人中間引起共鳴。”
專家還表示,雅與俗此消彼長,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也能夠讓年輕人提升審美素養,提高語言表達層次,對抵御粗鄙的網絡語言發揮積極作用。
今天該如何學習古詩詞?
公眾對中華古詩詞的日漸關注和喜愛,讓李定廣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學習古詩詞還是基于實用主義,盡管中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比重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學仍以應試為主,老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體會不到詩詞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腦子里的不過是文字符號而已,且只會讓學生覺得“好難”“沒意思”。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說,不能像教外語一樣,去精確分析一首詩詞每個字、句的意思,或是用現代漢語把詩詞解釋得太直白。“每一首古詩詞,不同人應該有不同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李定廣說,教師應更多闡釋詩詞的美妙之處,從藝術和情感兩方面講明其美在何處、妙在何處,引導學生自然地、自發地體會詩詞中的溫暖和情意。
專家表示,公眾關注詩詞大會,其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傳統文化教育需進一步切合時代,精心選擇內容,并利用現代傳媒方式進行傳播,也不排斥健康的娛樂化形式。從社會角度而言,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進。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二)
4,5歲的時候,媽媽就叫我背唐詩。不覺得痛苦,詩詞押韻,和兒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著玩就是了。
慢慢地,就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夏天,跟爸媽去湖里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么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云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票黃,知道了什么是“老樹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華休”。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了爐子,外邊洋洋灑灑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來天欲雪”,什么是“紅泥小火爐”。
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于無法其他的詞語形容。記住了詞,記住了景,也記住了情。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三)
最近幾天,《中國詩詞大會》被我給迷上了。因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學生、小學老師、大學老師、普通農民、還有在中國工作學習的外國留學生。
每場比賽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個人追逐賽”(規則:每組題目一共有九道題,百人團每個人前面都有一面盾牌,答錯一題前面的盾牌將破碎,破碎盾牌的數量將成為選手的分數)、“飛花令”(規則:四位選手里面分最高的一位要,和百人團里用時最短、正確率最高的一位進行“飛花令”,勝者將成為“攻擂者”)、“擂主爭霸賽”(規則:“攻擂者”將和“守擂者”進行爭擂,一共有九題,答對五題就可以成為擂主。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一題對方加一分)。
這里面我最佩服陳更姐姐,一個理科大學生,對詩詞是那么的熱愛,她成功連續守擂了兩場。我唯一不喜歡的就是他有點急躁了,所以有些題搞成錯誤的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詩詞,將來以后我也要像陳更姐姐文理貫通。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四)
最近,我看了一個 電視節目 ,叫《中華好詩詞》,感受頗深。
節目中有好多能熟背3000多首 詩歌 的 女博士 們,從她們身上充分顯示了詩歌對人的影響,她們個個樸素,沉穩,特別是總決賽中的兩位女博士,讓我印象深刻:李冰潔,身穿白色的 旗袍 ,看起來像 弱不禁風 的林黛玉,戴著眼鏡,說話時聲音婉轉動聽,有著 薛寶釵 式的 幽默感 . 王穎 ,號稱'冷面殺手',不喜歡笑,但是常常把對手嚇出一身冷汗。背詩時,她喜歡輕輕 踱步 ,她不僅會背詩,還喜歡寫詩,一上場就吐口而出一首自編的 小詩 ,既押韻又好聽。正是應了古人那句老話'熟背 唐詩三百首 ,不會做詩也會吟'!
節目中還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她的年紀雖然小,但是卻能把 《長恨歌》 背的滾瓜爛熟,還能背誦好多我都沒有聽說過的古詩。連 范增 老師都對她很佩服,提出如果她能在3個月內將 《離騷》 和杜甫的《秋興》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就收她為弟子!太羨慕她了,這么小的年紀, 就能夠成為范增老師的弟子,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看完這個節目,我覺得平時我背詩時還是太不熟練,真正到比賽的時候,有些背過的詩一時就想不起來了,尤其是當需要只背誦其中一句的時候,往往整篇都忘記了。以后我還要繼續努力背詩,不僅要背熟,而且要理解作者,理解作者作詩的意境。 這真是一檔好的節目,中華的詩詞博大精深,讓我們一起 遨游在詩歌的海洋吧!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五)
《中國詩詞大會》看完最后一期,殷怡航作為第一個挑戰者黑馬,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氣迫,力壓群雄(芳),終獲冠軍。
她天真無邪,陽光燦爛,無憂無慮。暗合了一身“正能量”,贏固欣然,失亦愕然,本性流露出于自然,盡管有些神經大條,仍不失可愛。挑戰時十道題滿分;對決時先聲奪人,拿下第一分,竟然產生4:1的階段性優勢。對方李子琳追上2分,場上出現4:3,但李子琳在此關鍵時刻丟分給她,成全了她最后的勝利。
回過頭來,咱再說說李子琳同學,16歲的年齡,五次上臺,三次守擂,其詩詞積累、臨場發揮、應變能力都沒得說。好象今天的總決賽運氣不在她方面啊。對絕時雙方分別丟一分,但優勢的殷怡航丟得起,而劣勢的李子琳丟不起呀。此時,李子琳犯了陳更輕率出擊的錯誤,這本不是她的風格,一貫以穩準狠著稱李子琳丟分題本身,也是因低極錯誤使然,那題是:說出哪個不屬于孤獨的情形,她卻快速選擇了恰恰表現孤獨的C“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不是A“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莫非天意?守擂三、四次也夠多了,豈能好事都歸一人?小小年齡,成府太深,心機太重,往往言不由衷。
對手說她“危險”,此前筆者說她“恐怖”大概“英雄所見略同”吧?要說李子琳失敗,只能說她敗給了自己,其精準度如答題機器,加沉著冷靜,而所以落敗,是其太想奪冠了。小孩曾以“滅絕師太”名之,從年齡看未免太過,但觀其做派風格卻無一不象。不想“危險妹”竟最終輸給天真“女漢子”。這結果把小孩感動的熱淚盈眶,為殷怡航歡呼!同時,怎能忘記那些星光閃耀的群英譜啊——李四維、石繼航、夏昆、祝浦成、吳空、陳更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
盡管詩詞大會并不完美,并不盡如人意。但有主持人董卿美才女輕松駕御,平添了幾許格調風韻。讓人流連忘返,一步三回顧,恍若夢回大唐,穿越兩宋。僅以些詩與諸君共勉“何當再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又“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
希望這種詩詞類節目更多更好!這不,這次“詩詞大會”把小孩的饞蟲勾起來了,將本已多年來束之高閣的愛好又重拾起來,又知道和背誦了多首詩詞以增擴儲蓄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