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百家講壇》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精選篇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里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里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獲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游說秦,但秦沒接受,后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后,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后,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并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占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群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斗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衛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盡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精選篇3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辟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了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于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跡,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后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終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背后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代人了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人。
百家講壇節目觀后感600字精選篇5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里面給我們分析了書里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里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為什么水滸傳里每寫到搏斗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么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了解歷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