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自1月1日起施行,和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標志著我國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精選篇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誕生,是我們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民法典的頒布施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了強大法治力量,必將助推“中國之治”躍上更高境界。學習掌握和貫徹實施民法典,是軍隊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學習民法典,重在強化法治思維;遵守民法典,重在堅持領導帶頭;維護民法典,重在尊重法律權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法典編纂工作,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將編纂民法典列入黨中央重要工作議程。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民法典編纂工作所作的請示匯報,作出重要指示,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經過5年多工作,民法典終于頒布實施。這部民法典,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其中的不少制度設計,不僅是我們國家,也是世界民事立法領域的首創,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人類法治文明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精選篇2
黨的__四中全會明確將編纂民法典作為重大立法任務。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五次民法典起草工作,這一任務順應新時代發展,關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變化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訴求,立足民生發展領域的新問題、新挑戰,加強民事重點領域立法,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保障私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充分保護私權,才能全面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并有利于規范公權。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新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反映出一個民族對生存發展民生關鍵問題的基本立場。縱觀世界法制發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的,凝聚起這一時期社會發展要求的廣泛共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__年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黨的__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立法工作堅持以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為根遵循,結合民生實際,密切關注人民發展要求,體民情、聚民意、保民生,創造性地做好立法工作,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更加深刻地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精選篇3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就談不上保障人民權益,要保障人民權益,建立法治國家、依法治國,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將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向縱深推進。
民法典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民法典的誕生不僅整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長期實踐以來形成的民法規范,還吸收了中國民族優秀的法治傳統文化內涵,并且具有強烈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基本屬性,是充分結合了中國國情和社會民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集大成者。
民法典通過固根本、穩預期促進發展。人心定才能事竟成,要定人心就要提供好的法治環境,要充分保障人民權益,要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首先要固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以法律形式再次強調市場對經濟的決定地位,強調我國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心;其次穩預期,用法典的形式保障權益,用更深入的法制化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消了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供堅強的法律支持。
實施好民法典,要廣泛開展民法典宣傳教育工作,將其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抓住機會加強普法教育宣傳,提升公民法律素養,要宣傳好法典條文、闡釋好法律精神、運用好法律實踐,明確社會主體權、責、利的邊界,堅決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能力,讓民法典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普法惠民。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精選篇4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20_年3月15日通過,從20_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該法開宗明義指出,制定本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法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民事問題,必將在建設法治社會與和諧社會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彰顯法治的效應和威力,當然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然而,法律和道德都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只有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統一,有效結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理效果。結合《民法總則》的有關條文,作些粗淺的解讀。
例如,第一章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所有這些規定,都是對民事主體提出的法律要求,都是對民事主體行為規范的一種限制。說直白一點,就是民事主體在維護自身民事權益的同時,必須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不得打無端官司,不得打昧心官司,不得打以勢壓人的特權官司,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嗎?沒有公平、誠信、誠實、公序良俗這些道德要求作為基礎,那么,打民事官司是沒有意義的。反過來說,違背了這些道德準則和要求,民事官司也不可能真正體現公平正義,甚至有損于公平正義,玷污了法律的尊嚴。
再例如,《民法總則》第八章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十一種。可以說,只要有良好的社會生態,做人做事只要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以上這些法律官司是可以避免或杜絕的,起碼可以大大減少。但是如果大家都沒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沒有守住道德底線,這些情形的法律官司便會隨時產生,大量產生,給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例如,你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別人的人品人格,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不去侵害別人的名譽,不去做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良心的事情,就不存在為人家恢復名譽、向人家賠禮道歉的問題。訂立條約的雙方,誰都講誠實,守信用,生意不成友情在,出了問題好商量,支付違約金就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就不會鬧出法律官司。再者,承擔民事責任也是需要道德作支撐的,不講道德,牛皮寫字都白搭。又舉例,你家建房子要埋設排污管道,需要在鄰居家門前的水泥地板上挖了一條深溝,鄰居講道理,講風格,主動讓你做成了。你埋好管道就應該把溝給填平,主動恢復水泥地板的原狀,做好了,雙方都眉開眼笑,相安無事。然而你卻只圖自己之便,置別人利益于不顧,這本來已經缺德了。人家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按照法律規定,讓你恢復原狀,你卻置若罔聞,置之不理,這不僅加劇雙方矛盾,甚至會引起公憤,實屬社會公序良俗所不容。
細讀《民法總則》,一共十一章二百零六條,林林總總,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的威力在于每個公民都自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從最簡單的一條來講,民事訴訟的時效和期間計算,大家都知道了嗎?否則你如何去打官司?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施行之前的宣傳、學習和普及很有必要,尤為重要。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5篇
雙百活動專場報告會直播觀后感精選篇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文章從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等方面詳細闡釋了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開展工作要考慮民法典規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同時,有關政府機關、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系和諧有序。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普法工作的重點來抓,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 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