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在《一句誓言一生作答——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特別節目》中展示了十個不同的感人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在向我們述說著一個個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篇1)
回顧歷史,從紅船到巨輪、從弱小到壯大,中國共產黨的99年是熱血勵志、慷慨激昂的99年,是使命在肩、不負人民的99年。“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99”歸“1”,初心如磐。在偉大的日子里,我們當再次洗滌初心、照清自己,不斷提升黨性修養,為前行旅程再次注入奮進能量。
99年的矢志不渝只因1個莊重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我們莊嚴佇立于黨旗之下許下鏗鏘有力的八十字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從此,生命有了別樣升華,理想信念找到了前行彼岸。從擊退外族入侵到奮戰疫情防控一線,戰爭年代,無數前輩英烈為了守護黨的事業而灑血流汗,和平年代,依然有無數先鋒黨員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而殫精竭慮。這條崎嶇的前行之路,有挫折有阻塞卻沒有撤退與后悔。“心有所信,方能致遠”。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以信念鐫刻初心,以行動踐行誓言,全身心投入黨的偉大事業當中。
99年的艱苦奮斗只因1個歷史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不畏險阻、艱苦奮斗,就沒有淌不過的“流沙河”,也沒有越不去的“火焰山”。99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歷史使命、肩扛責任擔當,以堅韌不屈的鐵軍意志彰顯“硬擔當”,以自力更生的強國戰略練好“硬功夫”,以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做足“硬準備”,以化危為機的智慧膽識劃開“新局面”,不斷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攻克千難萬險,共塑美好生活,讓群眾有了滿滿當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作為共產黨員,就要在艱苦奮斗之中不斷砥礪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99年的長盛不衰只因1個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基所在,是人民;心之所向,是人民;制勝密碼,是人民。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相濡以沫,是為一體,取得的每個成就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歷經99年,從最初的50多人到如今的9191.4萬,也正是因為我們始終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不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深情而有力的話語也再次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永遠不可摒棄。作為共產黨員,就要拋開個人利益,將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統一,將個人理想與群眾所想統一,在言行一致中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到底。
“99”終得歸“1”,99年是黨帶領人民取得輝煌成就的一次小結,也是披荊斬棘之路上的又一次起航,前方還有諸多“婁山關”“臘子口”等著我們攻下,還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們啃下。作為共產黨員,我們當銘記使命、懷揣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篇2)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特別節目》展現了10個不同崗位的人的不平凡的一生,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申紀蘭黨員,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而她之所能獲得這些稱號離不開她自己的努力及為人民做出的貢獻——她始終把西溝人的事兒放在心上。鄉親們想外出搞勞務,她就出去幫著攬活計;鄉親們為農產品滯銷發愁,她就四處奔波找銷路;鄉親們需要化肥、種子、農藥,她就到處聯系采購。西溝村長期缺水,申紀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忙著張羅聯系打井的事,還捐出了2萬塊錢。這位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功臣,既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在我生活的小山村里也有這樣一位人,因為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我不僅是一名黨員更是一名教師,我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為小山村送出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為小山村創造隱形的財富。”他就是郝志和,一位平凡的鄉村教師。我們村可以說是晉中市中比較落后的山村,這里的師資力量非常短缺,20年前,郝老師就在我們村的小學任職,可以說他不僅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人生的指路燈,他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做人的原則,還教會我們要開闊自己的眼界與格局走出小山村。直到現在郝老師還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對我們許下的承諾。20多年來,郝老師都恪盡職守,風雨無阻,永遠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對于有困難的學生,郝老師都會伸出自己的援手,因為他相信將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送出山村,就是在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展翅翱翔,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雖然不像申紀蘭黨員是蟬聯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沒獲得國家授予的共和國勛章,但他像申紀蘭黨員一樣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此次的節目讓我感觸頗深,我們要學習他們,就要學習他們牢記宗旨,一心為全校師生的公仆情懷。
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篇3)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加應該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指示和“三篇光輝文獻”的精神。
通過這次重溫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三篇光輝文獻”,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真理光芒和實踐偉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袖風范、為民情懷和務實作風,進一步增強了一以貫之抓落實、重整行裝再出發的使命感緊迫感。這“三篇光輝文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做好山西工作的重要法寶,常學常新、常悟常進。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提出的“五項重大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戰略重點,貫穿于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過程、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全過程、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過程。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山西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時代方位,聚焦“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用好轉型綜改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兩大金字招牌,培育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和競爭優勢,以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引領經濟轉型,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保障全面進步,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不斷譜寫新篇章。
在我自己的身邊也有著這么一群可愛的人,他們為自己許下的一句諾言,卻用了自己一生的時間來作答,鐘楊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一個人的生命,能夠記錄到怎樣的巔峰?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迫,他攀登到植物學家采樣的最高高度;一顆平凡的種子,可以為民族帶來多大的光亮?16年間行程超過50萬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遠,最荒涼,最艱苦的地方穿梭。他帶領團隊收集4000萬顆種子,盤點了世界屋脊生物的“家底”。鐘楊說過的話猶在耳邊“種子點燃的希望-永遠在路上”他用盡自己一生的時間貫徹他自己說的話,他給我們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由此我們新一代青年們應該知道辦好山西的事情,根本在于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級黨組織都要擔當政治使命、負起政治責任,以忠誠、干凈、擔當的實際行動詮釋初心使命。要把學習“三篇光輝文獻”作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點,反復學、系統學,帶著問題學、聯系工作學,在領會踐行核心要義和重大要求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領導能力。
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篇4)
的7月1日,中國共產黨99歲了,這一年“我”11歲了。的5月,“我”出生了,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從“牙牙學語”到“茁壯成長”;從“初次相遇”到“不離不棄”;昨天我向你走近,今天我與你并肩前行,未來我依然追隨你的足跡,這是我對你愛的表白,更是一生的誓言。
“胎兒時期的我”在叛逆中、偏激中與你對峙,遲遲不愿與你相見。9月,是我大學的第一年,這一年我以班級人氣最高、成績最好獲得了入黨的機會,可那時以文藝女青年自居的我,除了無病呻吟的傷春悲秋和偏激固執的以為共產黨員就是村里的“老汪”——那個只會克扣民脂民膏、壓榨村民的人。那時,有人說:“如果你覺得世界不公你就去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公平,如果你覺得共產黨還不夠好你就努力成為更好的那個”,可我仍帶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清高和自以為是的無知,在系書記和系主任苦口婆心勸解中依然固執前行,遲遲不愿向黨組織靠攏。
“幼兒時期的我”在悔悟中、清醒后向你靠近,飛奔著投入你的懷中。4月,我到鄉鎮工作,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離去看身邊的共產黨員,那么真實的去接觸這些黨員干部。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們也是凡胎肉體,即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都依然故我地堅守著,從不后悔絕不退卻。而讓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主動敞開胸懷接受黨組織的考驗,還是汶川的那場地震——我看著無數的黨員身先士卒,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我們的人民;我看著身邊熟悉的同事沖鋒向前去安置群眾;每一個人都整裝待發、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就隨時準備沖向一線。那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單位待命,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沒有周末與工作日的區別,我在無數次以淚洗面中見證著這些黨員干部的執著和堅定,是無數這樣堅強的肩膀慢慢治愈我心中的傷痛,站在倒掉的房屋前,看著逝去的人,我那樣堅定地想要與“你”相擁。經過組織的考察,5月,我終于如愿地站在了“你”的身旁。
“青年時期的我”在困難中歷練、在挑戰里堅定,仰望你的身影筑牢愛的信念。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不經歷考驗怎能見真情。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與無數共產黨員并肩作戰里我看到你“閃耀的光芒”:優秀共產黨員廖俊波同志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第一楷模”、巾幗英雄黃文秀同志舍生忘死為脫貧事業。新冠疫情中那些“逆行”的背影,主動請纓的“戰士”:他們是30后、90后、00后的醫護人員、是走街串巷的基層干部、是默默奉獻的志愿者們、是寂寂無名的工人農民……這些無名英雄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共產黨員。正是無數共產黨員帶領著群眾齊心協力不畏艱險,用磅礴的力量書寫了團結中的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在災難中“你”的堅強、“你”的執著、“你”的無私讓我看到“英雄”的模樣,仰望“你”身影,我心中那份與你同行的“誓言”決心更加堅定。
“未來路上的我”將執著一生、堅定不移地追隨你的腳步前行。的5月,我已經11歲了,而7月1日的“你”就99歲了,我們差著好長的距離。不僅僅是年齡,還有你讓我無法企及的為人民而奮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信念。未來我將不懼風雨,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在瑣碎的小事中勤勤懇懇,將群眾的小事當成是“大事”去干實、干好。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昂的文字,在未來里我將矢志不渝地追隨著你的腳步前行,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去要求自己、警醒自己、提高自己,在為民服務的路上不斷增強自己的本領,讓務實的作風和不斷強化的素能成為服務群眾的最實支撐。我深愛家鄉的這片土地,也深愛你那份“愛民憂民”的深情,我將扎根基層以“你”為楷模,砥礪前行。
黨員觀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心得體會1000字(篇5)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黨同志信仰信念信心更加堅定,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他們正以不畏風浪的氣魄攻堅克難,以只爭朝夕的奮斗創造偉業,有時候我們覺得他們很遠,有時候又覺得他們很近。聽,他們奏響的初心“交響樂”。
有時候我們覺得他們很遠……
他們在最危險的地方。“如果我不幸倒在了疫區,請把我的骨灰無菌處理后灑在長江,讓他漂回湖南。”他是援鄂志愿者鄭能量。從大年初一到之后的二十余天里,這位來自湖南長沙的“90后”,冒著隨時被感染的危險,奔波在武漢市區的大街小巷,義務接送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運送因感染新冠疫情不幸去世的患者尸體,成為疫魔籠罩下的武漢街頭的最美“擺渡人”。
他們在最操心的地方。“我看到老屯鄉里有兩個寶貝,一個是生態環境,一個是民族文化。這都是發展文化旅游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他是中組部派駐貴州省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第一書記王小權。生前他是中組部干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3月,他主動請戰參加中組部臺江定點扶貧工作,沖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一身土、兩腳泥,和苗鄉干部群眾一起苦、一塊干、一道拼,全身心投入臺江脫貧攻堅最后決戰。
他們在最辛苦的地方。“我們力爭讓建設的速度跑贏病毒傳播的速度,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看到武漢沒有被按下暫停鍵。”他是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者王威。10天建成一座醫院,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是數千位建設者夜以繼日奮戰。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血肉之軀拼了命也要與疫魔搏斗的“生死速度”。
有時候又覺得他們很近……
他們在我們想過上好日子而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如今我們有了十八洞村山泉水廠,還有苗繡合作社,脫貧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多,作為年輕人,我有責任為建設家鄉出份力。”他是十八洞村青年黨員楊斌。三十而立的他曾遠赴烏克蘭,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訪貧問苦的第二天,他便從烏克蘭辭職返回家鄉,決心支援家鄉建設。
他們在小區封閉時送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怕漏掉了我們給居民的這些必備物資的運送,只好簡單地寫在防護服上,感覺汗從袖子里往外直冒,但是想著居民都在等著,就咬咬牙,也能堅持下去。”他是荊州民警代睿。由于荊州某小區接連有業主被確診,小區采取封閉式管理,作為所長的他第一時間成立“疫區沖鋒隊”,保障小區疫情較為嚴重樓棟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密麻麻記在防護服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對老百姓的承諾,都是對自己誓言的踐行,都是寫在身上的擔當。
他們在給我們村拉項目帶產業致富的地方。“還有幾個月時間,我們渠縣就可以完全能夠整縣摘帽了,這個任務完成過后,我再去手術,也不遲,不會遲。”他是渠縣扶貧干部張渠偉。1600多個日日夜夜,他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大山之中道路難行,他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4年如一日,始終踐行著“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的錚錚誓言,總結出“九比九看”“鐵軍扶貧”“扶貧車間”“六個一社會扶貧”等扶貧模式。
那么遠,又那么近,是關于遠與近的初心“交響樂”。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這場全民戰疫中,許多和他們一樣的“逆行者”沖在疫情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這場戰役中,許多和他們一樣的“奮斗者”沖在基層一線,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在為14億中國人的小康而奔走的地方,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中華兒女,他們肩上擔負著一個共同的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