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
疫情牽動人心,安危事在人為。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更是一個責任共同體。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3
對每一個國人來說都是值得記住的,我們正眾志成城,抗擊一場戰“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白衣天使奔赴戰場,他們沒有一個人抱怨工作的辛苦,一位院長曾說過:“他們能睡上四個小時已經是很幸福了。”他們的臉上被繃帶勒紅,手也因為高溫環境下被汗水泡的發脹,盡管這樣他們也不放棄,每天與死神搶時間,他們是“最美逆行者”。
看完新課堂節目后,我深深的被山東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宋文玉所感動,她說過:“一進入病房我就是一名工作者,這就是責任,這就是義務。”說話時的她是多么的堅定多么的自豪。她常常掛念著自己的家人,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她毫無怨言,她堅定的信念認真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我,她是我們大家的榜樣。我想正因有了像她這樣任勞任怨的醫療人員,疫情才能更好地控制。
新課堂節目還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預防病毒的常識:要做到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人多不去湊熱鬧,肉煮熟才能吃,衛生習慣記在心中。預防事項要牢記,疾病來臨不用慌張,如果發熱及時前往定點醫院就診,一日三餐要有營養提高免疫力,衣被常洗常照太陽。
這樣的春節,對大家是一場考驗,也是一堂生命健康教育課,面對疫情我想說:我們一定會打敗你們!
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篇2】
習近平強調,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漢人民站在一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沒有人會袖手旁觀。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到地方、專家到民眾,眾志成城、同心協力,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個核心,赤心為民
黨中央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疫情出現的第一時間,黨中央迅速召開會議,聽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對疫情防控,特別是患者治療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強調要盡最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疫情發展過程中,黨中央多次派指導組到武漢,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線,給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吃下“定心丸”。至今,伴隨疫情出現了生產、教育、農耕等一系列現實難題,國家迅速出臺金融扶持、“停課不停學”、疫情防控與春耕春播兩手抓的相關政策文件,真正做到從疫情防控的全局出發,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著想,彰顯了“中國之治”和“中國方案”。基層黨組織是地方民眾的“頂梁柱”。“決策在中央,落實在地方”,疫情就是命令。黨中央的決策之所以能在十三億人口大國迅速貫徹執行,少不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恪盡職守。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多少黨支部書記即使喉嚨沙啞依然堅持宣傳教育,多少基層黨員干部在街巷村口夜以繼日值班輪守,多少社區醫生身體不支依然帶病工作。守卡口、量體溫、做宣傳……因為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黨員干部的身影,才撐起了無數個村鎮社區抗擊疫情的“四梁八柱”。
千名醫生,同仇敵愾
“東齊魯、西華西、北協和、南湘雅”齊聚荊楚大地。疫情爆發至今,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紛紛抽調精干醫療隊伍緊急馳援湖北。他們從北京來,從上海來,從山東來……他們,同往武漢去。他們有的為抗“疫”推遲了婚期,有的妻子臨產卻不能陪伴在側,有的不得不忍心留下年幼的孩子;還沒來得及回家看望年邁的父母,還未兌現與孩子“家庭旅行”的承諾,他們便已全身心投入到這場疫情防控戰斗中。那一封封按滿紅手印的“請戰書”,一片片“我報名”的微信回復,傳遍網絡,感動國人。迅速收拾行囊,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瀟灑送妻出征,卻發出“你平安回來我承包一年的家務”的肺腑之言。他們,以“星星之火”點亮生命的“希望之光”;他們,無怨無悔、甘愿奉獻!
億萬同胞,共克時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團結一心的凝聚力,讓13億同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打贏防疫阻擊戰同心同向;是令行禁止的指揮力,命令一聲下達,便迅速傳到每家每戶,嚴格貫徹執行;是云集響應的感召力,從老人到孩子守在家中時刻關注疫情動態,學習防疫知識,這些充分反映出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萬千基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值班守護一方安定,“環衛工人匿名捐款1.2萬元”的暖心故事持續上演,各地農民將辛苦一年的蔬菜瓜果運往抗疫一線。防“疫”戰爭需要億萬同胞樹立“一盤棋”思想,堅定信心、同舟共濟,堅決遏制疫情擴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篇3】
在這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疫”中,總有一面旗幟引領在前,一群“硬骨頭”夙興夜寐英勇奮斗。“敬愛的黨組織”“作為一名黨員”“我先上”……一封封“請戰書”,一聲聲“沖鋒號”,是14億同胞“同袍”共情,9000萬名“戰友”共同戰“疫”匯聚成的“硬核力量”。黨員干部不僅要在重大戰略機遇期改革創新,更要在危難之際沖鋒陷陣,鍛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硬骨頭精神”,群策群力、同舟共濟。
“硬骨頭”嚴標“硬杠杠”,才有群而效之的號召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防控,沒有誰是“局外人”,沒有事是“份外事”。習近平總書記“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動員令還響徹耳畔,各個“戰場”就出現有他們“網格化”巡查、“地毯式”排查的身影。政治標準是黨員干部的“硬杠杠”,旗幟鮮明講政治,要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對照防控地區群眾要求補短板,對標對表防控“點贊”先進典型、身邊榜樣,問題導向用于指導實踐。這是修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終身課題的實踐鍛煉機遇,要把嚴苛的政治要求入腦入心入行,在政治歷練中轉化成果,重牽引、強指導,自覺監督和接受監督。
“硬骨頭”支撐“硬肩膀”,才有銳意進取的貢獻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領導工作小組、發起“一級響應”、各級財政下達補助資金到位,一批批“逆行”醫療隊、人民子弟兵馳援武漢,企業加班連夜趕制醫療防護物資,群眾自發捐款捐物……“領頭雁”凝聚起“協調各方”合力,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顯著優勢,自覺擔負起“啃硬骨頭”“趟地雷陣”的擔當和使命,走出“格子間”,“靠前”站位,扛起“黨員先鋒”旗幟,召必回、戰必勝。黨員干部把“民心”作為“剛性需求”,克服“自我”意識和“畏難”情緒,不找借口,不推脫扯皮,自覺承擔踐行“我是黨員,我先上”。在抗擊“病毒”的自我革命中擰緊“總開關”,深耕細耕“責任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敢于認錯糾錯、承擔責任,在踐行公仆情懷中辦實事、出實績。
“硬骨頭”下足“硬功夫”,才有攻堅克難的戰斗力。不怕騎生馬,猶能挽硬弓。不論是“指揮部”還是“戰斗部”,共產黨人是歷經無數挫折困難而依舊挺立、不斷壯大,靠的是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執政本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同你們站在一起,都是你們的堅強后盾”,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鼓舞斗志、堅定信心。“19個紅手印”浙江桐鄉八泉村拉起一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隊,一批批“逆行者”馳援湖北,天津首批1萬人份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nCoV病毒檢測試劑盒”已發往武漢,各地區開通24小時冠狀病毒咨詢電話和家庭醫生呼叫平臺,提供咨詢、留言服務……一線人員和后備力量下足“繡花功夫”,錘煉科學有效防控“真本事”,彰顯為民服務解難題的“真智慧”。結合“居安思危”和“居危求安”兩個形勢,把防控疫情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及時發聲指導,及時掌握疫情,及時采取行動,保持清醒、應對自如。要豐富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宣傳和思想教育,精進業務素養,勤于總結、善于分享,用好宣傳“大喇叭”,推進動員、組織和服務前進步伐。
“硬骨頭”苦練“硬拳頭”,才有狠抓落實的執行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場戰役是全國總動員,大家全力以赴,做到“一把手”抓帶頭,“一張網”抓防控,“一盤棋”抓統籌,“一竿子”抓到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從應急響應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到“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穩防穩控”具體措施的執行,黨員隊伍秉持“做了不等于做好”理念,在積累經驗中狠抓執行本領,嚴格規范行為,保障執行高效運轉,既凝聚合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又響鼓重錘強化緊迫感。《中共安徽省委致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一封信》中要求制度和執行必須有機統一,完善執行環節,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執行機制。關鍵時期更要從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發,讓數據“說話”,嚴督實導、決勝出戰,瞄準點牟足勁,發揚釘釘子精神,多積尺寸之功推動落實,不偏不浮、不庸不虛。
“硬骨頭”發揮“硬作風”,才有共筑防控的向心力。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公權重器不容絲毫私用,要緊盯“防控疫情”專項資金和落實不力、作風不實等問題。貫徹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以“嚴”的主基調狠抓上推下交、相互交辦等現象“抬頭”,核實核準、通報約談,執行到底、反面震懾。這場戰“疫”凝聚起14億人民如“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的巨大向心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統一思想,維護團結。日本將不分國籍公費治療新冠病毒肺炎,泰國宣布中國游客落地簽過期也可以續簽2個月……“八方支援”的“公心”矢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包容、同舟共濟,我國“硬派”作風積極落實到行動中,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為共同打贏這場防疫戰,回歸健康祥和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明天可期。
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篇4】
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防控狙擊戰已進入“白熱化”,已到了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攻堅時期。在這事關全民健康的關鍵時期,黨員干部更要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在戰“疫”中身做表率、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凝聚群防群治群控的強大力量,共筑“鋼鐵長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
吹響“集結號”,黨員應沖鋒在前“打頭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農歷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對防控疫情再次吹響“集結號”。面對日益嚴峻的防控形勢,廣大黨員更應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找準站位、立足崗位,依托自身優勢,沖鋒在前,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實現擔當作為的試金石和磨刀石,將黨員這面“旗幟”飄揚在戰“疫”的最前線,為后來者立好“標桿”、樹好“燈塔”。
立下“軍令狀”,黨員應責任上肩“勇逆行”。84歲高齡、一往無前的鐘南山院士,堅持與時間賽跑、實現人生價值的張定宇院長,“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的“硬核”主任張文宏以及一份份“請戰書”,無數黨員放棄春節團聚和休假,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勇當“逆行者”,得到人民群眾肯定。但這不是贊賞,本是應該。入黨時的錚錚誓言就是早已立下的“軍令狀”,明確了在黨和人民的危難時刻要隨時隨地挺身而出、沖鋒陷陣。廣大黨員要堅決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強化作風建設,提升業務水平,當好防控疫情的“多面手”“百事通”,讓黨徽始終在“逆行”隊伍中閃耀。
共筑“隔離墻”,黨員應團結群眾“聚人心”。疫情防控沒有“局外人”“旁觀者”,防控疫情戰役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無論是聯防聯控還是輿論引導,無論是供給保障還是交通運輸,都需要充足的人員力量。廣大黨員要強化領頭雁、主心骨的角色意識,始終堅持引導群眾、發動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讓9000多萬黨員的堅韌初心帶動14億人民釋放無窮能量,共筑病毒無法翻越的“隔離墻”,共同打贏打勝這場沒有硝煙戰“疫”。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1998年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以及此次疫情防控狙擊戰,無數的黨員用行動,甚至生命在保護國家和人民中詮釋著黨員的初心使命。也正是如此,我們的黨和國家能夠在一次次的“考驗”中站穩腳跟、不動如山。在向他們致敬的同時,更要對標看齊,始終高舉黨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同舟共濟,以必勝的決心,早日打贏疫情阻擊戰。
紀錄片中國戰役紀觀后感【篇5】
在疫情期間,最令我關注的還屬沖鋒在前、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們。一天清晨,我翻看新聞時,一條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為標題的新聞深深吸引了我,當我打開這篇文章,仔細閱讀后才得知,這是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刻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鐘南山院士有著84歲的高齡,但在這樣人人自危的情況下,他的話像是一股暖流般流上全國人民的心頭。隨后,一句“沒有什么事,別去武漢”,更是在新聞頭條上占領了一席之地,可誰知話音剛落,他就自己坐上了去往武漢的高鐵!
除了鐘南山院士的感人話語,全國各地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感人事跡。在一天夜里,我仍舊關注著變幻莫測的疫情。在一篇文章旁的圖片不禁讓我感到好奇,圖片上有一只已被汗水浸久的手,也是一位男護士的手。當他脫下防護服,摘下防護手套,若無其事地說道:“汗水浸久了,我和同事的手基本都是這樣。”除了這張圖片,后面緊接著還有一張:她面色憔悴,年輕的面龐上有著幾道很深的印記。看過文章后才知道,這位年輕的女護士為了節約時間,連續四五個小時不喝水,防護面罩在她臉上留下了疼痛的印記。
看過這些令人熱淚盈眶的文章后,我不禁感到震驚,但更多的,卻是心疼。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一個個用生命佑護生命的“戰士”沖在前線、逆向而行!所以在這種危急時刻,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健康,保證家人的健康,足不出戶,為社會做的貢獻。
武漢加油!全國人民加油!所有的辛勤付出不會白費,相信我們必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