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
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創造了未來。在新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贊美勞動最美麗。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關于五一方面的相關內容推薦↓↓↓
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篇1)
5月1日18點30分,荊州農商銀行“中國夢.勞動美——學習貫徹__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員工演講比賽在荊州盟達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全市的25名參賽選手和100余名干部員工觀看了本次比賽。市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康繼峰、朱德富、王前禮,團市委青工部部長黃琛琛等出席活動并擔任評委。演講比賽在市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前禮同志熱情洋溢的致辭中拉開序幕。
演講比賽中,選手們用樸實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暢談學__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感悟,以及對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歌頌,既有講述個人成長經歷的,也有分享身邊立足崗位、奮力拼搏的感人事跡,既有慷慨激昂,也有娓娓道來,選手們精彩的表現,贏得現場觀眾陣陣熱烈掌聲,彰顯了新時代農商人助力轉型發展,不忘初心、重整行裝,再出發的積極向上精神風貌。
經過激烈角逐,來自公安農商銀行李芊獲得一等獎,江陵農商銀行田金和監利農商銀行王婷獲得二等獎,公安農商銀行許爽、洪湖農商銀行宋黎、荊州支行廖秋霞獲得三等獎,直屬支行楊艷等6名選手獲得優秀獎,沙市支行獲得優秀組織獎。
精彩的比賽在觀眾震耳欲聾的掌聲中漸漸落下帷幕,在這場由25位選手和現場100多名觀眾共赴的青春盛會中,散播在空氣中的是青春的氣息與真切的愛國情懷。比賽全程通過在線視頻同步直播。
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篇2)
“永遠跟黨走,共圓中國夢!”隨著現場300余位勞動模范莊嚴宣誓,“中國夢·勞動美”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特別節目掀起全場高潮。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李建國與部分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代表、“最美職工”等一同在中華航天博物館現場觀看演出。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這場特別節目,主會場設在亞洲最大的航天博物館內。節目在《五一序曲》中拉開序幕,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勞動歌曲聯唱,一線職工根據生產生活情景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在這個富有工業氣息的特殊舞臺上演。節目中還穿插了“最美職工”國網山東電力公司檢修工王進、長江航道工程局爆破專家李紅勇、航天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苗建印創新團隊”等一線職工的講述和訪談,用勞模真實的事跡、現場質樸的交流生動演繹“中國夢·勞動美”主題。特別節目在歌曲《共筑中國夢》中圓滿落幕。
今年“五一”特別節目延續走基層、接地氣、心連心的演出方式,采用儉樸務實的形式進行。除航天博物館外,還在廣州、上海和設置分會場。在歷史悠久的廣州中國工會一大會址,在意義非凡的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在世界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響徹了“中國夢·勞動美”的頌歌。
主創人員介紹,特別節目認真貫徹_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凝神聚焦發力,團結穩定鼓勁”的主基調,用藝術的形式宣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一帶一路”戰略舉措,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頌揚勞動人民偉大品格和勞模精神。
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篇3)
工匠精神為什么能在這個時代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聆聽了17位工匠的親身故事和成長經歷,就能深刻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吃苦耐勞、執著堅守。
池新連的工作被看做是“在刀尖上舞蹈”。在航天火藥整形領域,一旦操作不慎、蹭出火星,火藥會被瞬間引燃甚至發生爆炸,逃生的機會幾乎為零。面對這份高危職業,池新連未曾放棄,而是努力用不斷精進的技術與風險“正面對抗”。通過成千上萬次地琢磨練習后,池新連練就了一手快、準、穩的絕活,每一刀的誤差不超過0.3毫米,被業內公認為固體發動機藥面整形領域的“池一刀”。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熟能生巧、匠心獨具。
勁牌有限公司白酒技術員童國強,一杯酒只需聞一下,他就能知道酒的優劣、種類、香型、使用什么曲種、什么生產工藝。這些旁人看來堪稱了不起的技能,卻被童國強認為是基本功。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對著全國百余種名酒一一品評,仔細分辨,記在本子上,刻在腦海里,一遍又一遍達到了“熟能生巧”。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不斷學習、守正創新。
“作為一名工人,如果不懂得創新,又怎么去創造價值?”武鋼質檢中心設備管理員朱有發說道。從事質量檢驗工作整整42年,他先后完成30多個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取得國家專利4項,國家發明獎4項。,他成功研制了第一臺國產熔融爐,使很多企業擺脫了依賴日本進口的歷史,大大節約了成本,而且更加先進。
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篇4)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也是全體勞動者共同的夢。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記者走企業、進車間、去醫院、到工地……視野里,處處堅守崗位,干勁兒十足;耳畔旁,一曲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在遼河兩岸唱響。
中國夢,勞動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還是靠勞動。
中國夢,勞動美。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付出。對節日默默奉獻在崗位的這些遼源人而言,仿佛幻化出無形的力量,加點值班,踐行的是大國風范的“工匠精神”。
中國夢,勞動美。我們說,每一個人在各自的生活中,都藏著內心所認可的“夢想”。“中國夢”,其實就是千千萬萬個“小夢想”組合在一起的,正因為如此,勞動與以往相比,有了新的意義。
五一勞動節特別節目觀后感(篇5)
“師傅,只有100微米(行業標準)的偏差了,差不多了。”
“什么‘差不多’?必須要調到80微米(三峽標準,一根頭發絲的直徑)以下。”
和師傅凌偉華的這番對話,付興偉記憶猶新。在檢測、調整電機與壓油泵的同心度時,他們往往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作為長江電力三峽電廠主機分部調速器負責人的凌偉華從不因此降低標準。從事調速器工作近30年,凌偉華對三峽電站34臺水輪機了如指掌,通過對機組“望、聞、問、切”就能準確判斷出故障原因并迅速開出“藥方”。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金牌工匠”?工匠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名“金牌工匠”的自我修養就是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們對于自身嚴苛到極致的要求。在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廠鉗工魏紅權看來,“任何手藝都是磨出來的”。30年來,他始終不忘苦練基本功,從挫、刮、鋸、斬,到逐漸學會車床、銑床、磨床等多種精密加工機床的操作方法。經過他手工研磨的零部件外觀平整光亮猶如鏡面,甚至超過了機械生產的精度。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鉆研精神。為了避免焊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1毫米裂縫,武漢一冶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電焊工趙宗合帶隊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查閱各種資料,反復進行試驗,最終找到了有效的焊接解決措施。如今,這項焊接技藝被廣泛應用于LNG(液化天然氣)儲罐領域。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們的高度責任感。中鐵大橋局七公司的“80后”試驗員藕長洪是核心把關人,什么樣的工程需要什么樣的混凝土配比,他都要反復試驗才能確定答案。他練就了一項絕活兒——砂子的含水率是多少,用手一抓就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