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觀后感
寫下觀后感并與他人分享,可以拓寬視野和思路,了解別人的想法和見解。優秀的《最后一課》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最后一課》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1
今天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高高興興地來到食堂觀看了一部電影-《最后一課》。
看完后,我深受感動。其中令我感動的內容是:同學們正在聽老師講課,突然發生地震,天搖地晃,山崩地裂,許多磚、桌子、墻都倒了。老師大聲說到:“同學們,快跑。”許多同學都跑了出去,只有幾位同學因來不及就躲到了桌子底下。老師見四位同學已經來不及了,可依然想去救他們。
只見一塊大磚頭要落下來了,老師奮不顧身地跑了過去,用那脆弱的身軀擋住堅硬兇猛的大磚頭。一眨眼,一幢高大的樓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從這里看了,可以得出老師是一個多么善良,多么堅強的人啊!情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讓學生受傷。我明白了:要樂于助人,多和同學互相幫助。
發生地震后,老師和他們正在廢墟中昏迷不醒。他的妻子在雨中抱著一個大約只有4歲的孩子,等待父親的出來。盡管風雨很大,可她依然堅持。從這里看出妻子十分愛丈夫。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學會堅強,這樣才能戰勝困難。
最令我感動的一部分是:老師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可她依然堅持用全力與他們對話。慢慢的,他的生命即將逝去。但在最后,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愛你——軒軒?!闭f完后,不幸犧牲了,他們十分傷心,心里便鼓起勇氣,說道:“堅持,不放棄!”通過他們的團結信念,終于出來了。從這里看出了老師對兒子的喜愛之情和同學們團結精神。我明白了:要和同學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共同擊敗困難。
這個老師就是譚千秋,他既是一位好老師又是一位好父親,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救兒女們的生命。
嗯!我也要像譚老師那樣樂于助人,堅持不懈,頑強不屈,今后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我也相信:你哪怕你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要你有了對生命的信念,并堅持不懈,與困難作斗爭,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取得勝利。最后,我希望全天下人能夠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為美好的明天創建一個美好的家園。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2
在《最后一課》里,講的是一個普法戰爭暴發后。一個淪陷的地方。是要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母語法語,去學德語,本文講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語課。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級小學生。
一開始小弗朗士不喜歡上法語課,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遲到了卻沒有被罵。覺得十分異常,原來是因為這是最后一節法語課,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與不舍。教室后排坐滿了鎮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帶有不舍。課上要背書,自己卻背不出來十分愧疚。最后下課了,老師不舍得靠在墻上對我們說:“下課了,你們走吧?!?/p>
鎮上的人都來學堂,體現出不管老小的熱愛國語,熱愛母語的精神,對母語深深的不舍之情。這是值得人敬佩的。這種愛國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國抗日時期的勞苦人民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我們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樣的。日本也曾讓我們改過教育方式,去學習日語,接受奴化教育。
我認為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八麄冊摬粫娖冗@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最后一課”結束了,我們的學習才剛剛起步。警鐘長鳴,我們一定要牢牢記在心理:要想有和諧寧靜的學習環境,就需要我們珍惜時間,從小學知識,學本領,以至于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3
今天,我是流著淚看完電影《最后一課》的。一出電影院,我就讓媽媽幫我給我的班主任劉老師打一個電話,媽媽問我有什么事情……我未開口,淚水止不住地又流了出來,媽媽一遍又一遍地問我:“怎么了?”……望著媽媽著急的表情,我思緒萬千,心很久不能平靜……
媽媽牽著我的小手往家走,一路上,在地鐵里,穿走在華農大的校園里,直到進了家門很久,我的淚水才逐漸地止住,譚千秋老師為了救四個鮮活的生命而光榮地犧牲了……四個平時表現不“好”的學生在同譚千秋老師一起等待救援的時刻,幡然醒悟,譚老師平時對自己的批評和嚴格要求原來就是對自己的愛和付出,他們為自己對譚老師的誤解和報復而后悔……。
在譚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班主任劉老師、英語賴老師、數學鐘老師……的身影,記得剛轉到這個班,不是很適應,最晚一次,我做完作業已是深夜2點了,我的姑婆很關心我,詢問劉老師我跟的上嗎?劉老師回答道她對我有信心。劉老師,您知道嗎?是您的鼓勵讓我一點一點地又找回了信心,劉老師,賴老師,鐘老師……謝謝您們這些天來對我的關照,謝謝您們給了我這么多耐心。
劉老師,賴老師,鐘老師……您們對我的點點滴滴的付出,像久旱逢甘露,滋潤著我的心田,我會用我的行動報答您們的。
《最后一課》看完了,但它永遠留在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腦海里……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4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德國著名文學家都德寫的一本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中表現出對祖國濃濃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每每想到或讀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動。
如果說微笑是跨越任何國界的溝通橋梁,那么在任何一個國家,母語則就成為了一個人與人溝通最方便的途徑。試問,如果將你說本國語言的權利剝奪,而去學習另一門從未接觸過的語言,你會作何感想?又會有何種舉動?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課》就告訴了我。
故事講述了普法戰爭戰敗國法國的一個小鎮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種無聲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祖國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調皮的學生,學習不用功,可當他在上這“最后一課”時,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國土淪喪的殘酷。
這最后一堂法語課,讓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的震撼。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渴望學習法語沖動,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他悔恨自己沒有珍惜之前的時間來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最后一課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而韓麥爾先生,穿禮服,系領結,帶禮帽,嚴肅莊重上了這最后一課,他一反常態,對學生異常溫和,他非但沒有責備小弗朗士,反而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樣一段話,我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下課的鈴聲打響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他奮力寫下的“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這最后一個動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熱忱,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他讓孩子們牢記祖國的語言,他喚醒了大家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想到中國,就在近代,也曾有過日本占領了我國寶島臺灣,強迫臺灣人民學習日語的慘痛教訓。語言可以暫時改變,但愛國的心永遠不會改,日本也只占領了臺灣50年,臺灣依然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梁啟超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p>
如今中國已在世界上贏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中國的明天更期待今天的少年。如何讓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延綿流傳,不讓我們像小弗朗士一樣被剝奪母語的自由,我們就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小說從另一個側面也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像小弗郎士總把學習拖到明天,如果每天這樣,日復一日,到時候當自己想學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敝R的學習需要時間,而我們要珍惜現在學習的黃金時代。
這篇小說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我們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5
有一種愛叫大愛,有一種永恒叫千秋。
千秋精神是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誠如原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所言,在重大災害面前,譚老師舍我救人的境界是高尚的,其精神不死,是個偉大的英雄,正如他名字那樣,千秋流淌。
千秋精神是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在教育事業上默默耕耘了27年,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畢業的精力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千秋的這種感人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也是共產黨員為人民利益奉獻自己的完全展現,更是崇高師德的生動寫照。
什么是人生的價值?就像譚老師在最后一課向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一樣,它始終縈繞我心,讓我久久地不能平靜,但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人生價值就是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我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心中有信念,我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祖國而努力,為人民而奮斗!
千秋精神永不滅,千秋精神照萬代,只要我們人人都能舍小我為大家,相信我們可以把災區建設得更好,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6
小《最后一課》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講了當普魯土軍隊占領了的家鄉并剝奪他們學習本族語言的時候,法語老師韓麥爾講的最后一節法語課,老師刻意換上了平時不穿的禮服講課,從來不識字的市民也來參加這最后一堂課,就連愛逃課的頑皮學生小弗郎士也認真的參加了這堂課,他們都聽得萬分認真,萬分激動……,等到這堂課快結束的時候,韓麥爾老師深情的在黑板上寫下五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小說,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忘不了韓麥爾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語機會時那張慘白的臉,我忘不了調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上的痛徹心扉。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精神呀!雖然沒有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景,但比激昂壯烈的場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們中國在晚清時期也淪為殖民地,于是許多愛國的人都站起來,奮勇反抗,不畏強敵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鞓返纳詈土己玫膶W習環境,我們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我想,是祖國養育了我們,祖國把我們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對待,給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更應該從現在開始要珍惜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虛度光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更加努力學習。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7
細細品味過《最后一課》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重卻也無力反抗的無奈之情。
韓麥爾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讀著讀著眼淚也在打轉。我驚異,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讀過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圓明園》,驀然發覺,中國也遭遇過這樣的窘境。
回想起八國聯軍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種.種劣跡,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國聯軍的心思。我中國軟弱必將會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懦弱并不傷大雅,但一個國家軟弱,后果將是多么可怕!我們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樣的荒廢學業、只顧玩鬧,那也必將會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之責任全在我少年。阿爾薩斯的悲劇不會再在中國上演,我也希望我中國少年奮發圖強,真正的勝于歐洲,雄于地球!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8
今天,我校組織去翠景文化中心看一場電影——《最后一課》。
在五月十二日,譚千秋老師正在上課,突然地動山搖,打破了充滿樂趣的課堂,譚老師大喊道:“是地震,大家快逃出去!”同學們你擁我擠地往教室外跑。在地動山搖的時刻,譚老師為了學生而忘記了個人的安危:在這危急的時刻,他讓還沒來得及逃跑的四位同學躲在課桌下,他卻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磚瓦、灰塵、石塊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拼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只保護小雞的母雞。在黑乎乎的廢墟里,他一直安慰著同學們,鼓勵著同學們,他叫同學們別害怕,耐心地等待,一定會有人來救他們的。可是,余震一次又一次出現,由于傷勢過重,譚老師終于忍不住了,他痛苦地呻吟著,離開了人世。
看完這場電影后,譚老師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在我腦海里回想著。我十分敬佩譚老師那舍己為人的精神。是??!如果要快速地逃離現場,論條件是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譚老師卻沒有那么做,在生死攸關的那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死亡留給了自己?!皬堥_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最后一課》觀后感篇9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最后一課》,我對它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最后一課》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兩個短篇小說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后一課》這篇文章,它以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強行兼并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 在最后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尤其是馬上就要背井離鄉還認真地給學生上最后一課的老師,以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我心中就非常激動。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精神呀!雖然沒有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景,但比激昂壯烈的場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們中國在晚清時期也淪為殖民地,于是許多愛國的人都站起來,奮勇反抗,不畏強敵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鞓返纳詈土己玫膶W習環境,我們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并且要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虛度光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更加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