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寫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有所幫助。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1
電影《飛越老人院》講述的是一位姓周的老人他得了一個病——膀胱癌晚期,他鼓勵大家去參加【超級變變變】其實是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能夠高高興興的離開人世間。其實他還有一個愿望,他有一個女孩遠嫁到日本了,已經七八年沒聯系了,只要進入了決賽就能夠去日本。不過很可惜,他在初賽結束時,病發,身亡了。他的確是無牽無掛的離開了。
我覺得,這些老人真的很可憐。他們本應該在兒女的照顧之下暗度晚年的,可是他們去被送進了老人院。在養老院中每天都做著相同的事,親人們隔上好久才會來看他們一次。而且有些老人的兒女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邊了。他們整天都只能呆在養老院中,而且被種.種條列束縛著:不讓喝酒,不讓做劇烈運動……他們想去天津參加【超級變變變】的初賽,盡他們的女兒不同意,覺得他們無法照顧自己,怕出什么危險,那可劃不來。有的老人便說了“自己是個老東西了,沒人會稀罕。”
在電影中有一部分,是老人們看到萬馬奔騰,歡呼了起來。我覺得他們仿佛就是那群奔馳的駿馬,自由自在的奔馳在那遼闊的大地上。
看完這部電影,我細細的想:我以后才不會讓自己的父母住進養老院。
真希望這個世界上沒有養老院啊,因為那是一個充滿悲傷的地方……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2
兩小時前,決定要看《飛越瘋人院》,兩小時后,我的頭很痛,是“我”在非常強烈的想表達自己的觀后感。首先想說,這是一部好電影,真的。接下來,我有一個問題,對著這一群瘋子,從內心發問的。你們瘋了嗎?
在影片最后那個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殺了,看到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個說話結巴的young man,感覺他不是真正的瘋,他只是被恐懼吞噬了,他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醫院里的護士對他的死應該承擔直接責任,我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總說的一句話“為了更好的治療。”再用麥克墨菲對她評價的一句話“她總是在撒謊。”他真的是在幫助病人治療嗎?在她的管理下,醫院非常的安靜一切都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為什么揭傷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腳穿上褲子,站在護士面前,護士問他知不知道羞恥。比利告訴她自己不以為然,覺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樣,他直視了自己的恐懼,所以他也不再結巴了。但是下一秒,護士卻以“告訴他媽媽”來威脅他。比利馬上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開始慌亂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訴她媽媽”,護士依舊冷漠,我們都知道她不會告訴他媽媽,但比利不會,他一直在吶喊著NO……NO……NO……NO……NO……NO……直到玻璃劃過自己的喉嚨,眼神依舊是恐懼。
麥克墨菲看到這一幕內心是愧疚,他認為是自己的錯,悲傷著,無法原諒的錯誤。對比麥克墨菲,護士卻表現的是“正常”,她依舊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仿佛死去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命。麥克墨菲看到護士的冷漠,充滿憤怒,他認為是她殺死了比利,他用雙手扼住對方的喉嚨,用盡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試過了”,這一幕是他打得一個賭,他打賭說自己能搬起一個笨重的飲水機,砸開鐵窗從這里逃走,但他和我預料的一樣,搬不動,失敗了。他們嘲笑他,于是他說出這句耐人尋味的話。“至少我試過了”
他們沒有試過,他們在這里一直沒有嘗試,我認為他們是被囚禁的,他們卻說自己是自愿的。他們接受命運,選擇做一個瘋子,住在用鐵絲包圍的高墻下。麥克墨菲卻不一樣,因為他本身就不屬于這里,他一直在打破規則,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個教父,關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進行分類,一種是正常人眼中瘋子中的"正常"和“瘋子”,一種是瘋子眼中的“正常”和“瘋子”。正常人是我們,瘋子是病人。
前一種我們認為的.瘋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癡呆的那種。“正常"是我們認為的瘋子,”瘋子“卻是加了一些獨立思考的一面,讓他們顯得瘋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約的危險。
后一種應該是從非正常+神智不清+癡呆的的瘋子。瘋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瘋子“是第三類,也是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同于瘋子與正常人。他們是有自我的人,有獨立的價值觀,他們思考著質疑著,他們為自己提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尋找著一個又一個的答案。所以我認為”瘋子“才是真正的人類,可以升級的新人類。
影片到最后,麥克墨菲死了,在掐住護士的喉嚨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選擇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沒有像以前巧妙的避開規則,而是直接殺死規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了真正的瘋子,他變得在正常不過了,不論是我們眼中,還是瘋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癡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這時他應該死了,精神雖然未死,但載體已經無法工作,沒有了價值。不過值得慶幸的他還是飛越了瘋人院。
影片最后,酋長幫他逃離了瘋人院,和他一起。酋長這個人是一個壯漢,他身材魁梧,卻不愿講話,被所有人認為是聾啞人,為什么聾啞人也被送進瘋人院,這個我不清楚。但是他認同了麥克墨菲,和他坦誠相待,他告訴麥克墨菲,自己父親經常被人利用,而且還落到凄慘的死去,因為父親比自己還要強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說一句話。是麥克墨菲幫助了他,他不再靜止,他開始奔跑在籃球場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內心的笑~直到影評最后,酋長因為有了感情,他看到麥克墨菲的痛苦,決定要幫助他。
“我們一起逃走”。這是酋長最后一次對麥克墨菲說的話,我相信麥克墨菲一定聽見了。雖然這種逃跑卻是死亡。酋長用盡全力將枕頭壓住他,將他悶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卻用了麥克墨菲第一個方法,搬起飲水機,砸開鐵窗,消失在黑暗中。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3
張楊導演的這部《飛越老人院》,在題材上和許鞍華導演的《桃姐》撞車,兩者遭遇,比較也就難免。有趣的是這兩部關注老人的作品在人物設定上似乎有意區分,張楊的作品中雖然有老葛、老周兩位主人翁,故事的主題更像是一出老人群戲,老葛、老周只是拎出來單獨表現家庭關系的;許鞍華的作品是可以說是桃姐一個人的獨角戲,在許鞍華的鏡頭里以女性角度居多,而張楊導演選擇了以男性老人角度為主,這或許是導演本身的性別差異的緣故。兩者不變的都是對老人充滿關愛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年老的思考。相比于《桃姐》的細膩情感和隱忍克制,張楊導演的《飛越老人院》動靜則要大得多,情感表達也更為“張楊”。
片頭字幕時的一通老人院中老人群像畫面,就直勾勾的把年老景象塞到觀眾的意識中,年邁體老,形容枯槁,導演對于老年的生理展示毫不避諱。然后不無恐嚇意味的將一句“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標語既隱約又大大咧咧的亮出來。在未講故事之前就已經給觀眾來了個下馬威,以此來“強制”觀眾入戲。與“年老”這一主題擺脫不掉的家庭倫理關系也直接登場,結婚買房、子女不贍養、覬覦老人財產等等,各種社會問題輪番登場,只要能掛的上邊的都拿來批判,不過這些批判通過人物對話而非真實的戲劇沖突來展現,那批判的力度以及對觀眾的影響都會弱化很多。雖然故事主打“飛躍”——跳出老人院的束縛,追尋老年的夢想。看似“動作”戲,語言說教卻占了很大篇幅。院長找到河邊的老人們,導演也無法用行動來感化院長,轉而求助于老人的眼淚,語言表達只有“麻雀的故事”能說動觀眾,其余語言不配上眼淚都略顯枯燥。老葛的祖孫三代沖突本是件可以大加利用的設定,父子仇恨鋪敘時埋的太深,總不至于電視上老人淚流滿面就立馬怨恨消散了。導演對有些轉變處理的太粗糙,就像老人在超級變變變上三面鏡子的創意表演,并不能看得出有多么的精彩。故事的本意是老人熱情參與,重點不在節目質量如何,而在精神可嘉。但是對于導演來說對影片每一個細節進行打磨將理由說充分才更能服眾。
也許是想更為直觀的表現夕陽無限好的主題,影片的畫面風格充滿美感。金黃草原群馬奔騰的場景和大海邊太陽初升的畫面,都像油畫般充滿質感。相比于老人院水泥建筑的枯燥單調、四周雜物的亂糟糟,這些室外美景無疑也成為老人們飛躍老人院的一個理由。老人在草原上開車的一幕確實唯美,也確實似曾相識。翻開張楊導演的履歷,不難發現本山大叔曾經也行走在張楊導演規劃的公路上。對
于公路電影,在《落葉歸根》中張揚導演已經玩的很熟練了,依靠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遭遇,或批判或贊揚,可以把若干不相干的事情以公路為線搭配到一起,顧及到的面積會很大。而這個故事公路并非重點,導演把有限的遭遇都服務于對老人的尊敬的主題上了。老人們開著公交飛馳在田郊野外的公路上,與越野車廖凡斗車,與拉草老農揮手,這些公路奇遇配上一路美景用來表現“飛躍”的過程也再好不過了。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4
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愿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著,并感染到瘋人院里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盡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里,每一天重復著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5
《飛越老人院》,這是我今年看的為數不多的幾部好電影之一。沒想到我們的導演居然能關注現實,更沒想到關注的還是老年人這一容易被人忽視的群體。說實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態并不了解,以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就沒別的事可做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看來我雖置身現實,但卻并不了解現實。
如果除去各種意外疾病事故,每個人都會毫無例外地步入老年。現在朝氣蓬勃的我們都不想過多想象自己年老時候的樣子,也許因為人就是一種總是喜歡往好處想的動物。盡管我們在心里深深明白:自己遲早也會有衰老的那么一天。
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震驚,同時也很快驚醒:我的父母,也將很快步入老年。作為他們唯一的兒子,我想平時對他們的關心真是太少了。這種驚醒讓我重新回到當年創業的欲望中,我想,也許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給他們的最大慰藉。我不想因為我的失敗而讓他們在步入老年后依舊對我的前程每日牽腸掛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顫巍巍的老人們,有的甚至生活已經不能自理,有的已經陷入老年癡呆,甚至還有被用繩子日日綁在床上的……回想起這些畫面,我有一種難以說明的情感。中國的老人也許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們為子女奮斗一生,但到最后,子女繼承他們全部所得后,未必會如愿孝順。中國人一向說自己是孝行當先的,但我們也許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個民族。上世紀美國作家亞瑟·亨·史密斯在《中國人的德行》中就有這樣的觀點。我不知道這種言行不一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否也有幾千年封建體制的原因。但另一種事實卻是這樣的:我們通常向世界所宣揚的東西,大多都是我們根本不具備的東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人老萬事休,這是中國老年人最真實的呼聲和寫照。我們也會有顫巍巍的一天,沒人會想自己的老年將在無盡的孤寂中渡過。我想凡事都是因果的,要想自己的老年獲得安穩境遇,自己就要為子女們做出表率,別讓自己的父母的余生在孤寂中度過。人老之后,因為心境以及精力的原因,很多愿望靠自己已然無法實現,我們做子女的,除了在物質上給他們的關心外,最好就是想方設法幫助完成他們的愿望。也許忙碌的生活會讓我們無暇顧及這些,甚至會漠然視之,但相對于雙親為我們付出的所有,繁忙的生活不應該成為我們孝行的羈絆。自私一點來講,孝順雙親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做你會在一定程度上稱為子女們的表率。要相信,你怎么對待雙親,子女們將來也會這么對待你,你父母的今天,也許就是你的明天。
關于這部電影的情節以及其它細節,在最近中國的電影中是比較出色的,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的現實。如韓寒所說,只要是表現現實的電影都不會太爛,誰讓現實那么爛。但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去看看。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6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后,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后,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說,需要的只是那么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系之后,張楊在這部新片里直指中國社會目前能夠說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銳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于一股溫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后,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說了,談談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說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并大聲喊道:“僅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臺詞無非是證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所以父子之間并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系,而是父輩對子輩有著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于一切,而這部電影里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一樣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贊譽,也是張楊導演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游記》里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記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贊嘆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里”,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里,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歡樂。
7.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終,我想用《禮記》里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后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必須能夠擁有完美的明天!
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7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沖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后,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并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并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里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