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寫好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1
一本好書需要一個懂書的人來欣賞。書是人類的朋友,書是所有知識的源泉,書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有幸讀到一本好書《少年維特的煩惱》,真讓我受意非淺,終身難忘呀!
《少年維特的煩惱》記敘的是:維特只身一人來到瓦爾海姆,認識了天使般美麗純潔的少女夏綠帝,并對她一件傾心。可綠帝已經與阿爾伯特定了婚。維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遠的地方。回來時,綠帝很開心,可維特依然放不下這段感情,最后舉槍自殺。
少年維特的經歷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愛的人,我不禁為他而感動。同時,維特也是一個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讓綠帝難過,有不想失去一段來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棄自己,成全他人。維特太偉大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情義兩全,才能解脫痛苦。
其實,作為一個人,一個高級動物,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應該成為冷血動物。認的心是熱的,都是有感覺的。遇到困難的人應該伸手解救他們,不能鄙視他們,抬高自己。就像維特一樣舍己為人,可維特也不應該想不開,因為世界是奇妙的,在這個地方失去的,也許會在另一個地方得到。請那些在絕望與痛苦的人們打開心結,不要想不開,應該感受大自然的奧妙,跟別人交朋友。
這就是我的感受,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我知道這本書是在記敘一個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不過,即使我遇到困難,我也決不妥協,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嶺,我也要翻過去,看到艷陽滿晴天。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述說了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在書中,歌德塑造了一個純樸、善良、憂郁富有詩人氣質的少年形象,從維特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我們年青時的影子,書中有些話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很多指導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2
在蘇爾海姆,維特結識了很多人,大人和孩子。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信任他,愿意把各種各樣的事都講給他聽。孩子們的熱情,他們表達各自需要時那種天真坦率的表情讓維特尤其感到高興。他覺得在塵世間只有兒童的心離他的心最近,并認為“每天像孩子一樣過活的人是最最幸福的人”。每當他在一旁注意孩子們,通過一樁樁小事發現他們有朝一日必定會具備的一切美德和力量的萌芽,每當他從執拗之中看到孩子們未來性格的堅定和倔強,從任性看到他們今后應付人世風險時的輕松自如與達觀幽默時,他便會感到這一切在孩子身上是如此完整,“并未被人教壞而變質”。維特認為在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天真應該成為大人們學習的榜樣。他覺得自己在孩子們身上能夠得到更多的歡樂,認為“對待孩子,應當像神對待我們似的”。這種對童真狀態的留戀正是維特的本性所在。
維特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環境卻是一個腐朽、頑固、庸俗、鄙陋的黑暗現實。環顧四周,維特找不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孤立無援,但又無力改變什么。在C伯爵組織的宴會上,他們交頭接耳地議論著維特,對維特的到場深感不滿。維特對此深感氣憤,最終迫于壓力不得不推出宴會。他的才能為他找來的是非議和踐踏,而這一切只因為維特放棄了等級的偏見。
就在維特感到悶悶不樂,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在一次鄉村舞會上結識了賢淑、善良的綠蒂。綠蒂的出現仿佛在他面前了一扇希望之門。在與綠蒂的交談中,維特發現綠蒂很有個性。維特認識到:綠蒂正是他苦苦尋找的知己。自愛她身上維特感到心靈的溝通的快樂,他想:“我能在她身上找回我的世界”。綠蒂純潔的黑眼睛,生動、富于魅力的雙唇和清新、閃爍著無邪氣質的臉頰迷住了維特的整個身心。他認為綠蒂是他在丑惡的社會中發現的真正的美,是他在絕望、冷酷的現實中發現的燦爛希望。
在維特看來,綠蒂是質樸、純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是他美好理想的化身,與是他便對她寄予了全身心的熱愛和崇拜。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無情的。綠蒂早已有未婚夫阿爾貝特。是‘阿爾貝特是維特的好朋友,為人雖然平庸但卻十分善良。在世俗的沉重壓力之下,綠蒂雖然內心深愛著維特,也很同情維特在現實中不幸的處境,但她無力掙脫平庸的生活圈子,更無力維特采取反抗行動,走上反叛家庭的道路。她寧肯屈服于世俗而犧牲美好的愛情與理想。愛情的失敗再一次讓維特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他的理想再次遭到重創,他重新論到了無邊的黑暗之中,孤獨無助。
當然在維特身上有著無法避免的先天性致命弱點。他憎恨周圍死氣沉沉的生活環境,對理想充滿了熱情,但是一旦理想受挫,他便會墜入絕望的深淵,無力自拔。他的憤慨僅僅停留在孤獨的傷感這一層面,要不就是想用鋒利的刀子捅進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就此死去;卻無力采取行動改變現實。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3
子彈劃破空氣,一滴血濺在桌子上,維特永遠閉上了眼晴。
十七歲的維特是一個生活在法國封建時期的俊朗少年,在一次舞會上,他結識了一個美麗大方活潑開朗而又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孩——綠蒂,他為她而吸引,但此時的綠蒂已經定下了婚事,他與綠蒂注定是沒有美好結果的,維特的感情對兩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綠蒂不得不減少與維特的相談會,維特也陷入了迷茫的夢幻之中,無法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了自己,各種不幸的交錯,使得維特深受打擊,最后竟然選擇以一粒子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短暫的一生。
不得不說對于這樣一個擁有十七歲大好年華的少年,他最終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我所不能贊同的, 如果是我,我在第一次得知綠蒂的婚事時,就會克己復禮,在十七歲時,我應該發奮圖強,積極熱情友善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實生活的五彩繽紛不僅局限于愛情,適度放棄適度沉醉,生命無比寶貴,明天永遠比今天精彩,我不能像維特一樣沉迷于不切實際的愛情并為之獻身。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應該用自己的大好年華,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這些情節中,可以體現出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維特想要拜托傳統的束縛和精神的壓制,渴望自由,張揚自我。
同時人也很容易自怨自責,反復咀嚼痛苦。如果以經歷生活的態度去生活,人生才能輕松,成功與失敗都是經歷,但成功是短暫的,因為不停會有人超越你,失敗卻像膠水一樣粘著你,但生命最重要的是現在。
這部小說是由日記和書信構成的,完美抒發了男主人公維特的心理世界,抒發了苦悶的心里和茫然地情感。整本書就像一首悲傷而又感人的抒情詩,真實坦率,痛苦與歡樂都躍然紙上,激起了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精神上強烈的震撼。
維特非常令人可憐,從一個對愛無限憧憬的少年變成一個愿意為了愛情而放棄生命的癡漢,他確實令人可悲!希望在另一個宇宙,你能會綠蒂雙宿雙飛吧。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4
歌德畢竟是歌德,他天才般地,把現實中的道德判斷的阻止和理想中的唯愛至上的沖動的巨大沖突和矛盾濃縮卻不少其精華地寫在一部僅有一百多頁的作品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字渲染,讓每位讀者都無法再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閱讀。最后維特自殺了,這仿佛昭示著冷冰冰的現實的全面勝利,其實不是,是沉默的死亡對其無聲的卻是巨大的嘲諷。
寫到這里,讓我不由地想起了海子,那個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的詩人。他的境遇和維特很像,他遭受著感情和外在的挫折,卻仍抱有一顆赤誠的心,但當現實張開血盆大口將其吞沒和統治整個世界時,他絕望了要當個幸福的人,卻是在明天。他決心赴死,在嘉峪關的軌道上留下了他與世界永遠平行的身影。多少文人騷客死于此,遠的如屈原,近的如臥夫。海子那一代是理想與現實沖突最激烈的一代,海子的死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是中國思想界現實全面戰勝理想的集結號,甚至有人評論說:海子之后,再無詩人。當然這樣評論,有點夸張,但不得不承認,海子已不再是海子,他正在變成一個符號,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的神像。因為缺乏才要樹立,能戰勝現實,或者說能盡全力去與現實戰斗的人,實在太少了。在海子慢慢變成神像的同時,人們也在向現實下跪。或許是聽了旁人對現實的描述,是如何巨大和可怕,或者是希望安逸茍且地活著,許多人沒做過努力便向現實低頭,他們可以為自己找無數個理由,怕自己活得太累,怕麻煩,他們喜歡窩在一個小圈子,時間久了,眼光變短,心智被消磨待光,年輕人應該有的銳氣沒有了,乳虎嘯谷,鷹隼試翼的魄力也隨手頭的香煙吹散了。暮氣沉沉,有的只是一顆變老的心,目光短淺,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現在越來越少人相信愛情,相信理想,越來越多人相信房子,車子,票子,相信現實,相信當下所擁有的一切。畢業季到了,看看校園里有多少男女也迎來了分手季,除了少數人是為了滿足生殖沖動外,我相信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有真愛的,然而面臨畢業,現實在校門外向他們張牙舞爪,他們便怕了,未經歷戰斗,就慘白地留下最后一封情書或是一句道別。青年作家盧思浩寫過一篇文章,叫作《你一無所有,你擁有一切》,畢業之時,我們的確是窮的只剩下青春,然而青春也讓我們足夠富有。那為何還是要選擇沒有努力的放棄?為何不一起奮斗,一起顛沛流離,然后喚一聲:要定你?
我想現在的許多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拋棄愛情與理想,選擇了安逸小資。這種人或許有過真愛和理想,但一經現實的阻撓,便心無旁騖,心安理得地放手了,他曾在深夜里哭泣,以為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后他選擇了一個自己不是那么愛的人當妻子,只因為妻子家里富有,可以讓他少奮斗二十年,選擇一份自己毫無熱情的工作,只因為這份職業強度小工資高。每天,他在人前是那么的風光無限,可當他看到一對親密的窮夫妻在街邊停下自行車,有說有笑地往燒烤攤走去的時候,他才明白誰是人生真正的贏家。
其實人最怕的是悔恨,它會像幽靈一樣漂浮在你的整個天空,甚至在你將要離世的時候,它都要化成一滴淚掛在你臉上。我想書中的維特對于自己是不會悔恨的,因為他沒有向自己投降,至少他對得起自己。
人生的意義不就在于此嗎?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5
盡不再像已往那樣,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拿來反復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過往了的就讓它過往。
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質。人很輕易自怨自責,喜歡咀嚼痛苦。
人生是個經歷的過程,也是個積累的過程。假如以經歷生活的態度往生活,人生就會輕松很多。
成功是經歷,失敗也經歷,賺錢是經歷,賠錢也是經歷,興高采烈是經歷,垂死掙扎也是經歷,家庭和睦是經歷,眾叛親離也是經歷。每個人只能有自己的經歷,誰也不能替換誰。但生活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今天的你是過往的積累。人們都喜歡快樂,都不喜歡痛苦。然而快樂就像酒一樣,輕易揮發,而痛苦就像水一樣,不輕易揮發。
為什么快樂輕易過往而痛苦會伴隨人很長的時間呢?這就要看人為什么會快樂,人為什么會痛苦。
人得到能滿足自己愿看的東西或碰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會快樂。找到滿足的對象、得到錢物、得到職位、吃到美味、欣賞到美妙的音樂等都會使人快樂。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樂的基本特性是得到。
人們失往或者得不到能滿足自己愿看的東西或者碰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會痛苦。失往錢物、與人爭吵、受人誤解、考試失敗、身體不適等都會使人痛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痛苦是與失往和得不到緊密相連的。
人們得到之后就會習慣于東西和財物帶來的便利,會很快地變得麻痹。從心理上來講,人們會將獲得回因于他們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往會給人原來習慣的生活帶來不便。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你可以選擇不用,比如我們有很多東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選擇,因此你不會痛苦。當想使用某樣東西而你沒有它時,你就會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過往,咀嚼失往的愛,回憶當日的輝煌,悔恨過往的錯誤,另一些人則憧憬未來的美好或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
對于人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就是現在,也就是哥德所說的眼前。人永遠只能和現在一起流失。
過往的永遠失往,未來的變化無常,假如要想把握生活,要想進步你的幸福指數,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6
子彈劃破空氣,一滴血濺在桌子上,維特永遠閉上了眼晴。
十七歲的維特是一個生活在法國封建時期的俊朗少年,在一次舞會上,他結識了一個美麗大方活潑開朗而又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孩””綠蒂,他為她而吸引,但此時的綠蒂已經定下了婚事,他與綠蒂注定是沒有美好結果的,維特的感情對兩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綠蒂不得不減少與維特的相談會,維特也陷入了迷茫的夢幻之中,無法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了自己,各種不幸的交錯,使得維特深受打擊,最后竟然選擇以一粒子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短暫的一生。
不得不說對于這樣一個擁有十七歲大好年華的少年,他最終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我所不能贊同的,如果是我,我在第一次得知綠蒂的婚事時,就會克己復禮,在十七歲時,我應該發奮圖強,積極熱情友善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實生活的五彩繽紛不僅局限于愛情,適度放棄適度沉醉,生命無比寶貴,明天永遠比今天精彩,我不能像維特一樣沉迷于不切實際的愛情并為之獻身。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應該用自己的大好年華,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這些情節中,可以體現出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維特想要拜托傳統的束縛和精神的壓制,渴望自由,張揚自我。
同時人也很容易自怨自責,反復咀嚼痛苦。如果以經歷生活的態度去生活,人生才能輕松,成功與失敗都是經歷,但成功是短暫的,因為不停會有人超越你,失敗卻像膠水一樣粘著你,但生命最重要的是現在。
這部小說是由日記和書信構成的,完美抒發了男主人公維特的心理世界,抒發了苦悶的心里和茫然...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7
近日,借著假期的閑暇,我閱讀了德國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閉上眼,主人公維特的形象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想著維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緒萬千,心中有太多的話兒想告訴這位悲情少年。
維特,首先我想告訴你什么是真正的愛。我不是不承認你對綠蒂的愛,你對她熾熱的愛,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過讓綠蒂幸福快樂嗎?你以為你的死會帶給綠蒂和阿爾貝特快樂嗎?眾所周知,不會。因為你是他們二人最好的朋友。你愛她,就不應該去糾纏她,阿爾貝特是她的丈夫,阿爾貝特會怎么想,綠蒂夾在中間也很為難。不錯,雨果說過:“人生是花,而愛是花蜜。”愛確實是美好的東西。但事情到了這一步,你對綠蒂的愛毫無意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遠遠地祝福他們。
維特,其次我想對你說,如果你改變不了社會,那么就只能適應社會。當然,我這樣說,不是慫恿你向那些貴族一樣,成為迂腐古板、勢利虛榮的人。你了解荷花嗎?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聞名遐邇。我希望你成為那個社會中一朵圣潔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些窮人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沒有機會,他們受貴族壓迫,出人頭地談何容易。而你,維特,出身貴族,有條件去幫助他們。所以,你應該多關注慈善事業,不要留戀兒女情長。
維特,我還想和你說,你最后的決定——死,是不重視生命的表現!有的人可能會說你勇敢、膽大,但是我卻認為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為了綠蒂而死嗎?你的本意是想讓她幸福,但是你有認真考慮嗎?你的死給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鎖,她還會幸福嗎?再說說你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維特啊維特,養育你十幾年,你居然就以死來回報他們。我還想問你,你不是想解脫嗎?那為什么臨死還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難道不想在天國忘掉這一切悲痛嗎?
據說,這本書問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們學維特對月傷情,看花落淚,竟然把維特當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創作此書不是讓后代向維特學習吧。尤其是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更要以國家、社會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維特,祝你在天國好運吧!
少年維特的煩惱觀后感篇8
重要的是,后來想想維特這個少年還是很可愛的。雖然偏執感性,但是對情感不加掩飾的表達也能讓我們看到他“人性”的閃光點。那個年代(18世紀)本身就是個人主義萌芽的階段,太多的年輕人被固化的社會觀念壓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
加上古希臘文學浪漫主義情懷的感染,卻來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發出來。
歌德和盧梭一樣,都不厭其煩的表達著對大自然的傾慕。《少年維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寫和維特的心情形成一種相互映照式的表達,戀愛時環境是初春的萬物復蘇,被拋棄時環境是狂風暴雨外加泥石流。
這種象征性的文學表達在現在看來比較過時,但對于德國文學萌芽的18世紀,也只有大文豪能這樣寫,也只有去哪兒兜里都揣著一本荷馬詩集的人才能寫出。
其實對于這本名著的好,我也說不出太多。
一個是因為看的不仔細,再一個只讀了一遍品不出味兒。
但是里面關于18世紀歷史的小細節讓我很感興趣,最具代表的就是“華爾茲”這種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樂門里面民國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華爾茲”,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誼舞也是“華爾茲”。但是沒想到這種時尚的舞蹈方式,其實起源于德國農民的即興舞蹈。而18世紀上流社會流行的是中世紀的那種“對舞”。
上圖是伊麗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對舞,這種舞蹈形式流行了數百年,可以數對男女同時進行,經常會交換舞伴但身體接觸較少。步伐笨拙緩慢,手勢固定有套路。
一個上層女孩子要學會這種標準舞蹈要花費很長很長時間。
所以當“華爾茲”這種摟著腰快速轉圈圈的舞蹈傳入宮廷時,那些老古板都嚇傻了。他們覺得太下流了,步伐一點不成體統。但是年輕人卻非常喜歡這種奔放的舞步,漸漸地這種新舞蹈替代“對舞”就成了上流社會的標配。
尤其是我們一想到19世紀哈布斯堡的宮廷舞會,就會想到一對對盛裝旋轉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鏡子一樣的“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