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電影文化圈子,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電影藝術和文化。優秀的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
昨天看了一部很經典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經歷,以及商人辛德勒后來拯救了1200名猶太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出自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全片用黑白兩色敘事,給人以一種陰郁的悲傷。辛德勒原本是一名納粹黨員,一名靠戰爭發財的商人,開辦了一家搪瓷工廠以賺錢,并雇傭了底薪的猶太人。當時的猶太人已經開始被受壓迫。后來,希特勒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清洗,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抓捕并被殘忍殺害。辛德勒目睹了納粹的暴行,良心發現,在集中營內開辦工廠,收容猶太人。后來甚至用自己所賺的錢買通納粹,將1200名猶太人帶離了集中營,讓他們得以存活。
全片充滿著黑暗與陰郁的色彩,但是有一幕卻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辛德勒目睹納粹迫害猶太人時,在大街上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全片中唯二的彩色,她在大街上快速穿梭,然后隱匿。再一次出現時,她已經出現在了運送尸體的推車上,等著被焚化。這個小女孩給我以極大的震撼--紅色代表著生命,代表著希望。這個小女孩的出現是全片的轉折點--辛德勒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下決心憑自己的力量拯救猶太人。辛德勒最后幫助1200名猶太人重獲新生,自己卻成為戰犯,并且傾家蕩產。他為什么這樣做?為的是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屬于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電影的最后,屏幕的色彩逐漸由黑白變為彩色,這象征著猶太人重獲新生,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對人性的挽救與新的認知。人類,無論是天主教還是猶太教,無論是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都將和平相處,手挽手步入新的時代。這部電影也是想告訴我們,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不可轉讓的權力。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2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盡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著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著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圣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槍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著那段哀傷的過往。特別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與再次出現在運尸車上的對比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并非來自于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盡管屠殺對于人類來說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是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脫助紂為虐這一污點。因為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因為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所以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可是真實中的德國法院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里對于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說,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因為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可以用于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的確,當時架構于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于屠殺有著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于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選擇不同流合污。明明知道納粹進行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擔責任,接受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為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于生命的尊重,對于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處于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里喜歡拿集中營里猶太人做活槍靶的阿蒙,亦可以從對猶太女仆說“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溫情。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里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溫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對于猶太人,亦包括波蘭人等一切所謂的劣等民族。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積極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所以恐怖,是因為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征,而化身為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于法律人而言,它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無論是公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必須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通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不過只是抽象的詞匯象征。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可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于這種尊重,才有了英國大憲章里“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權分立而筑起的權力的堤壩,才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才有了程序重于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后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現在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同學說的字里行間。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并不在于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我想,對于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可以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佘祥林式的悲劇了。
《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性光輝反襯出納粹時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們必須用對生命的愛與尊重去驅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陰影。不僅僅對于惡法如此,對待優秀的法制體系時,亦當如此,因為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這種尊重的法官極其有可能將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執行里變為“惡法”。也許這部電影并不是有關法學的,但那段歷史的厚重卻透過黑白的影像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勾起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與希冀,喚醒了和辛德勒一樣的情懷。如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說的一樣,“《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被《辛德勒的名單》所感動,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個人。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3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后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里。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尸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他正光著上身站在臥室外的陽臺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后的臥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里叼著枝煙,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幸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蕩產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于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4
一只皮箱,一身西裝,一頂禮帽,還有一枚納粹胸針。這就是辛德勒給人的第一印象。
在德國軍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個想發戰爭財的商人,但他們絕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閃著一團如火的紅。
那是一抹怎樣的紅啊!只是輕輕的一瞥,一個五六歲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經灼痛了他的心。在無邊無盡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紅是最耀眼最鮮艷的顏色。它是生命的紅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陽遺落在人間地獄的一線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換來了幾千猶太人的重生,雖說對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這些猶太工人們的生命。“當你拯救了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拯救了整個世界”。沒有話語,沒有淚水,只有充滿誠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單》不能只說它是一個悲劇,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扯碎給人看,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更是心靈的沖擊與震撼。當納粹要撤出集中營時,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送進焚尸爐,載著尸體的手推車上,赫然閃現出一個強烈的特寫鏡頭,那正是小女孩兒和她鮮艷的紅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頭一緊,在內心深處發出壓抑不住的顫抖。電影海報上的兩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說是辛德勒對猶太人的救贖,其實也是小女孩對辛德勒的救贖,換來了他救贖的心。紅衣小女孩最終沒能逃脫死神的魔爪,正是戰爭非人性的、殘酷的、反人類的體現。
傷感,震撼,為戰爭的暴虐,也為人性的偉大。戰爭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人間大愛。
同一背景的還有一部電影——《美麗人生》,一如片名,戰爭背景下的美麗,像和煦溫暖的陽光,可在這陽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納粹殺,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說:“愛是我們臨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也許辛德勒正是懷著這樣的一份救贖的愛從容的走完了一生。
一盞油燈,一部打字機,一個個名字,一份長長的名單。這是辛德勒堅定的救贖,換來了他們真實的靈魂。
奧斯卡-辛德勒,他是一個人,一個有救贖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個時代的靈魂與良知。
一曲悠遠古老的猶太牧歌傳來,依舊低沉而婉轉,訴說著過去,一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5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么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后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征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并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后和猶太會計stern雇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后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并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于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節,而是在于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6
故事的主任公辛德勒,本是一名納碎成員,他利用戰爭來發了戰爭財,而后由于納碎人員不顧世界的反對,以種族歧視為由,大量殘害猶太人民,使無數的猶太人面臨家破人亡的命運,而其中由于辛德勒的良心發現而使部分的猶太人免于于戰亂。
本文不斷寫辛德勒與納碎人員的對話和表情,來寫出納碎人員手段狠毒滅絕人性,為天理所不容,和辛德勒在此過程中以“戰爭財:來贖罪。在和納碎人員的對話中也體現的辛德勒的機智勇敢,也體現了罪惡的本原:經濟,也就是金錢。
在納碎時代,猶太人受到了無可估計的損失,在納碎人員的眼中猶太人什么都不是,想殺就殺,想辱就辱,而文章通過辛德勒良心的覺醒來體現納碎時代即將結束。
也說明了納碎成員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惡魔兇手,他們只是受到了蒙騙而已。
作者以主人公辛德勒為名,一語雙關,從側面來諷刺西特勒的奸詐,喪心病狂。
最后,文章以猶太人的聯名上書來證明辛德勒的“無罪”還用他們僅有的金制品為主人公打造了枚戒指,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體現了猶太人高尚的品格,和恩怨分明的精神。
作者想寫本文來警告世人,不要被一時的誘惑而沖昏了頭腦,不要昧著良心做事,如果已經作錯了事要盡快迷途知返,盡自己的可能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而不要一錯再錯。每個人都會有做錯的時候,如果及時彌補那就還能寬恕,否則他的行為就是可恥的令人所不容的。
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為那些貧困,無助的人盡份力,為世界的和平繁榮而盡力。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7
對這部曾經大火的影片,我一直懷有強烈的敬畏心,畢竟該片在影視界被譽為曠世之作。這部影片還是比較震撼人心的,也引起了觀眾內心的執著。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部影片竟然獲得了7個奧斯卡獎項,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5分,觀眾口碑非常好,非常賣座。這部影片的劇情改編自原著,并以原著的名字命名影片。該片再現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歷史事件,在影片中,男主辛德勒是一名德國納粹時期的資本家,為了保護上千的猶太人性命,避免他們被殘忍的法西斯鄶子手所殺害,與女主埃米莉·辛德勒耗盡錢財,付出所有。在猶太人倍受岐視和殺害的時期,他這一行為無疑是非常偉大的雄壯之舉。該片由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他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也遵循著人道主義精神,讓整部影片都充溢了人道主義氣息,受到了國際影評界的一致好評。他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永遠聯系在一起,并經久流傳。這部影片也讓這位名導的口碑達到了至高點。影片中連姆·尼森飾演男主辛德勒,他是一名來自北愛爾蘭的演員,在該影片上映后,憑借在這部電影中的出色表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是《黑暗時代》,也是他走上大屏幕的起點。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影片中飾演辛德勒的妻子,與丈夫一起挽救猶太人。她的主要參演作品是《伯爵夫人》。這部影片真實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商人依靠戰爭大發橫財,值得慶幸的是男主辛德勒的覺醒,從而展開了挽救猶太人的壯舉,雖然他為了救下一千二百名猶太人,最后到了傾盡家產的地步,但是在這個戰爭硝煙彌漫的年代,卻是值得我們敬佩的。縱觀這部影片的劇情,男主辛德勒一開始的定位也是比較讓人厭煩的,必竟他是一個發戰爭財的商人。但是人心本善,他從內心的觸動,到后來的瘋狂轉變,都再一次表現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直擊人心,揭露人性的起點和生命的意義,而片中男主也以實際行動成功的詮釋了這一點,做出了值得歷史銘記的選擇。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8
承載生命——《辛德勒的名單》
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走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二十世紀用了幾千年的時刻。但要再退回石器時代,卻只要幾個狂人在短短幾年時刻里的瘋狂行經。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里人活著的好處變得極其單純——生存。
正是辛德勒的這份名單,承載了1100個猶太人的生命,使他們得以在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悲慘歷史中幸免。這是對整個猶太民族的功績,也是為所有納粹黨徒的贖罪。
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一向用慣特技效果的斯皮爾伯格,卻在這部電影里用灰白的底片和手提式攝影機重現了那一段令全人類痛心,不堪回首的歷史。這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黑白片以它的真實,它的感人,觸動了人類心靈的底線.當然也觸動了奧斯卡的評委們。
影片最感人處是片尾,當德國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廠里向工人們告別時的情景。我不可能在那里大段的摘錄電影的對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夠找得到電影的劇本來看。我只抄錄下這一句話:”Itsays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此是希伯來圣經中的一句:”它說,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這一句話是那些為辛德勒所庇護的所有猶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們以自己最神圣的經文中的一句來贊頌他,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人。他們對他只有無盡的感激,沒有絲毫的民族仇恨。他們知道他與別的納粹黨徒不一樣。他有著仁慈的心,他有憐憫,有同情。在他散盡家財援救了1100多猶太人后,還在為自己未能再多救幾個人而感到痛心。當他在大雪中遠去時,他已被所有猶太人銘記于心。
回想一開始,辛德勒卻是一個地方上有名的納粹中堅分子,是一個善于利用各種關聯攫取最大利潤的投機商。他的工廠雇傭超多的猶太人不是為了要時他們獲救,而是正因德軍占領波蘭后,猶太人是最廉價的勞動力。這樣他才能聚斂更多的金錢。至于他如此的行為在客觀上保護了工廠里的猶太勞工作為戰需物資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毫不關心。他只思考自己一天能賺多少錢,他為計算有多少個工人在為他創造財富而歡心鼓舞。他感謝殘酷的戰爭,正因是戰爭才令他暴富。他面帶微笑,展開雙臂來歡迎猶太人,但心里卻算計著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這樣,猶太人還是將他的工廠視作天堂,那里能使他們在嚴酷的環境里免于一死。
德軍的屠殺從來沒有中斷過。干涸的血跡,腐臭的尸體,在城里隨處可見。二十分鐘的屠殺場面足以使電影觀眾觸目驚心,更何況是當時身處其境,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錢掩埋的人性從靈魂最深處爆發。從此,他再不是一個為金錢泯滅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為了一個無時不在想盡辦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貨來挽救盡可能多的猶太人的生命的正義之士。那可憐的猶太女生的父母;那一列車錯運往奧斯威辛的女工;還有他的猶太人會計……他商人的聰明才智與賭徒的行使作風在此時發揮了淋漓盡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也能控制大局,轉危為安。
這部成功的電影所帶來的榮譽,不僅僅屬于斯皮爾伯格一個人。也屬于托馬斯·肯尼利,是他寫出如此優秀的小說;屬于連恩·尼森、本·金斯利(飾猶太人會計伊扎克)、拉爾夫·費內斯(飾德國軍官歌德)等等這些稱職的演員們。尤其是尼森對辛德勒這個人物的塑造,雖然他沒能奪得當年的奧斯卡獎,正因被“阿甘”奪走,但是他在這部電影里的精彩演出絕對有影帝的風范。
時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的是那個身穿紅衣的猶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鮮亮處,也成為觀眾心中的最灰暗處。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9
長達3個多小時的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以納粹德國在波蘭對猶太人的屠殺作為背景,集中營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辛德勒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和其他商人一樣重利輕義。戰爭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謀取商業利益的契機。他首先是通過自己的機智獲取德軍官員的信任打通了與軍方的關系,接著再利用借雞生蛋的本事從猶太商人那里得到經營的資金。代價僅僅是一些生活用品,其趁人之危的行徑為所有光明正大者所不屑。接著更是利用隔離區的猶太人作為廉價勞動力獲取利益的最大化。至此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一個典型的惟利是圖的商人形象。
辛德勒的改變伴隨著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而發生,從點點滴滴的憐憫之心到最后泛濫得一發不可收拾。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實也情理之中的。起初辛德勒救猶太人工人只是為了工廠的效益,為了獲取更多利潤。這時候隔離區的猶太人遭遇的不幸是失去了自由。獨臂老人由于辛德勒給他的工作而對他萬分感激并親自道謝,我們看到辛德勒對此顯得很不耐煩,對于老人的道謝他僅僅是敷衍了事。接著老人在為軍隊掃雪的過程中被殺害,辛德勒為此向軍方抱怨,理由是自己損失了一位操作熟練的工人。接著斯特恩被送上火車,辛德勒焦急如焚使出一切手段終于在最后時刻救出斯特恩,這時的辛德勒或許已經產生了同情之感。當然,也不排除他已經把斯特恩當成朋友,竭力相救只是出于對朋友的關懷。接著隨著阿曼司令官的到來,猶太人被推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每天仿佛都掙扎在死亡的邊緣。及至,血洗克拉科夫城的那天,辛德勒站在高坡上遠眺城中一個個鮮活生命在一聲聲的槍響后倒下。辛德勒的心中再也無法平靜了。或許這一刻,同情的火焰已逐漸融化他心中的冰冷麻木。后來,他盡己所能拯救他所能拯救的每個生命,有時,僅僅是片刻的生命他也執著的去延續。此時,辛德勒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也逐漸高大起來了。大家都對他滿懷感激。由于上級的決定隔離區中的所有人員都將被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這也意味著更血腥的屠殺即將降臨了。高潮也隨之來臨,辛德 ..........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0
利用周末的時間,我看了兩部朋友推薦的老電影:一部是日本的《入殮師》,另一部是美國的《辛德勒的名單》,不一樣的故事卻放射著同樣的人性光輝!
“《入殮師》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帶領我們去觀察死亡,在改變人們對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態度的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那就是既然活著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死亡是誰都會經歷的,只是死亡的原因不同罷了,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讓活人更加積極的活著。電影在大家對入殮師職業的誤解的背景下,描寫一個年輕男人面對生活起伏,最終成熟的故事。”
豆瓣影評上的這段文字很好地詮釋了電影的主題。《入殮師》聽起來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職業,而在影片中的描述是委婉而美好的——幫助別人踏上旅途的人。面對死者,入殮師莊重、寧靜、溫柔、認真的態度和專業熟練的技能,讓人頓生敬意。我還很喜歡這部電影中用大提琴演奏的音樂,是日本著名的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主人公小林無論是在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演奏,還是在廣闊的山間田野演奏,渾厚的音律都為影片略帶沉重的主題抹上了一層向上的暖色!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我只想說:人類戰爭太殘酷,種族滅絕太殘忍!好在還有一個不甚完美的辛德勒,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與仁心,如同影片中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穿行在黑白絕望的猶太區逆流而上尤為印象深刻!影片結束時,黑白的屏幕轉為彩色,已經步入暮年的猶太人,或者它們的后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塊……每一個石塊,都代表了當年的鮮活生命!
沒有哪個民族是優等的或者劣等的,我們只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都該受到尊重,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資格。所以,辛德勒對一千多個猶太人的救贖,在戰爭中表現出善良的人性,才顯得充滿意義!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1
各式各樣的電影看了許許多多。但是像《辛德勒的名單》這種黑白的電影,我還是第一次看。電影的畫面把我的思緒遷回了那個久遠的時代。那個時代,正如同電影的色彩,是灰白色的,是慘淡的。
本片講述的一位商人趁著二戰的炮火,想在德軍入駐波蘭的時候利用廉價的猶太人勞動力賺上一筆,他向猶太人們張開懷抱,開始的他是把猶太人看作了天上掉下的餡餅,是利益。而猶太人也將辛德勒的工廠看作是天堂。可是后來他與猶太人原來越多的接觸,納粹德國越來越血腥的屠殺。使他不自覺的對猶太人的利用漸漸轉變為同情,進而變成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甚至最后用自己所賺取的錢款,繳納人頭費保護要被帶往奧斯維辛的猶太人。
其實作為主角的辛德勒,開始的他是與殺人如麻的納粹分子站在同一戰線上,對戰爭是懷著美好的微笑的一個人。但是他終究是一個充滿正義的人,經過時間和事實的洗禮,他改變了,他不再是一個為金錢泯滅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為了一個無時不在想盡辦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貨來挽救盡可能多的猶太人的生命的正義之士。他商人的聰明才智與賭徒的行使作風在此時發揮了淋漓盡致的作用。這種念頭使他敢做,敢擔當,敢于挑戰權威。二戰中就是因為有他們這些好人,猶太人才能繼續存在與世界上。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2
昨天看了一部很經典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經歷,以及商人辛德勒后來拯救了1200名猶太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出自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全片用黑白兩色敘事,給人以一種陰郁的悲傷。辛德勒原本是一名納粹黨員,一名靠戰爭發財的商人,開辦了一家搪瓷工廠以賺錢,并雇傭了底薪的猶太人。當時的猶太人已經開始被受壓迫。后來,希特勒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清洗,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抓捕并被殘忍殺害。辛德勒目睹了納粹的暴行,良心發現,在集中營內開辦工廠,收容猶太人。后來甚至用自己所賺的錢買通納粹,將1200名猶太人帶離了集中營,讓他們得以存活。
全片充滿著黑暗與陰郁的色彩,但是有一幕卻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辛德勒目睹納粹迫害猶太人時,在大街上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全片中唯二的彩色,她在大街上快速穿梭,然后隱匿。再一次出現時,她已經出現在了運送尸體的推車上,等著被焚化。這個小女孩給我以極大的震撼--紅色代表著生命,代表著希望。這個小女孩的出現是全片的轉折點--辛德勒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下決心憑自己的力量拯救猶太人。辛德勒最后幫助1200名猶太人重獲新生,自己卻成為戰犯,并且傾家蕩產。他為什么這樣做?為的是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屬于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電影的最后,屏幕的色彩逐漸由黑白變為彩色,這象征著猶太人重獲新生,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對人性的挽救與新的認知。人類,無論是天主教還是猶太教,無論是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都將和平相處,手挽手步入新的時代。這部電影也是想告訴我們,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不可轉讓的權力。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3
黑白,正如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從頭至尾影片都籠罩著一層莫名的憂傷,一種淡淡的壓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樣,影片站在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實的展現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與之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二戰時期利用價格便宜的猶太人大發戰爭財,但隨著與會計伊扎克·斯泰恩以及眾多猶太人的相處,辛德勒的良知開始覺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原先的商業性工廠最終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如其名,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去爭取名額,看著眼前的名單越來越長——這意味著,更多的猶太人將會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能夠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賺點錢……我太荒.唐揮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責,在懺悔,想必所有人都會被感動吧!影片的結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恩永遠不變”,這是所有猶太人由心中發出的對辛德勒最真摯的感激。
如同百科上所載:
它描述了戰爭、種族、性、信仰、信念、金錢、同情、國家、生存、生活、覺醒、循環、困厄、侵犯、堅守、放棄;
它說的是流離、剝奪;
它說的是一條紅色的童裙;
它在說底線;
它在說家園,肉與靈。
它是一部電影,是一部史詩,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創傷與性靈。
又是一部戰爭電影,又是血腥的殺戮,重重錘擊著我的心。望著窗外,繁華喧鬧、車水馬龍,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是啊,戰爭,離我太遙遠了,安于和平的我又怎會理解戰爭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卻仍然在抱怨,抱怨學習的壓力,抱怨生活的煩惱,人們常說會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可是明白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觸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詞,到那時,才會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幸福吧!窗戶上泛起一層淡淡的霧,窗外的一切變得模糊,仿佛將我與世界隔絕,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墻,單色的床,一切都變得和諧,在這個小世界中,沒有刺眼的紅,沒有“局部戰亂”,很單純的白,讓這顆鬧騰了很久的心靜下來的白。有那么一瞬,我真的期望能夠永遠呆在這間小房子里,一輩子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