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
在寫觀后感時,需要對作品或場所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加深對作品或場所的理解和認識。優秀的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1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現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凈化一次心靈,真好……我希望成為英雄。感動中國觀后感錢學森觀后感亮劍觀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2
剛剛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現在的心情好沉重......這是一部讓前一百年戰爭電影蒙羞,讓后一百年戰爭電影無法跳出模式和創新的偉大戰爭電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經典戰爭片!我其實很早以前就打算看這部電影了,因為知道它很經典,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機會去看,今天在家里休息,閑著沒事兒,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發覺,為什么我一直錯過了這部電影到現在。
我覺得人總是要在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時候來看一些很經典的電影,你當是陶冶情操也好,打發無聊時間也好,總之那些很經典的電影,你應該,還是必須要去看看的,無論你是處于什么樣的狀況下,看完之后你一定會被深深打動!這部電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雖老,但堪稱經典。
對于這種戰爭題材的電影,我一向都是比較喜歡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八一建軍節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歡看這些,每次都會被那些軍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這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 電影長達將近3個小時,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鐘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整個故事的結局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已經表達了要向世人展現的東西。戰斗勝利了,瑞恩順利的回到了母親身邊,然而米勒上尉等卻永遠留在了瑞恩的記憶中。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為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現在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還有什么不知的滿足的呢?沒有讓我們親身去經歷那些殘忍的戰爭場面就已經是很慶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們也只能從電影里看到,感覺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那豈是只用“殘忍”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戰爭,無論什么樣的名義,受到傷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現在我的腦海里一直還回想著電影最后由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約翰米高上尉對由馬特達蒙扮演的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好好的,不要辜了..當瑞恩已經年邁再回到故地時,對著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證明著:他一直很好的活著,一直有很努力的過好每一天,沒有辜負那些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們!他反復的問自己,問家人,他是不是個好人,這一切只是想證明他的余生沒有辜負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價!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3
剛剛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有幾個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軍在奧瑪哈海灘登陸。影片中,盟軍登陸艇里,士兵們在海浪的顛簸中,很多人都難受得嘔吐了。很快,登陸艇到達奧瑪哈海灘前沿,剛才的難受變成了恐懼:有的士兵在胸前劃著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護身符——十字架……,艙門打開,德軍的MG42機槍開始招呼了,前面的士兵紛紛中彈,后面的士兵于是從側面往水里跳,照樣沒有能夠躲過彈雨。呵呵,影片還對掉進海里的士兵作了一些特寫,就是他們在海水下面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據說一般子彈在水里的有效殺傷力只有3米,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美軍士兵雖然登上了海灘,但是被德軍機槍火力壓制而無法前進,美軍在海灘上傷亡枕籍(順便插一句,當時登上海灘的除了美軍外還有英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軍隊,在影片中,我們好象只能看見美軍的身影);炮彈不時在人群中炸開,一名救護兵的腸子給炸了出來,倒在地上不停地叫著“媽呀,媽呀”,相信這樣的嘲誰看了都不會遺忘。美軍終于打開一個缺口,沖到了敵人的工事后面,用手雷、火焰噴射器攻擊工事里的敵人。德軍腹背受敵,紛紛投降。美軍喜歡殺俘虜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了。
在這部影片也有體現:兩名德軍士兵扔下槍枝舉著手從工事里鉆出來,兩名美軍端著槍對準了他們,德軍士兵求美軍不要殺他們,不知是那兩名美軍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說著“你們在說什么”,冷不丁地一梭子干掉了他們。
影片中這段表現當年奧瑪哈海灘的十多分鐘的激戰是真實、讓人震撼的:在戰爭面前,個人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看過許多二戰影片,像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嘲并不多。
受命尋找瑞恩的兄隊在德軍陣地前,經過一番激戰后,消滅了幾名德軍,并且抓住了一名黨衛軍士兵。他們讓那名德軍挖個坑把死去的那名美軍埋了。這個嘲很個意思:可能是那名德軍見軍醫比較和美吧,他挖了一會兒坑,就和軍醫邊抽煙邊聊天,此時此刻,他忘記了恐懼,仿佛和軍醫是朋友一般。兄隊的其他成員過來了,他連忙跳進坑里,繼續挖坑。美軍讓他上來他也不上來。可能是他知道自己要被美軍殺掉了,想用這種方式來感化美軍,換取一條生路吧;他不停地向美軍求饒,把救助的目光可憐巴巴地投向軍醫。兄隊的成員都想殺了他為死去剛死去的那名美軍報仇,只有軍醫反對。軍醫向約翰·米勒中尉求情,約翰·米勒中尉考慮再三,同意了軍醫的求情,放走了那名德軍。這為后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兄隊找到了瑞恩,想帶他走。但是瑞恩不同意,他要堅守在戰斗一線。兄隊和美軍的其他部隊一起堅守一座大橋。很快,德軍過來了,在鐘樓高處負責觀察敵軍動向的美軍士兵報告說:敵人有兩輛坦克,約五十人。美軍開始埋設炸藥,并在四周的建筑物埋伏下來,伺機而動。德軍進入包圍圈后,隨著一聲巨響,一輛坦克被炸得趴了窩,坦克周圍的德軍士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美軍的輕重武器同時開火,德軍一片片倒下。從畫面上看,德軍遠遠不止五十人哦。否則,美軍也不會在自己先發制人并且給德軍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兵力還處于劣勢。戰斗在殘酷地進行中,兩名美軍奔到一座建筑物里,從高處向敵軍開火。德軍發現了他們,也進入了這座建筑物。這兩名美軍聽見了有人上樓的腳步聲,都是為是被激烈的戰斗嚇著抱著槍和子彈不敢動彈的軍醫厄本。后來發覺不對勁,連忙開火,三名德軍被打死,可一名美軍也被德軍的子彈擊中而身受重傷。這時候,我們看見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呵呵,他不就是先前被放走的那名德軍士兵嗎!此時此刻,剩下的兩人都來不及開槍,扔下武器展開了肉搏。顯然,在殘酷的肉搏中,美軍士兵在體力下處于下風,他呼叫著躺在地上的那個美軍的名字,想他能夠起來幫自己一把。可是,那名受了重傷即將斷氣的美軍,怎么能夠幫助他呢?他艱難地把匕首掏出來,匕首很快被那名德軍士兵奪去,美軍士兵抓住德軍士兵的手腕,想不讓匕首刺向自己。鏡頭轉向了厄本,他聽見了呼救聲,緩緩地向樓上走去,可他卻走向半途就停下了,只知道在樓梯里哭。接著,我們看到一個特寫鏡頭:德軍士兵不顧那名美軍士兵的求饒,把匕首插進了他的胸膛。唉,可憐的孩子呀。由于你的懦弱,把自己戰友的生命給葬送了!完事后,德軍士兵從房間里走出來,跌跌撞撞地下樓。他看了看站在樓梯上的厄本,可能認出了他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沒有對他采用行動;厄本早已被嚇懵了,哪里想到對眼前這名德軍動手!影片給我們一個這名德軍領章上的“SS”特寫鏡頭,這個嘲就OVER了。
哎,對敵人的軟弱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呀。
在這里,我們不能指責厄本放走了那名德軍士兵而造成后來幾名美軍士兵的陣亡——因為反對屠殺戰俘違反了人道和公理,同時也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況且厄本也不可能預料到放走這名德軍的后果。不過,善解人意的導演給了厄本一個挽救自己錯誤的機會:厄本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一下子成熟,和先前那個膽小、懦弱的他判若兩人。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他一個人就俘獲了五名德軍,其中就包括那名殺害自己戰友的德軍。他開槍擊斃了那名德軍,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以上是自己的信筆涂鴉,請各位戰友勿噴!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4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發條的心》一文中獲得情報,有一部戰爭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對戰爭的好奇,我便尋著了這部電影。簡介上說去執行救援任務的只是一只僅有8名人員的小分隊,并且最后全軍覆沒。我滿心歡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壯士》或《亮劍》一樣的劇情了,立馬開始觀看。這幾部篇子使我對戰爭片充滿了好感。讓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戰,幻想著自己勇敢無畏地沖上戰場。
影片剛開始的是諾曼底登陸。登陸在諾曼底的美國大兵們對作戰顯得格外恐懼,不像《亮劍》里表現得狂熱不怕死。人們在胸口畫著十字架,嘴里乞求著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腸子流的滿地是,口中大叫媽媽;或是哼都沒哼一聲就倒地了,身首異處。在看著戰友們被子彈打飛了半個腦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況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軟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繼續作戰,而沒有因此大發脾氣,沖上去嚷嚷著要報仇。
在之后那個小分隊協助另外一個分隊把守橋梁,敵軍的坦克來臨前,所有的戰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懼,迫使自己跟戰友說一些美好的事,勉強地笑著,等待著死亡。機槍手們彈藥在作戰過程中沒了彈藥,補送彈藥的戰士被朋友們給炮彈炸得灰飛煙滅而嚇得癱倒在路上,毫無行動力。導致那些可憐的機槍手在于敵肉搏時硬生生地,緩慢地給一把匕首插進了心臟,配音讓你聽到一絲絲肌肉緊繃,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聲響,使人胸口冰涼,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臟,你正在感受漫長的恐懼,走向死亡。
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禱,希望自己的兒子沒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鄉。 在這樣的屠宰場,死,只是遲早的事,而又要親眼目睹身邊的一個個人不見了、消失了,來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氣氛,在恐懼中緊張痛苦地死去。還會讓你的家人們也分享到許多不安。被自己殺死的人們,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帶給我的不是狂熱而是恐怖,戰爭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5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但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己的戰友,自己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最后,人應該懂得感恩。電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應,實則是一種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個代表,他感謝周圍的人,尤其感謝米上尉。生活中的每個人應時時地地懷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調生活,不要認為什么都應然,不要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對自己的厚愛。只要我們懂得感恩,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6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從諾曼底登陸開始……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墻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沖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尸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沖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于是,他帶著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后,攻占了城墻!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家庭有著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后,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索小隊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于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說服大家,于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后,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么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并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獲!責任感對于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大全篇7
和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說的直接點,以前基本上對此不太感冒。經常搞不懂為什么一提起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他們總會興趣倍增滔滔不絕。
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也是從它開始,我慢慢的懂得了從戰爭片中發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后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
于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境,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
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余音繞梁,發人深省。
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可是,當它赤裸裸的以一種觸目驚心的直觀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去應對呢
還好,斯皮爾伯格始終是一個懷著童心的老男孩,一個能拍出《ET》這么溫情的童話的人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為猶太人的他的那部驚世的《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救贖,結局仍然給人以期望,即便是那個內心掙扎的納粹軍官最終還是放走了他喜歡但卻極力抗拒的猶太女傭。所以,懷揣著天真的他能夠還原戰爭的慘烈,能夠刻畫戰爭中種.種人性,但他永遠不會像庫布里克那樣對世界的刻畫絕望得讓你不敢直視。他始終會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擇后給你以期望,讓你對人生有所感激,讓你對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于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貼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鐘的震撼的諾曼底登陸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并且我明白,無論我用什么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理解!!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陸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里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研究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終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么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里,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我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我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我,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比較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里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應對戰爭之時,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我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并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么,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于生命的職責。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發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我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終,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終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跡。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期望的開始。
其實奇跡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告訴我們的一樣:什么時候都不要放棄了期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