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樣板日記
好的日記通常有條理性,采用分段、分主題等方式來組織文章,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閱讀。那要怎么寫清明節的樣板日記呢?這里提供一些清明節的樣板日記,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墓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日和掃墓的曰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以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1935年被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遣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我真期待清明節的到來呀!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2
每年的陽歷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
這天早晨,媽媽煎了一盤團子,我問媽媽:“為什么,今天要吃團子?”媽媽對我說:“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團子的風俗習慣,還是最重要的祭祀日子,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哦,我知道了。”
我想清明正是一個美麗希望的開始。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3
清明節那一天,天空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給爺爺掃墓。路上,我們看見一叢叢紫色的野花鋪滿田野。媽媽說:“這真是一座天然的花園!”快到老家了,我忽然想起了杜牧寫的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踏著泥濘的山路,我們來到了爺爺的墓地。我急著沖上前,沒想到腳下一滑,摔了一跤,滿身都是泥。姑姑笑著說:“你呀,正好給爺爺拜上一拜。”我們開始祭掃。爸爸把一張張紙用小石子壓在墓碑上,接著清理雜草。我和媽媽、堂哥去撿干樹枝,然后把撿來的干樹枝分成兩堆,放上紙錢。姑姑忙著把一道道貢品擺上。一切準備就緒,姑姑點燃了紙錢,又點了幾支香,分給我們。我們先拜天地,再拜土地公公,最后給爺爺鞠躬。拜完了,姑姑還站在爺爺的墓前,嘴里念念有詞。最后,爸爸點燃了一串鞭炮,紅色的碎紙屑漫天飛舞,好像仙女散花。
掃完墓,我們收拾好貢品,等紙錢完全燒成灰燼,才離開了爺爺的墓地。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在這首詩的伴隨下,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清明節。
這個清明節與眾不同,在南京的三爺爺帶著三奶奶一起回來了,這次掃墓,又添了幾分熱鬧。可是,媽媽帶我去學習了,錯過了掃墓活動。下午,為了彌補早上的損失,我就和外公外婆們一起,去掃曾祖父的墓。
剛到墓前,一堆雜草讓我們大吃一驚,聽外公說,去年已經把這兒給弄得干干凈凈了,可是今年又長了那么多雜草。我們開始行動了,大家拿起鐮刀先鋤草,我也不停地向媽媽要活干。鋤草完畢了,媽媽和外婆把吃的東西擺在墓前,之后就點燃了雜草,大家都想往里面扔冥幣,我也抓了一捆,往里面扔,三姨和媽媽在燒冥幣的時候還說著什么。火勢越來越猛,由于我從小怕火,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三姨后面,過了許久才扔一點錢。最后,為了查看冥幣有沒有燒“干凈”,我拿著木棍在燒焦的碎片里翻來翻去,卻翻出幾張未燒“干凈”的美元……掃墓完了,我們就下山了,而外公外婆卻還在緬懷親人。
因為清明節,晚上,爺爺的六個兄弟姐妹都來了,大家一起用餐,晚上的菜更是豐盛至極。
吃完飯,我就坐在床上看電視。不知不覺的,我睡著了,但這快樂時光在我的夢中再次回放了一遍。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5
今天我們四點就起來了,因為我們要回老家去掃墓。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們全家開開心心的回老家了 !
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就到老家了,一到老家就下起雷陣雨,我們只好等雨小了再出來去掃墓。剛下過雨的路很難走,我差一點就摔倒了。身上全都是泥巴。
最后一個地方我們去了竹林挖筍,我們挖了幾個筍就回了。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6
早上,爸爸要我去看看外面的天氣,我打開窗戶,看見天上灰蒙蒙的,還看見天上飄著小雨。我就跟爸爸說:“外面是春雨綿綿的景象。”爸爸說:“今天是清明節,清明節老是下雨,所以詩人做了一首詩。”我問爸爸:“這首詩的名稱叫什么是怎么讀的?”爸爸讀起一首古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爸爸說這就是清明的來歷,還有清明節要去掃墓。我心里想我今天終于知道了清明節。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7
我的家鄉在雄村,每年清明節,爸爸都要帶我去老家掃墓,今年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全家早早就到了雄村的姑婆家。
“該要上山了”,爸爸叫道,我和爸爸、爺爺、奶奶一起走在上山的崎嶇小道上。在路上,我看見山路兩過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杜鵑花。它們一朵連著一朵,競相開放著,它們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摘了幾朵,仔細一看,像一個小喇叭,在枝頭上擁抱著,非常漂亮,于是我采了一大把杜鵑花,想獻給我親愛的太奶奶。
到了墓地,我看到爸爸把墳墓上的野草用刀除去,然后又從籃子里拿出了幾個盤子,盤子里有長壽面、雞蛋、紅燒肉……,小盤子里還有糕點,還有幾只杯子裝了一些酒。我看見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過去,爸爸連忙阻攔說:“這是給太奶奶的貢品,不能吃。”我趕緊把手縮了回去,心里嘀咕著:“為什么不能吃?”爺爺笑著說:“就你嘴饞,來,幫爺爺把紙錢掛上去。”我爬到墳墓的頂上,找了一根又長又粗的竹子插在墳頭的中央,把紙錢繞在竹子上。紙錢在微風中隨風飄蕩,接著我們點了香,磕了頭,燒了紙錢,最后爸爸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墓地。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一個令人留意、令人悲嘆的節日。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8
今天是清明時節,我和爸爸媽媽回老家去掃墓。在掃墓的路上,我們的開的汽車走過的全是平坦、寬敞的馬路。等我們到了墓地,看到那里人山人海,全都在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掃墓。等我們走到我的祖墳上,我還以為人們都在燒紙,但是我居然沒有聞到一丁兒點煙味。再一看,原來人們的是在墳墓上插上一朵美麗的鮮花。過了一會兒,掃墓結束了。我們和外公外婆告別后,就回到了鹽城。回到家后的第一個感想就是:農村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以前,我爺爺那一代,走的都是泥巴路,騎著自行車,遇上下雨天就麻煩了,跟本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而且掃墓時燒紙燒的農煙滾滾,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是:白色污染。而現在呢,開的是汽車,走的是平坦的大路,掃墓時插的是鮮花。而且到了今天,人們還不忘我國優良傳統,人人都尊老愛幼。
今天,我們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要仍不忘我國的.優良傳統。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9
清明,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當日我們要去各個地方的烈士陵園給為了我們和平而逝去的英雄祭祀,當然也要給我們逝去的親人祭祀。不過我們全家要去“母親河”那里踏青,因為這個節日正是:萬物復蘇、空氣清新的好時候!
在去踏青的路上我也不免看到一些給逝去的親人祭祀的人,再看著翠綠色的柳條隨風飄動著,嫩黃的油菜花也在風中跳著婀娜的舞姿,不禁讓我想起了“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首詩句……
在一路的歡聲笑語中,我們終于抵達了“母親河”,在旁邊的飯店里大飽一頓后(在大船上)便上岸到了黃河邊,我心中也有一點興奮,因為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所有的“母親”,是它養育了我們中國人!
不過我們也不是空手而來的,我還發明了一種游戲,它可是相當危險的,但是它很好玩兒。我們先在靠黃河邊上一點的岸上慢慢地用小碎步在上面踏,然后它會越來越軟,有時還會冒出水泡,當時我害怕極了,緊張極了,總感覺自己要掉下去,因為地軟軟的總感覺要落出來一個大洞,要把我陷進去。原理是這樣的:黃河水已經將岸上的土地浸透啦,別看它外表堅固其實很危險,聽媽媽說她小時候有人在上面玩,結果就有人掉進水里淹死啦,所以膽小者勿玩喲!
在這次踏青中我吃到了好東西、玩到了好東西、看到了好東西,簡直太棒了!你們不信的話也來玩玩!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1
我的老家在湖南臨武縣。天剛朦朦亮,我們一家便從縣城往鄉里趕路了。說來也怪,昨天還是陽光燦爛、暖洋洋的日子,今天卻有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雨夾雜著陣陣涼風,讓人感受到了初春的寒意。我們的車子被籠罩在雨幕中,一路上,人流和車流交織在一起,行進變得十分困難,莫非真應了那句古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難道是上天刻意安排了這樣的天氣,讓人們在憂傷肅穆的氛圍中去祭拜祖先,緬懷故去的親人?
我們來到鄉間時,雨少了一些,我們開始步行上山。一路上,爺爺不時地在和似曾相識的路人打著招呼,或許他們正是兒時在一起的玩伴? 而我卻被路旁的景致所吸引:紅磚壁瓦的矮房,搖著尾巴的家狗,水井邊搓著衣服的農婦,這都是我在城里從未見過的景象。還有那蔥郁碧綠的毛竹,鮮艷欲滴的映山紅,整齊劃一的田埂,匯成了一幅生動的農家山水圖。
終于來到了墓地,家人一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冥錢、供品和蠟燭,一邊一齊動手,清除墓地四周的雜草,平整墓碑前后的松土。準備停當后,接著,爺爺讓我們一起在墓前三鞠躬,并許下自己的心愿。我想我就祝愿爺爺奶奶身體健康,爸爸媽媽工作順利,而我自己也學有所成吧。 “噼噼啪啪……”爸爸在一旁點燃了鞭炮。在升騰的煙霧和鞭炮聲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掃墓活動。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2
四月五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
成都的天,溫暖而濕潤,淅淅瀝瀝地灑著點點小雨,落在人們的身上,也仿佛落在人們的心頭,這不難讓人們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情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記憶仿佛被拉回到若干年以前。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那一文人騷客的形象似杜郎而又仿佛不是他,站在泥濘路口,文質彬彬地詢問杏花村的通口,牧童遙指,聲音稚幼,帶著甜甜的孩童氣息。可今非昔比,牧童早已成長了吧,而那文人騷客也不知了去向。他們的故事只留下了一首詩,讓人在這悲的日子里吟誦、欣賞。
汪國真先生曾寫過這樣的一句話: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于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盡管天氣溫暖,春風和煦,但由于這日意義較之平日而言大不相同,人們的心情也就有些郁郁寡歡了。
清明時節,我,去掃墓了。
因為正值清明,前來祭祀的人們很多,但環境卻顯得寂寥,人們也沉默寡言。我也隨著長龍般的隊伍,一步一步向上走著,或許是由于臺階過高、人群太多,又或許源于內心情感的作祟,我走得極慢,一步一級臺階,舉足抬步也顯得堅實而沉重。
大樹下,墳頭前,有一些人會面對墓碑呆立好一會,半晌才開口對那些亡故的人說出在他生前沒來得及聽見的話,心平氣和,少了從前的紛紛吵吵,看了倒讓人想落淚。風吹著樹木“沙沙”作響,似安息靈魂悠長而遠久的嘆息。
我的曾祖父就在這里沉睡著,沒有一絲聲響,寧靜而安詳。
他是在05年離開我的,當時的自己年幼且不懂事,當我的母親告訴我曾祖父去世時,我并不懂得其中的含義,只是呆呆地點點頭,也沒有看到他最后一眼。如今,長大了,終于對死亡有些一知半解了,其實死亡就是一門學問,深奧而難懂,讓人痛苦又捉摸不透。
德國諺語里說,“當你來到時,你在哭,你周圍的人在笑;當你離開時,你在笑,你周圍的人在哭。”若事實真的如此,那該有多好。人的一生若活得洋洋灑灑,精精彩彩,也不枉走一遭,只是人被七情六欲所束縛,離開分別時,往往是內心的痛苦放不下,放不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曾祖父一生與人為善。年輕時投筆從戎,奮斗于抗日的第一戰場,年老后,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信徒,在家鄉的教堂里主持牧師工作。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精通英語的曾祖父便和藹地教我學習英文,手把手地帶著我寫著一個又一個英文字母,當我略顯生澀地念著音標時,他會極耐心地糾正我的發音,把自己的嘴巴張大,讓我看清舌頭的運動。一老一少團坐在桌邊學習的背影至今仍浮現在我眼前,只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啟蒙老師,教會了我英文,卻不能教會我世事無常,而他,如今也和我陰陽相隔。
我在曾祖父的碑前行跪拜禮,顫抖著手為他上著香。我似乎就能感覺他的氣息還是那般溫暖的圍繞在我的周圍,他也在遠遠的地方注視著我,注視著我的一言一行。
或許我們因為羞澀和懶惰而留下的無法彌補的遺憾太多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欲報而親不待。”這是我從曾祖父身上悟出的道理。經過三年五載,當我真正懂事后想要回報他時,枉然發現他已不在了。望著他生前最后一張照片,我在思索自己究竟可以如何作為?心中有的是不知所措;有的是悵然若失。
天空仍然下著雨,漸漸大了起來,熄滅那墳頭燃盡后化成一撮灰的香屑,濡濕了碑上厚厚的灰塵。
回程的途中,看著絡繹不絕,前來掃墓的人們,看見他們在墳前表達內心真正的情感時,腦中仍然是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是在這春天里,唯一一個把人心揉得粉碎的日子。
有那么一小粒晶瑩透亮的液體掛在眼角,像雨水,也像眼淚。到底是什么,連我自己也分不清了。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3
清明節前夕,我們學校組織四五年段學生去科山祭掃烈士墓。
步行了許久,前面的同學突然大聲喊著:“快看!是烈士墓!”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哇!烈士墓頂端那閃耀的紅星映進眼簾。“紅星閃閃放光彩……”在我的腦海中響起。
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一根柱子高聳入云,上面寫著“惠安革命烈士墓”,這七個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碑前有一片綠茵茵的草地,兩排威武蒼翠的松柏上已掛滿了小白花,給烈士墓平添了肅穆。我們整齊肅立碑前,祭掃活動開始了:出旗、唱隊歌、默哀……默哀的那一刻,我把小白花放在胸前,默默地低下了頭,胸前隨風飄揚的紅領巾,我仿佛看見了腥風血雨的艱苦歲月里,一位位烈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一個個英雄在斷頭臺上英勇就義,為了革命事業,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我的耳邊仿佛響著陣陣槍聲,眼前彌漫著戰斗的硝煙。那硝煙變成了熊熊山火,染紅了半邊天,消防官兵們為了人民,為了國家財產,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罩,背上水槍,走進火場。經過一天一夜的緊急救援,27名消防官兵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影響,突遇山火爆燃,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老師常說:“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的確,在這和平年代,犧牲奉獻也始終是軍人職業的主旋律。從烈焰肆虐的大興安嶺火場,到阻擊非典的小湯山醫院,從冰雪阻斷的生命通道,到山崩地裂的強震中心,總有無數強壯有力的臂膀撐起民族的希望。
風輕輕地吹著,柏樹輕輕地晃著,為新時代的楷模奏響生命的贊歌。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想起杜牧的這首《清明》,就讓八不由地想到了清明時節,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我們班要代表校園去參加掃墓儀式。
到了中午,我們去了校園,校園老師、領導帶著我們去公園掃墓,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去了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到處是蒼松翠柏,烈士碑前已經放滿了各個校園獻上的各式各樣的花圈,我們也代表校園獻上了一個大花圈,代表們上去講了話,在這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我們默哀了三分鐘,向烈士致敬。之后,我們又參觀了烈士的墓碑,上面刻滿了烈士們的名字和犧牲時的`歲數。其中大多數是二三十歲的,最小的只有十六歲,看著墓碑上先烈們的名字,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的八路軍將士們沖鋒陷陣,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爭的勝利;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們忍饑挨餓、風餐露宿,不少人在長征途中犧牲;在解放戰爭中,地下工作的同志們被敵人發現身份,受到嚴刑拷打,可他們仍然堅守黨的秘密,最后英勇就義,壯烈犧牲……
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了感動,是這些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啊,烈士們,我向你們致敬,我為你們自豪。雖然紀念碑上只是刻著你們的名字,但你們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心中。
清明節的樣板日記篇15
一路顛簸,一路寂靜,車子里沒有我們往日的歡聲笑語,只有前往烈士墓陵園的車子的輪胎發出與地面摩擦的聲音,每人手中都捧著一朵小白花,每個人都心情沉重。
來到烈士陵園門口,只見一座雕塑佇立在那兒,那是幾位烈士在被捕后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場景。
當我們順著那寬廣的道路來到英雄紀念碑前,聽著同學們的悼詞,校長的演講,我心潮起伏,當哀樂響起時,我更是心潮澎湃,看著紀念碑旁那青山綠水,不由讓我想起了“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后英靈”這句話。英雄們用他們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革命勝利的輝煌樂章。如果沒有你們拋頭顱,灑熱血地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沒有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
革命英雄們,是你們用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雖然我說不全你們的名字,也道不完你們的英雄事跡,但你們有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革命英雄,你們也有共同的英雄事跡,那就是為革命而獻身。
繞過英雄紀念碑,我們來到了烈士墓前。在一片片如茵的草地上放著烈士們的墓碑,在這兒長眠著許多烈士。我雙手把小白花捧在胸前,站在一位烈士的墓前,敬了隊禮然后再雙手把小白花放在了他的墓前,隨后再次向他敬了一個隊禮。
最后,我們了解了烈士們生前的事跡,讓我對烈士們又更深了幾分敬意。
掃墓結束了,望著高大的英雄紀念碑,我真想對烈士們說:“革命烈士們,安息吧!我們正在踏著你們的腳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