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雨的詩詞句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描寫秋雨的詩詞句,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描寫秋雨的詩詞句【篇1】
1、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曹雪芹《秋窗風雨夕》
3、蕭條秋雨夕,蒼茫楚江晦。——王士禎《即目》
4、苔色驕秋雨,松聲振夕褷。——戴良《經金繩廢寺》
5、僧房秋雨歇,愁臥夜更深。——李端《宿山寺思歸》
6、秋雨天街涼,蕭蕭綠槐樹。——梅堯臣《韓子華內翰見過》
7、連墻秋雨老藜莧,十日不見已束裝。——張耒《送晁將之咸平簿》
8、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9、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
10、秋雨滴寒竹,主人魂夢清。——釋文珦《竹堂秋雨》
11、靈溪碧草春凄凄,瀑水和風響秋雨。——張羽《題赤城霞圖送友歸臺》
12、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3、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王沂孫《醉蓬萊·歸故山》
14、遙想老豐秋雨夜,跏趺刎坐聽鳴蛙。——張嵲《贈南回了豐上人三首·連階澹澹方江水》
15、釣磯自別經秋雨,長得莓苔更幾重。——韓偓《歸紫閣下》
16、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竇鞏《秋夕》
17、蕭蕭暗葉鳴秋雨,淅淅窗風戰客燈。——張耒《宿咸平驛》
18、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
19、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白居易《秋雨中贈元九》
20、草色凈經秋雨綠,燒痕寒入曉窗斑。——徐夤《醉題邑宰南塘屋壁》
描寫秋雨的詩詞句【篇2】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4、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5、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6、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7、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8、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10、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1、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12、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3、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14、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5、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1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7、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欒家瀨》
18、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19、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王禹偁《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20、宴罷蘭堂腸斷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描寫秋雨的詩詞句【篇3】
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2、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3、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4、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王維《欒家瀨》
7、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8、夜來秋雨后,秋氣颯然新。——白居易《雨后秋涼》
9、宴罷蘭堂腸斷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10、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12、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13、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杜甫《秋雨嘆》其三
14、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竇鞏《秋夕》
15、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
16、微風拂掠生春絲,小雨廉纖洗暗塵。——黃庭堅《次韻賞美》
17、憑軒望秋雨,涼入暑衣清。——溫庭筠《細雨》
18、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9、憑軒望秋雨,涼入暑衣清。極目鳥頻沒,片時云復輕。沼萍開更斂,山葉動還鳴。楚客秋江上,蕭蕭故國情。——溫庭筠《細雨》
20、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