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
我們都知道,要想作文質量高,平常一定要注意多積累一些各種各樣的作文素材,并分門別類做好收集、消化、整理和記背。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1)
魯迅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里,后來又到皇甫莊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橋頭、黃甫莊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
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
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劃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每逢村子里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伙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里的戲臺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涂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桿桿鋼叉躍上臺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里,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念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
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2)
莫扎特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后,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奧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么勞累,都要隨時可以當眾表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習慣聽從突如其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演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并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這樣的演出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于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這10年對莫扎特來說,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都是極為重要的鍛煉、積累和學習的階段。他8歲就寫了三首交響樂和幾首奏鳴曲;12歲就為維也納歌劇院寫了歌劇《假傻姑娘》;14歲為意大利米蘭歌劇院寫了歌劇,并親自指揮演出,連演20場,場場爆滿。這轟動歐洲的出色的成績使得莫扎特14歲就獲得了意大利音樂中心——鮑倫亞學院院士的稱號,被羅馬教皇授予了“金距輪”獎章。
父親在教小莫扎特音樂時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時只教點簡單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強,許多曲子聽了一遍就能毫不費力地記住了。父親怕兒子負擔過重,所以沒有過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歲的莫扎特在旁邊看著父親書寫樂譜,也開始學著作曲。有一次,父親和朋友走進莫扎特的房間,見孩子正在五線紙上專心地寫東西。“莫扎特你寫什么呀!”他隨手拿起兒子寫的東西一看,不禁吃了一驚,原來兒子在寫鋼琴協奏曲,而且寫得完全符合規則。他故意逗兒子說:“你可知道,你這個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氣地回答說:“我知道,哪個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親竟然被反問得說不出話來。
父親很驚異于兒子的音樂天賦,此后也開始教他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曲練習。小莫扎特非常聰明,而且勤奮好學,別的小孩子在玩的時候,他卻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練琴就是作曲,五六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大人一樣埋頭于音樂。老莫扎特為了讓兒子開闊眼界,少年時就有所成就,從1761年秋起,他就帶著6歲的兒子小莫扎特和女兒安娜,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演出。這次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接著,父親又帶他們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瑞士演出,每到一個地方,都獲得觀眾的好評。但在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兒子身上的缺點:他雖然有出色的音樂天賦,但是由于沒有受過正規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礎很差。旅行回來后,父親為兒子進行系統的補課,教他學習拉丁文,學習音樂家必修的意大利文,還學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嚴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終于成為一位世界著名音樂家,對世界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3)
林肯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后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于問鼎白宮,并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臺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于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臺階,把孩子攬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于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臺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4)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么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后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干活,心里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干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后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鉆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并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5)
宗慶后
人物精神:誠信堅守、一諾千金
適用主題:社會責任、積極創新、愛國情懷、品牌底蘊、初心不改、企業擔當
人物簡介:2月25日,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后逝世。
宗慶后是改革開放時代第一代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他站在時代的潮頭,以奮斗之路成就人生之路,以平凡之身鑄就不凡事業。他是全國勞動模范,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被評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
在為自己傳記寫的序言里,他把自己稱為一個凡人。“我是一個普通人,從底層崛起的凡人。幸運的是,我生于一個大時代;更幸運的是,我獲得了一個機會,締造了一家公司,并且因之而成為‘中國首富’,得到了價值的實現與認同。”宗慶后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成功事跡和勵志故事,還有許多珍貴的東西值得品味。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6)
任正非
(1)未雨綢繆的任正非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張霽拿到了華為“天才少年”一檔年薪201萬元。高薪納新,不僅是一種人才戰略,也折射著一個企業的發展策略。曾幾何時,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華為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多年前做出極限生存假設,并為此走上一條艱難曲折的自主創新之路,人們在給默默付出的創新努力而點贊的同時,更為其未雨綢繆的超前布局而慶幸。由此可見,企業要想由大變強,不僅要承受百煉成鋼的孤獨與艱辛,更要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眼光與魄力。從這個角度看,如今以高薪廣納賢士、擴充人才儲備,何嘗不是一種未雨綢繆?
(2)任正非的危機意識——十年磨一“芯”
因為怕被別人卡脖子,任正非在2004年就開始布局芯片研發工作。當時,很多人嘲笑他,認為華為不能研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芯片,但是任正非堅持了,華為堅持了。十年磨一劍,到2014年,華為第一代麒麟問世。
任正非居安思危,帶領華為默默研發芯片,所以在遭遇美國政府的打壓后,能夠快速拿出相應的應對方案,這體現出了自身的憂患意識和大局觀念。
(3)任正非語錄
①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任正非《華為的冬天》
②我不覺得跌倒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任正非
③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任正非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7)
葉輝
打磨精品,創造精彩的“研磨大師”葉輝
在航天工程中,能夠將誤差控制在毫厘之間,靠的便是一種名為量塊的高精度量具。而它的誤差大小,更是直接影響航天科研任務成敗。目前機器研磨量塊的精度是0.5微米,而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計量與儀器設備管理處研磨師葉輝手中,這一精度卻是驚人的0.05微米,超出機器操作十倍。
1997年,葉輝進入航天科工二院,當時精通量塊研磨技術的只有他師傅一人,研磨工種正面臨著“失傳”危機。研磨是一項高精密加工技術手段,打磨全靠一雙手的感覺,需要幾年的練習和琢磨,枯燥、累人、上手慢。入行之初,葉輝只能用報廢零件進行研磨練習。整整五年后,老師傅才遞給他第一塊量塊讓他修理,這意味著葉輝終于出師。
“零件有瑕疵,猶如人生有缺陷,只有經過一遍遍打磨,才能打造精品、創造精彩。”研磨量塊就好比打磨自己的人生,葉輝研磨了二十余年量塊,同時也打磨出了他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人物素材積累摘抄文案高中(篇8)
張富清
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張富清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2018年12月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人社局退役軍人信息采集點,張富清在工作人員聶海波的見證下打開了一個紅色包裹,里面有報功書和軍功章,由此揭開了張富清不為人知的紅色過往。
榮譽:“時代楷模”;“共和國勛章”;“最美奮斗者”;“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1)深藏功與名的張富清
作為軍人,他在戰斗中不怕犧牲的決心彰顯英雄本色;作為干部,他在工作中勤勉盡責的忠心盡顯擔當本色;作為黨員,他在生活中艱苦樸素的初心凸顯清廉本色。他把獎章深藏在箱底,把對戰友的懷念深藏在心底。從不居功索取,只為堅守初心,默默奉獻。
(2)堅守信仰的張富清
人有大愛,行方致遠。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張富清用自己的樸實純粹、責任擔當書寫了精彩人生,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堅守信仰的時代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