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1)
書封很簡潔,是一個人在寫信,他似乎在思考些什么,手很小心地撫平著紙張,神情認真,不難猜出,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傅雷。草草翻閱下來,心中便只余下驚嘆,天下竟還有這么耐心地父親,不厭其煩地給兒子寫如此之長的書信。時至如今,寫家書,即使是寫信,也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剛開始閱讀時,一來有些對所謂“名著”的排斥,二來書中那種熟悉的說教氣息,不由得讓我想起爸爸茶余飯后的清談,媽媽時不時地訓戒。
《傅雷家書》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也沒有細膩優美的語言,我所能看見的只是一對教子嚴苛的平凡夫婦,和一個有些音樂天賦的平凡兒子。父親很嚴厲,即使是書信里文法的錯誤也要糾正,兒子也事無巨細地征求父親的意見,每封書信文末一句句的“祝你快樂”“當心身體”“學習進步”充滿著對兒子的關心與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放在此時再合適不過了。說傅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父母才能有此成就也不為過。沒有父母不間斷家書的提醒,他能在千里迢迢之外依然全心學習嗎?依然不會受不良習氣所影響,還保持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嗎?
傅聰最大的成就并不是音樂,而是真正做到了“德藝俱備,人格卓越”這一點。如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年輕人大多滿目名利,就連個人追求也是如此膚淺,宣揚個性,道德喪失,其內涵卻更不過是一具空殼。大師為何是大師?他們勝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們的態度。
當你開始對學習,工作草草了事時,你甚至對需要去完成的任務報以“無所謂”的想法,你對他美名其曰你是“佛系”,你空耗著大好光陰日日虛度還美名其曰你是“喪”。一個個美名其曰的背后也只不過懶,只不過是不思進取,只不過是為自己的可恥行為找到的絕妙借口。
不提對不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恐怕連你自己都對不起。
傅雷對于傅聰的教導都是以“為人”為中心的,因為“為人”乃立人之根本。若無此根基,在這之上哪怕筑起高樓大廈也終有倒塌的一日。傅雷屢屢教傅聰如何安排時間,他時常給傅聰寄去思想讀物,更是為兒子手抄六萬字的譯稿……
太不容易了。要讓一個人成才太不容易了,反之,要養成歪風邪氣幾乎不需要人教。
我想,《傅雷家書》是當代中國青年都必讀的一本書,當你不再滿懷著熱血與激情,對于“奮斗”二字感到陌生時,或者浮躁的心日益難以控制時,《傅雷家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傅雷對傅聰來說是亦師亦友的存在,而傅雷家書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圣明燭照,神交益友,傅雷家書,讓我們在浮華的喧囂都市之中,能尋找一絲平和之氣,尋找我們樸實的內心。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2)
我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我的作文雖然還不太優秀,但我一直在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或許是所有家長教育子女時的共同想法,然而,成功者屈指可數,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傅雷家書》是傅雷先生與妻子及兩個兒子的家信收錄集,整本書體現了傅雷先生和妻子對兒子成長的關心和期盼。樓適夷先生曾經評論道:“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章。”
那么,為什么傅雷先生的教育能成功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就是他的教育方式。他和兒子都是藝術家,因此他們能談論的內容很多,傅雷不會一下子去強求傅聰做什么事情,而是慢慢地教導,循序漸進、循循善誘,這樣可以讓他的兒子更能理解父親的教育想法。在意見產生分歧時,傅雷不會隨意斥責和強迫傅聰,而總是以探討的語氣來寫信溝通,維持他們良好的父子關系。
其次,傅雷的教育內容很貼近傅聰的生活。他的家書中包含了給傅聰的生活細節、人際交往、讀書求學、感情處理等各方面的建議,這些都是對傅聰的日常生活有用的建議,而不是泛泛而談一些長遠道理,他以一個過來人的口吻給與兒子生活上的幫助。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沒有了父子間的隔閡,只有朋友間的親密,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需要的。
還有一個原因,傅聰是對父親的教育心服口服的。現在許多年輕人,和父母說幾句話就會不耐煩,但傅雷父子之間可是通了上百封書信呢!同時不只是傅雷教育了傅聰,傅聰也給了傅雷不少的啟發。“我從你身上所得到的教訓,并不比你從我身上所得到的少。”傅雷這樣說。
其實傅雷的愿望,與現在的多數家長又差得了多少呢?他也是一位嚴厲、盡責、愛子的父親,但就是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同,才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我認為傅雷這種成功的教育方法是值得學習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
《傅雷家書》是一把打開智慧之門、啟迪心靈之窗的鑰匙,也是每位父母、每個孩子必看的一本好書,它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何為“成功的教育”。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3)
翻開頁頁泛黃的書信,散發著淡淡墨香,眼前仿佛是父親殷切的期盼,母親慈祥的笑容。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兒子無聲的愛。
一封封家書寄托了傅雷對兒子藝術上的告誡,精神上的勉勵。《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至1966年寫給兒子傅聰兒媳彌拉的家信,從一紙紙泛黃的家書中,我看出傅雷與傅聰已超過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為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
在散發縷縷墨香的家書中,不僅是給予兒子藝術上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讀完,我深受啟發。
我從小就有一個學醫的夢想,由于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我看見了醫務工作者的家國情懷,醫者仁心,這使我更加堅定了這一夢想。夢想終歸是停留在腦海里的幻想,學醫的第一步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但偏偏,我的成績不理想,我想過努力,但每次都有千萬種借口打敗。當讀到“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時,我幡然醒悟,一味地責備自己,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唯有用行動才能證明心之所向。我決定用行動證明一切,不讓夢想成為空談,不被借口打敗,而是打敗借口。
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父子之情,讀出了藝術修養,更讀出了人生哲理。這對于傅聰,更對于我們年輕一代來說,都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4)
傅雷夫婦不愧被稱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了兩個孩子長大,成人,成才。但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動著傅雷親筆寫下這萬字家書呢?我想這大概是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吧。不錯,如果沒有父親的苦心指點,對兒子的因材施教,那也不會造就如今令中國引以為傲的鋼琴巨星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子承父業這一說法和規矩,傅雷明明可以使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翻譯,然而他不僅沒有逼迫傅聰學習翻譯,反而對兒子的音樂前途極為重視。即使在自己身體衰竭時,也同樣廢寢忘食的給遠在波蘭,英國留學的兒子指點,讓他去拜訪一些音樂名家,參觀博物館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傅聰所欣賞的每一場音樂會,他都會大到鋼琴家,小到一個音符進行一番詳細的評論,就連演奏的一個手指的起落細節都會細細的引出一張書信般篇幅的討論。傅雷不僅做好了一個令人嘖嘖贊嘆的父親的本職角色,更是以一個良師益友的形象陪伴著兒子。
在傅聰出國留學的十二年里,他親手寫下總計兩百二十五封信件,平均每十八日就要寫一封,頻率極高。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家書》中精挑細選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都是對自己和家中瑣事草草了之,對傅聰的關懷卻是無微不至,特別是在健康問題上。而且在幾十封中都提出讓傅聰接觸大自然,簡直不厭取煩,這大概也是父愛的表達方式吧。
我們在傅雷身上能看到的不只是偉大而深沉的父愛。在1957到1958年間,傅雷曾被打上了右翼份子的旗號,被捕入獄。為了不影響到在國外研讀的兒子,傅雷夫婦始終也沒有告知傅聰半點實情。從這件事中,我看到了傅雷身上的隱忍和堅韌,那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民族精神。
假如當年他告訴了傅聰實情,擔憂父親安危的兒子定是會無法專心鉆研學業,而不斷分心,也不會造就今日如此巨大的成就了。
在傅聰看來,父親的教導是否嚴厲苛刻,自己的空余自由時間是否足夠,也許有時會感到煩躁,但他明白,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為了他的未來,他堅持著,今天也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榮耀和輝煌的成就吧。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5)
翻開厚厚的《傅雷家書》,185封家書,字里行間船頭清雅的香,訴說著上個世紀1954年-1966年的故事。——那個我們沒經歷過的年代。
在你的一生中出現的人很多,唯一能認真讀你并讀懂你的人卻只有你的父母。傅雷與傅聰在生活上不是單純的父子關系,它交融著摯友間的感情。傅雷激發了傅聰的思想,而傅聰又讓傅雷有了一個討論藝術和音樂的對手。書中,事無巨細都是父子倆討論的問題:在事業上,父親期望兒子攀登音樂藝術的高峰,達到“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吃飯的筷子不可以碰響碟子”,“手不可以放在褲子口袋里”,從穿衣戴帽到寫信用最薄的航空紙可以節省郵資這樣的生活瑣事都要仔細叮囑,幾天看不到孩子的信,得不到孩子的消息,他們也心急如焚,聽到別人對孩子的贊賞,他們也難掩心里的欣慰和激動。那離別的傷感,重逢的欣喜,思念的焦慮道出了為人父母的不易和尋常生活的點點真實。傅雷夫婦這樣用快的方式一點一滴在做人、做事、在藝術修養方面時時刻刻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和藝術探討,真心實意,毫不矯情地教育孩子為祖國、為人民、為藝術而全力付出的父母,實在是我們的楷模。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自己是幸福的。父母無論對你做什么,都是緣于他們對你的愛。傅雷是一個出了名的嚴父,從《傅雷家書》中更能具體地領會到這樣的嚴厲。1954年,當傅聰將要離家遠赴波蘭求學時,父親回憶起往事,才發覺有虧良心,從心底說出“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但也正是少年時代父親教子極嚴,有時幾乎不近人情,才造就了傅聰的成功。所以,我更能感受到這種嚴厲中蘊含著特殊的意義———嚴厲與深深父愛的融合。
回想自己的求學經歷,如果說沒被母親逼著,那純屬是騙人。因為小時候貪玩,沒少被母親教訓。當時自己也氣,一邊抹眼淚,一邊用眼睛偷偷地瞪母親。現在想想,如果沒有母親的督促和管教,我現在也不會有這么好的工作。我也常常覺得奇怪,那時候覺得母親的不好,現在卻記不起來了,腦子里倒有一百個理由讓自己承認母親的好。這種感情看起來簡單,但這種簡單卻是無法解釋的。
傅雷的藝術造詣極為深厚,這些在他的信中時有精彩的發揮。記得有這樣一段話:“一切藝術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跡都要出之自然,好象天衣無縫,才經得起時間考驗而能傳世久遠,比如‘山高日小,水落石出’,不但寫長江中赤壁的夜景,同時兩句話說得那么平易,真叫‘天籟’。”這種藝術上的暢論如此經典!所以細讀這些家書,絕不會感到乏味和空虛。字里行間透出的氣質,讓人覺得他們像是精美的散文,或是專業的藝術論文。原來,愛加上智慧,是可以極普通的家信也能如此流光溢彩的。
今天,《傅雷家書》的墨跡早已干透,但其思想的光芒卻長久的地留了下來,遠遠超越了家書的意義,而成為幾代人的成長指南。在這個家書已成為收藏品的信息年代,當我們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南部都可以用電話、網絡方便快捷地與家人、朋友交流時,再拿起紙和筆,才發現自己的想象能力、書寫能力、語言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有不少退化。從這個意義上《傅雷家書》帶給我們的決不僅僅是思想和情感上的懷念,還有那個洋溢著溫情的書信時代。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篇6)
《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愛和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經典,是對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藝術修養讀物。 信中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也有對過去教子過于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也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當我讀這本家書,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感到里面有老師的教導,有長者的叮囑,更有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有不同于很多父母的關愛,有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使人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平時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家長要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拜讀這本《傅雷家書》。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可以從《傅雷家書》的字里行間中看出來。他身為一個教育家,文學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為和他一樣的人。他對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都有研究,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使得他培養的對象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來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
傅雷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讀《傅雷家書》你會發現傅雷在每封家書中都不寫白字,這既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教育遠在萬里之外的兒子做事要認真。你還會發現傅雷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簡要地說明用意就好了。在他的絕筆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單一項一項的,一點也不凌亂,一點也不像出自面臨死亡的人。還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學嚴謹,而且富有責任心和強烈的愛國和愛子之情。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為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于攀登藝術的止境,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傅雷勸戒孩子要正確面對情緒上的跌宕。
父親和孩子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代替的。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么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為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說他要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系啊,他還說戀人和愛人之間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勵和互相的支持下,有著最豐富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
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大腦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還有音樂都會給我們心靈的熏陶。我們在那里面吸收的養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我現在深知這一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對于那些更加直觀的東西的理解,當他越是需要人的體會的東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這可能也跟天性有關。在我看來,一切內心地感受都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越是心靈相近的人越是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如果心情郁悶了不妨就寫出來,等年老了再回過頭來讀,發現年輕時的心情真的是很難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時的感受了。真的覺得人生在世能夠得到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成為心靈的讀者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