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讀書筆記大全
寫讀書筆記可以記錄下你的想法和靈感,以便在以后回顧時可以參考。優秀的聊齋讀書筆記大全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聊齋讀書筆記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1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典范,書中那花妖狐媚、幽冥王界的故事,讀起來耐人尋味。曲折又巧妙的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腐敗。
《聊齋志異》匯聚了眾多的優美而動人的鬼狐仙怪等故事。書中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說情節,如《畫皮》、《嶗山道士》、《促織》等,讀起來令人贊不絕口。
《畫皮》是講一個姓王的書生,在外出路上遇見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女子稱自我是大戶人家的妻妾,受不了正方太太的擠壓,所以套了出來。王書生見女子可憐,心生憐憫之心,于是王書生收留了這一女子。就這樣,平平常常地過了好幾天。有一天,王書生碰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說書生身上妖氣很重,問書生最近是否有生人來過他家。王書生矢口否認,道士無奈的搖搖頭走開了。書生回到家,見書房的門從里面插著,他心生奇怪,光天化日插門干什么?他輕輕捅破窗戶紙,只見一個張牙舞爪得厲鬼正在對著一張人皮描描畫畫!書生恐懼不止,立即找到道士,道士見書生心意誠懇,便收復了妖怪。
《聊齋志異》的資料十分廣泛,以鬼、狐、妖來反映當時社會關系與面貌。蒲松齡的故事里大多都是反對封建、揭露當時官場的腐敗還有爾虞我詐的人。有的則是贊美誠實守信、孝敬長輩等優良品質,整本書使人讀起來愛不釋手。
讀了這本書,我忽然有一種錯覺。妖、鬼、狐雖可怕,卻沒有人心可怕。應對此刻爾虞我詐的社會,人心險惡,自以為是的人們,也許真的不如那些花妖狐媚……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2
這幾天,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一本厚厚的《聊齋志異》。
是什么東西這么吸引我呢?哦!原來是里面的情節寫得很精美。尤其是書中的《趙城虎》這則故事特別好玩兒。它講是一只通人性的老虎。一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的兒子上山砍柴,不料被一只饑餓的老虎給吃了。老奶奶聽說后嚎啕大哭,但是又一想光哭有什么用,還不如到縣衙去告狀。她到了縣衙后帶著哭腔說:“我的兒子被老虎吃了。”縣官遺憾地回答道:“我們只逮捕人,不逮捕老虎。”聽了這句話,老奶奶又大哭了起來。縣官沒辦法,只好問左右兩邊的人有沒有人肯去捉老虎。要知道捉老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所以沒人肯去。正在這時,一個人醉熏熏地走了出來說:“我去”,說著拿起公杖就走。但等他酒醒了,立刻就后悔了,只好雙手空空地回來了,結果挨了板子。第二天清晨,他就去菩薩那里訴苦。他剛剛要回去,忽然,一只老虎撲了進來。那人嚇壞了。但那老虎不但沒有要吃他的意思,反而覺得很羞。于是,那人把老虎帶到縣衙去審問。審問過后,老虎就經常去幫助老奶奶。于是老奶奶就和這只老虎相依為命了。
我覺得《聊齋志異》真是書中自我介紹的“曲折離奇的鬼怪故事,百讀不厭的古代奇書。”
寒假期間,有一天,媽媽帶我去書店讀書,我在書店讀了《聊齋志異》,便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讀后感。
聊齋表面雖然是些妖魔鬼怪與書生仙士敵對與情感的故事,內在卻透露著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如其中的《席方平》這一章,在人們看來,不過只是寫閻王、郡縣城隍受羊家賄賂,不問青紅皂白將席方平以及其父親加以酷刑,不允其再告貪贓枉法的官吏與羊家,最后二郎神給席方平平反,將羊家、郡縣城隍以及閻王加以重罰,使羊家財糧一日比一日少,席家財源不斷。
在《聊齋志異》中,每個妖都有情有義。你若覺得我寫得有意思,也可以自己來看一看《聊齋志異》。
前兩天,我讀了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聊齋”是他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連起來解釋,顧名思義,在聊齋這個書屋記述的奇異故事。
《聊齋志異》以神奇怪異作為情節構思的基本風格,以曲折離奇作為情節結構的基本模式,以簡潔準確的細節刻畫作為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刻畫人物形象作為情節的最終宗旨,并間以豐富多變,千姿百態的敘事手法,使其成為情節小說的典范。這本書題材的特點就在于一個“異”字。它大多寫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寫鬼的,有寫狐的,也有既寫鬼又寫狐的。此外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在蒲松齡的筆下無不可以成精變人。就是一些沒有出現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故事中,也總有怪異之事。如《促織》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寶》中孫子楚魂附體鸚鵡等。
這些神狐鬼寐的故事,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舉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現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以懲惡揚善為主,表達了人民的愿望。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弘揚社會真理。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3
一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的故事電視劇:《畫皮》,電視劇里那些夸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必須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錯!那就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向流傳至今嗎?它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透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前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十分搞笑,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并不必須是完美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完美加鉆石般透明。
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那里,我又不禁佩服蒲松齡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4
這個周末,我讀了《聊齋志異》一書,它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書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這本書大多說在談狐說鬼。其中,有反映了當時民風的黑暗的《促織》,《紅玉》;有揭示科舉考試時規章的種種罪端,如《葉生》,《僧術》;有贊揚百姓勇于戰斗的精神的《席方平》,《田七郎》。最吸引人的就是描寫人與妖之間的愛情故事,如《青風》,《阿纖》等,寫得非常精彩。
我最愛看《聶小倩》這一篇。
寧采臣在去金華辦事時,在廟里遇到了燕赤霞。在晚上,一個妙齡女前來調戲他,被寧采臣轟走了。第二天夜晚,她又來了,但卻是誠懇地告訴他,她是受妖魔脅迫,才去害人的,后來又告訴了他躲避的辦法,為了報答,寧采臣把聶小倩的尸骨移回了家。一年后,寧采臣續娶了小倩,并有了三個有出息的兒子。
真是好看啊!
在蒲松齡筆下,那些妖鬼狐精,花妖水怪,不再讓人感到猙獰可怕,她們有的機智聰慧,有的正義勇敢,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好書!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5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在蒲松齡筆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們無孔不入地刮地皮,為了金錢散盡天良。席方平的父親被富豪楊某害死,因為羊某賄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親反而被拘押。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里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蒲松齡尖銳地指出,那官吏本身,便是為非作歹的強盜:“官吏半強寇,不操矛弧者耶?”(《成仙》)“天下官府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
其次,蒲松齡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對科舉制下的民風士習、畸形社會加以真實細致的刻畫。蒲松齡十九歲時中秀才,但一生郁郁不得其志,長期靠設館授徒為生,所以他對于科舉制度有切膚之痛,看穿了這是一種坑害知識分子、埋沒人才的制度。
《聊齋志異》寫了許多人鬼狐妖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的謳歌生死想從的愛情,有的描述閨房嬉戲、夫婦恩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禮教,流露出婦女解放的思想,但也常雜糅封建倫理綱常的說教。耐人尋味的是,蒲松齡筆下的女主角,常常是些異類,是狐、鬼、仙魅。她們純潔、善良、癡情,為了愛情,她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她們的愛情不受金錢地位的影響,也從不屈服惡勢力。蒲松齡在她們身上寄托了美好理想。
《聊齋志異》還是一部世情小說,他對于那些偽君子,勢利眼、市儈、夜郎自大、口是心非者做了深刻有力的諷刺鞭打。特別是《嶗山道士》、《戲縊》、《堪輿》《雨錢》、《罵鴨》等篇,描寫了封建“盛世”道德的淪喪,譏諷那些見錢眼開、阿諛奉承、好逸惡勞之徒。在這類作品中,《佟客》尤為幽默、深沉。慷慨自負的董生遇到劍仙佟客時,以忠臣孝子自詡,實際上卻是一個銀樣蠟槍頭。佟客為了剝下董生華麗的外衣,把茅草點化成強盜。“強盜”深夜入宅,抓住了董生的父親。而這個自封的“孝子”卻連老父親也不去救。平時“談吐豪邁”,一遇危險便退避三舍,這是對一切裝腔作勢者的嘲諷。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6
近期讀完了《聊齋志異》,內心的感觸很多。
首先說說作者蒲松齡。他一生貧困潦倒,但這樣的經歷恰好對他創作《聊齋志異》這樣的文學巨著十分有利。他個人科場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卻由此而對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體驗,從而促使他把滿腔孤憤傾注在自己的創作中,將揭露和抨擊科舉弊端作為《聊齋》的重要內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應試士子形象。
作者在書中主要表達了對科舉制度的批判。書中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抨擊,雖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還沒有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反動本質是為統治階級選拔忠實的奴才,從而象后來的吳敬梓那樣,根本否定這一制度。但他對那些只以功名利祿為念而醉心科舉的人物,是有所認識和批判的。 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試之后的醉臥中,夢見自己中了進士,殿試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于是大呼長班,長班稍稍來遲,他便驟起撲打,結果摔倒在地。作者用這個醉夢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這類士子。《續黃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宮之后,聽見術士說他有宰相之分,便興高采烈地說:“某為宰相時,推張年丈作南撫,家中表為參、游,我家老蒼頭亦得小千把, 于愿足矣。”后來在夢中作了宰相,卻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權奸。 作者最后也用地獄懲罰了他,并說:“聞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盡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對那些不肯向科舉制度低頭、不屑“易面目圖榮耀”的士子,則給予熱情的贊揚。 《賈奉雉》中的賈奉雉“才名冠一時,而試輒不售”。 后來他“戲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濫不可告人之句,連綴成文”,“竟中經魁”。 可是當他回頭來看這些文章時,卻“一讀一汗”,自覺無顏見人,終于“遁為丘山”而去。
看完這部書,不禁感嘆故事的精彩,和作者的聰明才智。作者在多個有趣的故事中又暗中批判了清官以及科舉制度的腐敗。這部書值得一讀。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7
繁星閃爍的秋夜,我又一次在燈下捧起了《聊齋志異》,說不清是第幾次讀它,但每次讀完心中都會激起異樣的漣漪。其實我對于聊齋的印象源于小時候的電視劇,伴隨著驚悚恐怖的音樂,一盞燈籠從漆黑的夜色中顯現出來,飄忽不定如搖曳的鬼火,慢慢地畫面開始切換:窗外被夜風掀動的修竹,窗內執筆疾書的文弱書生。小時候看《聊齋》為的是那份讓人癡迷的驚悚和幻象,時過境遷,滄桑的二十年后再來重溫經典,卻不得不被那些善良多情的奇女子而感動。狐精鬼怪幻化而來的少女個個傾國傾城聰慧過人,她們變化多端,嫉惡如仇,知恩圖報,重情重義勝似人間兒女。我常想假如沒有這些光彩奪目的女性,《聊齋志異》必會遜色不少,縱使蒲松齡再文采出眾也無法讓這部書流傳千古。或許作者之所以如此濃墨重彩刻畫這些女性,也是因為在她們身上寄托著自己豐富的愛情理想。
完美的愛情該是什么樣呢?在蒲松齡看來要么就是像王子服和嬰寧那樣一見鐘情的,嬰寧是《聊齋志異》中被刻畫得最生動的女性形象,她美麗清純,嬌憨天真,最動人的就是那陣陣銀鈴般的笑聲,聞者無不為之傾倒,不由就跟她一起笑出來。上元節被母親催促著出門的王子服,在郊外偶遇風華絕代的狐女嬰寧頓時心如鹿撞看癡了過去,只見她手持梅花笑容甜美,他驚為天人連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嬰寧咯咯笑著:“這人目光灼灼像賊一樣”遂丟下花跑遠了,王子服撿起梅花怔怔地看著從此相思成災。我不由想起韋莊的《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這簡直道出了王子服的心聲。愛情來得如此突然沒有預兆,天真爛漫的嬰寧如一束陽光照進了王子服的心靈,他的世界從此陽光明媚。盡管他們后來也曾遭遇波折,但我相信那初遇怦然心動的美一定久久地藏在他們心里。這樣的愛情多美!
完美的愛情還應是生死相隨的。史舉人的女兒連城貌美如花,工于刺繡,和才華橫溢的貧寒書生喬生因一副《倦繡圖》結緣,有詩為證:“慵鬟高髻綠婆娑,早向蘭窗繡碧荷,刺得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峨。”兩人互相傾慕,情愫漸生,無奈連城卻被貪財的父親嫁給了鹽商的兒子郁郁而終,喬生前去吊唁,痛哭一場也死了過去,一縷幽魂飄飄蕩蕩追隨連城而去。在黃泉路上終于找到了她,兩人歷經千辛萬苦雙雙還陽結為夫妻。愛情就該這樣:上窮碧落下黃泉,她仍是那個一生一世愿成雙的人。
完美的愛情又怎少得了成人之美肝膽相照,狐女紅玉和馮生相愛卻不被馮父所容,紅玉離去前助馮生娶了清白人家的女兒衛氏,自己隱居山林,幾年后馮家遭遇飛來橫禍,父親,妻子相繼慘死,兒子生死未卜,自己則身陷囹圄,幾年后再見天日早已物是人非,面對蕭條的庭院馮生正暗自垂淚,不料紅玉竟帶著劫后余生的兒子回來了,紅玉不僅救了孩子,還幫他操持家務家道慢慢興盛起來,最讓人感嘆的是馮生竟在她的幫助下考取了舉人,種.種恩義讓錚錚鐵骨的男兒都汗顏。讀后感·有妻如此,夫復何求?雖說世上愛情千姿百態,但無一例外好的愛情一定是滋養人的,能讓平凡的日子鮮活靚麗起來的。在這些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中,無疑寄托著蒲松齡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聊齋志異》帶給人最大的感受還在于它敢于針砭時弊,揭露黑暗的社會制度。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文字獄,特別是清朝二百多年間從未斷過。更別提秦始皇焚書坑儒多么慘無人道,而《聊齋志異》卻堂而皇之地對其諷刺挖苦,讓人讀來拍手稱快。如那篇《夢狼》白老漢在夢中看見兒子的衙門內站滿了狼,個個面目猙獰,兇相畢露,而兒子見父親遠道而來竟用一整條狼來做餐招待他們。更絕妙的是白老漢親眼看到兒子在拒捕時陡然變成了斑斕猛虎。誰能說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夢?而不是夢幻版的官場現形記?
全書最讓人稱道的還在于對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考城隍》中那個叫做宋燾的廩生,去世后被請到陰曹地府去考試,憑一支生花妙筆,贏得考官青睞,考取了河南城隍神一職,又如《葉生》詩詞歌賦首屈一指卻在生前屢試不中,空有滿腹錦繡文章,后來終于在好友幫助下考中了舉人,衣錦還鄉時才發現早已死去多時,于是一縷幽魂頓時渙散。這不能不說是對科舉制度的譴責,一輩子不得志的小文人竟只有在地府才能重用,朗朗乾坤天理何在?而文中的人物與作者何其相似,從某種程度看竟像是作者人生經歷的衍射。蒲松齡滿腹經綸卻一生失意落魄,屢試不中,直到七十多歲才考為歲貢生。隔了一個甲子,風流倜儻的青年才俊早已垂垂老矣,我想就算考中都是凄楚多于欣慰的吧!
佛洛伊德說:“夢是愿望的達成。”一部《聊齋》讀完之后大有癡人說夢的錯覺,清代文學家王世貞這樣評論《聊齋志異》:“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鬼唱詩也好,人間語也罷,都是作者內心愿望的達成,都是他眼中看到的世界,即便我們讀來都是魅影傳說又有何妨?不過是謙卑的靈魂在夜半時的絮絮低語!還是姑妄言之姑聽之罷!
聊齋讀書筆記大全篇8
想到“鬼”,我們就一定都會想到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在我們的想象當中,“鬼”都是無惡不作的反面角色,但《聊齋志異》這本書,所描寫的鬼都是善良仁義的好鬼。
《聊齋志異》中寫貪官污吏,面目丑惡,官官相護;寫科舉考試,那些應舉者鸚鵡學舌,考官則有眼無珠;寫花花公子,貪色酗酒,誣以人命……但寫到的小謝、花姑子、小翠、青娥……這些鬼卻都是善良仁義、勇于反抗、敢于復仇的化身。
看完《聊齋志異》,我深深地感嘆道:“鬼居然比人好呀!”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為了錢,就去別人家盜竊、光天化日下搶劫;還有人為了私吞共有財產,竟然把自己的妻子活活殺死,還剁成小塊封藏起來;還有的人心生嫉妒,竟用硫酸毀壞別人的容貌。這些人真是可惡至極!而再看看《聊齋志異》中人們所鄙棄的鬼吧:小翠,滴水之恩卻涌泉相報;封三娘,雖然是狐仙,卻救活了一個已經死去的善良可憐的女孩。他們雖然都是鬼,但卻有著比人還好的一顆火熱的心,我被這些鬼深深地感動了;鬼擁有的這些優秀品質而我們人卻缺少,這讓人多么痛心啊!
有人說:“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聊齋志異》中的這些好鬼,他們雖然沒有人的血肉之軀,但是他們的靈魂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