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強化記憶,加深文章理解的習作練筆。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
《弟子規》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后,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2
暑假,我在家里背誦了《弟子規》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毓秀。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道理。
首先是入則孝。“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兩句話感動了我:漢代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覺時會幫父親把床扇涼,冬天睡前會幫父親把被窩暖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著讀著,我又想起了王祥的一個故事,他的孝道感動了天:一次,在一個大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禱。突然兩條鯉魚從河里跳了出來。即使對自己并不慈愛的繼母,王祥也一直滿足她的要求。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當然更感動著我,它讓我們懂得了要善待老人,孝敬長輩。
“將入門,問孰存”我們也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其實挺有學問。別人的房間是不能讓我們隨便進出的。在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如果我們尊重別人就應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去嗎?”不要貿貿然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中領悟了其精華,學習了中華美德,知道了要做一個知禮儀、知謙虛、知廉恥、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3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
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這個感覺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吧。畢竟你都在學弟子規了,想想自己的做法是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嗎。要么就不要學,不要這樣流于形式。弟子規教育的是為人處事的行為規范。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
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為人民服務―同志昭示!助人為快樂之源!
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4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宏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醋,而我卻慢吞吞地說:“等一會。”又一頭埋在電視里,媽媽再三催促,我才不樂意地去買醋。
當我讀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我知道了,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位,以免下次用的時候找不到。
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子變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啊!我終于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背《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5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當我翻開《弟子規》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件刻骨銘心的事情。
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就是“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那是我剛讀的時候不是很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但是在這個事情發生以后,我就徹底明白了,并且永遠也不會忘記:
記得那時三年級的時候,那正是個周末,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所以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約好了星期六去她家一起寫作業,可沒想到我正準備出門時,天上卻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在心里抱怨著:這雨來得真及時啊,早不下,晚不下,偏偏等到這個時候下了。我心想:現在下雨了,我不去她家應該沒事吧,思考了一下,我決定不去了,可也忘了給她說一聲。可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是錯的。
星期一我去了學校,我的朋友一直沒有跟我說一句話。雖然我很想跟她道歉,卻沒有這個膽量。就這樣我們一直堅持了一個星期。在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一,我們進行了一次小考試,而正好是這一天,我忘記帶鉛筆盒了,正在我焦急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時,她微笑的把一支鋼筆遞給我,我接過她的鋼筆,對她說了一聲:“對不起,那天我是因為雨太大,所以在沒去的,你能原諒我嗎,我保證以后不會再犯了。”她依然笑著對我說:“咳,你說那件事啊,我早就不在意了,今天你既然這么說,那我就原諒你吧,我們還是好朋友。”我點了點頭,我用的這支筆寫的卷子,獲得了一個很好的成績。
弟子規對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我以后會遵守時間,不會再遲到了。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6
說來慚愧,因為孩子的原因,我才接觸到《弟子規》,在與女兒一起閱讀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有一點點感悟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后來清朝賈存仁進行了修改,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的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全文包括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共有360句、1080個字。具體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有的禮儀與規范。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做人應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將會變得更加親近、和諧,生命也將得到滋潤。而孝敬父母則是心存感恩的起碼表現。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被視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弟子規》還教導我們要有博愛的胸懷,“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待大眾要有仁慈、關愛之心。“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指做人要注重道德修養的提高,而非外表容貌;確實才學豐厚,威望自然就高,而不是靠自吹自擂。
《弟子規》不僅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學習。“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身體力行,知行并重。“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則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又告訴我們在制定讀書學習計劃的時候可以設一個適當寬松的期限,但在實際執行時卻要加緊用功,不可懈怠,日積月累地功夫到了,困頓疑惑的地方便迎刃而解。學習過程中如有疑問,要隨時記錄,以便在有機會時向良師益友請教,求取正確答案。
《弟子規》還在與人交往、個人穿戴儀容乃至飲食、衛生等方面有明確的規范要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弟子規》集孔子道德教育之大成,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結晶,雖時過數百年,依然不失為當今人之行為典范。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規”中的“弟子”應做廣義理解,他可以是子女、學生,也可以指公司的員工、社會之公民,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學習了《弟子規》,我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所打動,其中的禮儀規范正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擁有一顆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才是一個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育有德之人的重任,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傳承《弟子規》的關鍵在于身體力行,因此,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與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做起,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愛崗敬業、謙虛友愛、關愛每一名學生,共建和諧校園,共育國之棟梁!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7
最近我又翻讀了一遍《弟子規》這本書,讀完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三人成虎》。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一個人稟報說街市上出現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不信。”龐蔥接著問:“如果兩個人對您說街市上有老虎出現呢?”魏王說:“我會將信將疑。”龐蔥繼續問:“如果三個人都向您稟報,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呢?”魏王說:“我會相信的。”龐蔥感慨地說:“街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事,然而只因為有三個人連續向您稟報,你就信以為真了。愿大王不要誤聽謠言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謠言止于智者。不了解真相的'時候,就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一個人說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但是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容易誤導別人。我們要做個聰明的孩子,學會明辨事非,對于不懂或不了解的事,不能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而應該多方求證,不要被謠言迷惑。
就像上個學期的有一天,校園里就一直有傳播,有一個同學在校門口被人拐走了,下落不明。他們還說被拐走的孩子還有可能會打成殘廢,當乞丐什么的。搞得同學們都非常害怕,就怕下一次人販子把自己拐走了。后來才知道,那個同學并沒有被人販子拐走,而是他自己和家人鬧別扭,自己一個人走回老家了。
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說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8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里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9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并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篇九:《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0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里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著我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范。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于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嘗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并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說:“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沖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溫計測體溫,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著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說。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著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里喃喃地說:“太苦了,太苦了!”我嘗了一口,果真很苦,為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說她“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著我的手說:“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說服我!”說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著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夸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1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里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扎在電腦前玩游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么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嘗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后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后,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柜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夸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
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3
今昔的弟子規還都一樣,崇拜于弟子規的人還是那么的多啊,因為它的內容極為精簡,讓人易懂,讀起來確實有味道!
穿越時空回到古代
古人們熟讀弟子規,要小孩從小養成讀弟子規的好習慣,長大后方能做一個誠、謹、善的人。讓孩子熟讀弟子規,雖一時不知其含義,熟了便懂其義。證實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讀于弟子規者,必知如何孝敬父母,關心他人,誠實守信,善待他人……
古代一小孩不喜歡讀書,他父母用盡辦法逼孩子讀書,可小孩卻更厭倦讀書。后來父母請先生來教孩子,先生什么也沒做,每天只要求他背弟子規,起初他還不想讀,不過是囫圇吞棗地讀。但背的滾瓜爛熟了,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知道了怎么做人是最重要的,懂得人生在世間決不是碌碌無為的……
弟子規善于給兒童開啟心靈,即在幼時,即當教以誦讀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善于分辨好壞,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看今朝
當今社會乃知識社會,凡可以啟發人的道理,決會憑空消失,卻被人視為財富。知識勝于財富,裝滿滿腹的知識勝于裝滿滿屋的鈔票!當然了,這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也有反駁這話者,蘿卜青菜個有所愛,是好是壞自己去挑。
“弟子規,圣人訓,首教悌……”這聲音怎么那么的熟啊,是弟子規啊!原來隔壁家嬸嬸的孩子也在讀弟子規,怪不得我覺得很耳熟。現在小dd小mm都在讀了,看來現在很提倡。說起這弟子規來,我原先還不知道是什么呢!由于我小妹的影響,我也讀,不錯!讀起來很有味道,教了很多道理,有收獲有收獲!
以文斗,不以武斗
妹妹還和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我則與她比個高下咯,米想到我輸了,這丫頭,說實在我還很慶幸呢!有時老媽叫妹,她沒有回應一句,我瞧見了,嘿嘿~~不放過她,我溜出兩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妹妹瞪了我一下,二話不說,跑去問老媽什么事了。哈,這丫頭。老媽哪知道我們底下還在斗,不過可是以文開斗,決不動手動腳的!淑女動口、不動手,斗得還蠻有趣!
有時妹妹惹我生氣了,我真的氣死了,那丫頭居然搬出一句來:“言語忍,憤自泯”。(意思我也不用說了吧,搬弟子規里的道理來,拋磚引玉嘛!)誰叫她說的有道理啊,我投降了……
后記:
古代流行弟子規,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怕人認為那是老傳統的,現在什么世紀了還讀。總之弟子規是好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