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
讀書筆記通常采用摘錄、概括、分析、感想等方式進行記錄。什么才算好的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供大家參考。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1
《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是一個農村的流浪者,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只有給別人作短工,他除了能夠出賣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自我的姓名籍貫都不在意。在人們的侮辱、打罵中的他漸漸變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閑。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排擠、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愚昧地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我奴隸地位和底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的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他十分貧窮,還自欺欺人地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他充分表現了辛亥革命時人們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輕自賤,麻木輕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傳》我感到了一種憤慨,但是卻無從得知那感覺的來源,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身處的環境,對于魯迅的這中篇小說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我仍從中理解到一些東西,并從父母那兒得到了一些證實。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透過自我打自我來排解,轉而還很得意。覺得自我是世界第一自輕自賤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地得勝了來辯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剛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阿Q是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對手。不會說話的他便罵,力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揚起拳頭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輕保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來的。。“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認為其實這一點和后面的精神勝利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不一樣是精神勝利法只是對自我,而這種卑怯性卻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負。
魯迅正是以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字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述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透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杯具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杯具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齊,組合得十分成功。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封建,就應鏟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2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游手好閑,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里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里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并不了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3
瞳孔里的世界,不規則,不完整。
——題記
(一)
說實話,我真的害怕看到對面這個人的眼睛——犀利,透徹。他總能一針見血地看出我的種.種然后將我批得僅剩下一堆殘骸,嶙骨。
阿Q也是如此:
一個封建意識根深蒂固的鄉下人;
一個不知道為何姓的荒.唐人;
一個血液中流淌著卑微的奴隸;
……
我不敢在往下寫了,仿佛有人在背后緊緊地扼住了我的脖子,越來越緊,無法呼吸。
(二)
面隊這個舊營壘中殺出來的斗士,我注定要被囚禁于萬劫不復的地獄。周遭的人,哦不,應該是鬼令我毛骨悚然,虛偽,懦弱,愚昧,成千上萬的阿Q向我的襲來,我奮力掙扎才偷得一息茍延殘喘。斗爭,是我唯一的出路。
終于明白:我所要告別的就是“人生至此,將何以堪”的喟嘆;我所要面對的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高唱。
也終于明白:可以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可以是烏衣巷口,暮古晨鐘;亦可以是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一切的一切只是需要我有一顆果敢、仁愛、向上的心。
(三)
閭秋露薇說:“過去留下來的東西,沒有了就真的沒有了。即使后來進行復制,也不可能真實地代表人類那段歷史。被切斷祖先歷史的人們,沒有前身,如同被丟棄在沒有重力的世界。”是的,我已經失卻了小橋流水的未莊,也忘卻了字正腔圓的未莊人的語言,然而阿Q的靈魂卻像場瘟疫遍地蔓延,并且愈演愈烈。悲哀,在這個寧靜而平常的子夜,泣不成聲地劃過一條時隱時現的軌跡,虛偽一如既往在墻角冷笑,樂此不疲。
曾經的如椽之筆,鋒芒萬丈,殺敵無數,但逝者難再,此時此刻,我只能汲汲于拯救自己。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我平庸的生命泛起漣漪,像一陣疾風,撕開種.種借以遮羞的創傷,將一切正常,平常,同時也十分庸俗的自滿生態,最終剝離其渺小猥瑣的內核,仿佛在期盼希望的前夜被釘在了毀滅與新生的十字架上,用拼搏和掙扎抗拒懦弱,用追求與信念期待涅磐。
終于學會在社會的急流中顛簸,在生活的泥淖中擱淺;
也終于學會實實在在,不裝聾作啞,不故弄玄虛地生存。
阿q死時才三十出頭,他短暫、并不富裕的一生雖常有不順,但基本上是快樂自在的,著得益于他的“精神勝利法”。這讓我們明白了人生有時是需要“精神勝利法”的。
感謝生命!
再見阿Q!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4
觀看了電影《阿Q正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原因有二:一是為阿Q的滑稽表演所吸引,然而又不由的使我沉思起來……其二,就是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深刻觀察力和犀利的鋒筆不能不叫人稱絕!
阿Q是 魯迅先生筆下成功塑造出的一個小農民,他生活在舊中國社會的最低層,深受封建主義和官僚的壓迫和毒害。他無知,迂腐,麻木,掙扎在反動勢力的魔爪之下不能自拔。就在那樣的社會中,那樣的環境下,Q 有他絕妙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本領。從而一次次地把Q從失敗轉為成功, 從痛苦轉為歡欣,從恥辱變為光榮!—這就是Q君的精神勝利法。
被別人打了,自己無力反抗,眼見 “仇人”就在眼前 ,自知久戰不能取勝,于是甩一句“兒子打老子,”得意洋洋,轉身便走,此時他竟十分榮耀,因為他是勝…利者,多么可悲啊!
在當時的社會中難道只有一個Q君嗎?不,Q君何止一個?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化身滿神州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這套看家的本領——“精神勝利法”何時失傳了呢!
當滿清皇帝正在做 “天朝大國”美夢的時候,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神州大門,立時,火燒圓明園,搶襲北京……清王朝無半點反抗的能力,遭到西方列強的凌辱,以致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大小條約,自1840—1949年間共有一千多項,中華民族的主權喪盡了,勞動人民的血汗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滿清皇帝卻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這是禮尚往來,以中華之物力討國人之歡心,我天朝大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對待朋友就應誠心誠意”。
好個禮尚往來,中華民族已身陷水火之中,還白天做夢,自稱“天朝大國”,這不是自夸自醉的精神勝利法嗎?
平民施用“精神勝利”法便要在無知中死去,國家施用精神勝利法, 便會在自我陶醉中淪喪,這就是魯迅先生告誡世人的警語!
好在愚昧無知的阿Q時代已經結束,歷史的列車已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中國人民正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責任感的為四化大廈添磚加瓦,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使我們看到了祖國的未來。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使我們感到充實,我們再也不會使用精神勝利法自高自大,我們有了能力保護自己,武裝自己,放眼世界,世界人民向偉大的新中國投來了驚奇羨慕的目光,中國人民有了真正的棲身之所,再也不會委屈求全,歷史終將證明:阿Q及其它的秘訣已經化為推動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巨大動力!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5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運用大量帶有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呢?我想了很久,他不只是為了想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同時更要警醒人們反抗舊制度的壓迫與欺凌,爭取一個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想法,看后不禁暗暗感慨他那種超凡的“良好”心態。“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只能轉身就跑。
說到阿Q被踐踏的人權,是因為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賣苦力才能生活,文章中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舂米,撐船什么的,但阿Q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面落腳,還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和氣憤!阿Q生活在黑暗的舊中國,生活在人吃人的社會中,是多么不幸啊!但是他不敢勇敢地反抗那些欺壓他的人,不敢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放手一搏,又是多么令人氣憤!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現實社會中有人想完全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我想這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領導愿意用這樣的員工,先不說工作,就說作為一名學生,若在學習中有這種心態,估計在同學中是不可能站住腳的。舉例說明,考試失手的同學,有的會及時總結問題,并適度采用精神勝利法鼓勵自己,力爭下次考好成績;也有的同學完全依靠精神勝利法來麻痹欺騙自己,覺得無所謂,也就這樣子啦,那其結果肯定會越考越遭。正如文中的阿Q一樣,為了減輕外力帶來的欺壓和凌辱,采用了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逃避現實,選擇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越陷越深,使得阿Q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很難真正了解除了他自己幻想的那個世界外的另一個人際交往復雜甚至說是危險重重的大世界。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生哲學吧,自己明明已處于劣勢,但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并不會真的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不過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
但有時,每個人又不得不使用阿Q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幫助調節自己的心態,就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在為生活學習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沒有本領,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弱肉強食的現象極為嚴重。現在的人們,有時也正需要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社會上一些人就因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那短暫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不敢勇敢地面對自己,被社會淘汰了。或許過多的使用阿Q精神勝利法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封閉,但適時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是會讓人們更好的適應生活,適應環境,適應整個社會的。
在看過這篇文章后,不禁暗暗佩服魯迅先生高超的寫作藝術和手中那桿神奇的筆,他既準確地刻畫了當時社會人們的腐敗與墮落,同時又生動地描寫了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沒錢而被有錢人欺辱耍弄的無助,既告誡每個人應勇敢地去面對生活和社會中的難題,靠自己能力在社會上生存,同時又警醒煩躁不安時的人要學會合理地調節自己。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6
提到阿Q,人們自然就想到魯迅筆下那個無名無姓、先前比別人闊多了、頭上長著癩瘡疤、一不小心就被人“兒子打老子”的阿Q形象,可憐可悲,又可笑可嘆。他高舉的精神勝利法的旗幟也隨著自身的不朽穿越了時空。
之所以再想到阿Q ,是因為近日給學生上課,講到《阿Q正傳(節選)》,無意中有了些許感觸,遂覺得在當今的社會中,阿Q的精神依舊存在著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阿Q正傳》的第三章里頭,說到阿Q的出名完全是拜未莊的趙太爺打的嘴巴所賜,才有幸聲名遠播,得意了好幾年。請問趙太爺何許人也?未莊的地主權貴,未莊的土皇帝,換個說法就是趙太爺是未莊的名人,一言一行,自然就成為未莊看客們關注的焦點。名人就是出了名的人,出了名就是他的名字和事跡被大眾知曉了。今天趙太爺打人了,人們趨之若騖,談論紛紛,那被打的人就自然成為關注的對象。阿Q被關注,出名也就順理成章了。好像有的人被別人臭罵了一通,不僅沒聲名敗壞,反而聲名鵲起,事業蒸蒸日上。難怪人們常說到的,臉皮厚的人容易出名。他們就像一群跳蚤,在充斥著媒體的空間里上竄下跳,來打通一條通往名人的康莊大道。
但與阿Q不同的是,阿Q不是跳蚤,他不會主動去騷擾趙太爺,而他們作為跳蚤,就希望在名人身上咬上一口,這樣名人一疼,一巴掌拍去,人們就知道了名人在拍打他這只跳蚤,于是就出名了,和阿Q殊途同歸。想來在魯迅的時代早就有人做過,否則就只能是魯迅的先見之明,他在小說中說:“未莊通例,倘若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張三,向來本不算一件事,必須與一位名人如趙太爺者相關,這才載上他們的口碑。一上口碑,則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這便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走向理想的途徑,從事著在雞蛋里挑骨頭的事業,乘機發動毫無意義的論爭,只是為了告訴人們他們是存在的。可惜真正有涵養有學識者,比他們更懂更了解阿Q,緘口不談,一笑了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而不是無理取鬧的指責和抨擊,甚至包括有損人格的中傷。
余秋雨無疑是這幾年最忙碌的人之一。從他的《借我一生》起,到他的《文化苦旅》,都出乎意料地給他帶來了煩惱和困惑。而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了風雨后,他依然堅定不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依然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余秋雨最為大家所認識的,莫過于他的散文,無論是《山居筆記》還是《文化苦旅》,都可稱得上是當代中國散文的瑰寶和奇葩,有的學者稱其為學者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但無論是瑰寶和奇葩,都難免存在或多或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文如其人之說,人無完人,何況文章乎?即便是人家有過什么過錯,難道就可以老揪住人家的辮子不放么?若是這樣,巴金的《隨想錄》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郭沫若的詩歌也沒有價值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對學術的評論要用學術的觀點。潛伏的跳蚤們在有學者指出了不同看法后,或自己發現了什么他人的隱私,就紛紛的活躍起來,用心良苦,口誅筆伐,文壇似乎好不熱鬧,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其實他們并不能擊中問題的要害,嚷嚷一通,見沒有回應,有的像阿Q一樣心滿意足的得勝,繼續努力,有的就偃旗息鼓,遛之大吉,有的變本加厲,造謠來侮辱誹謗他人。只要有人回應,那就大大的中計了。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需要的是對中國的文學文化事業有積極意義的批評,需要的是人們面對面的交流,相互的理解和鼓勵,而不是文人相輕的職責和鄙視或嘩眾取寵。余秋雨在“秋雨時分”的欄目里曾將到中國后來的知識分子缺乏酒神精神,他以自己為例,說有人批評他的散文就是缺乏酒神精神,真是一針見血,他非常的贊同。當然,在這里我并不是說非要得到被批評者認同的批評才有意義有價值,我只是想說,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都應該先屏棄時代的浮華,靜下心來潛讀和思考,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心平氣和,少一些妒忌,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劍拔弩張,多一些心靈溝通,這樣,對中國的文化文學事業的發展才是有利的。個人主義的名和利,都終將為他人嗤之以鼻。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7
阿Q轉敗為勝的精神療法可謂獨樹一幟,在他身上也總會屢屢呈現出來奇特的效果。因此,他獲益匪淺。應該佩服他的明智與豁達,總是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別人捉虱子,身上也條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來,并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惱怒起來,最終引來一場沒有理由的被打。說他骨頭賤,還不如說他身上存在有一種劣根壞習慣。他總是不甘寂寞,總是到處惹是生非,又總是處處被整治被譏笑。阿Q一生沒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卻動了念頭,整日里忿忿然內心不平。但是戀愛卻是他自己的一廂之愿,招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頓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訛詐。僅有的一丁點隨身物品被敲詐了,他還沒有忘了喝黃酒,真個是長不了耳性,無藥可救。舉步唯艱的阿Q一時間成了人見人煩的瘟神,遠遠避著。于是,他感覺著世界變得稀奇古怪了,到處是白眼。在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個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我們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窮困潦倒、永無出頭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能再次得到榮歸故里之神的眷顧。沒有立足之地的阿Q餓著肚子離開了未莊,一段時間后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的時候,搖身一變,儼然成了腰纏萬貫的爆發戶大老爺。他離開時悄無聲息,人人討厭;回來時驚天動地,人人敬畏。從本質上說,阿Q依然是人們討厭和譏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東西卻是人人希望算計的。可以從他這里得到點油水或其它好處,才是人們笑臉對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說,他是沾了東西的光,被人們一塊兒另眼相看而已。不過,阿Q卻不管這些。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趙家太爺那樣的敬畏總歸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當從他這里榨干了油水,無法再有便宜可占時,人們又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譏笑他排擠他。
討厭——敬畏——討厭,這些變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時興起了革命。而且這股革命的風暴竟然也刮到了未莊,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對革命的實質內容一無所知,卻嚷嚷著要革命。但是,革命這桿大旗早已被一些頭上“帶尖角”的人給霸占了。阿Q被所謂的自稱革命黨的人給拒之門外了。從未見過革命黨的阿Q既神往革命,時刻盼望著能參加革命,又害怕被當官的殺頭。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8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9
《阿Q正傳》最初發表于《晨報副刊》,后收入《吶喊》。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別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癥。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干二凈。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卜,卻要蘿卜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識。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并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圣賢。盡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并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系。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回避現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征。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阿Q時代屬于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并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阿q正傳的讀書筆記200字篇10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終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可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祠里落腳,然后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可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