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詩詞柳樹
來到河邊,春天就在柳枝上。柳樹開出新的枝椏,長出綠葉,飄著柳樹,輕輕撫摸著我們的臉。柳樹的詩詞有哪些呢?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古代詩詞關于柳樹,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古代詩詞柳樹(精選篇1)
淡黃柳·詠柳
詞牌名:淡黃柳|朝代:清朝|作者:納蘭容若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一樹料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卷葉,空凄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古詩簡介
《淡黃柳·詠柳》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發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蕭瑟,表達自己內心的悲涼之感。
翻譯/譯文
三眠柳還沒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臨了。樹梢上掛著余暉,樹上寒蟬幽咽。經過灞陵離別,飛絮已經飄落水面成為浮萍,落葉被風吹卷,空留下悲涼凄切。
不要輕易折斷柳枝作離別,因為離別的怨恨還要由它來訴說,那些在章臺游玩的人來來往往,如同飄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別的紅板橋上空空蕩蕩,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只留下清曉的風伴著殘月。
注釋
①三眠:三眠柳,即檉(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三輔故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③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④倩:請、請求。
⑤游冶:追求聲色,尋歡作樂。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宋晏幾道《鶴鴿天》:“新擲果,舊分釵,冶游音信隔章臺。”唐韓翊以《章臺柳》詩尋訪柳氏,詩以章臺借指長安,以章臺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齊書·竇泰傳》。竇泰之母有娠,期而不產,大懼。有巫曰:“渡河浦裙,產子必易。”泰母從之,俄而生泰。后成為古代之風俗,謂女子有孕到河邊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隱《柳枝詞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與商隱之弟李讓山相遇相約,謂三日后她將“濺裙水上”來會。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戀之事。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創作背景不祥,根據最后一句“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的詞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徒留曉風伴殘月”推測,該詞可能是寫給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極有可能是為其妻所寫。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始,點名時節,“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時令為初秋時分,一個“乍”字刻畫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為寫離別之苦展開鋪墊。此處雖然沒有寫道離別,也沒有刻畫離別,但卻從一個“乍”字,就凸顯出了離別的傷感。“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傷感蔓延開來,離別便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來,夕陽西下,在樹梢上的太陽,更顯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則是直接描寫柳條變得枯黃,柳葉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隨風而逝,秋天真的到來了。“絮已為萍風卷葉,空凄切。”納蘭兀自悲切,感傷這季節的無情和人世間無情的變更。
而到了下片,納蘭卻表現出一種溫情脈脈的情緒來,他輕柔地寫道“長條莫輕折。”不要輕易地折斷柳條訴說離別,離別雖有遺憾,但只要不告別,內心便依然充滿溫情。而后一句“蘇小恨,倩他說。”則是在寫一代名 妓蘇小小。蘇小小的愛情故事凄婉動人,離別是這個故事的主題,納蘭用蘇小小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惆悵與傷感,他達到了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兩句,自然也是圍繞離別而寫:“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詞寫到這里,頗有幾分柳永的風范,但納蘭更顯得干脆,既然紅橋之上,離別已經無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別了吧。就讓自己與這曉風殘月,獨自相守,為離去的人祝福。這首詞寫出了詞人悲涼的心境。
該詞詠秋初之柳,作為詠柳之作,納蘭以寫景開始,以抒情終結。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在萬物調零的秋天,詞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傷,整首詞的情致極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張秉成《納蘭詞箋注》:“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無限人去樓空、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回腸。
高中古代詩詞柳樹(精選篇2)
和湘東王橫吹曲三首·折楊柳
朝代:南北朝|作者:蕭綱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古詩簡介
《折楊柳》是南朝梁宮體詩人蕭綱創作的曲。該曲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
注釋
1、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南朝梁、陳和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
2、上春——即早春。
3、畫角——軍中吹器。
4、并——猶,總是的意思。
5、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賞析/鑒賞
詩的前四句描寫楊柳。“楊柳亂成絲”,寫出千萬條柳絲如絲如縷隨風飄拂之狀。“攀折上春時”,上春,原指農歷正月,但這里泛指春天而已。此句點題,且隱隱喚出一手攀柳枝、凝眸遠望之人。三、四句仍寫柳。因柳枝茂密,故鳥兒穿行其間受到阻礙;因風力輕微,故柳花飄落亦輕而緩。二句頗見詩人體悟之工。此四句雖未言相思,然相思之情已暗暗透露。“亂成絲”之“亂”,令人想到折楊柳者心緒煩亂;而春光之明媚,則反襯出她的孤獨與寂寞。
五至八句寫橫吹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短簫、畫角都是橫吹曲中所用的樂器。簫長則聲音渾濁,短則其聲輕揚。“高”、“空”二字用得極好。簫聲發自高處,似自云端落下,聽來愈顯清厲。畫角聲穿度空蕩蕩的樹林,似更添幾許失意和悲凄。樂聲自遠處傳來,總是更能撩人遐想的。此二句乃互文,意謂短簫、畫角所奏的橫吹曲發自高城之上,度越空林而來。至于所奏的曲子,應即詩題為“折楊柳”。其曲當是守城的軍隊所奏,因橫吹曲乃是軍樂。“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那為相思所苦的女子,即使聽到別的曲子,也未必不感到離別情,何況所聽到的恰恰是令人聯想到離別的《折楊柳》,更何況此時她自己正在折柳凝思!
詩的前四句寫折楊柳,是實寫;后四句寫曲中的“折楊柳”,是虛寫。前面透露相思之情,但不明言,是暗寫;結尾處加以點明,是明寫。頗有映帶回縈之妙。粗讀全詩,似覺寫柳、寫曲,分成兩截。稍加體會,便知寫柳是寫那女子眼中所見,寫曲是寫她耳中所聞,渾然一體;在柳與曲的后面,隱然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構思甚巧,而不露痕跡;切合詩題,但不粘皮帶骨。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至此,我們不能不為詩人的出色才能而贊嘆。
高中古代詩詞柳樹(精選篇3)
楊柳枝詞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古詩簡介
《楊柳枝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寫景寓意詩,前兩句寫景,極寫柳樹的美態,詩人所抓的著眼點是柳條,寫出了動態、形態和色澤顯出它的材質之美。后兩句寫的是詩人對柳樹遭遇及自己的評價,因為柳樹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賞,寓意懷才不遇而鳴不平,含蓄地抨擊了當時的人才選拔機制和相關政府官員。
翻譯/譯文
春風吹拂柳枝隨風起舞,綻出嫩芽一片嫩黃比絲柔軟。
永豐坊西角的荒園里,整日都沒有人,這柳枝屬于誰?
注釋
⑴千萬枝:一作“萬萬枝”。
⑵永豐:永豐坊,唐代東都洛陽坊名。
⑶阿(ā)誰:疑問代詞。猶言誰,何人。
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當時河南尹盧貞有一首和詩,并寫了題序說:“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遍流京都。近有詔旨,取兩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白居易于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后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去世;盧貞于會昌四年七月任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白詩寫成到傳至京都,須一段時間,然后詔旨下達洛陽,盧貞始作和詩。據此推知,白居易此詩約作于公元會昌三年至五年之間。移植永豐柳詔下達后,他還寫了一首《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的詩。
賞析/鑒賞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后兩句抒發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于此著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譬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于”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贊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唐宋詩醇》稱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無人來一顧,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于朋黨斗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詩人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跡。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后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高中古代詩詞柳樹(精選篇4)
賦得江邊柳
朝代:唐朝|作者:魚玄機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
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
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古詩簡介
《賦得江邊柳》是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作品。此詩前四句描繪了一幅美麗迷蒙的江邊煙柳圖:翠色連岸,柳煙遠樓,影鋪水面,花落人頭;后四句由上面的寫景,轉入書寫不幸的際遇和的愁情,寫柳樹的根深深的藏在水底魚窖,柳枝依依不舍系住客舟,風雨瀟瀟的夜晚,從夢中驚醒又增添幾許愁緒。全詩情景交融,曲折有致,意境優美,是寫景抒情的上乘之作。
翻譯/譯文
楊柳的翠色在荒涼的岸邊綿延,透過曳如煙柳絲,隱約能看見遠方的高樓。岸邊柳樹的倒影鋪撒在水面,隨波搖晃,飄揚的柳絮落在垂釣人的頭上。柳樹的根深深藏在水底,成了魚的棲息處,低垂的柳枝系住了旅客之舟。風雨蕭蕭的夜晚,從夢中驚醒又增添幾許憂愁。
注釋
⑴翠色:草色。翠:一作“草”。連:一作“迷”。
⑵煙姿:輕盈美好的姿態。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開時……(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此處指柳姿,柳絲搖曳如煙。
⑶影:一作“葉”。
⑷釣人:釣魚人。人:一作“磯”。
⑸魚窟:指魚棲身的洞穴。魚:一作“龍”。
⑹系:一作“拂”。客舟:運送旅客的船。晉陶潛《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詩:“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⑺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雨聲。
⑻驚夢:驚醒睡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
賞析/鑒賞
此詩當作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魚玄機被棄之后。另有傳說此詩作于魚玄機少女時期,據說是溫庭筠試才命題,魚玄機當場吟成。魚玄機時年僅十三,但其詩才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成為人人稱道的詩童。魚玄機父親去世后,母親幫人洗衣服,勉強糊口。當時名滿京華的大詩人溫庭筠知道魚玄機的名氣,就找到她,讓她當場以“江邊柳”為題賦詩一首,魚玄機思索片刻就給出答卷。溫庭筠為其才華折服。
此詩題為“賦得江邊柳”,柳、留諧音,柳樹容易生長,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表示挽留和祝福。此詩視角敏銳,畫面絕美,筆鋒老到。
首聯一二句,寫柳色、柳姿,語句對偶:“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翠色”,是指柳樹的顏色。“連”,不是一棵樹,是一片。如果詩人想把自己暗喻成江邊柳,那么“荒岸”這兩個字,就有意義了。秋天中柳樹的翠色,應該是衰老的顏色,也可以美,但它是一種蒼老的美,暗示著詩人已身心疲憊。草木枯黃的秋天,岸也是荒的。“荒岸”是想說明詩人自己的生存環境,環顧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歸宿。
詩人想:煙波渺渺,隱隱約約中,依稀能看見遠方的樓宇,這些樓宇才是詩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可惜,溫馨的家庭生活離自己太遙遠了,可望而不可及。
頷聯三四句,寫柳影、柳絮,語句對偶:“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岸邊柳樹的倒影鋪撒在水面,隨波搖晃,成了虛的東西,詩人眼前的處境夢幻迷離,一片茫然。飄揚的花絮落在垂釣人的頭頂,命運無非就是被人無情地摘扔而去,甚至不曾有過一眼相看,終歸被拋棄的擔憂涌上心頭。
頸聯五六句,寫柳根、柳枝,語句對偶:“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柳樹老了,根部潰爛,成了魚兒的避難所。在別人的眼里,自己不再新鮮,已經成了他們的暫寄處,就像一個旅店,過往行客們,匆匆來也匆匆去。柳枝雖然能系客丹,但那是暫時的,客舟終要遠行。“枝低”就像詩人伸出的雙手,雙目企盼地牽扯著客人的角衣,結果無濟于事。
詩的前六句看似寫景,實則述己,寫江邊柳的秋色實是喻詩人自己的處境和命運。
尾聯七八句,寫心情:“瀟瀟風雨夜,驚夢復添愁。”詩人終于站出來,直抒胸臆。夢醒了,是因為有瀟瀟風雨;往事不堪回首,詩人猛醒之間,卻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風標,無處可逃。風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離愁,切合題意。
全詩在寫法上,通篇不著一個“柳”字,但句句寫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處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歷來詩評家對此詩評價甚高。
高中古代詩詞柳樹(精選篇5)
青門柳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翻譯/譯文
柳樹的青色卻是讓人傷心的顏色,多少個離別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分別。
附近的關卡周圍也全是送別的人,每個人都折柳來送離別的友人。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折柳贈別詩,因“柳”與“留”諧音,離別贈柳表達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所以,這里的柳是別離之柳,表達了詩人傷春嘆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