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40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著》讀后感4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1】
讀了余華先生的兩部作品:《兄弟》和《活著》。《兄弟》上下兩部講述了兩個故事,上部是宋凡平與李蘭的愛情,下部是宋鋼和李光頭的兄弟情。《活著》寫了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及他身邊的幾位親人所遭遇的悲慘命運。
余華先生的寫作背景總在___前后,那個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他字里行間滲透著的悲苦,但悲苦不是他寫作的全部,更不是他小說的主旨,與所有悲苦生活同生共在的,也應該是作者想要告訴或激勵人們的,那就是眾多人物身上閃閃發光的品性:活著的堅韌!
福貴是生活在___前期的一個人物,他由一個吃喝嫖賭的地主少爺身份,賭盡了家產淪落為一個身無分文的農民佃戶,巨大的落差沒有讓這個人垮掉,他面對現實,從頭學起拼死累活的做好一個農民。他眼睜睜的看著他爹,他娘,他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外孫一個一個死去,巨大的悲傷也沒有把他打垮,他堅強的活了下來,活得平平常常,卻活得堅定。
生活的苦難有多么的深重啊!這一個個站在黃土地上的普通人,如同生長在動蕩年代的一簇簇野草,倍受生活的摧殘與蹂躪,卻頑強的活著,以他們質樸的希望和無形卻堅韌的生活信念為引導,無論苦難在他們身上打下多少烙痕埋下多少道傷口,他們總是一再的承受又一再的堅強,在歷盡生死的滄桑中跌跌撞撞的活下來,帶著一顆累累傷痛的心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堅強地活下去。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誠如作者所言。
時代不同,精神相類。如今的我們,若將他們身上的堅韌學為己有,我們的人生一定會走得更有力度。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2】
余華的小說《活著》早就看過了,昨夜把張藝謀的《活著》也看了。人死了,哪怕你死的再驚天動地,轟轟烈烈,死得其所,不亦快哉,但和那些在無盡的痛苦不斷的打擊里堅強的活著的人相比,也是渺小不可見。人死很容易,但是活著很難。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福貴把整個家產輸掉了,人也就換得了新生。但他的苦難也就開始了,先被國民黨的軍隊抓了,再又女兒成了啞巴,再又死了兒子,后來又死了女兒,無論什么樣的打擊,他,家珍,鳳霞,都在努力的活著。苦難沒有讓他們成才,有什么偉大的驚人的成就,但是,活著,活到不能不死,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莫大的偉大。電影一直充斥著一種悲苦的氣氛,同時也可以感到一種真實,一種感動,畢竟,那樣的人,無論那時還是現在,都占絕大多數。葛優一直是我心中非常非常好的演員,但是,當我看到他為鳳霞啞了說不了話而哽咽,他在有慶墳前哭的情景,就覺得,他后來的電影演的都太假了。沒有什么比他為他兒子女兒哭的場面更讓人動容。更真實。更感人。鳳霞,我看到她的笑臉,心里一陣痙攣,沒有誰比她更加美麗。女人,分漂亮和美麗,漂亮只是說她的臉,美就是側重她的心靈和人格。當然,不可能完全悲苦,那樣誰都受不了的。也有一些溫馨的情節,比如,鳳霞和二喜結婚,春生來送禮,家珍說,咱不要他的禮,把禮退了。福貴大吃一驚,啊,這可是毛主席。春生送的是一幅毛主席的照相。結尾是福貴家珍二喜和饅頭一塊吃飯的感人情景。很讓人感動,平實的感動。一點也不虛假,不奢華。讓人羨慕。活著就是偉大,活著就有希望。這些我只是針對電影說的,小說我就不多說了。小說比電影好很多,電影和原著有不小的出入。但也不可否認電影的優秀。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3】
這本書篇幅不長,大概十二三萬字,情節緊湊,所以一口氣便讀完了紙質版。整篇小說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殘人的生活。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后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但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后得到內心的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4】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余華
闔上書本,心情感覺沉重至極,一為故事中現實的殘酷,二則是作者那近乎冷漠絕情的敘述筆調。
書中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年輕時,這位地主家的寶貝闊少爺娶了妻,生活本是無憂無慮。但他的的濫賭,最終賭光了家業,使他變得一貧如洗。他的父親上茅廁時死了,而母親后來也病了。為了幫母親抓藥,他進了城里,卻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戰場上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幸運的是他在戰亂中還能保住自己的一條命。可當他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而后來,福貴的兒子也意外身亡;還有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緊接著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連相依為命的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只剩下一頭老牛伴著他,度過余生。
一次又一次地白發人送黑發人,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只能活著,與那頭不會說話的老牛——兩個”人“在人間苦苦掙扎著。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5】
余華說:“活著在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的起伏,親人一個個地離去,獨自忍受著生命帶給他的痛苦和折磨。當我們經歷種種磨難時,該怎樣去做,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活著,就這樣活下去。
剛看完《活著》,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釋然。文中所記述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摔個跤、一次抽血、吃幾個豆就能使它結束。以及福貴自身的遭遇,讓我感覺到命運的不公平。后來細細體味,便被福貴的頑強感動到了。不禁想到,福貴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他經歷了如此悲慘的遭遇,還能頑強地活著。以前覺得,活著的意義嘛,無非就是金3錢,名利,親情,地位,生活享受……但這些福貴都沒有,可他依舊活著,就這樣平凡地活著。后來,我覺得,活著本身沒有意義,活著就只是為了活著而已。
福貴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著,如此過完自己的一生罷了。我想,遵從自己的意愿,不虛度光陰,自由地過完一生,就是活著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達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著。
不過《活著》告訴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許因為我未曾經歷過什么磨難,對活著的理解也沒有那么深刻。可能,當自己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對福貴的人生態度和活著有更深刻的感觸吧。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6】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后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又熬過革命,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涌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著福貴抱著家珍的尸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著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涌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并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并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著,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著時被命運制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活著》讀后感400字【篇7】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句經典我相信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活著》這本書就完美的詮釋了這句名言。“福貴”作為主人公,他的人生經歷就是這本書所圍繞的事件。半生福貴半生貧,最終明得終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寫福貴沉浸在賭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不知不覺的陷入了龍二的陰謀當中最后輸光了家中所有財產,讓一家人淪落為階下囚,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心險惡,但就是這樣慘痛的教訓才讓福貴從黑暗當中一點一點的給拉了出來,一次一次的慘痛經歷讓福貴越發的感覺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最讓人感動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們,即使自己丈夫嗜賭如命也依然對他不離不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他的孩子們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關心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這不由得讓我們所反思,我們身處于富康的社會難道不應該懂得回報父母一點一滴的汗水嗎?哪怕是不讓父母為自己所煩惱也是值得我們去多做的。
最后我想《活著》這篇文章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它讓我們懂得感恩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富貴不求,只甘于做個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來的人們所向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