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
在寫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考,這有利于發現新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寫好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方便大家學習。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篇1
作者說:“我認為我完全明白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后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后被貶黃州,后又放置x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堅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應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我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著可有可無的閑職,領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并沒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時,應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應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云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我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舍棄自我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布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為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為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僅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于成績處于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教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于懷,以往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我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僅有此刻不怕挫折,進取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本事幫忙別人解決困難,有期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愿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齊繼續向前。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篇2
第一次有這么強烈的感覺想要去了解一個人,而這感覺是在聽了樊登老師為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一書的解讀,像是腦海中缺失了一塊,而這塊缺失正需要“蘇東坡”來補缺。
正如樊登老師所說的國人是誰不知道蘇東坡的吧,大師學者自不必說,幼兒孩童也能來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識字的也會知道有道“東坡肉”吧。
現代教育教學中重視的“家庭教育”,倡導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等理念,在蘇軾的家中完美的體現了出來。蘇軾的父親蘇洵在兒子出生前是沒有讀書識字的,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以身作則不僅教育出了蘇軾蘇轍這兩個極其優秀的兒子,與其子并稱為“三蘇”,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時蘇軾的母親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對蘇氏兩兄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蘇洵的妻子教兒子讀《范滂傳》,小東坡就問道:“母親,我長大后做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是啊,對于孩子的教育鼓勵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些在蘇家有個完美的體現,也應該就是這樣父慈母愛的環境,才會造就出蘇軾那多才多藝,天真純樸的性格吧。
林語堂先生說:要了解一個已經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難。而我們要了解蘇東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詩了。丙辰中秋,歡飲大醉后,東坡想念子由,才會有后世晚輩,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我個人則更喜歡《水調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用”兄友弟恭”來形容子瞻子由兩兄弟是再貼切不過了,進入仕途,東坡去陜西上任,弟弟蘇轍一路相送,即便東坡先生在作古前還交待兒子說,他的墓志銘由子由來寫,而蘇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們兩兄弟如此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會給兒子們取名“軾”、“轍”。
鋼鐵硬漢心中也會有自己的一份“繞指柔”而感情細膩的東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讓我們切身感受了一把“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茫然和“相顧無言,惟有淚兩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為她嫁給了蘇東坡,而在蘇家做個下人,也是幸福的。因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自己被關在門外不僅沒有暴怒,反而覺的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能聽到夜晚的江聲,這就是蘇東坡。
一個人的修養與適應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體現,蘇東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黃川,環境特別差,可環境沒有壓倒他,不僅自己自足,下地種田,更是寫下了大量的詩作。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貶至嶺南,還樂觀的說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和蘇東坡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人們也是幸福的,因為有蘇東坡的詩給了他們希望與生存下去的勇氣。
活在當下的我們更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有幸識得“蘇東坡”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怎么寫篇3
在孩提時候就明白蘇東坡,可是,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所以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所以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到達目的。蘇東坡guǎnlǐ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我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可是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異常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歡樂。能夠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