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心得體會
寫心得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點,加深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蘇東坡傳心得體會?這里給大家分享蘇東坡傳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1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_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2
“浩然正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禮之常,無足怪者。”——蘇軾某年題于潮州韓文公廟碑。
細數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爭輝者。而面對蘇軾,這位政治上失意的詩詞家,這顆難覓的“北珠”時,不免遜色許多。“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殼中的秘密
誰都知道,不是每個蛙蚌都能醞釀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種子,良莠不齊,發芽的情況自然也參差不齊。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者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稍年長的文豪歐陽修就曾預言,蘇軾將來的名氣將遠遠蓋過自己,雖然六一翁是當時不可撼動的文學泰斗。蘇家深厚的家學淵源為時人所歆羨。這也是蘇軾在學問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的基石。未進學堂前,家庭就給予了很好的啟蒙教育。母親解讀經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樣;父親在其剛會詩詞時就教導須以淳樸風格執筆。從后來的蘇軾詩詞中,即可窺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蘇軾的一生中,伴其順逆榮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蘇子由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雖均遭排擠、貶謫,但弟弟蘇轍性格沉穩、實際,能夠相時而動以明哲保身。而蘇軾則有點急躁,性情放浪,愛幻想,有詩人的情懷。遇品行惡劣的人、社會的陰暗面或不滿時局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經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勸他不要過于計較時弊,“一日空閑長似兩日”可以長壽。勸他“三緘其口”。后來證明,蘇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遠一點。而蘇軾在四十歲以后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嘗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氏二昆仲的性格差異最終導致人生經歷的出入。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貶黜。此時的蘇子依然躊躇滿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對自己坎坷的遭際,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樣的政治環境,蘇軾也只能苦笑:“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卻為政治所追求
早在貶至杭州途中,蘇軾對政治熱情已不似當年,曾謂其弟曰:“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上無禮,下無義,賊民興,喪無日矣。”從政,尤其是在朋黨林立的宋朝,官員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圓滑一點,這大概是講究原則的蘇軾所學不來的。語堂先生認為,蘇軾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及到明哲保身的這一人生本分,二者沖突中,天性使然,蘇軾選擇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過于追求完美,過于強調個人的政治理想了。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當政,均將蘇軾排除在權力中心外;孰是敵孰是友恐怕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幾朝皇太后對其的恩蔭更是絕無僅有的。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別欣賞其才情,輔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長大便及時還政于皇帝,所以,僅靠幾位賢德的女性,在官場上還是不穩定的。神宗之后的幾位帝王,雖有任用蘇軾,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學,賜翰林學士之類,或許只是朝廷裝點門面的一種方式,借以籠絡知識分子。蘇軾的政治抱負根本不能盡情施展。
于是只有謙退。語堂先生稱他為謙退大師:不追求政治,卻為政治所追求。欲歸隱卻不能,一生為政治所累。
(四)“離合既循環,憂喜迭相攻。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但蘇子不失落,他始終認為秋風、明月本無常主,當時盡情去感受便了無遺憾了。天生樂觀達人,隨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無對權貴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到達杭州后,便致力于當地建設。提出公共衛生方案,設立杭州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清潔城中居民供水,還整頓西湖,這些切合實際、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舉措立即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一般官吏注重稅收、當地治安等關乎政績的方面,蘇軾在整頓市容、注重公共衛生方面開了很好的先例。
幾年后,調往密州,物資匱乏,時常求得杞菊食之,捫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愛當地的自然風光,稱“小住勝地”。蘇軾雖是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徐州在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后仍鎮定自若,一邊安撫人心,一邊疏浚、修繕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當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輩再次貶謫蘇軾的腳步。及至黃州,蘇軾開始置田地,真正務農起來。精心建造農舍,與左鄰右舍的漁夫樵民為友,成了東坡居士。常自比陶潛,仿其風格,隨意作詩,苦中作樂。
更加悲慘的日子是流放到嶺南,隨后又至海南。蘇軾總不愿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戶皆春色”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次止無不可者”。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蘇軾即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蘇軾認為,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還與人研制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蘇軾的樂觀達人,成就了他詩詞的盛名,而他這樣的性情中人卻與通達仕途無緣。詩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理想一個務實。然而史上不乏合二為一者,像賀知章、高適、范仲淹、歐陽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每至一處,均喜建設。在密州建超然臺,在徐州造黃樓,惠州的朝云堂,黃州的農舍······無處不顯示著他的傲氣、恬適、安貧樂道。這些建筑、屋舍均成為他詩集的名稱。在海南時,一邊注史書,一邊整理雜記《東坡居士》。東坡說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張來、晁補之,秦觀及黃庭堅甘心屈居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
蘇子的詩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靜、豁然更令人神往,現在浮躁的世界需要這樣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蘇軾交友圈極其廣泛,從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與僧人過往甚密,貶謫途中時常蒙僧人照料。吳復古,杭州老友維琳方丈,詩僧參寥,佛印等。相傳蘇軾與佛印有個有趣的故事。蘇軾欲開佛印玩笑,說“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舉個例子說吧,‘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佛印說;“這就是我為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看來,僧人亦不可小覷。
蘇軾晚年練瑜珈,煉丹,修身養性。“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想求得“道士丹”,雖然人間有“羽化”、“蟬蛻”之說,蘇軾還是堅持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但沒有著迷,可能只是想論證“道士丹”存在有無。后來漸漸坦然,認為合乎常理的簡單生活便能長壽:一、無事以當貴,二、早寢以當富,三、安步以當車,四、晚食以當肉。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11__年,返往常州,久臥病床。7月28日,這顆星星隕落了,享年64歲。耳畔想起蘇子詩“我生如飛蓬······”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3
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雖然這本書是林語堂用中文寫,張振玉中文譯的,但讀起來思維流暢,不似一般英譯漢的著作那樣識字式的拗口,林語堂從浩瀚的典籍中抽取出蘇東坡一生的故事片段,又如講故事一般把這些小故事連成一個大故事,讓人看到蘇東坡的偉大人生。
我不懂詩,不懂詞,不懂書畫,說起中國古代的大詩人向來只有一個印象,比如李白在我眼里就像彗星,杜甫我就想到憂國憂民,沒有過深入的了解。真是要謝謝林語堂,在這本書里,他總是有最真實的小故事佐證,有最優美的筆觸和最清晰的文思,有最智慧的見解。蘇東坡傳拉近了我與古人與古代社會的距離,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真實的詩人畫家蘇東坡,另一大額外收獲就是知道了中國古代的民俗、民間思想、人的生活狀態、政治體制等等到底是什么個樣子,還有就是又看到了以前教育所蔽眼的一些正解或真解。所謂一言難盡,太多的東西一般得靠一本書承載,在這里就不把自己的心得列舉一二了。
蘇東坡的生活離不開酒、肉、詩、女人,他陶然其中,古往今來最真實最自然;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古往今來最純真;蘇東坡的一生都受政令驅使四處遷徙,未嘗得安生,古代的社會里人似乎只能選擇這種被安排的命運,除非做個吳復古一樣的道人,顧影自憐不禁慨嘆。
讀蘇東坡我倒是最喜歡‘蘇門四學士’中的秦觀,摘書如下“秦觀這位風流瀟灑的詞人,據野史說曾取過蘇東坡的小妹,秦觀尚未應科舉考試,還沒有功名,但是年輕,文采風流,有不少的女友。后來秦觀死時,曾有一歌妓為愛他尋了短見”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全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聯想到王小波,天才都真實幽默自然快樂。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4
我愿意稱蘇東坡為中國歷史上頂受老百姓喜愛的人。他實實在在,平易近人,一舉一動都讓百姓暖心。
他是文學家,是書法家,是士大夫,也是那個山野間迎著雨走的農民。像一陣清風,吹遍了華夏。這陣清風曾吹度杭州。杭州,這如今如詩如畫的城市,在以前卻是洪水泛濫,災荒四起。西湖更是淤積嚴重,草漫湖面,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用水。于是蘇東坡多次上奏朝廷,多方籌措治湖經費,帶領軍民疏浚西湖,并親自設計,將清理出的污泥變廢為寶,修成了著名的蘇堤。
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他還把西湖周邊的湖面劃分成各個區域,分給那些社會上的閑散人士種植菱角,既可以保持水面清潔,又可以增加稅收。這陣清風曾吹度黃州。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時候,仍持樂觀心態,創新了許多美食。他在此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除了最著名的東坡肉,他還發明了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餅、東坡蜜酒等等。這陣清風開辟了新的天地。他訓誡門人秦觀不要學柳永詞之軟媚風氣,以“自是一家”。他首先在題材內容上打破了過去多寫男女愛情,舞筵歌場的“艷科”;豪放詞風的創立也轉變了詞壇上的浮艷之風,給詞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新氣象,提高了詞的氣格。他《與鮮于子駿書》中寫到:“近卻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他這種樂觀的心態,這樣勇于創新的精神實在是很可愛,很令人佩服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他早已化作了西湖的蘇堤,化作了中秋的圓月,化作了一個時代的清風。他的創新精神也早已由那石碑上的刻紋,字帖上的印跡,穿越了千年。
我合上書,抬起頭,看見了深邃夜幕里傾瀉下一片如水的月光。懷子瞻。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5
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雖然這本書是林語堂用中文寫,張振玉中文譯的,但讀起來思維流暢,不似一般英譯漢的著作那樣識字式的拗口,林語堂從浩瀚的典籍中抽取出蘇東坡一生的故事片段,又如講故事一般把這些小故事連成一個大故事,讓人看到蘇東坡的偉大人生。
我不懂詩,不懂詞,不懂書畫,說起中國古代的大詩人向來只有一個印象,比如李白在我眼里就像彗星,杜甫我就想到憂國憂民,沒有過深入的了解。真是要謝謝林語堂,在這本書里,他總是有最真實的小故事佐證,有最優美的筆觸和最清晰的文思,有最智慧的見解。蘇東坡傳拉近了我與古人與古代社會的距離,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真實的詩人畫家蘇東坡,另一大額外收獲就是知道了中國古代的民俗、民間思想、人的生活狀態、政治體制等等到底是什么個樣子,還有就是又看到了以前教育所蔽眼的一些正解或真解。所謂一言難盡,太多的東西一般得靠一本書承載,在這里就不把自己的心得列舉一二了。
蘇東坡的生活離不開酒、肉、詩、女人,他陶然其中,古往今來最真實最自然;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古往今來最純真;蘇東坡的一生都受政令驅使四處遷徙,未嘗得安生,古代的社會里人似乎只能選擇這種被安排的命運,除非做個吳復古一樣的道人,顧影自憐不禁慨嘆。
讀蘇東坡我倒是最喜歡‘蘇門四學士’中的秦觀,摘書如下“秦觀這位風流瀟灑的詞人,據野史說曾取過蘇東坡的小妹,秦觀尚未應科舉考試,還沒有功名,但是年輕,文采風流,有不少的女友。后來秦觀死時,曾有一歌妓為愛他尋了短見”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全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聯想到王小波,天才都真實幽默自然快樂。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6
如果說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升,是朝庭的翰林學士,后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具慧眼發現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優點是樂觀、行善,這卻也是他最大的之缺點。因為他過分了,沒能識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眼里沒有任何壞人,導致媚顏奴骨之輩對他打擊至深,雖為一朝忠臣,卻不能安己,這又有何用?我覺得,所謂忠臣,不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則滿肚子好計良言卻不和時宜。太過強烈的愛國之情了,導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無援單槍匹馬為百姓所付出,太浪費!依我看,因找對火候,該下手時出狠點,不有半分軟弱,言則保己打敵,不言則守口如瓶,讓敵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
可蘇東坡正好相反,因為是詩人,把自己的忠腸散于詩中,包含攻擊諷刺,這使政敵奸臣搞文字獄,這里的字有忌諱,那個字角觸犯圣上……,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蘇東坡不得翻身。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執著,這種慈善樂觀的風格詩文,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庭立即壓迫他,可他卻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詩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竟覺氣索,可謂膾炙人口。
讓人覺得有趣的一點是,那些個宋朝之太后卻總是充當蘇軾的救命星,每當他窮苦之極,沒落之極,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國家的大救星,還因太后們,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總之蘇東坡的詩也好,人也罷,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場大雪過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盡管飽受打擊挫折卻百折不撓,樸實無華背后保留著他特有函意……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篇7
才華橫溢卻宦途崎嶇,屢遭貶謫依依樂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蘇軾。
由于政見不合、小人弄權,蘇軾歷經大起大落,他卻保持一份瀟灑傲然,面對人生苦難與世道滄桑,順境與逆境的轉換,出世與入世的變更,蘇東坡不因貶謫而消沉感傷,舉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開花謝,不怨不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達與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間事、世間人。
劉辰翁在其著作中寫道:“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軾徹底改變世人覺得詞難登大雅之堂的束縛,一反詞句艷情膩語的風格,他的詞大氣磅礴,語言樸素精練、兼有豪放與婉約派雙重特點,自成一派。東坡先生還是一位美食先驅者。“東坡肉”、“東坡餅”等美食無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貶嶺南期間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名句。在海南上更發現了“生蠔”這一美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蠔》,提及“恐北方君子聞之”令人忍俊不禁。
歷史上罕見詩、書、畫、文全才的蘇東坡在這人世間樂得逍遙,輕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瀟灑一生。暢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