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作品,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內在動力。好的《海倫凱勒》的讀后感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海倫凱勒》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1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好書,叫《海倫凱勒》。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海倫的美國小姑娘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生病而變得又盲又聾,為此她經常大發脾氣。在父母和莎莉文老師細心幫助和悉心教育下,經過自己不屈的努力,她戰勝了病魔和殘疾帶來的陰影,學會了說話和寫字,最終成為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世界上需要幫助的盲人和聾人事業。
我讀完這本書以后深受感動,海倫每學習一樣東西,都要付出比常人多數倍的努力,但她堅持不懈,一直讀完了大學,掌握了五種文字。一個盲聾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真令我驚訝!她有身體缺陷,卻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我呢?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臨陣退縮,和她比起來,真是太慚愧了啊!!
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給予人們極大地鼓舞,使那些虛度光陰的人萬分悔恨,我讀了這本書,常常問自己:“海倫不屈不撓的一生,給予那些殘疾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力量。這使我感到:我們這些健康的人,不能遲疑,不能虛度年華,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勇氣,像海倫一樣去改變自我,去改變人生!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2
幾天前,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題目叫《海倫凱勒》,讀了她的故事,我深受感動,受益匪淺。我十分敬佩她那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及她對知識的渴望。
1880年,誕生在美國的小海倫在一歲半時因一場重病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一個一歲半的孩子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是多磨得想喊一聲爸爸、媽媽,她是多么想享受同齡人能享受的快樂,雖然此時的她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但他心中依然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在小海倫感到最無助的時候,沙利文老師出現了。她教海倫拼寫單詞,是海倫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希望!
海倫凱勒靠觸覺學習,靠觸覺生活,因為他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但她眼中的世界比現實還美麗,她耳中的聲音比現實還婉轉。他整天生活在一個怎么也走不出去的黑色盒子里,卻能充分地感覺到生命的美好!
海倫凱勒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靠的是堅持。他以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得精神奮斗了一生,從今往后,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用海倫凱勒沒有的明亮的眼睛去探索大自然,去探索世界!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3
一天,老師向我們推薦一本書,名字叫《海倫·凱勒》。我興致勃勃地買了一本,回到家里看了起來。才看了幾張,我就心潮澎湃,有感而發。
《海倫·凱勒》主要寫了一個一兩歲的小女孩生了一場大病,導致雙眼失明,雙耳失聰,疾病把她推向了深淵。后來海倫的父母給她找了個老師,叫沙利文,沙利文天天教海倫學習,經過許許多多的磨難,最終造就了一個奇跡。
小海倫從失落中慢慢走了出來,學會了英、法、德、希臘和拉丁文五種語言,成為了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物。海倫創造的奇跡不是靠天生的,而是來源于自己的不屈不撓,頑強抗爭,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自己沙利文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海倫的一個個獎項、榮譽、稱贊無一不蘊含師生倆常年來的心血和汗水。一次,我們在上手工課,老師教我們折千紙鶴,有的同學一聽就學會了,做出來栩栩如生,可是我卻不知道是怎么了,怎么學也不會,是“開火車”了,還是想太多了......一次、兩次、三次......我試了很多遍,都不行,不是沒翅膀就是沒有頭,我又氣又惱,撒手一邊玩其他的了,我們跟海倫比,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啊!
伴著淚水和激動,我將《海倫·凱勒》看完了,心里的敬仰和對蒼天的埋怨總是在我腦海里回蕩。
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給予了人們很大的鼓舞也使得那些虛度光陰的人萬分悔恨,海倫·凱勒曾問過一個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就要失明,那你今天要干什么?”這使我懂得一個道理:作為一個健康人,不能遲疑,不能虛度光陰,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美好的生活。“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的目的是學習,付出辛苦算得了什么?求知是辛苦的,但是我們把得來的心血用在祖國的建設上,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貢獻,豈不是更快樂?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4
前不久,我閱讀了《海倫凱勒》這本書,它向我講述了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偉大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了87年無光,無聲歲月的弱小女子。
1880年海倫出生了,十九個月大時,一場疾病帶走了海倫的視力和聽力,使她一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在良師益友的支持下,海倫克服了重重困難,進入了哈佛大學,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這是海倫為增進盲人福利為宗旨的組織。組織里的人教導盲人一些手工技巧,以便能夠讓他們從事手工藝品生產。她還在波士頓設立了專賣店,是盲人從中獲得了不少報酬。”這是書中的一段話,它告訴我,海倫用她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為的是造福盲人,使盲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化解了盲人生活中的困難,同時海倫的做法激起了盲人生活下去的信心,化解了盲人心中的烏云。
生活中也有像海倫這樣的人,他們身體上受著各種折磨,但他們也關心著有同樣遭遇的人,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起來。
海倫用她的行動告訴人們,殘疾不等于無能。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5
最近,老師給我們請了《海倫·凱勒》這篇課文,使我感觸很深。這篇課文講述了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因發高燒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不過最終她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的頑強精神,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海倫經過自己的努力還成為了一位掌握五種文字的語言學家,甚至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改革家。
在海倫小時候因為她越來越想說話,所以父母給她請來了盲啞學校的老師。薩勒老師要求海倫把手放在老師的臉上來判斷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這種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也是我們常人不能想象的。
在考上大學的幾年,海倫·凱勒又創作了包括著名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十幾篇作品。她又像她的老師安妮·沙利文一樣為更多的和她一樣盲啞人服務。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最出名的創作,它都傳到了國外,而且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發表在世界各國的刊物上,并被收錄在一些大、中、小學的教材里。
盡管海倫·凱勒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她經過自己的努力還是上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海倫凱勒》的讀后感篇6
海倫凱勒。她只是個既聾又盲的平凡的人。但她卻又不平凡的奇跡。
一個聾盲人,竟然奇跡的學會英語。不到三個月的短時間內,年幼的她既已掌握了三百多個單詞。“三百多個‘’一個平凡的數字,卻發生在不平凡的殘疾人身上。
作為一位身無殘缺、健全的我們是否比他更勝一籌呢?我只能慚愧地回答。我連她都不如,甚至連她四分之一都沒有。平日里,我對背單詞是有多么厭煩啊,而她為了記住這些單詞有事付出可多大的努力啊。在她面前,我顯得好渺小,我為此感到自不如人。我好慚愧。
海倫,她也是個懂得珍惜的人。因是失明的緣故,她渴望擁有美妙的光明,來觀賞她周圍的人;周邊的物;周邊的一切。正如她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所說的‘’給我三天光明,我會看很多東西‘’在海倫的這篇著作中,不難看出海倫把這來之不的三天安排得有多么緊扣,不難看出海倫她是多么的親眼目睹周邊的一切(那些對于她來說是多么美的),不難看出海倫是多么珍惜這三天美妙的光明。
然而,我們呢?
無需生存于孤僻、寂寞的黑暗世界中,卻不及海倫。上帝它并沒有照顧每一個人,沒有給誰多一點智慧,沒有讓誰一出生就成功。上帝是多么殘忍地給海倫造了個無人能越的險阻,然而她是憑著心中的信念努力的將它化險為宜的。
當我們高聲談笑時,或許她在埋頭苦干。
當我們歡樂嬉戲時,或許她在勤奮的背語法。
當我們早已休息時,或許她在微光下寫作。
這正是我們與她的不同,也正是能夠獲獲得上帝的獎勵——獲得了輝煌的成功,成為一名全球皆知的名人。
海倫——一個平凡的人,所創就的不平凡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