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讀后感
細讀一本名著之后,大家對于生活的見解往往會有所轉變,此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寫讀后感就成了一個重要環節。你想知道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復活》讀后感,僅供參考。
《復活》的讀后感(篇1)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么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后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后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并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著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采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里我沒有一點夸大其詞的說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 ,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于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系,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煉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煉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斗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復活》的讀后感(篇2)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
《復活》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騙取”了故母的養母卡秋莎·瑪斯洛娃的愛意,導致她被迫成為了妓女。當她被誣告謀財害命時,正好聶赫留道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卡秋莎后深深感到自己毫無人性,于是他為了彌補自己以前的過錯,便為她奔走伸冤,并向她求婚。之后伸冤失敗后,卡秋莎被流放,而聶赫留道夫也下定決心要陪她一齊去受苦。他的一舉一動卡秋莎都看在眼里,她不僅僅原諒了他,并且還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聲和地位,卡秋莎最終沒有與他成親。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應當抱有像卡秋莎那樣的寬容之心和聶赫留道夫的能夠自我反省的心態。每個人都會有自私的心態,哪怕是看到垃圾卻不撿起來,這也是自私的表現。可是,沒有關系,只要你能像聶赫留道夫一樣知錯能改,努力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就會讓比爾原諒你。但如果你一錯再錯,屢教不改呢?那么比爾不但不會諒解你,并且還會認為你目中無人,從此再也不想和你打交道。另外,我們也要像卡秋莎一樣先從比爾的角度研究,這樣才會讓別人喜歡上你。
知錯能改和寬容也是一種生活技能。
《復活》的讀后感(篇3)
小說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夠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借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聯,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于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欲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為什么此刻很多人感嘆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為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范,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無比。
《復活》之因此能夠感動人,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復活》的讀后感(篇4)
《復活》是列夫·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這里的“復活”,不是肉體的復活,而是精神上的復活。作者以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為紐帶,將大量的筆墨用于描寫聶赫留朵夫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見解,所以,我們一次次讀到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與獸行之人之間的艱難抉擇。
文章寫的是瑪絲洛娃因被迫給一位商人的茶里下安眠藥,案發后,茶房和侍女賄賂律師,把罪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亞苦役四年的罪行。
這時,法院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決,要求上訴到高級法院,瑪絲洛娃也上訴到大理院,卻被理由不充足而駁回了,聶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賤價出租給了當地的農民,也復活了自己的精神,關閉了野性之人的閥門,開啟了精神之人的閥門。
于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脫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積極、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對他們充滿敬意。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己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于自己審視檢討的勇氣。
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復活》的讀后感(篇5)
這個星期我看完了《復活》這是之前給自己一個計劃,要多品名著。
今天晚上,在不知不覺中,我翻閱完最后一頁。是的,我看完了托爾斯泰著作的《復活》。可心里莫名其妙地感到很失落。為什么那么快就完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思緒打亂,我連晚飯都放棄了!
看完后,我真的覺得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起碼我們不用擔心食不飽肚、衣不裹腹。想想自己現在總是可以吃到美味的面包,想想自己還在上學,想想自己和同學們總是抱怨生活的種種。不經意間會涌出:內疚與幸福的感想。是我們要求太多,所以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我們總是感到煩躁卻忽略了生活的多彩。
我每天都在笑,卻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為此而感到快樂。忙碌中,我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每天我沒有認真思考我究竟在干什么。等到快要期末考試了,才發覺自己的學業荒廢了!該醒嘍!
不習慣于小說的結束。我喜歡男女主角。涅赫留多夫、卡秋莎。他們名字太別扭了,我至今還沒能記住。但是,我會在心里懷念他們,就像我一直佩服的簡愛一樣。
《復活》的讀后感(篇6)
讀完了《復活》這一本書,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當時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嚴肅的法庭上,一群執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隨隨便便地將一個受害少女瑪絲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訴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沒有好人:國務大臣是個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柜密官是鎮壓波蘭人起義的劊子手,掌管犯人的將軍極端殘忍,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而獄吏也以折磨犯人為能事。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一個怎樣的統治階級?
小說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國社會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豐滿而復雜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瑪絲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小說通過這個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在整個小說中,他的貴族階級舊性不斷死灰復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經過痛苦的斗爭。這一切都使得這個人物形象顯得豐滿和真實可信。不過,最終他的心靈復蘇是給人以強烈震撼的。
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說:《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復活》的讀后感(篇7)
寫于19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世人認為是其創作作品中的“最高峰”。
《復活》是以一個農民的眼光來描寫俄國資產階級社會,是列夫·托爾斯泰與當時社會徹底的決裂,對其完全否定的宣言。
小說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會的聶赫留朵夫,社會的現實,把聶赫留朵夫變成了一個與其他貴族一樣的人,從而使他把瑪斯洛娃逼良為娼。他是一位名氣很高的法庭陪審員,在上帝布置的充滿黑暗的“陷阱”里,他在審理一件殺人案件的時候,他見到了一位被指控為“殺人犯”的女子,而這位女子正是曾經被他給侮辱和踐踏過后,又拋棄她為妓女的瑪斯洛娃。他看到瑪斯洛娃被宣判后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去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的內心受到譴責,開始懺悔自己,想方設法地彌補自己的過去,他逐漸走上“靈魂進化”的道路,他開始發覺自己與周圍的人都是可恥、又可憎的惡人。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們無情的壓迫。
由于瑪斯洛娃被陷害,聶赫留朵夫為她伸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決后,放棄了家庭和財產,隨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亞。另一方面,通過妓 院老鴇在法庭上的供詞,和對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長、律師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會議的描寫,說明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為娼的罪人,即使這樣,結果依舊令人失望。當聶赫留朵夫表示愿意與瑪斯洛娃結婚時,她拒絕了,為了不阻礙他的錦繡前程,后來,她在西伯利亞的流放之旅上結識一位革命者,并與革命者建立了愛情。
作為故事的女主人公瑪斯洛娃,她的遭遇與種種不幸讓人憐憫,更加讓我們對俄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厭惡和痛恨。瑪斯洛娃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姐妹的牛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在她3歲時,母親便歸天堂了。女主人索菲亞看她長的清秀,便把她收養了下來,因此,她過著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16歲時,與女地主的侄兒聶赫留朵夫陷入了深阱,無法釋救。那時,聶赫留朵夫是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生,到姑姑家來度暑假。兩年后服兵役,順路經過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斯洛娃發生了肉體關系。臨別,他塞給她一百盧布,便到部隊里去了。此后,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有捎給她,可是令人憤怒的是瑪斯洛娃懷上了他的孩子。當被女地主索菲亞發現時,她被無情地驅趕了出去,她為了生存,受盡了凌辱與調戲,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淪落到基達葉娃妓 院,成了一名供人玩賞的“妓女”。她是那樣愛著聶赫留朵夫,卻被這位高高在上的貴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她不再相信任何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與謊言。
讀到這里,我從內心憎恨這位貴族青年,但是《復活》中的“復活”卻無處不在地沖擊著我的心靈。
草管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與衣衫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落魄的農村與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西伯利亞與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了列夫·托爾斯泰對現實社會做的激烈的打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腐朽問題。
作為世界經典名著《復活》,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問題,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生活。書中體現了卑劣的德行,鎮靜的智慧和博愛的憐憫。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最骯臟的東西拿出來了。人心很復雜,好人與壞人,善與惡都很復雜,而《復活》詮釋了他們。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地,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便再過千萬年,他的精神依舊存于世間,受到世人敬仰”。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
《復活》的讀后感(篇8)
在寒假里,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未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己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墮落一時,最后終于在精神上恢復了自己。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黑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于大家理解。
《復活》的讀后感(篇9)
這個寒假,我讀了《復活》這本書。《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寫的代表作品。《復活》是他長期探索的總結,代表著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小說里的女主人公叫瑪絲洛娃,他是一個被壓迫、被踐踏的下層婦女。他先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拋棄后,接著又被她的主人趕出了莊園。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公平的遭遇后,她看清了社會的黑暗,不再相信愛和善,結果一步步淪落為妓女。但瑪絲洛娃的苦難還遠遠沒結束,她又被人誣陷犯有殺人罪,被告上了法庭,服了四年苦役。這本書雖然虛構,但真實反映了俄國社會壓迫摧殘下層人民的真實些照,揭露了沙皇俄國的黑暗。
在對瑪絲洛娃進行審判的法庭上,法官們簡直昏庸無能,不管案情,直接定瑪絲洛娃有罪。如此如同兒戲的審判方式,導致監獄里管著大量被無限的“犯人”,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及其諷刺了沙俄發露的反動本質。
在聶赫留朵夫上訴的過程中,無論是外省還是京城,無論是下級官吏還是上級人員,到處充滿了腐敗和黑暗。暴露了其中的丑惡!
《復活》這個作品其實托爾斯泰想通過這一部小說西安各國人說明,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壓迫者還是被壓迫者,都要改惡從善,就可以消除社會中的丑惡。
所以,通過這本書,我覺得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中國大部分人民都能吃飽穿暖。而且我們還受到法律的保護,有冤屈還可以申訴。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復活》的讀后感(篇10)
對于列夫托爾斯泰,我們是再熟悉不過。課文世間最美的墳墓讓我們了解了這位俄國大文豪的樸素精神,從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貴族地主階級的立場轉向宗法制的農民一邊。這一轉變集中地體現在這部長篇小說復活的創作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思想和藝術探索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代表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小說通過地主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下獄、流放的悲劇,表現了對被侮辱、被傷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紀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監獄遍地,關滿了成千上萬的革命者和無辜的百姓。”對沙皇的統治作了無情揭露、批判,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不行!那個怒容滿面的法官斬釘截鐵地回答。……庭長掏出手表一看,與情婦約會的時間快到了,他再也無心為這案情爭辯,便急忙讓法官起草判決書。”這就是那個沒有人道,充斥著金錢與美色的俄國社會,使人性墮落的起點。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聶赫魯多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聶赫魯多夫是一個懺悔的貴族。小說通過他誘騙瑪絲洛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懺悔以至追隨到流放地為瑪絲洛娃冤案奔走的過程,表現了這一形象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也許這也暗示著作者的矛盾心理。托爾斯泰在這個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紀末俄國進步貴族的某些思想特征,也體現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尋求出路的說教。
瑪絲洛娃是一個不幸的婦女,她雖為養女,但自幼處于半奴婢的地位,被聶赫魯多夫奸后淪落到社會的底層,倍嘗艱辛。更為不幸的是被誣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作者通過瑪絲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國千千萬萬受壓迫婦女的悲慘命運。瑪絲洛娃的覺醒,是其精神的“復活”。從中認識了作家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度與高度。
復活是這一時期托爾斯泰思想觀念變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復活是對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戰,他喚醒的不僅僅是小說的主人公,更喚醒了當時成千上萬的閱讀者的觀念。作者也對未來寄予著美好的愿望“從這一天起,她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不僅因為進入了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將具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意義。”
《復活》的讀后感(篇11)
人們都說:書是無盡的財富,書是智慧的源泉。起初的我認為:書中的知識非常重要,只要你讀了很多書,學到很多知識,以后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獲得很多錢財與名利。
但是,我已經改變了我對書的理解。
就在不久前,我的姐姐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起初我隨手翻了翻,看這書中一幅插圖也沒有,于是便隨手仍在一盤。直到昨天,我實在沒事可做了,才想起姐姐暑假送給我的那本《復活》。起初,我只想隨便看看這本說是講什么的,可是,到后來,不知怎么的,我竟然被它給吸引了。
這本書實在是太迷人了,文中的種種精致的細節描寫以及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都讓我深陷進去,并且無法自拔。自從那天下午看了一小段之后,就一直被它迷住了,無聊的時候看,吃飯的時候看,晚上趴床上的時候也看,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都看……
《復活》是代表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說通過地主家的養女“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被下獄、別流放的悲劇,以及和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復雜經歷。本書描繪了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社會的廣闊圖景。
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曾評這本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現在,我讀了《復活》之后,重新領悟了對“書”的看法:一本書的精要在于對人的魅力,在于書背后那些偉大、富有哲理的道理,在于能把人吸引得魂不守舍、在于能把人“迷戀”得茶飯不思。而并不在于讀書之后能獲得那些錢財。
我只告訴大家一句:書是自己讀的,不是為別人讀的;知識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長大賺多少錢而學的。
記住:請大家多多讀書,因為這些知識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復活》的讀后感(篇12)
小說叫《復活》,寓意一個人失去的良知,可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影響下獲得重生。通過自己的告白和寬恕,男女主人公都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復活”,從而使自己的人性得以恢復。這些都帶有濃厚的“不以暴抗惡”、“道德自強”的托爾斯泰氣息。他從社會和個人道德的角度對政府、法院、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位讀者思考了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的關系,以及如何自己提升個人道德。
眾所周知,由于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達到了一種危機的邊緣狀態:自私自利、物欲膨脹、貪污受賄、腐敗墮落.數百人看著溺水的人,但沒有人去營救他們,造成事故的司機在去醫院的路上留下傷者,讓他們死去,但他逃脫了.我覺得這些人連18世紀托爾斯泰寫的Nehalyodov都不如。為什么很多人會感嘆好人此刻難做?很難成為一個好人?僅僅因為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誤解而不是被肯定。久而久之,人們達成共識,不做好事就沒事,做好事就有事。這種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標準的悲劇。相反,如果我們能阻止好人受苦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做好事或做好事,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媒體和社會各方面來維護道德規范,這樣我們的社會氛圍才能得到改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復活》之所以能打動人,正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問題,就像法國作家羅曼一樣。羅蘭說,與其他作品相比,《復活》能讓人更清晰地看到托爾斯泰的眼睛直接指向靈魂。
《復活》的讀后感(篇13)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峰”。
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青年。但當他擔任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浸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墮落,成為了一個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惡,于是對自己以前的生活產生了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最終,他向瑪斯洛娃懺悔,并求得她的原諒。瑪斯洛娃也在涅赫留朵夫的感召下,改正了多年養成的惡習,她那顆被苦難折磨得麻木的心開始復蘇了。她明白了,生活的本質在于寬恕。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己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己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并且改正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