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
《山海情》將那個時代背景下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奮斗的一代人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喚起了廣大基層干部往昔崢嶸歲月的難忘記憶。那么你知道《山海情》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希望你喜歡。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精選篇1
念好“山海經” 譜好“交響曲”
久久為功方可滴水穿石,馳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圍繞擺脫貧困,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干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積尺寸之功,成千秋之利。下黨鄉脫貧攻堅的奮發行動如同一部偉大的時代交響,激蕩著人們的心弦,奏響出雄渾激越的山海樂章!
山海聯動貴在有勇,奮發有為傳承“弱鳥先飛”之志。
寧德之新,始于赤子心;弱鳥先飛,只因鴻鵠志。30年前,面對閩東這只“弱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個月內奔走于寧德的九個縣,翻山越嶺、涉水登島,實地走訪、深入鄉村,制定了“飛洋過海”的戰略,勾畫了“羽翼豐滿”的藍圖,以解決思想和觀念上的貧困為突破口,創新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更扶智”的理念。30年后下黨鄉青山環野立,雙水抱村流,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擺脫“等、靠、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山海優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樹立先飛的意識,堅定先飛的決心,進一步挖掘潛力,在一些未受限制、有獨特優勢的地區和地方堅持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通過山海聯動實現“飛洋過海”,彌補了制約發展的先天劣勢。
山海聯動貴在有恒,久久為功堅守“滴水穿石”之毅。
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30年前的特困鄉,如今已掙脫貧困的樊籬,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征程,在埋頭苦干、接續奮斗中,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這不僅生動詮釋了滴水穿石的深刻道理,更是印證閩東地區久久為功、砥礪前行的時代縮影。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提出:“我們需要的是立足于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舍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有拿出一心為民的態度,強化攻堅克難的力度,拓展砥礪前行的深度,不棄微末,不舍寸功,才能讓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行穩致遠,變藍圖為現實、變遠景為實景,進一步走好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山海聯動貴在親民,共赴振興踐行“四下基層”之心。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不斷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行的初心和使命。30年前,面對“老、少、邊、島、貧”的現實區情,習近平順應閩東人民脫貧的迫切愿望,著力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決心帶領閩東人民脫貧致富。“四下基層”便是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親自倡導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法寶。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在工作和生活上心,系群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順應民意,關懷民生,尊重民心,體察民情,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于擔當的使命精神,自覺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憂之事,只有做到問需問計于民,才能真正為基層解決“熱點”“難點”,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青山如黛,綠水長流。目前,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已逐漸進入尾聲,但實現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新起點。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指引,砥礪前行,共譜美麗福建的全新篇章!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精選篇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扶貧開發工作提升至治國理政新高度,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了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扶貧攻堅”改為“脫貧攻堅”,體現了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基層黨員,如何推進脫貧攻堅工程,筆者認為,仍需要有“三心”。
一是錘煉初心,將脫貧攻堅作為神圣使命。脫貧攻堅不能只給貧困群眾送點米面油,而是要加強黨的組織保障,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骨干力量,進一步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要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激發起來的熱情和干勁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勁動力,和群眾一起攻堅克難,爭當奮斗者、奉獻者。黨的領導是我們在致富路上加速前行的主心骨,也是推動基層黨員干部在決戰脫貧攻堅中打硬仗、扛重活、攻難關中練出真功夫的必要條件。
二是堅定信心,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硬仗。黨的十八大以來, 大力推進之下,全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成績可喜可賀,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還有一些地區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部分已脫貧人員還存在返貧風險,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這就要我們堅定必勝信念和決心,立足前期良好工作基礎,繼續繃緊弦、加把勁,充分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越是艱難越向前,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切實把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到位,一鼓作氣扎扎實實啃下最后的硬骨頭。
三是發揚匠心,創造群眾滿意的脫貧成效。脫貧不能搞“一刀切”,針對穩脫貧能力不強的脫貧戶,要像工匠打磨精致器具一樣,以“如琢如磨”的精致態度,在排查問題上再下功夫,做好摸底調查,對易返貧人員重點關注,對返貧人員及時建檔立卡,結合返貧原因做好精準幫扶。要立足實際、動真碰硬,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切實把每個扶貧項目、脫貧措施都堅持下去、完善起來,堅決不能走形式主義、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的路子。紀檢監察等部門還要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充分發揮群眾和媒體監督作用,織密全方位、立體式的監督網絡,盯住整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不放,嚴肅查處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搞數字脫貧和虛假脫貧等問題。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確保脫真貧、真脫貧,讓脫貧攻堅的成效真正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精選篇3
我家鄉的新變化
我的家鄉在漳州,是閩南的一座小城市。在我的記憶當中,這座城市適合散步,不宜駕車。這座城市的面積不大,人口規模中等,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街道上到處是賣豆花粉絲、小餛飩的推車,迎面便是蔥花、花生醬和熱豬油攪拌出的濃烈香氣,挑逗味蕾和嗅覺神經,但城市的小街也因此充斥著一股連雨水都無法沖刷干凈的油膩氣息。
說到漳州,不能不提到它的飲食文化。在漳州,鹵面搭配五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不但是街頭小吃,也是婚宴席上的“常客”。不過出于自身肥胖的原因,我并不是很經常吃,但鹵面那勁道爽滑的味道和五香酥香誘人的氣味,并不因此減少。之所以叫鹵面,除了打鹵工藝外,鹵面盛起后還可以加上自己喜歡吃的鹵料,鹵料的纖維韌性極好,口感相當筋道。不過當時,與這人間美味不應景的是,這些小吃露天擺放在街道兩側,攤位和攤位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過道逼仄難行,過往車輛總會帶起一地灰塵,衛生環境很是不好。無論是商販烹煮煎炸還是食客大快朵頤后,產生的油漬和垃圾不是隨意丟棄在地上,就是流到九龍江里,污染極其嚴重,江面上常漂浮晃蕩著各色塑料袋和瓶瓶罐罐。
現在的漳州與過往迥然不同。如今的它是一座高雅精致又慵懶愜意的宜居小城,許多人起初只是到這里來旅游,但最后總會被它“宜居”的特質所吸引,繼而選擇留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所謂“宜居”,不是指文藝青年憂郁裝腔的焦點,也并非指小資白領們暢享午后的悠然時光,并非僅僅指物質和技術條件夠豐富、夠先進,也不僅僅是指精神文化活動的遍地開花,而是指這個城市的發展節奏與居民的期愿合拍,它具有溫和與緊湊達到平衡狀態的最佳彈性,它能帶來最踏實的生活安全感。這座城市散發出了有別于過往的氣質,卻又留存著歷史文化的氣息,讓我覺得它既熟悉又陌生。坐著黃包車,閑逛這座小城,會發現,消失了的,是污染嚴重、惡臭撲鼻的內河;消失了的,是過道逼仄、斑駁滄桑的老房群;消失了的,是在街頭雜亂無序的攤子和熙熙攘攘叫賣的商販。
如今在漳州,你看到的是磅礴而又細膩的文化形態,漳州小城以脫胎換骨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著自己的精氣神,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但卻依然保留著屬于漳州歷史文化的“原汁”。我雖然不甚懂得這座城市內涵深蘊的民俗文化,我道不出它有多少家百年老字號,我也不懂得脫胎漆器和油紙傘工藝,更不懂得聞名遐邇的漳州鹵面究竟要經過多少工序才能做成,但只要你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漳州老街,你就能感受到留在墻垣、留在檐角、留在弄堂里的顆粒感,嘗到這座城市干凈整潔的味道。陽光在青石板上灑上一層薄薄的金沙,苔蘚青綠、平靜安寧,在老巷舊屋的墻角一隅,生命的綠意點亮萌發出幾簇清新,有種微弱的力量讓新世界生長,只要你舉起相機,你就能夠感受到攝像機里充滿了神秘與滄桑質感的噪點。
漳州的街道既新潮又古樸,你很難想象,這兩種看似彼此沖突的特性能夠在這座城市如此完美融合,在干凈整潔的街道上漫步著,總能體味一番悠然閑適的味道。在漳州小城蔚藍的蒼穹下,允許每一個行者做場白日夢,繼續心靈的放空之旅。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精選篇4
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
“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雖然收入不比進城務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還能照顧家庭,一舉多得。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體現了先富帶后富,很有意義。”6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扶貧車間院內,同正在加工制作紙箱的村民們親切交流,充分肯定就業扶貧車間引領村民脫貧致富,并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讓企業參與進來,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
按照以往經驗,由各級地方政府主導,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黨建+異地扶貧搬遷+扶貧車間”,或者引進皮具、制衣、制香、養肉鴿等企業進村辦廠,搭建“扶貧車間”,最大限度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大”,該領域扶貧專項資金投入不足,引進特色產業項目難,很多企業進貧困村辦廠規模小、數量少,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有限,務工人員收入偏低、參與熱情不高,駐村工作隊員甚至只能積極動員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務工,才能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
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要辯證看待危與機,夯實脫貧攻堅組織基礎。當前,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采取減免部分稅費、延期繳納稅款、減免租金、設立扶持基金等舉措,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引導和鼓勵各類建設主體積極創辦興辦“扶貧車間”,鼓勵縣域內各類經濟實體堅持扶貧性質,多吸納困難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結合現有政策,從當地需求和客觀實際出發,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全面加強脫貧攻堅組織保障。圍繞黨建領航、組織領導、企業參與、群眾參與、托底安置、信貸扶持、資金獎補、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10個專項內容,每個鄉鎮都要通過后盾單位、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支持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措施,硬性發展一定數量的“扶貧車間”,讓“扶貧車間”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
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要體現先富帶后富,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建設。“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時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是先富帶后富,而不是同時富裕,各地區要大力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既要充分發揮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優勢,創新“支部聯建、黨員聯幫”工作模式,持續開展“百企結對幫扶百村”活動,采取“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形式,引導當地企業持續參與共建,還要堅定推動扶貧協作和各領域合作深入發展,例如“河池市深巴試驗區”共建設扶貧車間176個,從實體企業擴展到農特產品銷售、鄉村旅游、園區共建等,引進一批廣東企業落地,吸納一大批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扶貧車間”成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淘金地”和搬不走的“產業園”。
興辦扶貧車間到“家門口”,要提升群眾滿意度,夯實共奔小康組織保障。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以群眾滿意度為評價標尺,以實現“雙滿意”為根本目標,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攜手同心奔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黨建引領,做實做細就業扶貧車間“穩復工、穩就業、穩增長”三篇文章,繼續落實領導主抓、分管緊盯、企業參與、黨員參與、群眾參與、劃片包塊、績效評估制度,解群眾之所憂、幫群眾之所需,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從而提升公眾滿意度,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600字精選篇5
扶貧干部要當“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近期,一部部慶祝建黨100周年為主題的電視劇相繼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熱議,該劇重現了閩寧扶貧協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來,一批批扶貧干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貧困群眾搬遷、發展、致富想辦法和謀思路,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貧困群眾要脫貧,扶貧干部先脫皮。1990年,寧夏南部山區海原群眾要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作為扶貧干部的馬得福,一心想幫助整個涌泉村吊莊移民到玉泉營,雖然出生于涌泉村,有著父親代理村長的支持,但在搬遷過程中,也要面對老一輩人各種撒潑打滾不愿意搬的境地。無奈、心酸、扎心,一時間充斥了整個劇情,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戲劇化,但像馬得福一樣的扶貧干部他們知道“貧困群眾要脫貧,扶貧干部先脫皮”,從事扶貧工作必須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療傷的氣魄,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撲下身子,鉚足干勁,攻堅克難,在扶貧路上永不停息,在艱苦條件和百般困難中啃下扶貧這塊“硬骨頭”。最終,50戶涌泉村吊莊移民成為了玉泉營的第一批移民。
貧困群眾要發展,觀念轉變要先行。貧困群眾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而如何寫好搬遷群眾“后半篇文章”,這就要面臨搬遷群眾的發展問題。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一批批援寧扶貧干部來到玉泉營,一場跨越多公里、歷時20年多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以陳金山為代表的援寧扶貧干部與馬得福為代表的本地基層干部同心同力動員搬遷群眾外出務工、發展蘑菇種植,面對搬遷群眾“不配合”“質疑”“觀望”等心理,從思想觀念和思想意識抓起,以率先嘗試、示范帶動、典型效應等方式,讓能人賺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樣力量提升搬遷群眾積極參與發展的信心、勇氣和決心,從根源上改變搬遷群眾對新型產業和創業就業方式上的認知,推動形成正向激勵,凝聚脫貧攻堅合力。
貧困群眾要致富,產業鏈要可持續。扶貧干部情牽百姓、心系民生,隨著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場行情發生了變化,玉泉營的蘑菇滯銷,扶貧產業發展的可持續自然也是扶貧干部重點關注的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凌教授動員群眾建起臨時冷凍庫和擴大銷售范圍及發展其他種植產業,進一步延伸了扶貧產業鏈,有效帶動群眾增收。當然,扶貧干部在搞扶貧工作時,要堅決避免“一刀切”,針對每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戶的特點和致貧原因,以“對癥下藥”“一村一策”“一戶一策”的方式,為其量身定做、精準施策。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在扶貧干部的努力下,在群眾的勤勞勇敢下,產業幫扶、勞務輸出、閩商創業等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讓原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變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成功地映射出了脫貧攻堅背景下的時代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