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100萬左右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穹頂之下》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篇1
剛剛看完這部關于霧霾調查的記錄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云……這對我們來說在意味著什么?我們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
霧霾是什么?霧霾有什么危害?霧霾是小于2.5微米的顆粒。當人們把霧霾吸入人體時,人們的死亡率就會隨之上升。當看到一座座城市被霧霾籠罩時,心里在想:那里到處都是飛揚的塵沙和四處飛散的毒氣,我們會呼吸入大量的灰塵,這樣就會得病。據現在統計,我國每年有五十萬人而吸入大量的灰塵與毒氣而死亡,這真是難以置信。
霧霾從哪里來?大都從工廠里散發出來,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通過呼吸進入人體。這些都怪人們不植樹造林,不嚴格管理,破壞的大自然。再這樣下去,世界將被這可怕的“惡魔”吞噬了。
我們能做什么?這次霧霾調查報告就是為了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通過《穹頂之下》,柴靜以一個母親的愛心和理性,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切實認知霧霾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減輕霧霾做貢獻。例如: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不焚燒垃圾;不吃或少吃野外燒烤;出行少坐私家車,多步行或坐公交車等。
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就會在不遠的將來生活在干凈的藍天下,還天空一片藍天,給人類一個生存的希望。
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篇2
看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我就總能想到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那么多的地方被霧霾掩埋,可我們又渾然不覺,我們就生活在霧霾之下。
柴靜辭職用了1年多的時間走訪調查,總結出了2個小時之長的霧霾紀錄片。視頻中柴靜經過對比國外成功的經驗,提出我國應該怎樣改進的意見。大屏幕上印出各式各樣的數據為證明,證實了霧霾對于我國有多殘酷,如果不及時減少霧霾的加重,我們將來可能就會和1952年12月5日的英國霧霾事件一樣付出慘重的代價!
從最近幾年開始,我們祖國的霧霾變得越來越嚴重,視頻中柴靜從女兒自身對空氣的需求開始,從三個方面切入:1霧霾是什么?;2他從哪里來?3我們該怎么辦。
霧霾主要是由pm2.5形成的,簡單說就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小有毒顆粒物。對于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pm2.5主要來源于人類的活動:燃煤、燃油、生物質燃燒、工業、養殖、化肥、揚塵等。燃煤和燃油就占據60%!
關于我們該怎么辦,柴靜也給了我們答案:如果看到有餐館直排油煙,我們可以試著要求他們安裝過濾裝置。看到工地塵土飛揚,懷疑加油站有油氣泄露,試著撥打12369請求幫助。關注污染企業的名單,拒絕購買污染產品等等方案。
為了讓身邊我們愛的人都過得好好的;為了我們的家園更清潔,我們更應該多做一些為環境清潔有用的事。平常能坐公共汽車的多做公共汽車,盡量少抽一支煙,少看一會電視。如果能改變我們的空氣質量,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篇3
當腰包鼓起來時,不要讓心靈匱乏。
——題記
“柴靜門”事件在網上的關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無論評論如何,事實都不會改變。
《穹頂之下》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集了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柴靜自費100萬拍攝這部記錄片,一條舊仔褲,一襲白t恤像沙龍主人般向圍坐的聽者介紹投入調查的心理動力、調查的思路和復雜的感受,解釋有關霧霾的性質和危害、來源和構成的科學原理、調查的過程和結論。她實地考察,親自到曾經遭受過嚴重霧霾侵襲的地方;她走訪有關部門,收集中國近十年空氣污染數據;她向曾在此類空難中遇害的人們表示衷悼;她用一個個通俗、形象、殘酷的數字警醒世人。
視頻發布后,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她賣國,說她用美國的錢來指責中國的不好;有人說一個移居到美國又在美國生孩子的人有什么資格來說中國;還有的人卻十分支持她的這種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認為,柴靜講述的,是客觀的,是真實存在的,這與她是什么人,做過什么事沒有關系。一句句話揭示著事物的本象,直指問題的根源,犀利而尖銳,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環保、交管、質檢部門,可有誰敢于站出來承認已發生的錯誤,為之羞愧、臉紅?又有誰會為今日的惡果買單?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生活在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更有責任幫助國家找出存在的問題,為我們休養生息的環境更加美好而貢獻一己之力。
當然,在一個國家發展的道路上,可能會出現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兼顧環境,但保護環境卻不應與發展經濟沖突。大氣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氣中的工業廢氣和各種可吸入顆粒物。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我們應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潔、可再利用的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更要減少對大氣的環境壓力。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在面對責任時不互相推托、推諉,勇于擔責,不給那些非法經營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并超標的企業有可乘之機。地球是大家的,保護這唯一的家園,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責任。
生活在穹頂之下,已然成為事實。也許我們每一個人,改變環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并不大,但只好我們從自身做起,就會影響帶動許許多多的人去保護環境,也希望社會上能出現越來越多像柴靜一樣的媒體人。
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篇4
誠心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以下簡稱調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調查,有詳實的數據和客觀的理論,提出了霧霾產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決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頗。本人不才,恰好從事煤炭市場研究,僅就霧霾大片中關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國內霧霾的主要原因:大量來自散煤燃燒,其中80%的污染來自20%的散煤燃燒。這一觀點基本正確。
散煤燃燒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燒,主要來源為小鍋爐和居民用煤。
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貢獻》指出某某年,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為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煤炭使用對京津冀pm2.5的貢獻為51-62%,長三角的結果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燒即可降低煤炭對大氣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中都提出了關于關停全部10蒸噸以下小鍋爐,以集中供熱的熱電廠取代小鍋爐,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使用和銷售。如果這些法規能夠得以全面執行,降低15-20%pm2.5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監管不力亦是霧霾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調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藍,需要將某某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調查同時指出如果燃煤企業的減排100%到位,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將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業全面使用減排裝置,apec藍指日可待。
我國有幾乎為世界最嚴苛的電廠排放標準,到年末,我國電廠脫硫裝置安裝率幾近百分百,降氮脫硝安裝率也要達到75%。去年起,一些地區的電廠試運行的超凈排放技術使得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成為可能。嚴格來講,電廠如果100%使用排放設備,除了二氧化碳這個指標,電煤對大氣的污染貢獻甚少。因此,國家在能源規劃中提出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例也是減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環保需要經濟成本,要謹防燃煤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將排放設備閑置成為擺設。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環保法提高了對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而環保部門對燃煤企業尤其是電廠排放都已實現實時在線監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業排放設備使用率完全取決于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國,法規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潔利用
褐煤對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調查所舉的哈爾濱供暖首日的pm2.5高達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責任歸于褐煤。一是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么哈爾濱的供暖季就不該有藍天。其次,褐煤由于熱值低、磨煤用電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摻燒,其經濟摻燒比例在20%到30%間,說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擔全部污染責任。
此外,10月頒發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褐煤不得運輸到超過600公里的范圍外使用。如果執行嚴格,鑒于東北到蒙東超過六百公里的運輸距離,從某某年1月1日起哈爾濱將不可能再消費蒙東的褐煤。那么褐煤將不再對哈爾濱供暖季的pm2.5負任何責任。
實際上,褐煤在中國,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轉化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產地蒙東建發電廠。還是那句話,嚴格執行排放要求的燃煤電廠是清潔用煤的有效途徑。
英國治霾經驗不能照搬
調查指出,英國煙霧事件發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能源結構中從90%下降到30%,而重工業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這里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不但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終,英國進入了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
我承認,控制煤炭總量和能源結構調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英國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約為兩億噸,而中國當前的煤炭消費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轉換為油氣都能瞬時扭轉該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場由供給過剩轉為緊張,價格變會飛升。缺乏經濟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前不可能改變。
我們目前還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即便我們有條件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可能實現英國當年的gdp增速。國際需求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主要工業產品結構性過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們拿什么同世界競爭?
片中英國的能源大臣說要給新興的產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事實上,國家對于新能源產業一直扶持,煤電在取電順位中排名倒數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沒有補貼,光電風電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無法和煤電競爭。新能源清潔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飯及電能無法儲藏的特點使得新能源極不穩定,對電網沖擊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內期待新能源成為能源主力只能是夢一場。
能源結構轉變尚需時日
調查指出,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這些都對,且不說石油和煤炭一樣屬于化石能源,變用煤為用油并不可取。僅就探明儲量并非可開采儲量這點而言,二者之間還有技術、地質條件、運輸等一系列鴻溝。因此,油氣能源在我國的茁壯發展依然遙遠,而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國地大物“薄”,這點能源得省著用,利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契機在不改變市場供求狀況的狀態下多進口些油氣,去政治風險不高的國家的并購些能源礦產是正途。
此外,對于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我國能源規劃的目標之一是到,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結構比重占10%。目前我國氣電為煤電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這個比例有望調整到兩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業和個人用得起氣電?
潔凈用煤,去霾正解
實際上,調查闡明了解決霧霾的途徑:嚴控排放,轉變能源結構。我想修正一下——嚴控排放是當務之急,轉變能源乃長久之計。
針對我國國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經濟性和穩定性,依舊會是我國近二十年內的主要能源。在通過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給的同時,清潔利用煤炭將是未來中國治霾的主要途徑,其方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燒比例。堅決取締小鍋爐,減少民用煤消費,以此減少60%的煤炭對大氣的污染。
二、嚴控煤炭排放,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推動電廠超凈排放。此舉將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線排放監控外,環保局應要求每個電廠上報煤炭消耗量和脫硫、脫硝原料、除塵袋的數量及相關單據,由此監控電廠對排放設備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國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選可脫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無機硫),以大約8~20元每噸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對大氣的污染是經濟可行的。
四、鼓勵對電廠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商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國際上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技術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各國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實驗階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較高,在我國尚處于試驗階段。中國如要達到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封頂的目標,必須抓緊對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實施。
五、鼓勵高質進口煤在沿海地區的使用。從海南到山東的八個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費占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的越30%,而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進口煤的經濟半徑市場。煤炭是我國唯一可控制全球價格的能源,如能利用這一優勢,撇開保護國內煤企的因素,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多進口潔凈煤,將開采的污染留在他國,豈不兩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夠不夠?
調查指出英國用二十年時間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給中國二十年,我們能夠去煤治霾嗎?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難,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這個時間長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如果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國缺乏其他經濟可靠能源的情況下,為何一定糾結于改變能源結構?
《霧霾穹頂下》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調查,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如果這個調查能夠喚醒政府加大減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負柴靜做這個調查的誠意。讓我們再次回顧下調查的結束語——
“如果我們目前環保設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們的塵排放跟我們的二氧化硫排放應該比現在低60%,我們的氮氧化物排放應該低35%。”
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篇5
周末在家沒事做,打開空間全是前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聚焦空氣污染的深度調查視頻《穹頂之下》紀錄片的新聞。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用深度的報道、通俗的語言,結合大量的視頻圖文資料,將我們之前或是忽略、不重視,或是已經忘卻,以及平時完全了解不到的各種殘酷事實與數據一一擺在眼前,聚焦了當下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看完之后后深受觸動。
該紀錄片從三方面入手,為我們深入解答了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柴靜通過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一幅幅霧霾籠罩下的全國各地的照片,喚起了全體民眾對環保的良知。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的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飲鴆止渴的行為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當今的中國早已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和看不到敵人的戰爭。參與者是全體中國民眾,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國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換來的卻是環境的破壞和家園的毀滅,這種結果令人心痛不已。
在這短短103分鐘55秒的視頻中,我們生動的看到了霧霾的成因,霧霾包括了什么,它們如何進入人體,又會對人類產生什么樣的危害,更加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除了買凈化器和口罩,我們每一個個體,還可以為霧霾的治理,做很多的事情。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調查記者或者職能部門負責人,但是治理霧霾,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我們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行動。
那么同在穹頂之下,面對霧霾,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應該做點什么呢?
早上出門上班,剛進電梯,一股刺鼻的煙味就向我襲來了,走出電梯,我猛地想呼吸幾口新鮮空氣,迎面又走過來幾個叼著煙,吞云吐霧的大叔大爺,當時我就在想,這空氣質量之所以那么差,甚至形成霧霾天,其實和我們每個人都脫不了關系,每個人在該禁煙的場合不禁煙,想著一口煙怎么能造成空氣污染,可是人人都這么想,全國13億人口都那么想,那空氣質量怎么好的起來?
再來說說走出小區的感受吧,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都有私家車,以前建小區的時候沒考慮到這一點,以至于小區里的車位停滿不夠用,很多人買不到車位都停到了小區外面,一出小區,一眼望去,馬路兩邊都是車,每天這些車子排出的尾氣單靠周圍稀松的綠化能分解嗎?一天天,一年年下來,其實回想一下,我們每個人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都是巨大的。
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呼吁身邊的每個人都要做保護環境的踐行者和推動者。5公里范圍內出行,請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如果開車,發動機空轉不要超過30秒;在路上看到冒黑煙的柴油車,試試撥打12369環保投訴電話;如果看到餐館排出大量油煙,試試建議他們安裝過濾裝置,或在美食網站打差評;看到工地塵土飛揚,土堆裸露;懷疑加油站油氣泄露,請撥打12369;如果你家在燒煤,在能夠負擔的情況下,請勿使用劣質煤炭;請媽媽朋友定期清潔爐灶,保護家人健康;還可以隨手拍,定位工業污染源,監督舉報違法行為,并在微博中@當地環保部門;試試關注違規企業名單,拒絕購買它們的產品。
當然,除了治理霧霾,但是在霧霾尚未散去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做好個人的防護。恰巧前兩天從新聞上看到了一家從事這方面產品生產的企業廣州陽普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防霾口罩是室外活動呼吸道健康防護最經濟的解決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罩都具有這樣的防護功能。從20某某年開始,防霾口罩就大量的涌現在市場上,由于沒有出臺相關國家標準,防霾口罩的市場可謂魚龍混雜,價格更是高低不等,讓消費者挑花了眼,也有不少地方相繼報道出工商部門查出的不合規范的產品。
剛開始看新聞時還以為要曝光這家以做醫療器械出身的上市公司,說它們趁著環境污染生產不合格的防霾口罩的。仔細看下去,才發現大錯特錯,新聞里放的是記者與該公司董事長鄧總的采訪。鄧冠華董事長說:“在呼吸方面,我們關注的是室內和室外,我們推出系列的產品,總的原則是把一些重大疾病,通過我們的產品營造的環境,能夠給它預防,能夠做盡可能的延緩,所以我和健康事業部的人說,你們不要告訴我你們賣了多少錢,要告訴我有多少人因為我們的產品而受益”,接受央視頻道采訪時他也曾提出,“口罩是很嚴肅的事情,這真正關乎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癌,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情,……得到顧客的尊重比馬上轉到快錢更重要”。陽普醫療健康事業部在呼吸道健康方面的使命,是要為降低人類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和減緩人類器官衰老而努力的,關愛人類健康是它的企業宗旨。
在陽普醫療的生產基地,可以看到他們對生產環境的嚴格控制、材料的嚴格篩選,以及對產品安全性的關注。就像鄧冠華董事長說過的一句話:“要用醫學精神去踐行社會責任”。該企業生產的所有口罩產品都拿到國家權威機構做相關檢測,確保產品的防護效果,而且為了產品本身不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他們要求自己的產品必須通過醫用口罩的生物安全性三項指標,并且所有產品在環氧乙烷滅菌后全部獨立包裝,以免在存放時滋生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這些都是一般企業不會去做的,但是他們主動做到了,這雖然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成本優勢,他們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消費者負責的想法。
最后,引用《穹頂之下》視頻中另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語:“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處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處于麻木之中”。
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就倡導要為了環境,為了大家的美麗家園,保護環境,低碳出行,那都是有道理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積極行動起來,能走路的就走路,能騎車的就騎車,能坐公交的就坐公交,少抽一根煙,少開一次車,為環境保護做貢獻,傳播正能量,譜寫綠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