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
《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貨圣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這個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精選篇1)
就在不久之前,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仿佛幾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貨”,議論紛紛,話題不絕。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關于美食的節目,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民風習俗、故土鄉情、民族傳承、人類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現。有人懷疑在食品安全問題泛濫成災的當下,這部紀錄片的出現可能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或者對急功近利的商業制作的有力抨擊。我卻覺得這更像是一部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傳統的流逝和傳承的呼吁
這是一種文化,能夠有無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歷史,地理,風情,習俗。對待食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那樣深入,細致,不折不撓。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沉淀在這個紀錄片中可窺見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將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樂道卻不曾細致思考過的食物與民族的精神傳承結合在一齊,加上文案對傳統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鏡頭畫面有意的煽情,電腦電視屏幕前的你我無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動!
總導演陳曉卿也說,《舌尖》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不一樣之處在于,它是經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不僅僅令人見識到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并且也能使觀眾了解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前段時間接待一位瑞典的外賓,我很自豪地給他推薦了《AbiteofChina》,并將視頻給他看了一小段。顯然,他也被中國的美食吸引住了,連口夸贊。記得不久前看過一個視頻,有個香港的學生拍了個訪談片子,他們問了在中國旅游或生活的來自各個不一樣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嘆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的美食,并贊不絕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進而領略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傳統輸出和浸潤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這種氣質……”,“酵母菌喜歡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仿佛傳來了發酵菌們歡快的歌聲……”,“醬缸的帽子……”等等這種溫馨活潑的描述隨處可見,配合渾厚瓷實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網絡上因為《舌尖》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段子和食譜更是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舉個例子,一個網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寫道:“風在吼,馬在叫,吃貨在咆哮!吃貨在咆哮!面點米飯堆山高,鹵菜臘味都擺齊了,萬山叢中,野味菌子真不少!江湖海里,魚蝦蟹膏味正好!端起了大碗小碗,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東海!保衛中沙!保衛全中國!”煞是可愛!
二:舌尖上的故鄉--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一樣食物不一樣風格,代表著不一樣地區的不一樣性格甚至是風骨。有人評論說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龍井蝦仁的杭州……據說有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看到這個節目瞬間泣不成聲的。他們無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著因為減肥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的行為和邏輯。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齊,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后,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里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那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區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覺得異常熟悉和親切。粽子,年糕,冬筍……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先是這般珍貴和完美!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齊,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那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在云南買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樸素夫妻,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著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調皮說著丈夫又懶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優點。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
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我的文化,愛自我的血脈,愛自我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制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可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樸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
三:人類和自然-永恒的課題
人類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諧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觀點即為美食理應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饋贈,而不是現代社會貪婪無度地索取和破壞。人類理應對這樣完美的饋贈心懷感恩,對大自然心懷敬畏,還有為自我對大自然的破壞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攝人們采集原始食材時,文案總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規律保護根系、菌絲、土壤和幼魚。渣干湖漁民的“獵殺不絕”原則就是對自然的愛護,讓人十分敬佩。緊之后是一位廣西林姓的船長帶著一批伙計在海上奮戰了幾天幾夜,結果差點一無所獲,原因是以往的過度捕撈造成了此刻的資源枯竭。也許這樣刻意的比較也是另一種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特意講述了很多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可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環保意識,急功近利自以為是的人們往往在無意識中以傷害自然為代價來獲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會以它自我的方式告誡我們這樣的行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宣揚的是餐桌回歸大地,美食回歸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精選篇2)
《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為是中國深夜發吃節目的開山之作。跟新中國很多事物一樣,這片可謂是起步晚起點高,一出手立馬把《深夜食堂》這樣的海外發吃片給比了下去。正當都市小清新們為東京醬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時候,驀然發現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簡直就是渣渣,這片真給咱中國發吃黨長臉。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么美?簡單來說就是接地氣。工業化讓人也變的越來越工業,離生存的本質越來越遠。為什么那些廉價工業化高熱量垃圾食品可以賣那么貴?因為它的顧客并不把它當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種商品,一個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價格相當的包裝,就一定會有人買。《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美食節目的不同,在與它不是一個關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個真正關于食物的故事。它的鏡頭沒有對準各大所謂美食城市的商業街,而是對準了我們經常忽視的人和物。包括黑龍江上的老魚把頭,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單珍卓瑪,浙江菜東筍的包師傅,這些勤勞的人運用經驗和智慧,提供了我們所吃的一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饃的大嬸們,寧波做米糕的顧阿公顧阿婆,蘭州拉面的馬師傅,他們的技巧決定了各地的風味甚至習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卻的家鄉菜,媽媽做的悶面,春節的團圓飯,無論承認與否認,它們都絕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關于食物的記憶,其實也是我們整個文明的記憶,甚至是我們自我認知的根源。古人通過“茹毛飲血”區分自己和蠻族,后來“南稻北麥”的分野,仔細一想竟然都是關于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發吃黨以后學到了什么?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發現最好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為什么呢?要做飯自然就要買食材,就要辨別食材,就要懂油鹽醬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著就要吃飯,把吃飯這事整的更明白,可謂是活的更明白了。這有許多好處,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虛假所迷惑。我們有些同胞拿著國外幾塊錢一大盒的哈根達斯當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飯團子(學名壽司,起源與日本古代長途干糧)的簡單與純粹,著迷于波爾多紅酒的古典高雅,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業氣息,并拿出夠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錢買以上種種,充分說明現在沒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精選篇3)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精選篇4)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不勝數。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禮貌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餐的菜肴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完美的回味。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后,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讓我產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嘗全國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以往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可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游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嘗到,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鑒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嘗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當去嘗嘗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嘗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著一只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墻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境。或許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或許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著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嘗著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么的愜意呢!
中國由于歷史悠久,不僅僅擁有煙雨的江南風景,還擁有獨特的美食,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中提到了重慶的麻辣火鍋,我也是個愛吃火鍋的人,我喜歡火鍋的味道,也喜歡吃起來酣暢淋漓的感覺。書中提到在重慶每家火鍋店都有自我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見重慶的火鍋味道多種多樣。重慶的火鍋不僅僅味道多種多樣,并且菜品也是多種多樣,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機會去重慶品嘗這等美食,會不會讓人流連忘返呢
從美味的火鍋之都出來,是不是想來點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還真想來點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鮮筍。我去過黃山,那里有賣一種筍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兩三天,再用高壓鍋蒸。蒸好后即可用來食用,比如做成筍干紅燒肉、老鴨筍干湯之類的。這種筍干的味道雖不如剛挖的鮮嫩,但口感也是極佳的。如果有幸去黃山旅行必須要帶回來幾包才好。
吃過了南方的火鍋、筍干后是不是應當來點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燒麥口味不錯,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燒賣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吃了南方的燒麥我才體會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燒麥餡是像小籠包餡一樣,不似真正的燒麥里面是糯米。此刻真想再品嘗一次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麥。
南方的美食數不勝數,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雖沒有煙雨朦朧之感,可是有粗獷豪放之氣。給我另一種感覺,如果在白雪皚皚的冬天,屋外寒風刺骨,在屋內暖洋洋的吃著東北的酸菜燉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燉白肉是以酸菜和豬五花肉為主要食材的東北菜,口味酸辣,營養價值豐富,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之效。我家冬天也會做酸菜白肉吃,我家雖不是在東北,可是我感覺酸菜的腌制方法與東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國》也說了這個酸菜的做法,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我家在做酸菜燉白肉時還會放入血腸,血腸是現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后灌腸,扎緊捆實即成。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血腸與酸菜和白肉放一齊那味道別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吃血腸,味道很是不錯,這菜也是很下飯。
說了這么多的美食,我還沒介紹我家鄉的美食呢!我的家鄉美食是驢肉火燒。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驢肉火燒加羊雜湯一齊食用味道再好可是,羊雜湯雖然不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可是我認為做得也是極好的。真期望我家鄉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古時不是有句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可想而知驢肉的美味,再配上我們那酥脆的火燒真是讓人吃不夠啊!
我想有時間不如讓我們抽出時間去旅行一下,去品嘗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頓美味的佳肴犒勞自我一下,這樣不是很好么。期望《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能出第二冊,讓我們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期望以后再去旅行時能品嘗到《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一書感動我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記憶的味道!讓我們一齊去旅行,一齊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后感(精選篇5)
這是一部不一樣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啟迪人生。大學畢業前就聽說這部紀錄片風靡網絡,但真正驅使我觀看的動力是聽朋友說“片中幾乎一半資料都與云南有關”,身在異鄉的我忍不住便決定一飽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話: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家鄉。作為云南人,我有幸從小在美麗的自然風光環繞下長大,在豐富的美食給養中長大,自從高中畢業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僅有兩次回家機會,如今工作了,離家更遠,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許許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個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恐怖的毒梟。
我懂得:云南,我的家鄉,不應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環境和國家宏觀部署,它很難成為經濟強省。
也正因為這樣,它才能較好地保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而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瑪,我想到了終生在農村耕作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的今日。
無論我走到何處,最開心的是看到別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時詫異的表情,“怎樣可能,你普通話說得那么好;你的英語說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遠的地方來……”沒錯,我是云南人,我離開家鄉不是嫌棄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過于安逸,年輕的我要追求挑戰與超越,我要讓云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到海外。總有一天,“彩云子弟”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采摘松茸的卓瑪、出海打漁的林紅旗、年邁的魚把頭,還是挖藕的兄弟倆,亦或是種筍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諾鄧父子……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為了生活干著平凡的事業。但正是這些生活簡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能夠享受到一道道人間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能夠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是大自然賜予了我們生命,自然是我們人類真正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