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
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而且朗讀中,可以讓某個字突出出來,讓人更加能理解讀的文字的意思。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篇1)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對于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職責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的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制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期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篇2)
我對自我覺得有意義的事必須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制作人并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眾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朗讀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完美的一個詞,讀了都唇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我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么溫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日的節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齊去打開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凈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我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必須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為您虛著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說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篇3)
這次品綜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節目《朗讀者》。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時間制作的節目。
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這次我遇見了朗讀的魅力。
不管是創業人、無國界醫生、世界小姐還是話劇演員、相戀二十多年的夫妻,他們都愛朗讀,都是朗讀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讀是因為他心懷感恩,感恩改變他命運的榮大夫。他讀文章的時候,雙手捧著書,來回有韻律地走著。當讀到高潮部分時,他一只手揮起來,好像表達自己對榮大夫說不盡地感恩。《宗月大師》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師給他學費,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嬋老師,是她教會我朗讀,并與我一起堅持已有30多天。
柳傳志朗讀是因為他慶幸自己兒子終于成家,四十多歲終于找到配偶。
蔣勵朗讀是因為她很同情剛出生的嬰兒,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擊,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著。
周小林朗讀是因為他深愛他的妻子,希望給妻子最好的一切,種出最美麗的花。
這幾周我也堅持朗讀課文,不知不覺也漸漸成為了朗讀者。我會沉浸在朗讀的喜怒哀樂中,享受朗讀帶給我的體驗。看了《朗讀者》后,我才明白這就是朗讀的魅力,遇見朗讀,遇見魅力。
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篇4)
近段時間,學校的同學都在談論著一個的節目,就是cctv4的《朗讀者》,趁著假期,我也瞄準了時間,按時坐在沙發前,打開電視,看看這很火的《朗讀者》到底是何方神圣。原來,《朗讀者》是一個綜藝節目,是以朗讀名著作為主要內容的。
我看得這一期,主題是《第一次》,這一期的嘉賓很多,有演員王學、棋手柯潔、作曲家許鏡清。這些名人嘉賓都說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難忘的第一次,并且這些第一次都是他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歷,帶給他們許多的感悟。
在這么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許鏡清的故事,他是著名電視劇《西游記》的作曲家,也就是說電視劇里面的主題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為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進行創作,四年里他夜以繼日,十分艱苦。那時候,他還有一個夢想,舉辦一個自己作品的演唱會,但是,面臨的困難不是沒有好的作品,而是沒有錢,他缺錢。
他嘗試過許多頒辦法去實現愿望,卻都一一失敗。就在堅持了多年后,終于在確定夢想的二十多年后,終于迎來的曙光,有人建議他進行眾籌。他接受了這個建議,終于成功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了他的兩場《西游記》演唱會。在演唱會過后,他深有感觸,就是這樣的一個夢想,二十多年以來,自己都能夠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幸好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放棄,終于圓了自己的夢想。同時還感嘆:只要還活著,這一點都不晚。
是啊!夢想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實現了,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晚。同時,堅持也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放棄,更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我們要向許鏡清一樣,二十多年的堅持換來的自己夢想實現的一刻。這不正是我們求學、求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嗎?
就如我們班的刁子俊同學,他已經練習武術有五年了,在這五年期間,每天放學、節假日都回到學校進行訓練,終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參加番禺區武術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在學校的舞臺上為我們表演,這也是堅持夢想的結果。
好吧,夢想,我堅持,我來啦……
朗讀者節目七年級觀后感(篇5)
《朗讀者》開播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黨媒齊發聲點贊。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朗讀者》力求讓喧囂忙碌的現代人在‘悅讀’經典中,感受完美與詩意。”光明日報也給予了好評,“節目不僅僅是傳遞文字的溫度,還巧妙地將人的故事融入其中。”新華社則兩次發全國通電點評道,“《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可是中國文化一向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朗讀者》讓觀眾進一步看到首次擔當節目制作人董卿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除了傳統媒體的好評外,《朗讀者》也頗受新媒體的關注。節目播出后,豆瓣評分高達9.5分,微博榜單持續上榜三小時,連續兩小時總榜第一,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許淵沖先生的書也上了當當的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熱評之下,《朗讀者》已引來學術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發文點評:“滿電視都在明星玩游戲,央視這《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家里人都興致勃勃地邊聽邊看邊議論。董卿團隊看來成了央視有意推出的文化品牌,節目也體現了人們對央視平臺。《朗讀者》證明著文化類節目未必‘冷’,央視文化綜藝的集結今年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