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
通過寫觀后感,可以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經驗,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進步,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寫好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供大家參考。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1
一個人安靜地看完了《心靈捕手》,心里的滋味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震撼,惆悵,感概……我們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所面對的各種障礙、煩心之事甚至種.種誘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所不同,可是我們能不能真正地敢去克服自己的不足,特別是自己心理的陰影障礙,去追求自己的真愛,放下所有的包袱然后放手去一博呢,說的容易做起來很難啊!然而,will卻做到了這不僅得益于他自己在經歷了殘缺的童年生活后面對興趣,沒有放棄,更與肖恩教授和林保教授的及時發現與積極引導息息相關。
這部電影之所以打動我,是因為劇情合理而有趣。盡管講的是導師與天才的故事,但是強調的卻是“等待天才的自我發掘與定位”。它不是簡單的導師指明一條道路給天才的故事,而是導師如何觸動天才學生對生活道路的自覺選擇。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并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威爾是一個真正天才,他的數學天賦足以改變世界,可惜,和很多未經雕琢的天才一樣,他有著很多的問題,打架滋事,叛逆不羈,甚至為此幾乎入獄,為了幫助威爾回到正途,不再浪費他那非凡的天賦,經過教授和他的心理學家朋友西恩的不懈努力,威爾終于克服了童年的陰影,突破了影響他多年的心理障礙…… 這種導師與天才學生相互交往的過程,對雙方都同樣是觸動。也同樣給雙方下一個階段的生活都帶來了改變,這是這部電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想起了《馬說》一文,如果說威爾是千里馬的話,毫無疑問藍勃就是伯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過程中,也許會遇到很多某些方面有著不同程度天賦的孩子,然而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孩子們,他們的這些特質也許還沒被發掘,就已經被泯滅了。我們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去主動了解、發現,并發掘不同孩子身上的長處,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變得不再那么枯燥。
捕手是棒球中的一個位置,由英文的Catcher而來,至今有很多引申含義,大意為能抓住某種東西的人。“心靈捕手”的確是形象、生動,別人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按說我們教師應該是學生“心靈捕手”,應該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教師要心細如發能及時發現學生絲毫心理變化,這樣教師需要很強的觀察能力。再則應該有足夠的心理知識,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不能讀懂,也就無法捕捉到學生的心思。無法讀懂學生也就找不到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以引導,讓其悟出人生的真諦,而不是命令學生如何如何,讓學生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其間必定會遇到暴風雨,相信會勇敢面對,駛向大海深處,找尋自己內心呼喚。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2
那句臺詞一上來我就哭了,而影片中的WILL還在阻抗之中。如果換做我站在那個屋子里,我也許也笑著阻抗。
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為什么二十年來沒有人告訴我不是我的錯。為什么沒有人明白?為什么我一定要成功?為什么你們不信?為什么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而不是那一條路?
我有自己的過人之處,縱然我不是像WILL那樣的天才,談不上恃才傲物。我是早慧兒,十幾年前,只有書本與我為伴。十幾年后,我懂得刻薄地攻擊,在對方開口之前就深深地傷害他們。我知道自己在傷害他們,我知道自己如果不保護自己的話后果很嚴重,我吃過苦頭,我受夠了。
但正如影片中所說的,那些華麗的詞藻未必是我的經歷,我只有二十歲,我只是在賣弄自己的知識,偷換概念,讓別人自慚形穢,讓別人覺得被我一句話扎到肉里。這樣他們就啞了,不敢再冒犯我了,我要達到的目的僅此而已。
WILL說:“我不愛你。”這一刻不在意料之外。我們總是很懂得眼睜睜傷害自己最愛的人。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有什么做不出來呢?你好好想想我這句話。
我不是不愛你,我多么愛你,我幾乎要匍匐在你的腳下,為你的美麗而流淚顫抖。可是我又是多么的害怕,我知道自己承受不了如果你看見真實的我之后不愛我,我寧愿偽裝,直到裝不下去了就親手毀掉這一切。
當我做出這些傷害別人的事情的時候,我并非毫無內疚,我也不想別人傷害我,我真是傷天害理,不可饒恕。我會難過,我會自慚形穢,我知道更加沒有人理解我了,我卻在奢望有人會理解我,我真是可笑。
所以當真的有人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時,我怎能不哭。半年前我從心理咨詢室走出來之后哭啊哭,哭得累了還是哭。人生如此慘淡,竟有人如此寬恕我,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我不想這樣的,我不想未出生就被背叛,我不想年紀小小就被善意地欺騙,我不想還沒會說話吃飯就染一身重病不斷吃藥打針,我不想成為他們的累贅,我不想承擔這一切,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啊你們知道嗎!
所以坐在昏暗的教室里,聽見那一句臺詞,我眼淚刷就下來了,越重復越哭得厲害。我比過去好多了,但還是難過。
而坐在我后面的女同學們嘿嘿地笑了:“這是什么?這算一種治療方式嗎?哈哈。”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3
網易教育的一篇文章《為啥美國學生數學很差 做出的東西卻很牛》里推薦了一部電影《心靈捕手》,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并找回了自我和愛情。影片于1997年12月2日首映。
您也許不會像我一樣,在影片結束的時候被淚水朦朧了雙眼,看著尾聲里威爾駕車遠去,天空逐漸遼闊,那情景讓人心慰又心酸。“去他們的,好嗎?”心理學家桑恩不在乎使用這樣粗魯的語言,我也借用一下。去他們的,為什么我百度到的影片簡介,硬是要把這個電影叫什么勵志電影呢? 威爾,一個自甘墮落的天才,蒙老天眷顧,終得圓滿。如果他像偷腥一樣對數學的熱愛也叫勵志的話,那我作為一個中學老師,豈不要每天被我的學生感動得一塌糊涂。
我不是藍勃、不是桑恩,我充其量是朋友查克,除了不忍心看到威爾二十年后泯然眾人,對自己身邊的威爾毫無助益。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會成為哲學家、社會活動家、運動健將、超級程序猿、書法家、教授等等,我很想把他們一個個描述出來,但我沒有能力,他們像偷腥一樣熱愛的領域對我來說是如此的高深和陌生,看到他們的才華,我除了激動,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個社會沒有準備接納他們。
一方面,我們滿懷對天才的渴望,企圖把每一位普通的學生按天才的模子來打造,另一方面我們又缺乏睿智的眼光,身邊真正的天才被棄如敝履。我曾經寄希望于自主招生,但是自從2003年開始推行自主招生,到現在都沒有突破5%的限額,這5%絕對與中國的威爾無緣。一方面,經過十二年應試教育摧殘,英才損耗過半,另一方面,每年高考之后,還要因為估分不準、志愿失誤而讓大部分學子學非所愿——暴殄天物啊!
我們可曾因為天才而不是因為所謂的優生而興奮、激動,優生可見、天才難識。因此,電影《心靈捕手》對我們的意義更在于,啟發我們要建立一個讓“心靈捕手”有用武之地的機制。如果要說勵志,那么勵的也不是個人成才之志,而是激勵我們要有變革相應體制的緊迫感,讓人人感覺“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不是徒生“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4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要說自己一無是處。
記得大一剛進校班里的每位同學都寫了份“職業生涯規劃”,之后便草草了事,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以為美好就是當下。然而失落、郁悶、頹廢卻頻繁不期而至。
一老友學習心理學,向我推薦電影《心靈捕手》,望我受益。前后看了有兩遍。“Whatdoyouwant?”這句話經心理醫生尚恩之口直接插入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的威爾內心,也同時問住了我。藍博教授說威爾在糟蹋自己的天賦,而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天賦可以糟蹋,我不禁在想:我想要什么?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比如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和自己深愛的女子一起生活在鄉下,擁有輛摩托車,承包幾畝地種莊稼。但是現實卻是兩年后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可悲的是連確切的就業崗位都不知道是什么。或許就像影片中心理醫生尚恩所說的,“It’snotyourfault”。
威爾是個孤兒,但是他有一群親密的朋友,尤其是查克。影片中的一個橋段給我的印象及其深刻,是查克對威爾發自肺腑的一段話:“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后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么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鐘,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么走了。”在查克的眼里,威爾就像是一個手持百萬獎券卻沒有膽量去兌現的人。查克說當他五十歲時可能還是在工地上做工,但是威爾不能這樣,否則就是讓他難堪。
友情有時候比愛情更加偉大,就像威爾和查克,已然上升到一種兄弟之情。在大學,交到幾個知心朋友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更加的受益。所謂物以類聚,社會也一樣。人處在一個大社會中,卻只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小圈子里面,你必須要有一定的人際關系,這不僅僅是在中國如此。
查克等到了威爾走的那天。那一刻,威爾家的門始終沒有人開,查克欣慰的笑了,因為他知道威爾正向著他想要的新生活追逐。的確,威爾開著朋友組裝的“汽車”在路上一直向前追,追他的愛情,追他的新生活……
影片結束了,但是留給我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查克的新生活到底是什么樣,我不知道他在體制外該如何發揮他的天賦。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會不會甚至敢不敢按著我的內心深處的不為人知的想法來構建。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5
昨天我看了電影《心靈捕手》,很震撼人心。我搜了電影評價,發現這是一部經典教師電影,評價非常高,我居然從來沒聽說過,還是第一次看,我為自己的閉塞感到羞愧。
在船長平臺上看了好幾部電影了,都是為了完成作業,這種學習模式很不錯,與傳統的跟著書本學習知識的模式不同,感受也大不一樣。
我本科是學的師范專業,很多大學同學都去當了老師,我沒有。我覺得自己學習還比較容易,教別人學習太難了。看了這部電影,發現老師原來可以這樣做的。我們傳統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傳授知識為主,也就是側重點在教書,但對于育人屬于忽略的。
通過這段時間在船長平臺的浸泡,我們都知道,育人才是最關鍵的。就像船長常說的,關系大于技法,只有把關系構建好了,孩子才更樂意去接受知識。這部電影深刻反映了這個問題。
西恩教授跟威爾談論的都是日常的生活細節、小事,他是真正的關心威爾內心的感受想法,慢慢的觸動了威爾的心靈,打開了威爾的心扉,把威爾從泥潭里拉了出來。這才顯示了教師的偉大。
另一位蘭博教授,側重于知識的研究,是他發現了威爾的天才能力,他也發現了威爾的癥結所在,但他一直在為威爾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在心理學領域不擅長,但為威爾找了多位心理醫生,不拋棄不放棄,最終也被西恩打動,尊重威爾自己的選擇。這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他持續的努力,就沒有后續劇情的發展。
這兩位老師從兩個角度闡述了教師的重要性,教書與育人是互補的,每一個都不能輕視。
船長曾這樣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學習知識就像是到能量補給站補充能量,有的孩子拿著大口徑的設備給自己補充能量,有的孩子拿的卻是像針管一樣的設備,這兩種設備吸取到的能量差別就非常大。船長的工作就是給孩子更換大口徑的補充能量的設備。
這種工作就跟電影中西恩教授的工作很像,打開孩子的心靈,讓陽光照進去,很高興我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6
看了這部片子過后,有很深的感觸。這種感觸隨著情節的發展而有所加強、有所加深。
首先,感觸于威爾驚人的天才能力。他能解出哈佛高材生們解不出的數學題,他能做出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會的難題,他甚至能只需三分鐘就解出教授數年來攻克不下的疑難。他熟悉各類書籍,讓哈佛的聰明小子自愧不如,讓心理醫生憤然離開。他燒掉自己輕易解出來的教授卻解不出來的答案,打擊教授的自信是他自己樹立自信的一種方式。他對于自己為什么不參加國家情報局的情報工作的解釋獨到而又有見地。那些所謂的正兒八經在天才眼里,只是荒.唐。
然后,感觸于天才的孤獨,天才都是孤獨的,威爾也是。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圍在身邊,熱熱鬧鬧;具有超人的能力又使他魅力四射,然而影片在這些東西后面呈現出來的是威爾緊閉的心。世界驚呼于他的天才,我們卻絲毫沒有看到他的內心。直到心理教授西恩用他優于威爾對真實生活經歷的感受而開始捕獲他的心靈時,威爾的心才開始慢慢打開。這時,我看到的是他的寂寞,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真實的他,因為他逃避著自己。他孤獨,對現實有自己的看法但希望安于現世,與朋友們喝酒、干活、說臟話。他認為勞動是光榮的,特別是體力勞動(我也這么認為)。威爾的所謂的自尊讓他拒絕了愛情,天才居然沒有愛的勇氣,他該是多么的孤僻,二十年來壓抑著自己、隱藏著自己。他能夠從書籍、從哲人那里獲得思想上的碰撞,但心靈卻沒有對話。他一直孤獨著。直至西恩引導他:“除非你自己想說……”。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過后威爾終于開口了,心靈之門開始慢慢啟封。
另外,還感觸于這個心靈捕獲的過程。沒有理論、沒有實驗,只是西恩與威爾真誠的談話,談話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這一幕是如此感人,平時“冷血”的我深受感動,不覺間已流了淚。在我心里,那些煽情、做作、花大力氣的劇情比不上這簡單而深刻的一幕。
當威爾駕著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車朝女友所在的加州駛去,西恩接到威爾給他的信,他要去找一個女孩兒!西恩笑了,我們也笑了,一個孤僻了二十年的心靈康復了,找到了自我。如此完美!
所謂人生,是因為心靈經歷了生命過程。人之所以人,因為人有心靈。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7
昨天我看了電影《心靈捕手》,很震撼人心。我搜了電影評價,發現這是一部經典教師電影,評價非常高,我居然從來沒聽說過,還是第一次看,我為自己的閉塞感到羞愧。
在船長平臺上看了好幾部電影了,都是為了完成作業,這種學習模式很不錯,與傳統的跟著書本學習知識的模式不同,感受也大不一樣。
我本科是學的師范專業,很多大學同學都去當了老師,我沒有。我覺得自己學習還比較容易,教別人學習太難了。看了這部電影,發現老師原來可以這樣做的。我們傳統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傳授知識為主,也就是側重點在教書,但對于育人屬于忽略的。
通過這段時間在船長平臺的浸泡,我們都知道,育人才是最關鍵的。就像船長常說的,關系大于技法,只有把關系構建好了,孩子才更樂意去接受知識。這部電影深刻反映了這個問題。
西恩教授跟威爾談論的都是日常的生活細節、小事,他是真正的關心威爾內心的感受想法,慢慢的觸動了威爾的心靈,打開了威爾的心扉,把威爾從泥潭里拉了出來。這才顯示了教師的偉大。
另一位蘭博教授,側重于知識的研究,是他發現了威爾的天才能力,他也發現了威爾的癥結所在,但他一直在為威爾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在心理學領域不擅長,但為威爾找了多位心理醫生,不拋棄不放棄,最終也被西恩打動,尊重威爾自己的選擇。這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他持續的努力,就沒有后續劇情的發展。
這兩位老師從兩個角度闡述了教師的重要性,教書與育人是互補的,每一個都不能輕視。
船長曾這樣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學習知識就像是到能量補給站補充能量,有的孩子拿著大口徑的設備給自己補充能量,有的孩子拿的卻是像針管一樣的設備,這兩種設備吸取到的能量差別就非常大。船長的工作就是給孩子更換大口徑的補充能量的設備。
這種工作就跟電影中西恩教授的工作很像,打開孩子的心靈,讓陽光照進去,很高興我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8
《心靈捕手》,又名《驕陽似我》,講述的是一個心靈交互與救贖的故事。這個電影中沒有驚心動魄的場景,也沒有觸目驚心的情節,有的是它所表達的耐人尋味的主題及心靈之門開啟的全過程。其核心之處也就在于西恩如何開啟了威爾的心靈之門,使之走出由于童年創傷所導致的心靈牢籠,能夠有勇氣去感受生活、更積極地面對世界,勇敢地踏上追求真愛的人生旅途。
看完《心靈捕手》,心里的滋味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震撼,惆悵,感概……
影片從麻省理工大學著名教授的一堂數學課開始,教授得意地給學生們留下了一道引以為榮的數學難題,不料卻讓一個清潔工,威爾,解答了。這讓教授很是吃驚。他終于發現了威爾——聰明絕頂、數學天才,卻叛逆放蕩、惹事生非,被少年法庭拘留。教授不忍心看著這樣一個天才就此荒廢,所以向法官求情保釋了威爾。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之前的幾個心理醫生都無能為力。一個試圖用人本主義觀點的勸說方式,迅速完成干預,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企圖用催眠探尋威爾心靈最深層的土地,然而他的不配合讓治療無疾而終;只到西恩的出現,是這個資深的心靈捕手解救他這個心靈受創的孤獨天才。
幼年被棄,并且還常遭養父的毒打,這樣的童年陰影讓威爾對這個世界默然。長大后更是將自己緊鎖在狹隘的自我空間中,不再相信別人,也不再真心付出任何感情。強烈的自卑感充斥著他的每一滴記憶。拒人于千里之外,以為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或者說,他根本沒有良好的自我意識。
威爾太缺少愛了,他需要愛,需要得到幫助。西恩洞察到威爾內心封閉而自卑的根源,即他擺脫不了幼年經歷的陰影,導致他不敢去信任別人,不敢面對世界,不敢付出愛甚至不敢承受愛。
信任是探知心靈的基礎,而西恩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此。他在信任的基礎上與威爾建立了平等的互動關系,進而捕捉到其內心深處的創傷。我們看到,信任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第一次談話時,他們的心靈不是交互的而是碰撞與沖突的。威爾由一張畫莽撞的評論了西恩的感情與生活,激怒了西恩,因為那些話碰觸了他冰封已久的心結。可貴的是,西恩率先敞開心扉,以寬容、理解和信任與威爾進行了一次深入而平等的溝通,也許就是那次談話觸動了威爾的內心。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西恩在啟發威爾的過程中,自己也在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雖然在過去的婚姻生活中扮演了一個救贖者的角色,但他并不后悔,依然回味著那美好的回憶。
西恩應用的是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這讓治療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治療中西恩向威爾袒露了一些自己的事情,這是與原則相違背的。不過,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適度得暴露心理師的.一些經歷是可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的。事實上,也就是因為這些而得到了威爾的信任,在西恩的面前脫下了偽裝的外殼。
從影片中我也看到,沉默應該是一個心理師必備的素質,并且知道什么時運用最好。在心靈即將開啟之前,西恩耐心的等待威爾,等待其想好該不該說出自己心中的痛,將一個透明的威爾展現在心理師的面前。但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他是絕不會放過的。這也就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西恩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It’s not your fault”,步步逼近。終于,徹底沖破了束縛威爾多年的心靈枷鎖。他緊抱著西恩,泣不成聲。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蘭博教授,他也應該是威爾的一個救贖者。但他的救贖顯然有著功利目的,并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威爾,希望他能夠走自己為之所設想、甚至設計好的道路。他的“救贖”,不是從人性的本質出發,不是出自平等的關愛,而更像是一種操縱,所以他觸摸不到威爾的心靈,也打動不了他。
影片的最后,心靈釋放后的威爾告別了朋友,道別了西恩,也拒絕了蘭博教授給他安排的人生規劃,他開著車上路了,去追求屬于他的愛情了,去追尋一條自己向往的人生之路。
心靈捕手觀后感摘要篇9
那句臺詞一上來我就哭了,而影片中的WILL還在阻抗之中。如果換做我站在那個屋子里,我也許也笑著阻抗。
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為什么二十年來沒有人告訴我不是我的錯。為什么沒有人明白?為什么我一定要成功?為什么你們不信?為什么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而不是那一條路?
我有自己的過人之處,縱然我不是像WILL那樣的天才,談不上恃才傲物。我是早慧兒,十幾年前,只有書本與我為伴。十幾年后,我懂得刻薄地攻擊,在對方開口之前就深深地傷害他們。我知道自己在傷害他們,我知道自己如果不保護自己的話后果很嚴重,我吃過苦頭,我受夠了。
但正如影片中所說的,那些華麗的詞藻未必是我的經歷,我只有二十歲,我只是在賣弄自己的知識,偷換概念,讓別人自慚形穢,讓別人覺得被我一句話扎到肉里。這樣他們就啞了,不敢再冒犯我了,我要達到的目的僅此而已。
WILL說:“我不愛你。”這一刻不在意料之外。我們總是很懂得眼睜睜傷害自己最愛的人。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有什么做不出來呢?你好好想想我這句話。
我不是不愛你,我多么愛你,我幾乎要匍匐在你的腳下,為你的美麗而流淚顫抖。可是我又是多么的害怕,我知道自己承受不了如果你看見真實的我之后不愛我,我寧愿偽裝,直到裝不下去了就親手毀掉這一切。
當我做出這些傷害別人的事情的時候,我并非毫無內疚,我也不想別人傷害我,我真是傷天害理,不可饒恕。我會難過,我會自慚形穢,我知道更加沒有人理解我了,我卻在奢望有人會理解我,我真是可笑。
所以當真的有人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時,我怎能不哭。半年前我從心理咨詢室走出來之后哭啊哭,哭得累了還是哭。人生如此慘淡,竟有人如此寬恕我,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我不想這樣的,我不想未出生就被背叛,我不想年紀小小就被善意地欺騙,我不想還沒會說話吃飯就染一身重病不斷吃藥打針,我不想成為他們的累贅,我不想承擔這一切,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啊你們知道嗎!
所以坐在昏暗的教室里,聽見那一句臺詞,我眼淚刷就下來了,越重復越哭得厲害。我比過去好多了,但還是難過。
而坐在我后面的女同學們嘿嘿地笑了:“這是什么?這算一種治療方式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