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簡短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個人提升寫作能力、記錄個人成長、幫助他人、交流思想以及提高審美能力。這里提供優秀的綠皮書簡短觀后感,方便大家寫綠皮書簡短觀后感參考。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1
《綠皮書》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喜劇電影,通過巡演過程的經歷來直面種族主義與道德倫理,結局引人深思乏味。本片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于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是一部實至名歸的優秀影片。這部影片主要講述黑人爵士鋼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機兼助理托尼兩人一路南下,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經過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認識彼此、尊重、改變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純真友誼。
唐站在舞臺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藝術大師,但是在臺下確實一個尷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認同,又不被黑人群體所接納,孤獨地讓人心疼。司機托尼雖家境窘迫、暴力、痞氣,卻擁有一屋子溫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將家庭的溫暖傳遞給孤獨的唐,兩人最終建立起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2
今天我想講兩個詞,啟程、改變。
如果把人生當作一場旅行。那么你會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是步行?還是開車?還是坐飛機?
要是我的話,我會選擇汽車或者是火車。飛機太快到達目的地,卻掠過了風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牽絆,然后忘記了追趕目標。
但要是選擇汽車或者火車的話,就大不相同。始終都是向前開著。
掠過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見一片綠洲,就可以停駐下來,走下車。然后盡情享受著美好的一切。
當你內心充盈了、滿足了、厭倦了,自然會想離開。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輛車。你擰鑰匙、掛檔、踩油門就行,怕來不及還可以加速,繼續追趕你心中最想到達的那個圣地。那句廣告詞怎么說的來著:心所向,馳以恒。
恰巧這個電影就是開著車到達最想去的那個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沒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個人共同赴那場約。這部電影恰好補足了這一點。一個黑人,一個白人。黑人禮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來人是傭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錯位的。因為只有錯位產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劇本寫好一樣,沒有一點驚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強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續摩擦產生火花和精彩。
這一點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說過的話。他說他自己的戀愛觀是堅決不會將就,我覺得那也可能拒絕了依靠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幾次重大的抉擇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個是高考。憑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賦可以讓你從容還是窘迫的選擇大學和未來的城市。
一個是婚姻。一個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兩個人持續的成長。陪伴著走過歲月的崢嶸和美好的時光。
還有就是選擇朋友。是酒肉朋友還是麻將朋友,還是游戲戰友,還是讀書知友,還是商業同學。
再有改變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決策,就不一一細說了。
電影里,彼此都做了一個很好的選擇。從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證明了這世上沒什么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去嘗試,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進或者墮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標、你的夢想能不能實現,你能不能到達你心中最想要的那個耶路撒冷。但是你還是啟程了。相信比看見更重要吧。
既然選擇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領他不要亂拿東西、不要亂丟東西。
處事圓滑,那就為了他用盡一切手段,也幫助他走出困境。還要選擇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獨。然后盡一切可能帶著他走出黑暗,奔向溫暖。
煙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歡,掐掉。
炸雞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嘗一口,哎呦,還挺好吃的,再來一塊(真香)
文雅有什么難學的?朋友教幾次,我也會寫含情脈脈的情書。
孤獨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見慣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獨居黑暗之中。
改變真的一點都不難。
難的是你連改變的念頭都沒有。
朋友都沒有。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3
綠色,是一種美好的顏色。自然界中的綠色,給人生機盎然的感覺;生活中的綠色,更代表著環保,意味著一路暢通。但是在上世紀中期,一本綠色的小冊子,卻是黑人手里拿著的一份“恥辱”。綠皮書全稱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專門為黑人而寫的一本旅行指南,而電影《綠皮書》片名的靈感正是得益于此。
偶然瀏覽手機網頁,得知《綠皮書》斬獲第91屆奧斯卡三項大獎,3月1日全國公映。于是,在一個周末的午后,欣賞了這部感人的影片。
《綠皮書》是一部喜劇、傳記類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一部笑中帶淚的溫暖人心的作品。
一名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里,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
劇中的兩位角色把人種之間微妙的反差感演繹得十分到位,一個舉止粗魯的白人司機,坐在后排尊貴座位上的則是舉止優雅的黑人鋼琴家。一個大老粗和一個優雅的藝術家,一個白色上等人和一個黑皮膚的受歧視的下等人,在觀念與生活習慣方面迥異的兩個人,因善良、純真而彼此改變,最終真情相擁。其中有那么一刻,對于劇中歧視黑人的行徑,讓人心生酸楚,但最終圣誕節之夜鋼琴家與司機的擁抱,讓冰雪消融,頃刻春暖花開。
在上個世紀中期,黑人還不能受到平等對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綠皮書里,標注了每個城市黑人可以進入的旅店或餐廳,如果沒有它,黑人到了美國南方出行甚至會遭到羞辱和危險。直到60年代中期,平權運動有了進展,才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不難理解劇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與痛。
劇中的唐謝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個年代,他擁有黑色的皮膚。在比較發達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間。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里的歧視,使他脆弱,只想隱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極盡昂貴的奢侈品裝飾,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華”。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體上的“高貴”。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歡別人稱他為“博士”,且擁有多個頭銜。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車上吃東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雞,不隨便撿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場合吸煙,白色垃圾絕不隨便丟棄,他雖然是黑色的皮膚,但是在行為修養上已經完全達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準。甚至于“超越”。而這一切,都是他極其渴望擁有真正的尊嚴的脆弱表現。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4
在昨天晚上的時候,我觀看了《綠皮書》這部電影。使我感觸頗深,一回想起就感慨萬千。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托尼·利普應聘唐·雪利的工作——當一名司機,負責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鋼琴。
可是唐·雪利是個黑人,而托尼·利普則不喜歡黑人,甚至討厭黑人,把黑人用過的水杯統統都丟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來托尼·利普改掉了這種偏見的壞毛病,而唐·雪利也漸漸地從十分嚴肅、不愛說話變成了時常微笑、說話比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務,回到了自己家過圣誕節,唐·雪利也來了,因為托尼·利普離家兩個月,所以要寫信。而他不會寫,于是唐·雪利就給托尼·利普指導。所以唐·雪利進入這個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這部影片其實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惡。演出了種族之間的歧視,說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認為他們都沒有什么才能。
舉個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鋼琴家,他彈出來的曲子美妙無比。可是他之所以獲得臺下白人的掌聲,是因為他彈出的音樂是使他們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臺,他就又變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許多商店、餐廳都對黑人有非常大的約束。還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廁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廁所,他們卻讓他上遠處一個破舊不堪的小廁所。
是啊!一個大師、世界級的鋼琴手,就因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們就開始排擠他。
所以,從現在做起,請大家淡化膚色的不同,看重他們身上的優點。如果你這樣去做了,你一定會被尊敬與受到回報的。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5
總有一些感動,在不經意間進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個簡單地微笑,一次緊緊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電影。
電影《綠皮書》一直保存在電腦的硬盤里,夜深人靜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這時是我自由的時間,打算通過電影放松身心的疲勞,忘記工作上的煩惱。
這部電影,是近兩年來,最讓我感到心情愉悅的一部電影,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主要講的是:美國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電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個是著名的黑人鋼琴音樂家,一個是歌舞廳里游手好閑的白人混混,在這次旅行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信任、快樂還有成長。
音樂家教小混混寫情信給愛人,教會混混人生選擇,混混幫助音樂家走出孤獨,并且幫助解決生活上的麻煩,相互影響互相成長。
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話是這么寫的:
對于朋友來說,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種膚淺含混的“夠意思”、“講義氣”,而是幫助對方成長——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朋友在一起應該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成長,這樣的友誼才有意義,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膚襯托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在彈奏完畢后獲得大家的認可,這“潔白”的笑容顯得更具魅力。重要的還不是這個笑容,而是黑人音樂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彈奏時感受到的放松與快樂,遠比在富麗堂皇的別墅為高貴的白人彈奏開心得多。
因為他知道在這里沒有歧視,不管是在臺上還是臺下,他都能獲得尊敬,所以他后來在臺上與其他人合奏的時候,他開心的站起來半蹲著彈奏,臉上堆積著的笑容,讓作為觀眾的我也為他開心歡樂,并且跟著電影里的音樂舞動著我的雙肩。
快樂其實就這么簡單,一部電影,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樂家在去別墅彈奏之前,問過小混混:“你要進去嗎?”,小混混沒有選擇進去,而是站在外面聆聽和其它司機賭博玩色子。
音樂家給予小混混選擇的機會,這個機會能夠近距離的欣賞音樂,與更有學識、更有涵養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但他沒有意識到這點。
人生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在選擇,你選擇與什么樣的人為伍,選擇整天打牌打游戲還是閱讀運動,最終的結果是不同的,時間會懲罰那些自己選擇錯誤的人。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選擇決定命運,是在書籍《財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電影,能夠讓觀眾感到快樂與成長,這就是一部好的電影,所以強烈推薦。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6
假期里我觀看了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著名的《綠皮書》。這部電影講的是白人托尼工作的酒吧因為裝修所以要停止營業3個月,當時托尼很窮,停業3個月會使他失去經濟來源。正好有一個朋友認識一個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場巡回演出,需要找一名2個月臨時司機,便要托尼去面試。托尼順利被錄取了,還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剛開始的時候,托尼對唐的態度并不是很好。只不過把他當成一個有錢的黑人而已。但后來跟著托尼被唐生活中的行為一點一滴的感化。進了堂的一舉一動便開始反省自己以前的過錯,并認可了唐音樂方面的能力。從此他們關系并不僅僅是老板與員工,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個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幾乎就是奴隸,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為了一名古典音樂家,品味比大多數白人還高,但并沒有得到認可,并處處必須按照美國一本對黑人管理制度《綠皮書》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間、不能參加晚會等不公平的條件。這些約束給唐帶來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煩,導致未能完成所有計劃中的演出。
我認為,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很嚴重的種族歧視。希望美國等擁有黑人的國家能重視這一點。膚色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這個人的思想。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7
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著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里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著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于胸的正義。但卻也有著沖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據。因為沖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么選?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托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托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并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著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松,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后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著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么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簡短觀后感篇8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個獎項。
今天,這部影片已在全國上映了。
誠摯地推薦給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國媒體的評價,你就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級英雄3D電影滿天飛的當下,這樣本身就不貴的2D電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電影一年看不了幾部,去影院觀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筆記本電腦上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關于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用兩個詞概括:funny & touching. 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遠記得大學時的系主任給我們上精讀課時,跟我們說過的一句話: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劇。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白的是連字都認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兩人三觀碰撞出來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個白人受雇于一個黑人當全職司機,現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設在1962年,那時,種族隔離制度還沒有被廢除……各種反差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本著對大家負責的原則,我不能劇透,僅僅舉兩個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鋼琴家對自己有著很高的要求,堅決不肯降低專業水準,他只演奏古典音樂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關心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他也不關注流行音樂圈。但照常理來說,黑人最擅長的應該是爵士樂,這就是一種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個黑人專屬的小酒館里,黑人鋼琴家雖然打破自己的原則演奏了爵士樂,但他卻特別開心。他對于自我身份的糾結得到了暫時的釋懷。爵士樂最大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大家看的時候可以注意一個細節,酒館里的表演者們先演奏了一個調,然后黑人鋼琴家開始跟上,這就是知音,你起個頭,給個調,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吃肯德基炸雞的那場戲,爆笑。時光倒退到上世紀90年代,要是中國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頓肯德基,得高興一個月,可以成為自己炫耀的資本,因為很貴!!!曾經一度,中國老百姓覺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國,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認為是黑人常去的店。《綠皮書》中的黑人鋼琴家是不吃炸雞的,黑人不吃炸雞,這本身就是一種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機狂吃炸雞,這也是一種反差。
炸雞被提及兩次。第二次在南方莊園,主人用炸雞招待黑人鋼琴家,他臉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雞",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義的。
男演員馬赫沙拉-阿里,憑借這部影片剛剛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兩年前,他憑《月光男孩》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厲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幾段鋼琴演奏場景,每一個場景,鋼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每到一個州,每到一個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這些遭遇會影響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為一個黑人,面對各種歧視,他一貫選擇的是隱忍和接受,但從長期來講,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終于爆發了……
影片的節奏把握的非常好,語言也特別好。
好劇本,好演員。
總之,各種反差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沉重的主題用喜劇的形式呈現,看著不沉重,溫暖感人。就像一場春夜喜雨,潤物細無聲。
好電影,再一次傾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