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觀后感
最終,一篇優秀的觀后感應當能夠啟發讀者思考,促進文化交流,甚至影響人們對藝術和生活的認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自然博物館觀后感,僅供參考。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1
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因為是學校第一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準備。終于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
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一只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一只,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一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
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一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一只死蒼蠅。電影結束后,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里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等等,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鉆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
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我們的一個教學特色就是:自然特色。為加強學習,我們決定參觀“自然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2
新雨后的上海,迎來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民建靜安區委新會員支部會員攜家眷共70余人來到新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參加一年一度的新會員支部會員日活動,今年會員日活動的主題是“和諧家庭,奉獻社會”。
這所曾經位于延安東路260號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承載了上海這座城市不少市民的童年記憶,而今搬遷到了幽靜的靜安雕塑公園內。新落成開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總建筑面積約4.51萬平方米,共有5層,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等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珍藏了大量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是一處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的理想科普基地。
下午1點30分會員們正式開始參觀,從探究“起源之謎”到觀瀾“生命長河”,從體驗“演化之道”到眷戀“上海故事”,從領略“生態萬象”到贊嘆“繽紛生命”,從感悟“人地之緣”到玩味“大地探珍”,最后新會員支部的會員們共同聚集在“探索中心”瞻仰為人類自然科學探索奉獻出畢生精力的科學家們,他們的杰出成就和優秀事跡深深震撼了每位會員的心靈。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參觀之旅是一場視覺、聽覺、觸覺的自然科學盛宴,豐富了我們的自然科普知識,也提高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通過這次參觀活動,不僅加強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促進了民建區委會員小家庭的和諧與和睦,而且讓我們民建區委新會員大家庭的成員相互之間加深了了解,民建大家庭的氛圍更加其樂融融。同時在這次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之旅的道路上,我們重溫了那些默默無聞或耳熟能詳的杰出科學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忘我奮斗的事跡,這些都激勵著我們民建新會員要腳踏實地、矜矜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更要奮勇向前,不斷探索,更好地參與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共同奮斗。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3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我一次坐車時無意中發現的。之所以會注意,主要是因為它的外形,有點咱們新中國五十年代時期的建筑風格。以至于一看到就非常的好奇:那是什么呀?后來一查,才知道是一個自然博物館。
雖然對于花草樹木,我僅僅知道榕樹(那是因為我的家鄉被稱為榕城,早年間滿大街都是榕樹,從小在樹間爬來爬去,所以很是熟悉)、柳樹,估計是人都知道吧。在我家那邊,柳樹是種在河邊的,非常的美。而在北京,柳樹居然出現在馬路邊,讓我很是覺得奇怪)、松樹(一是因為它會結松果,那是松鼠愛吃的,所以知道。二是陵園四周種的都是松樹,這對于喜好研究皇陵的我,自然是見的多了,所以更是知道),其他的,估計他知道我,我不知道他。更何況對于花,我僅僅差不多能分的出牡丹、玫瑰和梅花的樣子,其他的,也是一概不知。所以對于自然界,我興趣不大,知道的就更加的少。以至于在超市買菜的時候,對于綠葉菜,經常是上面掛的價牌與下面擺放的菜,我分不出誰是誰。
可不管怎么說,那也是一個大博物館。聽說也是免費的。也就在十一國慶的難得時間里去了一趟。轉了一圈后,感到收獲不小。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于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在它的一側,就是天壇。而對面即為天橋劇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據說有二十余萬件,其中相當數量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植物標本。其中有恐龍化石標本,那么大只,要是現在還活著的話,有點恐怖。還有幾萬年前的化石,居然能讓我親手摸到,很是新奇(可摸完以后,其實和石頭沒區別,甚至于要是扔在外面,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理睬,因為和普通石頭沒太大區別)。較為興奮的是能摸到傳說中的猛犸,它那象牙比我一個人還要高許多,很是壯觀。
在博物館中,我覺得最好看的要數動物標本,向什么什么馬、什么什么鹿、什么藏羚羊、還有野豬、非洲獅、長頸鹿等等,雖然只是標本,但活靈活現,仿佛活著的似的,外加以假亂真的背景,讓你仿佛置身于森林里一般,讓我很是開心。
好了,廢話不多說,反正說再多,也說不清楚,不如圖片發出來,供有興趣的欣賞欣賞吧。
寒假期間,爸爸帶我參觀了北京自然博物館。我一直就對自然和動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剛一到那里,就急不可待地走進展館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了。
自然博物館里有動物、植物、古生物、人之由來、恐龍世界、水生生物等六個基本陳列館。我們首先來到了古爬行動物廳。剛一進門,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足足有兩三層樓高,三、四十米長。爸爸一邊看介紹一邊說:“這只恐龍是恐龍家族中最大的一種恐龍,被稱作馬門溪龍。這種恐龍成年后可以長到22米以上,重數十噸。生活在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我仰著頭,圍著它看了一圈,脖子都酸了。大廳中還展示了許多恐龍骨架,如稱王稱霸的霸王龍,小巧玲瓏的恐爪龍,背上布滿劍板的沱江龍,威風凜凜的永川龍,展翅翱翔的翼龍,稱霸海洋的魚龍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最有趣的地方要數《動物——人類的朋友》展廳了。里面分為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保護動物、昆蟲世界和動物之夜等7個主題單元。在一個叫做“動物之夜”廳里,我們伴隨著自然界的風聲、雨聲、鳥鳴、獸叫,走進夜幕之中,體驗到動物之夜的奇妙感覺。那里很像熱帶雨林,許多動物隱藏在茂密的樹林里。我和爸爸在里面走著走著,突然有一個東西碰了爸爸的腦袋一下,嚇了爸爸一大跳。爸爸捂著腦袋抬頭看了看,原來是一只猴子掛在樹上,全身毛茸茸的,正瞪著眼睛看著我們呢。
最后我們進入了水生生物館。那里有許多稀有的魚類在魚缸里游來游去,非常好看。比如神仙魚個頭很小,全身呈現淡白色,鰭和尾巴好像是一片一片的,游起來很像在風中飄揚。還有珍貴的中華鱘大標本和食人魚標本。
參觀自然博物館,使我們了解了許多神秘而寶貴大自然的知識。我們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經歷了幾億年的漫長歲月,通過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現在的樣子。我們也知道了人類是由動物通過勞動進化來的。我們還深深體會到了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動物滅絕了。我們帶著對神奇大自然的無限感嘆,同時又帶著許許多多新的疑問走出了自然博物館。我想: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等長大以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的奧秘。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4
學校組織我們星期三去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這天雖然細雨蒙蒙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坐上巴士,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怎么這么久還沒到啊?終于,我們來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館門口。
在大廳里有宣傳冊,上面是自然博物館的地圖,一向喜歡小動物的我,看到上面有以“動物——人類的朋友”命名的專題館,自然不能錯過,便急忙奔去。“哇!”我不由發出驚嘆,一進展廳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只很大的北極熊標本它身上的毛像雪一樣白,眼神是那樣的可愛,如果沒有東西擋著我真想抱抱它。但一想到這么可愛的動物已瀕臨滅絕了我不由難過起來。跟它和了好幾張影才接著往前走。在一面墻上有幾十種蝴蝶標本有紅鋸蛺蝶、虎斑蝶、鶴頂粉蝶,色彩斑斕,讓你眼花繚亂,可惜這些蝴蝶也瀕臨滅絕。不光有蝴蝶標本還有豹子、金絲猴、馬來熊、東北虎、熊貓標本,一個個都是那么逼真、可愛。
參觀完這個展廳我的心中有了同這個展廳的名字一樣的感覺“動物——人類的朋友”,是啊,現在許多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動物的話,動物可能會從此消失,所以請保護動物吧!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5
今日,風和日麗,我們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
在教學樓邊,一大排大巴車已經原地待命。上了車,我的心像一只飛奔的快馬,希望著笨重的車體趕快開動,在途中,我總情不自禁地向外眺望著,迫切的希望能看到那“北京自然博物館”幾個大字。
到了博物館,我們第一站來到了原始哺乳動物展,講解員阿姨先后為我們介紹了大象、馬與犀牛的進化過程,講述他們從矮小到笨重在逐漸走向靈活,隨后,我們看到了一個機器,它可以測出你的體重,并與史前的生物做比較,于是我們幾個重量級的人物一起上秤,與馬門溪龍做了對抗,竟然還是差了它200多倍,我們又看到了中國的第一朵花,他小巧玲瓏,雖然是個化石,但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旺盛。之后,我們來到了水生動物的房間,看到了史前生物,如三葉蟲等,通過一個鏡子,我們看到了幾個水生動物的種種變化,雖然叫不上來名字,但我們都津津有味地看了半天,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驚嘆。然后,我們上到了二樓,正直走過去,看到了蕨類植物繁榮時期的景象,一株株形態各異的高大樹木呈現在我們眼前,在樹的旁邊,我們可以看見一只只音箱大的蜻蜓,異常可怕。繼續向前走去,我們漸漸地從遠古走向了現代,我們看到了現代動物的巢穴,例如海貍,它把它那圓圓的腦袋露出水面,友好的向我們招呼,隨后,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陸生動物,例如狼、鹿、虎的家園,雖然他們繁殖能力強,但因認了的肆意破壞,他們的數量正在逐步將少,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最后,我們往樓下走,來到了一個現代生物的房間,體驗了貓頭鷹的視覺,觸摸了現代的種種奇怪生物,但沒多久,集合時間到了,我們才戀戀不舍地慢慢走回去集合。
這次參觀博物館,使我了解了許多的生物的結構特點,進化過程,雖然我不是第一次來,但是這次我依舊感到很新奇,鞏固了知識,不過遺憾的是我沒有去參觀恐龍的房間,不過如果有時間,我一定會再來這個博物館來了解更多的生物奧秘。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6
今天參觀了自然博物館,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便是蝴蝶特別展。平時我對蝴蝶有很多的疑問,今天剛好可以進去了解了解。在蝴蝶展里,我看到了好多形狀,顏色各異的蝴蝶。我記得有枯葉蝶,花斑蝶,青鳳蝶,還有各種各樣的粉蝶等等。我還知道了關于蝴蝶一生的生活,先是破繭而出,變成毛毛蟲,然后吐絲結繭,最后破殼而出成了蝴蝶,于是又有了小幼蟲,就是這樣不斷循環下去。
我還去了地球的初始生活,有泥盆紀,寒武紀,白堊紀等等,還了解了許多早期已滅絕的食肉動物和植物,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菊石。接著,我們來到地球外的宇宙空間,那里講述了,星星,太陽,月亮和隕石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里,體驗了許多不同的生活,我覺得這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7
星期天,我們嘉興晚報小記者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
一大早,我們先來到教室等帶隊老師的到來。老師來后,我們排好隊坐上大巴車,踏上了去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旅程。在大巴車上,我感覺很是無聊。我東瞅瞅,西望望,想看看別人在做什么。我看到有的人在看書,有的人在吃東西,還有的在玩電子游戲等等。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館。我像是被關了多年后終于獲救的“犯人”興奮的從大巴車上“沖”下來。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感覺和坐大巴車的感覺截然相反。博物館里好玩,有趣,關鍵是可以學到許多新知識,仿佛給大腦又可打開一個新的關卡;而坐大巴車很無聊、沒勁。
從大巴車上下來后,導游給我們先介紹了一些博物館的外部特征及參觀時的注意事項,然后我們的參觀之旅就真正開始了。
我們首先參觀了“起源之謎”展區。這里有許多發明家發明的望遠鏡,顯微鏡展品,還有很多關于地球是怎么出現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怎么出現的,等等只是信息。穿過“起源之謎”展區,我們來到了“生命長河”展區。這里有許許多多動物標本,有熊、狼、鳥類、猴子等等。但我影響最深刻的是恐龍。只見一只巨大的蜿龍吊在半空中,搖晃著又長又粗的脖子在那叫著。看完這些標本,我們來到了有蛇、蜥蜴、蝴蝶、水母的地方。那些蛇和蜥蜴就像死了一樣靜靜地趴在地上;魚和水母很有趣,魚兒們搖晃著尾巴,一會兒在珊瑚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在水里打鬧、玩耍。看完這些,導游將我們領到“生存智慧”展區。在這里我們了解了小動物們的聰明才智。比如,一只小鳥為了吃到躲在樹洞里的小蟲子,會找一根帶杈的數值將小蟲子捅出來;蘭花螳螂為了躲避天敵,會將自己偽裝成蘭花的顏色等等。看到這些我們小記者們都贊不絕口,議論紛紛,那場面熱鬧極了。再往前走,來到了“走進非洲”展區。這里有許多非洲的動物,大多數都是肉食動物。這里還有許多娛樂項目,但我最喜歡玩“點松果”游戲。由于時間不早了,我們看完“走進非洲”展區后結束了一天的旅程。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每個展區都非常有趣,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去參觀。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8
早就想去北京自然博物館了,昨天網上買了門票,今天下午就跟老爸一起去參觀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去北京自然博物館費勁很多周折,換乘了很多條線路,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我懷著激動地心情走進了自然博物館。我們先去了哺乳動物廳,這里有各種動物的化石,還有我最喜歡的恐龍化石,真是太奇特了。我還了解到氣候、溫度等環境條件對哺乳動物進化的影響。哺乳動物廳還介紹了各種動植物的進化過程,大大開拓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的想象。我在展廳看到了非常珍貴的階齒獸的“真面目”,據說它白堊紀之后最大的哺乳動物。我還看到了讓熱驚訝的大象“祖先”黃河象,十分巨大,讓我目瞪口呆。
逛完了哺乳動物廳,我們又去了植物進化廳。想不到植物也有跟動物一樣的進化史,一個個標本、化石讓我眼花繚亂。一個小小標本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它是全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非常小巧可愛,它的學名叫遼寧古果。看完這些化石后,我又去了海洋動物廳,里面的標本有大有小,小的需要在顯微鏡下查看,海洋是生物起源的地方,充滿了神奇,至今仍然有很多生物未被發現。
參觀完自然博物館,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特。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9
3月15日,在__老師的組織下,我們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的全班同學還有部分本科生去參觀了北京自然博物館。收到這個通知時,我們還挺興奮的。不僅不用宅在學校可以出去透透氣,而且參加博物館還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因為之前也沒去過,所以很期待。
當天一早我們就和同學相約乘車來到了博物館,到博物館時因為還沒到開館時間,所以我們還在門口等了很久。當時還挺迫不及待的。
后來__老師來了,開館時間也快到了,我們便稍微提早進了館內。解說員跟我們做了簡單介紹便開始帶領我們參觀,邊參觀邊在一旁給我們解說。
在一層我們的參觀路線是“古爬行動物廳—恐龍公園—無脊椎動物廳—生命起源廳”。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各類恐龍化石、恐龍骨架了,每一座恐龍骨架及恐龍化石下都有解說牌,會介紹該恐龍的相關信息。在沒人帶領沒人介紹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根據它展示的恐龍類型和解說牌對該恐龍有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就是恐龍公園了,一進入恐龍公園,仿佛我們大家都進入恐龍時代了。一只只體型巨大的恐龍,或伸著脖子、或捕食狀、或奔跑狀、或休息狀,各種形態都有,栩栩如生。加之還伴有一陣陣恐龍叫聲,還能看到他們身體心臟跳動的樣子,還能看到它們嘴一張一合的,儼然就像群真的恐龍在你面前。通過觀察不同恐龍的不同形態,或觀察它們捕與被捕,你就能立馬對不同的恐龍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加上解說牌和講解員的解說,我們可以較容易就了解不同的恐龍。了解那個時代恐龍生活的場景,了解恐龍們的敵人與朋友。之后還看到慈母龍和一窩恐龍蛋,那一堆蛋里有的已有恐龍破殼而出,有的還只被小恐龍們捅出一個小洞,有的還完好無損。已出生的小恐龍們張著小嘴嗷嗷逮捕的樣子,甚是可愛。再看看恐龍媽媽,望著小恐龍的眼神,是那么慈愛。解說員說慈母龍是最慈愛的恐龍了,說其他恐龍等小恐龍們出生后就不管他們,而慈母龍會一直守著小恐龍們,直到它們完全能自立。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父母們,何嘗不是慈父慈母呢?動物們其實有很多和人類相似的地方,他們之間也有關愛。
恐龍館參觀完后,看到出口處有一塊解說牌,上面介紹如果把地球出現的時間看成24小時,那么恐龍出現了52分鐘,而人類只出現了9.4秒,如今人類卻面臨各種生存問題,因此呼吁人們珍惜環境,珍愛生命。參觀完恐龍館解說員特意提醒我們看這塊寫著“結語”的解說牌,我們完全能夠體會博物館和解說員們的良苦用心,自然的力量實在太偉大了,它賦予我們生命,賦予我們各自物種,使我們的世界充滿多樣性而不單調,如今我們卻不斷地破壞著自然,自然才會給我們“報復”。所以展館有效地把科普和呼吁環保結合在一起,授人已知識的同時,也影響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人們進行了可持續發展教育,以鼓勵大家共同環保,創造更和諧的自然。
接著我們還參觀了水生生物館,看到各種深海中的魚、蝦、龜等,一群群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水中游著,覺得非常可愛,甚是喜歡。同時,也為它們本可以自由遨游于廣闊的大海中,如今卻不得不被禁錮在狹窄的玻璃缸中而覺得惋惜。幸好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后它們又忘記所有開始新的旅程,所有它們大概不一定知道自己被禁錮在小小的玻璃缸中呢,它們也許仍以為自己暢游在廣闊的大海中,因此它們看上去還挺悠閑自得的。
接著我們參觀了珍稀動物館,看到各種珍貴的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北極熊等,還有各種蛇蟲鳥雀。它們一個個立在墻上,那么逼真。解說員說這些動物的皮毛都是真的,因此他們看上去都是那么真實,仿佛真的一下成了現實生活中的珍稀物種大聚會。各種標本,各種仿真,實在太漂亮了。不過這里的物種實在太多了,光蝴蝶,一面墻就有幾十種,因此解說牌的內容就不詳細了,對于這些物種的了解就少之又少了,得靠自己平時的知識積累。解說員對這一區域講解的也不多,可能真的是太雜太多了,講解起來很麻煩,不便講解。
之后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馬賽人館,這里對馬賽人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有他們的房子的仿真,有對馬賽人本身的模擬,有對當時環境的完全模擬,感覺一切都那么真實。看著他們簡陋但功能齊全的房子,看著房錢做著的中年馬賽人婦女,一切都那么安詳、自然。墻上有各種對馬賽人介紹的展牌,包括他們的生活習俗,婚姻制度,葬禮等等。這一區域對馬賽人的介紹非常全面細致,完全可以自己參觀就能足夠了解。而且對馬賽人及馬賽人房子的模擬太像了,仿佛我們就到了馬賽人生活的地方。
接下去,我們就自由參觀。我參觀了人體館,那里有對人體的想象介紹,包括人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內部的器官以及四肢大腦等,還有專門介紹人類出生的過程,包括不同時期的嬰兒,他們怎么一步步有受精卵變成十月大的嬰孩的,還有對各身體系統的詳細介紹,還有一些體驗設施。不過,這個館的設施有些陳舊,所以很多體驗設備都已經不可用,而且很多模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損。對各部分內容的解說也不是很詳細,因此這個展館參觀完后,還是存在挺多疑惑的。
此外,當天正好有專家在展館做講座,主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講的主要是人類有猿猴到人的演化過程,以及科學家們的探索和發現過程。因為很多探索發現過程專家都參與其中,所以通過此講座能了解很多在書本上難以了解的專家個人經驗性知識,感覺受益匪淺。
這次的自然博物館參觀收獲很多,感觸也很多。體驗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明白人類只不過是自然的一員,應該和動植物們平等相處,尊重它們,尊重自然,
自然才會尊重我們,我們才能在自然界中和諧相處,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10
一進科技館,我們都“哇”地驚呼起來。只見展廳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科學小游戲,我們都躍躍欲試,準備體驗一下科技的“力量”。有充滿魅力的“一筆畫”,還有可怕的“音響小屋”,尤其是當你正在體驗動感噴泉時,你會覺得那有力的水花就像你的動力,跳躍著。別看些小游戲很簡單,其實當你真正去玩的時候,你會體會到一種奇妙而又充滿疑惑的感受。當我們正在感受那種“力量”時,一個個臉上都掛著笑容,因為那實在太新鮮啦!我們在想,如果現在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那該有多好呀!
體驗了了科技館,我們該去自然館了。一路上,我想:這自然館是什么樣子呢?應該是溫度比較高,空氣比較濕潤的一個地方吧?進了自然館,讓我大開眼界,只見動物標本一個個虎視眈眈地望著我,似乎都準備攻擊我這個外來者。可惜它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留下的只有那色澤鮮艷的皮毛和威武的造型。到了化石區,更讓我至身于這個13億年前的遠古時代。那時的恐龍、三葉蟲、黃河象和古長頸鹿,一個個都呈現在我的眼前,可是它們也像標本一樣,因為氣候環境而變得越來越少,以至于滅絕。世界上有三百萬種生物,但是已經滅絕了許多。所以,我們更應該愛護環境,給動物一個美好的家園。
參觀了博物館,讓我知道了,人類發現大自然的秘密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沒有被發現。希望在未來的世界里,好玩的科技儀器再多一點,活生生的“動物標本”能隨處可見,讓我們的地球既具有魔力,又是一個生命的搖籃。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11
清新的空氣,被春雨洗刷得青翠欲滴的花草,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舒心,春天真是多雨的季節,毛毛細雨足足下了一個禮拜,到了周六,細雨還在不停的下,但絲毫攔不住我們旅行的腳步,我們“銀翔文學社”十幾人身著文學社服裝,分別從兩邊公司出發,到達我們旅的地點: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位于新城市中心區中心廣場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與東莞市政府行政辦事中心、會議大廈、展覽館、玉蘭大劇院、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標志性建筑有機組合成一體,是東莞市新建的環境優雅、秀美靈氣、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精品。
走進科技展廳,才知道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科技是多么的先進,凝聚了多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活靈活現的創造,逼真的表情與動作,傾注了多少藝術家的心血。同時,對于一些古物模擬展示,也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祖國的歷史,讓當代的人能了解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東西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開拓精神,向著科學的高峰不斷的攀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機器人的音樂演唱會,有鋼琴、小提琴、笛子及一些西洋樂器,對于這種高科技的東西,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呢?所以迫不及待的湊到最前面,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所有的機器人一起合奏了一曲《小城故事》,他們逼真的動作引來大家的陣陣喝彩聲,我們一行人又觀看了其它的項目,有原始人的鉆木取火、牛拉犁農耕及紡車、還有原古人是如何抽水的,小喬他們都還上去試了一下抽水,不過沒過幾分鐘就下來了,我想可能是太辛苦了,因為腳要不停的踩輪子,帶動抽水工具。可想當時的人們生活是多么的辛苦,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接著又參觀了視頻電話,我想這就是未來將要普及的電話模型,我和小鄧還實地試了一下,在通話時果然能看到對方的樣子。視頻電話的普及我想將來一定會受大家的歡迎,特別是對于長期在外的人,如果能在電話中即能聽到家人的聲音,又能看到家人的面孔,一定能化解很多的相思之苦。另外便我感興趣的“神舟”模型,只可惜我們參觀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親身體會坐上去的感覺。
參觀的項目很多,所以不能一一介紹,在這里,體會最深的是人類的智慧無窮及科技的發達,這些東西再逼真,看起來再聰明,但終究是人創造出來的,他們的聰明智慧永遠是超不過人類的,比如我們在參觀機器人拼圖時,發現機器人能將很多不同的小圖片拼在一起成為一幅美妙的圖畫,當人人都在贊嘆機器人的能干時,小鄧趁大家不注意,將所有的拼圖打亂,機器人就再也找不到地方,再也不知道如何去拼圖,管理員只好再重新設置一下程序,機器人才能重新工作。這說明機器人的操作只不過是按著人腦固定的的思維程序進行,只要人們改變其中的任何一項,那么他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行。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12
從我踏上新疆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深深喜歡上了那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風俗雅致,還有那里人民長期和自然搏擊而產生的一種粗狂壯麗的深沉。這些都讓我著迷。
那天,很幸運的被教師帶去看了新疆歷史博物館,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獨具魅力的滄桑歷史。跟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我謙卑的走過了新疆數千年的歷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動人心魄的美麗。
剛入門你就看到那個恢弘的建筑,由于對文化的敬畏,我對這個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肅然起敬。它的一樓,繞過那個立體的新疆全景地圖,便能夠看到新疆古代歷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風俗。一路從新疆的石器時代,走向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秦漢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歷史概貌和豐富內涵。那些文化遺產有著上萬余件,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遷徙,紛爭,停留之地,各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中發展至今。新疆,其中主要民族有13個,主要少數民族有12個,不一樣的地理環境,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使得各民族在文化生活習俗方面各有不一樣之處。
步入二樓,除了略微的吃驚,就是對于未知的敬畏和崇拜,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尸,橫亙在歷史兩端,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清晰的了解到新疆是世界民族文化交會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舊唐書魏徵傳》這樣說道:“夫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未來是屬于我們的,為了能更好的報效祖國建設家園,我們應當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本事,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我愛我的祖國。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篇13
時間能夠改變一切,見證滄海桑田的變遷,淪為了歷史。
那么,歷史是什么?它是時間的印記么?抑或是每個歷史時刻、每個歷史事件都被時間所固定而成為永恒?而在歷史的點滴時刻,又有哪些震撼的絕響,久久不能平息,幽幽縈繞于后人的耳際?一座城市有著怎樣的發展史,它是怎樣改變一個地區、一個族群、一個國家的?20__,3月20日,帶著這樣的疑問和好奇,我們小組一行三人,帶著一種探索的情緒,帶著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帶著對古代人民的敬仰,乘坐公交車來到了――杭州歷史博物館,參觀展覽,穿越時空,回望歷史,思索未來。
經過了一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坐落于吳山中麓的杭州歷史博物館。因為與著名景點城隍閣和清和坊古街近在咫尺,在通往博物館的道路上人流如織,川流不息。我們沿著山路拾級而上,可是隨著與博物館的距離越來越近,周遭的環境越發顯得安靜。沒有明顯的路牌指示,我們在詢問路人,幾經周折后,才找到了杭州歷史博物館。與山下的吳山廣場的喧囂繁華相比,那里顯得異常安靜,靜得令人不安,但這種不安絕不是恐懼。
來到了博物館的前廳,那里的游客寥寥無幾,領取了相關介紹資料后,我們開始了穿越之旅。從宣傳手冊上我們得知,杭州歷史博物是杭州市唯一一座反映杭州歷史的城市綜合性博物館,館內展廳共分三層,陳列品以歷年杭州出土的珍貴、精品文物為主,全面又重點地反映了杭州的歷史面貌,20__年杭州歷史博物館被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首先我們進入了一樓的原始社會至六朝南北朝時期展廳、隋唐至吳越市區時期展廳以及運河廳。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有“中華禮貌曙光”之稱的良渚文化就在那里升起,個性是吳越國和南宋建都杭州時期,留下豐富歷史遺跡。在一大塊鋼化玻璃下,是南宋臨安府治印花方磚,方磚上的印花依稀可見,歷史的遺跡就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腳下,我們第一次感到歷史離我們是那么的近,感受到一股夠重的歷史氣息迎面撲來,它似一種氣場,凝縮了中華幾千年前的信息向你詮釋。“映物隨色彩,含空無表里。持來向明月,閃爍愁成水”,詩人韋應物吟詠水晶的名句過于旖旎,不足以形容這尊國寶級的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細細端詳,晶瑩剔透的水晶杯載著歷史烈酒的醇香,杯底殘留著往昔的光榮與夢想。杭州文化的繁榮與錢氏家族三代五王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吳越國的開過之君錢繆,他用自我的眼睛和手,制造出當時絕無僅有的星象圖,是中華人民的驕傲。仰望穹頂,好一個星斗爭輝的天空,絲毫不遜于紅塵的熙攘和富麗。
之后我們來到了二樓的兩宋時期展廳、元明清時期展廳以及第二課堂實踐區。宋室南渡后,杭州迎來了空間鼎盛的黃金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位移,給杭州留下豐富的歷史人文遺珍。在二樓的展廳中,超多展示了兩宋和元明清時期的尊、壺、琮、爐、洗等曼妙器具,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自然流露出對古人巧奪天工的感嘆,我們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一下子就觸到了藝術的穹頂。杭州歷史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第二課堂實踐區。這塊區域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課外體驗活動,不僅僅有自我設計雕版印刷。還有模擬考古的活動,為青少年簡單愉快地了解歷史,豐富家鄉歷史文化知識,帶給很好的途徑和平臺。三樓陳列的是形式各樣的古代書畫珍品。當我們仰視著那些精美的字畫,似乎感覺到畫中的人物飛翩翩得向你走來,那字里行間,急似飛流瀑布,緩似行云,感覺妙不可言。
穿梭了歷史瑰寶的藝術長廊,我們更全面細致地領略到了杭州人文、歷史、藝術、文化方面的知識。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我們無不在為我國悠久的歷史禮貌和古代人民的智慧而感到驚嘆。可是,除了自豪之外,對于博物館的冷清,不禁引發我們的思考。與著名的商業街僅僅數步之隔,應對著免費的門票,為什么只是漠視。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對于歷史的木然,是不是精神財富的缺失呢,同時參觀了歷史文物,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又就應領悟到什么。或許這就是剛開始所感覺到的不安吧。
唐太宗曾有句: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它說明我們就應敬畏歷史,而不是只是將其藏至博物館供人們觀賞的玩物。畢竟,歷史博物館的厚重和底蘊也不是一次參觀就能體會和感悟的。此外,每個人在了解了歷史之后都需認真的去思考它給我們帶來的教訓,去思考我們今后就應怎樣去做。它不僅僅僅反映了過去的以往,更是今人做人處事的方向標。
沉睡在都市喧囂中的歷史何時能被喚醒,而我們又能為人類歷史留下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