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觀后感
仔細體會一部作品之后,你的心中定會有許多感慨,現在是將這些感慨寫成觀后感的時候了。你真的知道如何著手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國近代史觀后感,僅供參考。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1)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課時,我心里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此刻來到了大學,怎樣還要學啊而且資料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剩余。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此刻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必須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后,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樣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后,就棄置不管了。此刻腦子里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學!多了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2)
提起中國近代史,似乎就是說中國落后挨西方列強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過這本書以后,感覺有很多觀點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動機原來并非一開始就是以政治顛覆的訴求為先,而是想來做生意的。是中國先不給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艦來求得這個“平等”,最終反而是占了優勢,中國變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國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壓著打的,中間其實是有很多次沒有讓洋人占到便宜,很多歷史教材上斥為賣國的舊官僚表現出來的強大學習能力和執政水平令人動容,而另一些所謂的民族英雄其實不僅思想守舊,客觀上也讓國家付出沉重代價。再次,中國民眾始終未能得到喚起和組織,成為國內斗爭和國際爭端的一再犧牲品,甚為可惜可嘆,他們在所有的權貴眼里都不過是隨時可供消費的數字而已。上層的一切,看似一邊倒,看似結果可期,其實都有考慮、有較量、有邏輯,只不過中國方面始終沒有十分準備好,吃虧面大些,但并不能說沒有努力過。
本書的史料很精當,舉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還有不少英國方面的文獻。作者功底深厚,不僅解其總意,而且注意字句選用的細節,推導出雙方博弈的心理活動,以及當事人在其本國和談判對手之間的周旋的余地。這樣讀史,才是能還原歷史的全貌,并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自己獨立得出可能和書本上不同的結論,而非只說林則徐銷煙好、李鴻章簽馬關壞。銷煙到底是不是當時博弈的最好手段?馬關條約是不是已用盡談判的空間?中國看重的是什么,英國看重的是什么?這些問題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結論自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只愿鎖國自大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因為我們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犧牲的那群人。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3)
中國,一個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國家,從1840年到1949年的4月,因清朝政府的腐敗,自高自大,認為“天朝物產豐富”,閉關鎖國,再不與外國來往。后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虎門銷煙,卻不料清廷的昏庸懦弱,向惡徒妥協,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墮落,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掠走珍寶,砸、搶、奪、拿、燒,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在那時,誰會想到我國四大發明,景德鎮的瓷器,郭守敬的《授時歷》,司馬光和《資治通鑒》,鄭和宣揚國威……從前的輝煌都付之一炬!我常常想,清政為何要閉關鎖國,為何那般懦弱!既然你存在在這世上,就不應該退縮,把一塊塊土地讓給侵略者,一次次的退縮,一次次的妥協,國破家亡,四分五裂!嘆你割讓173.9萬平方千米土地在所不惜,義無反顧投入敵軍陣營鎮壓革命…但你如果換一種方式呢?結果還會是這般慘烈嗎?
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已開始了向世界證明自己身份的征程?;仡櫧癯覈谑澜绲牡匚簧弦彩且蝗涨Ю?,在里約奧運會上,我國屢戰屢勝,奪得70塊獎牌,其中金牌26塊,位居世界第三!這足以見證了我們現在的充足實力。
現在的我們,不再是那個受盡外國欺凌的舊中國了,我們有發達的工農業,先進的科學技術,其中不乏有多項領先于世界的技術。就因為我們強大了,我們發展了,外國也對我們恭敬有加,在與國外交往中,我們有朋友,有合作伙伴,有對手,也有敵人,即便敵人也不敢對我們輕舉妄動了!為什么?原因很簡單——落后就要挨打。你落隊了,別人就欺負你;你強大了,別人就尊敬你。雖然今天的勝利十分輝煌,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讓我們喊出心底的愿望:勿忘國恥,繼續振興中華!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4)
我實在沒有想到,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會這樣單薄,篇幅會這樣短小。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驚異,是因為其書名與篇幅長短呈現出的奇異的負相關。中國近代史——這個范疇如此宏大又如此狹窄,它覆蓋著中國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記憶,盡管在中華五千年的浩蕩長河中,猶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歷史,且不說還是這樣一部正好卡著中國最黯淡無光時候的歷史書,怎么會短呢?
但是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確實只有寥寥五萬字,但同時這也是洋洋灑灑的五萬字。照陳旭麓先生的話說,“這一本薄薄的才五萬余字的書,論述卻頗能融會貫通。作者以自己的認識,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點帶線,寫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歷史,為近代中國劃了個輪廓?!毙枰赋龅氖?,由蔣先生筆繪的這個近代中國的輪廓,大致圈著的年歲,與我們熟知的1840——1949年的劃分略有出入。
這是因為那時中國尚是一團混沌,1938年蔣先生正有幾月賦閑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這么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誠如蔣先生所述,“我在清華教學的時侯,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抗戰以后,這種計劃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漢口的那幾個月,身邊圖書雖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機把我對我國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這是這書的性質,望讀者只把它作個初步報告看待?!?/p>
而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這個初步報告的動因,又是顯而易見的。1938年,“七七事變”后,狼煙已經燒在了中原大地上,淞滬戰役也即將打響。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作為國民黨高級官員的蔣廷黻,必然是懷抱著滿腔的憂思與愁慮的;也是在這個時刻,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的想弄清楚:何以到了十九世紀,我民族就遇著這空前的難關呢?
在本書中,作者大略地給出了他的回答。這本《中國近代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第二部分則由“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瓜分及民族之復興”四個章節組成。全書呈總分的論述模式,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與其短小的篇幅相協調。即使作為一部歷史書,它的魅力也絲毫不輸其他同類書籍。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5)
明明是簡簡單單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找不到邏輯,貽害了幾代學生,這本書絕對深入淺出。
事件的描述與細節的鋪陳并不深刻,只是總體上把握演變趨勢。從重要人物來把握歷史進程。歷史是人的演繹過程,是人的歷史。
士大夫林則徐,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這個最早是林則徐想出來的,但是他并不宣揚。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斗。這是真正的林則徐。
洪秀全對宗教革命及種族革命是十分積極的,對于社會革命則甚消極。一個小農,思想上沒有覺悟,太平天國只是他的工具而已。
曾國藩評定太平天國,之后態度就趨于消極,他知道清朝已無可救藥,但他擔心清朝滅亡引起的長期內亂。
李鴻章歷史書中的賣國賊,僅僅因為條約簽字嗎!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主持做的事都是非常牛逼的。畢竟認識有限,不夠新,不徹底。
康有為,非常聰明,孔子改制考都想的到,怎么就看不清大局呢,想不通,想不通!
孫中山,這本書是極力贊揚的。見過一個很有趣的評價,中山一輩子革命方面做了很多事,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可他厲害地方就在于每次都還能站起來。當然并不是推崇這個,能夠準備充分,一擊即中最好了。
中國近代化歷程一步步過程中,好幾次都有機會成功,失敗就一定代表他不行嗎?本質取決定作用,但這東西不是歷史書上的共產黨,外界環境、人為因素的影響是可以顛覆成功失敗的。考試60分就及格了,誰都可以過關,主義也并不是哪個是最好的。我想應該還是認識上的問題吧!認識到哪個層面,事情就只能做到那里。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一樣,只能要到星星的外貌。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6)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先生的經典著作,他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內文插圖赫然是一張著名的《時局圖》,令我過目不忘。圖中虎代表英國、青蛙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它們正在瓜分中國,這就是悲慘的中國近代情形。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達到了幾百個。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這也是一段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人低頭服軟、賣國求榮,但是廣大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許多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勢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這是中國人民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歷經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確方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并不斷開創著建設的新局面。
讀完這部經典著作,我深刻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思進取,夜郎自大,總有一天會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而一個國家如果不圖強,整日閉門造車,輕則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讓利益,重則被分裂甚至亡國。清政府長時期沉浸在自以為是強國的美夢中,卻不知西方列強早已在多方面遙遙領先,這種強弱差距造成了這樣一段坎坷的歷史。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自強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使中國越來越強大,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7)
以前真沒聽說過這個人,直到看到K教授的一篇小文中引用了蔣先生的一段結論,繼而對他發生了興趣,看來看超星版的書,他的八卦,關于他的事跡,對于他的學術和官場生涯的評價,當然最顛覆我的歷史觀的還是對于中國歷史的兩種不同的視角,或者說“范式”。
蔣先生所代表的歷史觀,和我當年看茅海建的書感覺類似,他所關注的是中國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所有歷史人物的臧否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而這種歷史觀是在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里看不到的,我們的近代史是革命的歷史,我的歷史課本里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革命。
兩種歷史觀對于中國近代史的解讀影響無疑是致命??赐晔Y先生的書,再看我國的近現代史,真是別有一番天地。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8)
精美的史書是輕盈的蝴蝶飛躍光陰的記載,輕叩我們的心扉;它流傳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記載著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承載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王朝更替,鐫刻著中國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與勝利,銘記著中國現代輝煌建設成就……
打開《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記載著我國由危亡走向復興。
在鴉片嚴重損害人們健康,猶如一條毒蛇吞噬著,這時林則徐深明大義地上述朝廷請求嚴禁鴉片,從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本國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洪秀全領導太平軍奮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面對日本軍隊的突然襲擊,挑起戰端。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不畏生死,迎戰敵艦,與日本軍隊同歸于盡。面對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張學良,楊虎威發動西安事變,用“兵諫”的形式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林則徐、洪秀全、鄧世昌、張學良、楊虎威……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將自己的生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敵面前,他們不畏困難,頑強拼搏。他們不顧個人生死,處處為過為民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身心之間。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沖破重重阻撓建立太平軍,但是社會矛盾十分激化,面對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艱險,領導太平軍同清政府、外國侵略者反抗。他們用行動進行反抗,用精神同他們斗爭。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國家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洪秀全就是這樣一個讓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運動的推動和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抗體救過,對蔣介石實行了“兵諫”,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他們不懼后果,一腔的熱血隨著抗日起伏。他們不希望國家再深陷于戰火之中,用行動去證明。他們一刻不停地殺敵報國,心系國家安危?!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理念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碑攪矣须y的時候,他們是出來解國家之危,用生命去維護民族生死。他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面對風云突變的局面,變幻莫測的戰場,他們毅然去之。面對隨時有生命的危險,他們仍知生死可以決定時,但仍義無反顧地選擇為國家流血犧牲。在戰場上,他們積蓄能量在巡檢釋放和爆發了鮮紅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槍支彈藥。那些鮮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場了。他們有著時刻準備為國家犧牲的決心,時刻準備為國家奉獻的精神。他們的身影盡管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品德,他們的精神永不泯滅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之上。
他們識大體顧大局,愿為國家犧牲。他們是這樣的勇敢,是維護國家脊梁的戰士。他們熱愛祖國,保護祖國,他們之所以被世人稱頌,就在于他們的愛國精神是留在人們心中的豐碑。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不面強敵時不畏困難的決心,學習他們為國奉獻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9)
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然后又翻了以前高中的近代史教材,其中對林則徐的描述不太一樣。
高中教材中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而這本中國近代史中對民族英雄只字未提,于是我到網上搜索資料,重新認識了林則徐。
林則徐為什么被稱為民族英雄,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1、為官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潔使他獲得了“林青天”的美名。
2、禁煙運動
1839年,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負責禁煙,期間他剛正不阿,禁煙手段強硬,他在廣州期間鴉片貿易幾乎被阻斷,更有著名的虎門銷煙,展示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
3、他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到廣州之后,慢慢意識到外國的軍器比中國先進,于是開始翻譯外國刊物,搜集外國資料。后來這些材料給了魏源編入了《海國圖志》。這部書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我從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里看到了比較客觀的對林則徐的評價,而不是過分的神化。
說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并沒有什么問題,他在鴉片戰爭后,給友人寫的信里很好的總結了失敗: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
這是他的私信,他請他的朋友不要別人知道,他并沒有站出來指出整個社會的落后。
人有歷史局限性,林則徐是當時社會的精英,是清政府最好的士大夫,但是我們也要看清他并沒有超載歷史,并沒有站出來推動愚昧落后的中國向前進,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苛責他,當時的中國在沒有經歷過一翻苦難之前是絕對不會清醒的。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10)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讓人無法釋懷的歷史。讀史的過程就是不斷生出慨嘆的過程。但是站在后來的角度,選定一個既定的基點去闡述歷史,是謂“蓋棺定論”者,實在讓人疑惑它的釋讀。教科書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書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脫窠臼。所喜者,畢竟接觸到些許不同的歷史追述,些許開明了一些觀點和立場。
之前讀曾文正公的傳記,最大的感嘆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為是局外人,便只能憑借史料推敲連綴;因為是局外人,便對歷史的走向有了一點兩點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評說好惡;但也因為是局外人,便永遠無法從當事人的角度還原歷史的真相。換句話說,大多數讀史人,永遠只有扼腕嘆息的份兒,把他們換回歷史現場,他們的所為只有更糟。
所以,讀史或在于了解現代一切的由來和背景,或在于于風云變幻中習得一兩點人生積累,而決不在于頓生義憤。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11)
老師推薦的那么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內容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老師的授課內容,再反復看這本書,覺得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許。
網絡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因此,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老師的部分內容對應講解,真真是的非常對我的口味。非常感謝老師,那么用心地準備課堂,那么耐心地講授內容,那么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獲最大的,莫過于:歷史是客觀的??磿奥犞v,相關初中有講到的內容,會不自覺想起初中老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歷史老師,也是可以把歷史通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初中老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么那么可惡。可在這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己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一開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于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注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不過是上面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凈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我們中國人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該積極地正視——了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么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讀后感.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于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虎門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定關稅、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ヅ墒构澾@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鴉片戰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后,中國人仇外心里表現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正確區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天,對于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中國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F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了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了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背后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于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于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知道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后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后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可以繼續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觀后感(篇12)
每每翻開近代史,我的心情都會特別的沉重。這也是我為什么愛著近代史,同時又不敢去翻開它。但歷史就是歷史,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我們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如不是,當我們成為歷史時,后人是不是也會懷著這種沉重的心情來看我們呢?在那段如鮮血般令每個中華兒女都刻骨銘心的歷史里,每發生一件事,都關乎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國用當時的紅衣大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我不知紅發碧眼的英國人踏上我們這一片熾熱的土地時是怎樣的心情,也不知當時的大清子民又是怎么看待這些外來者,也許他們也會像紫禁城里的貴族一樣,認為這些蠻夷不足為懼,反正我們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槍炮下,那徒有外殼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國倒塌的痛苦和屈辱終于慢慢的喚醒了消沉的民族。
開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盡瘁的林則徐,英勇就義的義和團,血灑菜市場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戰士,在國難時,為這個已經千瘡萬孔的民族做他們最后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戰爭爆發,每一次看到我們的民族英雄犧牲,我都無法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點過去。沒錯,時代要變更,但這太殘忍了??墒菤v史就是歷史,我們可以怨恨,憤怒,但卻不可以改變。
1911年,特別的一年。八國聯軍侵華給了孱弱的帝國沉重的一擊。但它同時也將人民長久以來積攢下來的力量給激發出來了。雖然孫中山和革命軍們把那龐大悠久的政治機器給推到,給了我們短暫的希望,但是這個希望就像泡沫一樣,隨著袁世凱把革命的果實竊取,很快又破滅了。但是在1911這特殊的一年里,這個瞬間即滅的希望給當時的人們孕育了更大的希望。
1921年,一個偉大的組織產生了。誰也預想不到,當時只有13個人小組織最后真的成了燎原之勢,點燃了整個華夏大地。當近代史被翻閱到這里的時候,我總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這個久經戰火的國家,它真正的領導者終于出現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仍有人在犧牲,但最終我們這個飽受欺辱的國家還是站起來了。這個曬滿鮮血的近代史,還是過去了。